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行动:谱写“中国梦”甘肃美好篇章

稿件来源:甘肃日报 发布时间:2015-02-10 09:11:37

  临近春节,庄浪县大庄乡连王村村道上随处可见置办年货的群众。在双联单位帮扶下,去年该县大力开展乡村道路硬化工作,全县通油路、硬化路的行政村达到近200个,乡村道路建设全面提升。本报记者张子恒

  农闲时节,甘谷县大石乡马川村“土专家”为群众讲解果树修剪常识。近年来,该县在双联单位的帮助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马川村果树种植大户进行科技培训,使他们成为村里的技术能手,为群众解决种植上的技术难题。本报记者李小龙  

  这是甘肃奋进的号角,这是甘肃腾飞的希望——

  3年前的春天里,省委胸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担重任、矢志不渝,大气魄、大手笔地打响了一场全力扶贫攻坚、全面小康建设的攻坚战——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陇原大地全面展开。

  3年来,从千里河西到陇东大地,从省委书记到普通干部,从驻甘部队到中央在甘企业,40余万名各级干部陆续走出办公室,背负行囊,下乡驻村,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农户家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

  超常规的创新之举,大力度的战略谋划,持续性的政策措施。借此,长期贫穷落后的甘肃吹响了全面小康奋力跨越的总动员令,揭开了后发赶超、与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的崭新篇章。

  3年来,双联行动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党员干部的衷心拥护、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那么,双联行动开展3年来,究竟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下一步,如何全力推动双联行动再掀新高潮……针对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这一系列问题,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省委农工办主任、省委双联办主任周兴福。

  双联行动产生了干部受教育、机关转作风、民生大改善、发展上水平“一举多得”的叠加效应,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群众工作品牌

  记者:周主任,您好!去年年底,省委双联办对双联行动开展了阶段性评估和年度考核。考评结果怎么样呢?

  周兴福:根据省委王三运书记的指示,按照省委双联行动领导小组的安排,去年底,结合年度考核,我们对双联行动3年来阶段性工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3年来,双联行动这一全局性、战略性举措,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有力地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强化了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了党在农村的整体工作水平,产生了干部受教育、机关转作风、民生大改善、发展上水平“一举多得”的叠加效应,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群众工作品牌。

  一是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助推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党政军企共同参与,深化拓展了“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创造了党政主导、群众主体、双联助推的“甘肃模式”。全省1.4万多个单位和40.8万名干部、8万多名人大代表、1万多名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非公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社会团体、致富带头人、宗教界人士主动参与双联行动。同时引进209家省外单位与我省61个县的贫困村结对帮扶,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信息、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加速向贫困地区聚集,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3年来,减少贫困人口430万,有10个县区整体脱贫,3874个村实现脱贫目标,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33.2%下降到2014年的19.8%。

  二是推动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着眼改善农村基础条件,组织实施“八个全覆盖”、做好“五件实事”,集中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直接、最紧迫、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累计新修乡村公路5.4万公里;农村自来水入户率提高20.87%;解决农户通电9.47万户;改造农村危房62.36万户,砖混砖木结构住房比例提高14.73%;新建公共卫生室5007个、文化活动室5064个、农村养老院1132个、村民文化广场370.65万平方米;有1003个贫困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42个贫困村建成了整洁村,150个村建成了美丽乡村。

  三是促进了贫困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深入宣传、督促落实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累计开展政策宣讲175.96万场次,贫困地区群众对惠农政策的知晓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群众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实施“三个一”工程,帮助开展技能技术培训、组建专业协会,使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培育、农产品加工、劳务经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3年来,共投入产业培育资金344.32亿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年分别递增15.3%、13.3%、12.3%,增速位居全国第4、第6、第4;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连续3年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

  四是有效破解了贫困地区发展难题。围绕融资、提升劳动力素质、盘活土地资源等瓶颈制约,双联单位各展所长、聚焦发力,使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了突破性进展。58个片区县都建立了财政性融资担保公司,开发了双联惠农贷款、农民资金互助社、农户小额信贷等一批金融服务新模式新产品。3年累计发放富民产业培育贷款1016.24亿元,其中双联惠农贷款152.92亿元,受益人口730.36万人。去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4141.87亿元,增长24.3%,全年新增涉农贷款807.94亿元。同时,加强劳动力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民334.44万人次,每年输转劳动力500万人次,增收600亿元以上,叫响了“陇原妹”、“甘肃保安”等一批劳务品牌。

  五是强化了党在农村的基层基础工作。突出强组织、增活力、促发展,全省1.27万个双联单位基层党组织与1.26万个双联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新建改建村“两委”办公场所7592个,选派2234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帮助调整充实联系村“两委”班子4374个,发展农村党员1.47万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45万人。

  六是维护和发展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好局面。广大双联干部沉下身子进村入户,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点对点化解矛盾纠纷,一对一帮办急事难事,指导帮助联系村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开展“双联法律服务直通车”和“保民生、促三农”活动,畅通了反映民意表达诉求的渠道,化解了一些多年的积怨和矛盾,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明显减少。三年来有效化解积案3600多件,调处农村矛盾纠纷27.82万件,全省信访总量下降了16.73%。

  七是开辟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途径。双联干部轮流驻村,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感知百姓冷暖,共谋致富之策,在尽心尽力帮办实事中提高了工作能力,经受了锻炼,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许多干部带着妻儿、亲戚朋友去联系点,体察民情,增进感情,解决困难。三年累计反映民意118.09万条,帮办实事67.26万件,解决群众急事难事43.79万件。从测评结果看,基层干部群众对双联单位满意度达到80%以上的占97.03%,其中100%的占56.27%。

  八是树立推广了一批先进典型。双联干部深入一线,不断挖掘成功做法、鲜活经验和感人事迹,通过多种方式在全省推开,示范推动全省“三农”发展。三年来,涌现出了柴生芳、黄继龙、李振生等一大批先进人物,总结推广了43个可借鉴、可复制的工作模式和206个先进典型。

  只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重大决策上来,不断深化对双联行动“一举多得”决策要旨的认识,才能推动双联行动深入扎实开展

  记者:双联行动,行动见效之快、社会影响之大、群众反响之好,十分难得。为什么会取得这一效果呢?

  周兴福:像双联行动这么大规模的行动在我省前所未有,很多工作都是在探索中前进。3年来,双联行动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效,关键在于领导示范有力有效、跟踪推进有力有效、解决问题有力有效,我们的体会主要是:

  第一,坚持强化部署,持续深入推进。省委在广泛调研论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立足省情实际,紧盯全面小康目标,强化顶层设计,确定了落实“六大任务”、打造“三大工程”,主旨、形式、内容和目标深思熟虑、思路超前、谋划科学。双联行动作为全省“十大行动”之首,三年来,省委常委会每年专题研究,制定下发了两个指导文件,指导全省双联行动始终保持正确方向,深入、扎实、持续向纵深发展。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召开全省双联行动大会安排部署,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持续推进。省委双联领导小组11次召开会议,制定工作制度,完善推进机制,具体安排,有力指导。各级各单位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的重大部署,有序有效扎实推进。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深化对双联行动“一举多得”决策要旨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重大决策上来,才能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双联行动深入扎实开展。

  第二,坚持领导带头,强化示范引领。王三运书记、刘伟平省长等省领导率先垂范,多次深入联系村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商发展大计,协调引进省外力量帮联,立足实际创新发展举措。王三运书记在每个关键节点深入调研,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发表讲话和文章,有力指导全省双联行动深入开展。省委常委和省级领导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引领各级领导干部积极投入双联行动,在各自的联系点干出了成绩、树立了榜样。实践证明,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高度重视、亲力亲为,就能起到以上率下、示范带动的良好效应。

  第三,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典型引导。三年来,全省各地各单位在双联行动中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省委双联领导小组先后8次召开现场会、片区会,总结推广了43个可借鉴、可复制的工作模式和206个典型,并分别召开行业系统推进会、座谈会,加强分类指导。实践证明,坚持典型引路,强化分类指导,就能有力有效地推动双联行动取得实效。

  第四,坚持立足实际,统筹落实目标任务。围绕落实“六大任务”、打造“三大工程”,全省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都结合各自职能,发挥自身优势,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创造性地开展双联行动。实践证明,双联行动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干部提供了干事作为的切入点、发挥专长的结合点。只有统筹安排,全面落实,防止“单打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取得最大实效。

  第五,坚持改革创新,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了牵头领导、组长单位、联席会议等12项工作制度和组织领导、督查考核、宣传引导等8个方面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制度保障的工作格局。实践证明,双联行动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和系统工程,必须根据实践需要,以务实创新精神不断完善方式方法,形成深入扎实开展双联行动的长效机制。

  第六,坚持发动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各双联单位和广大双联干部在转变广大群众思想观念和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上下功夫,通过宣传和督促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突出“换脑”、“增智”、“造血”,“请进来”邀请龙头企业、农技专家、致富能人,实打实开展培训,对比算账理思路,典型示范教办法,“走出去”组织群众到特色产业搞得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参观学习,开展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帮办实事解难题,疏导情绪促和谐。实践证明,联系群众促发展,既要竭尽所能帮助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又要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启民智、鼓民力、促民富,不断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七,坚持强化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双联单位把舆论宣传作为指导、推动双联行动的重要手段,把宣传政策作为落实“六大任务”的重要内容,加强舆论引导、增强双联影响,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聚集了双联帮扶促发展、干群携手奔小康的强大正能量,有力助推双联行动深入开展。实践证明,要想把双联行动这项以民为本、功德无量、效应多元的工作深入扎实开展下去,就必须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双联的良好舆论氛围,凝聚起强大的推动力量。

  要围绕“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和“四个一”的总要求,全力推动双联行动再掀新高潮、再上新台阶

  记者:下一步,怎样才能确保双联行动更加深入、持续、健康的发展呢?

  周兴福:我们总的考虑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双联行动作为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载体,作为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有效平台,围绕“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和“四个一”的总要求,重点在细化实化举措、强化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完善责任体系上下功夫,全面落实“六项任务”,精心打造“三大工程”,更加聚焦扶贫攻坚,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全力推动双联行动再掀新高潮、再上新台阶。

  一是体现立体式、全方位要求,全面落实“六项任务”。宣传政策,重点是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宣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深入宣传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村改革政策、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民意,重点是做到“五个知晓”和“五个关心”,健全完善听取群众意见、回应群众关切的有效机制。促进发展,重点是推进扶贫攻坚行动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突出精准扶贫,帮助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农民培训、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工作。疏导情绪,重点是深入开展法治和道德教育,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突出问题,深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实现“法律直通车”服务在58个贫困县的贫困村全覆盖。强基固本,重点是深入开展双联单位基层党组织与联系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帮助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面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实现班子强起来、队伍强起来、干部强起来。推广典型,重点是总结宣传推广双联“百村千户”典型经验和农村“五位一体”建设中涌现出的各类先进典型经验。

  二是着眼常态化、长效化格局,精心打造“三大工程”。打造机关作风转变的形象提升工程,重点是巩固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把双联行动作为打好整改工作攻坚战、从严治党持久战、成果拓展整体战的有效载体,进一步深化“四风”整治,持续深入改进作风。打造教育培养干部的能力锻造工程,重点是分层分级开展双联干部培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认真落实轮流驻村工作制度,使每个干部都按规定要求进村入户开展工作、接受锻炼。落实“逢提必下”的要求,把双联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作为干部提拔和使用的重要依据。打造造福人民群众的德政民心工程,重点是集中力量推进基础性、公共性、民生性项目建设,培育发展富民产业,全力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帮助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教育引导农民转思想、换脑筋,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着力加强务农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突出精准性、治本性特点,推动“两项行动”深度融合。重点是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突出“六大突破”,精准施策,提高工作的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实现帮扶力量融合,把由乡镇联系的613个贫困村调整为由省市两级单位联系,加强县乡两级帮扶相对薄弱的力量。实现资金项目融合,把促进贫困群众增收摆在双联工作的首要位置,集中扶持、做大做强龙头首位产业,使每一个贫困村有一个特色首位产业、有一个资金互助社、每一个支柱产业都有一个专业合作组织,用足用活双联惠农贷款、国开行贷款等政策,动员更多的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省内外社会力量参与双联。深化拓展定点帮扶、东西协作,用互利共赢的方式,力争实现省直双联单位引进外力帮扶全覆盖。同时,坚持目标同向、工作同力、行动同步,实现素质提升融合、检查考核融合、政策宣传融合、典型示范融合,形成联动协同、互促共进的工作机制。

  四是发挥管长远、固根本作用,健全落实长效机制。重点是完善和落实定期督查、专项督查、行业督查、随机抽查等多种形式的督查制度。探索建立通报问责机制,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单位进行通报或诫勉谈话。进一步明确责任体系,健全完善牵头领导、组长单位、各双联单位、县乡主要领导、各级双联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职责,责任到人,形成各负其责、上下联动、协调一致的工作局面。

  五是突出实践化、品牌化特色,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化提高“先锋引领”、“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行动”、“双联法律服务直通车”、“保民生、促三农”、“民企陇上行”、“双联电子商务”等双联工作品牌,进一步提高双联实效。鼓励双联单位依托自身职能和优势,探索创新如“农行四融(融通、融商、融资、融智电子服务平台)”、“金穗双联在行动”、“双联电商扶贫”、“共产党员服务队”等各具特色的双联工作新品牌。创新双联单位协同工作方式方法,推进工作实效由点及面发展。本报记者 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