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安全隐患不除 人大跟踪不止步
稿件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1-22 12:35:38
——临夏州人大常委会连续跟踪水源地保护工作纪实
“河流滚滚日顷东,今古咸蒙大禹功。巨浪奔腾连日雨,急遄澎湃九秋风。雄音远度枫林外,遗响频来草舍中。多少蛙鸣与蝉噪,彼音不与此声同。”500多年前,明代兵部尚书王竑站在大夏河桥上,望着故称漓水的大夏河清遄激流,听着奔腾澎湃的涛声,他逸兴飞扬,便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大夏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是临夏人的母亲河。她源出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高山草原,东流经夏河县由土门关入临夏州境内,途经临夏县、临夏市、东乡县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境内流域面积1543平方公里,流程58公里,支流众多,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流域面积最大、水资源利用率最高的河流之一。据临夏州州志记载,上世纪70年代末,大夏河宽273~
现如今,大夏河已失去昔日鱼肥果香时的温柔情怀,在人们过度的贪婪和破坏下痛苦地呻吟着。
大夏河流域显现水环境危机
如今,沿大夏河而行,人们眼前呈现的已是一副满目疮痍的河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大量工业污水、生活污水被排入大夏河,加之河道内肆无忌惮地乱挖滥采砂行为,使得本就脆弱的大夏河雪上添霜,疲弱不堪。
喇嘛川是大夏河下游入洮河的河口冲积平原,是大夏河赐予临夏人的一块鱼肥粮丰、水足川广的粮仓。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临夏市的菜园子和粮食基地。而今,喇嘛川的粮食、蔬菜和鱼已成为老一代临夏人美好的记忆。
喇嘛川重镇河滩镇苏孟村村支书马国雄说起喇嘛川的变迁,就显出一脸的无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这里气候适宜,地势优越,种啥成啥,并且年年都是丰收年。那个时代,喇嘛川瓜果、蔬菜在临夏市最有名,西瓜很大,一头毛驴最多驮上七八个。可好景不长,如今这里的果树园浇上了被污染的水,果树成片成片地枯死了,现在我们村连一棵果树都没了。”
一提起群众饮用被污染了的大夏河水后产生的后果,汪胡村村支书马永祥便一个劲地摇头。据他说,河滩镇没引上自来水前,这里的人们都吃污染严重的河水,全镇不少人因饮用了这种水而住过医院。那段时间,临夏市、东乡县的医院里有70%的住院病人来自东乡河滩镇,这些人不是得了胆结石就是患上了肠炎等疾病。据他回忆,1993年,他们全家9口人中,除了自己和小女儿没患病外,其他7口人都相继得了胆结石、肠炎等疾病,光住院费就花了3万多元。
河滩镇小庄村村支书马德林告诉记者,以前河滩镇还是比较富裕的镇子。大部分农民生活过得还算宽裕,可后来,大夏河水严重污染了,用河水浇灌的农作物根部都生了虫,这些虫子将麦子的根咬断,将玉米的秆抠空,庄稼年年减产,其他地方一亩地能产玉米750~800公斤左右,而河滩镇只产400~500公斤左右,种出来的麦子到秋收时颗粒不饱满,远看像是把一层煤灰撒到了庄稼上。由于庄稼年年减产,大部分农民的生活开始变得艰难,不少青壮年劳力都到外地打工去了。
据河东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回忆,上世纪70年代,在大夏河库区常能打出碗口大的鱼,除自家食用外,还将剩余的鱼拉到城里去卖。可现在由于河流被污染,河水里的鱼都死了。走在岸边,随处都能看到河石上一层层厚厚的油渍。远远望去,大夏河汇入库区的水面上有一道明显的分界线,入库处水都是红色的水,有时上面还漂着一层毒死的小鱼。
这位村民还告诉记者,在没有引通自来水前,他们村的人不敢再饮用河里的水,各家各户都开始挖了水窖,夏天将雨水集到窖里,沉淀一段时间后饮用,冬天没水了就到水库边上砸冰,将冰块拉到家中融化后饮用。
被污水毁坏的岂止一个河滩镇。据了解,如今在大夏河沿岸的其他村镇,同样复制着喇嘛川的生态灾难。
人大锁定目标连年跟踪问效
日趋严峻的水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有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两会”上以建议和提案的方式极力呼吁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
临夏州人大常委会始终不忘重托,不辱使命,连续几年将临夏市群众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列为工作重点,进行了不懈的跟踪监督,期望最终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临夏州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马春瑛是连续四年参与了饮用水安全问题跟踪调查的同志之一。据她介绍,早在2005年,州人大常委会根据甘肃省人大环资委和陇原环保世纪行组委会的要求,以州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为牵头单位,组织成立了陇原环保世纪行临夏组委会,以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为宗旨,以配合人大监督、媒体监督、群众监督为主要形式,努力促进重大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马春瑛告诉记者,2005年11月,根据人大代表和临夏市群众普遍反映的饮用水源污染严重、饮用水水质差的问题,州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首次组织陇原环保世纪行临夏组委会成员和新闻媒体记者团,共同对该州槐树关水源地、自来水厂、大夏河流域及部分排污企业的污染状况和保护管理情况进行了一次环保调研。期间重点对临夏市供水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隐患、管理漏洞、水源地及下游河道破坏污染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新闻媒体对部分破坏水资源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曝光,引起了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临夏市饮用水安全工作的高度关注。
“此项活动的成功开展,也就意味着州人大常委会对全州饮用水安全工作的跟踪监督正式拉开了序幕。”马春瑛说。
据悉,从2006年开始,州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不断加大对水环境问题的监督力度,通过结合环保世纪行活动开展调研、执法检查、组织记者明查暗访等方式,不间断地进行踪回访,督促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并多次向州人大常委会会议和主任会议提交调查报告,通报工作情况,得到了常委会的大力支持和有力指导。
2006年,结合陇原环保世纪行临夏组委会“关注生命之水”主题宣传活动,临夏州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再次对全州水源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联合调查。这次调查发现,临夏市城市水质监测工作仍十分落后,水源地保护区及下游河道人为破坏、污染现象仍在持续,供水单位管理工作跟不上,供水管道年久失修,老化严重,临夏市居民的饮水安全仍存在重大隐患。
针对上述问题,调查组在向州人大常委会提交的调查报告中,对政府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整改建议,经委员们认真审议后,提出了几条审议意见转交州政府办理。
马春瑛对随后的那次常委会会议审议政府对有关审议意见办理情况汇报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州政府在向常委会会议汇报了审议意见办理情况后,并没有获得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充分认可,审议中大家的主要意见集中在州政府没有从根本上落实城市水质监测工作的问题上。
2007年7月,临夏州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又组织调查组,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的带领下,围绕2006年水源地保护管理工作调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和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进行了专项追踪调查,并向州人大常委会会议提交了追踪调查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经过认真审议,形成了两点审议意见:一是要求政府相关部门提高饮用水监测水平,落实监测结果公示制度;二是要加快后备水源地建设进度,积极推进“引黄济临”考察论证工作,争取早日立项。
为加快推进临夏市城市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的实施,扩大人民群众的饮水知情权,2008年8月下旬,州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连续第三次组织环保世纪行组委会有关成员和新闻记者,对临夏市自来水厂整改情况、槐树关水源地保护管理情况以及水质监测公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追踪回访,并召集有关部门领导协商讨论,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回访情况报告提交主任会议。
马春瑛说,在此之后,州政府虽然在该项工作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付出了较大努力,但对水质监测工作的办理还是不尽如人意,水质监测工作进展缓慢,公示制度及监测经费未能落实,所委托的检验单位没有资质。为此,州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再次向政府提出意见,要求政府划拨专项经费,委托有资质的检验单位,按国家要求尽快开展水质监测、公示工作。
经过州人大常委会及各方面长达四年的不懈努力,临夏市饮用水水质检测工作终于得到初步解决,群众实现了喝上明白水的愿望。据临夏州政府副秘书长李元生介绍,从2008年5月份开始,州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已先后向临夏州环保局、临夏市卫生监督所拨出25万元水质监测专项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由州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州环保局水质监测站,对临夏市集中生活饮用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按国家检测标准规定每月检测一次,检测结果开始在临夏《民族日报》上公开发布。与此同时,临夏市自来水厂的供水管理工作和槐树关水源地保护区破坏污染情况也在州人大督促整改中有了明显改观。
为了进一步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临夏市20万群众的吃水难题,2008年8月,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的带领下,州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再次对槐树关水源地的保护管理情况和供水单位的管理工作进行回访,同时还组织环保世纪行组委会成员和媒体记者,奔赴多支坝沟上游腹地实地考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州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向州政府提出建议,要求州、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临夏市后备水源地建设工作,积极筹措前期经费,论证槐树关上游引水和“引黄济临”两套方案,并加快城市供水管网设施改造。
据州政府2008年第70号文件称,州水利部门和临夏市政府已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积极开展了临夏市城市供水情况调研和实地勘查工作,并提出了长远解决临夏市供水问题的意见建议。经过对多支坝、槐树关、刘家峡水库和“引黄济临”等水源地的分析对比,近期推荐多支坝水库方案,远期推荐“引黄济临”方案,要求临夏市政府作为项目考察、申报和实施主体,委托有资质水电设计单位加快前期工作,州上相关部门将给予协助支持。
水安全隐患不除 人大跟踪就不止步
2008年8月,临夏市根据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率先出击,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联合工商、电力、公安、质检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小组,采取断电、断路等强硬措施,对辖区水源地内无证违规采砂的6家砂场依法进行查封。
2008年10月,临夏州地方法规起草领导小组部分成员赴外地考察学习,在借鉴外省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于今年3月初完成了《临夏回族自治州水源地保护管理条例》的初稿起草工作,计划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后,尽快提交州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从而将该州水源地的保护真正纳入法治化轨道。
4年走来,在临夏州人大常委会的持续跟踪监督下,全州水源地的保护工作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谈及这些年对广大群众饮用水安全问题的追踪监督,临夏州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马春瑛似乎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她说,人大工作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职能与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才能使人大工作不断发展创新,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听民声、畅民意、解民忧,为群众利益而奔走呼吁,积极反映群众的愿望,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以实际行动树立人大威信。
马春瑛认为,要使人大监督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就必须坚持和搞好“回头看”工作,只有不断加强追踪监督,逐步形成检查——反馈——整改——再检查——再整改,直到问题解决的机制,才能使人大监督工作不流于形式。同时,追踪监督要采取听汇报和实地看点相结合、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突击检查和一般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做到对违法情节没有查清的不放过,对责任处理不到位的不放过,杜绝违法者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总之,人大在实际工作中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勇于监督,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不断督促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贯彻好法律法规、落实好整改措施,使被监督的问题真正得到有效的解决,最终向广大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马春瑛说,治理水源地、保护水环境决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社会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她表示,只要临夏州的水安全隐患不除,州人大常委会的跟踪监督就不会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