增强代表“家”“站”的公信力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6-09 10:16: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站等作为基层代表工作的创新形式,在全国许多地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
  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站以代表为主体,通过定期、定时、定点接待群众,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困难,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无疑,这种联系方式,为代表联系群众提供了遵循路径,赢得了好评。
  但是,“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站能否实现其制度目的,使之真正成为民意传递的中转站、民众情绪的减压阀、民情民怨的交汇点,却还有待观察。近年来,为了加强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各地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如开展“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群众”的双联系活动,开展代表小组活动,组织代表视察调研等,这些方式方法值得肯定。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时冷时热,缺少制度的坚守和韧劲。开始时热热闹闹,过一段时间便冷冷清清;上面安排了就搞一下,没有安排就忘到脑后。因此,“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站如何摆脱这一瓶颈,实现接访群众常态化,关键在于提高公信力。
  公信力,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相对于“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站而言,就是公众对“家”和“站”的信任程度。
  要提高公信力,首先,应提高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家”和“站”的主体是代表,活力在代表。如果代表不积极、不主动,勉强进站,应付接待,那么联系群众只会是一句空话、一种形式。因此,增强代表的代表意识、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是决定“家”和“站”走向的前提。只有代表主动积极作为,把心贴进去,把情融进去,以真心换真情,以务实换民心,才能结出联系之果,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其次,要提高群众的认同感。这种认同必须是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心灵深处的感悟。如果群众不认可,信访不信代表,有事不找代表,那么,“家”也好,“站”也罢,难免会昙花一现,走走样,作作秀。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宣传建“家”和“站”的目的意义、联系的方式方法,以吸引选民前来反映情况、表达诉求。同时,还要深入宣传“家”和“站”的典型事迹、良好效果,释放正能量,使人民群众从身边的事件里感受到“家”和“站”的制度威力,感受到人大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增进对“家”和“站”的认同。
  第三,要认真办理群众的意见和诉求。人民群众看“家”和“站”,不是看开了几次门、接访了多少群众、提了多少意见,而是看他们提出的建议意见管不管用、有没有效果。因此,群众诉求的处理是提高“家”和“站”公信力、增强群众认同感的重要支点。尽管法律规定人大代表不直接处理问题,但并不是说不解决问题。对代表在“家”和“站”接访受理的群众意见和诉求,一方面,要有序地反馈到国家机关,并抓好跟踪督促,确保落实和解决,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另一方面,要完善办理机制,比如督办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意见反馈制度等,使群众意见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 卢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