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借网络平台“东风” 扬人大工作“远帆”

稿件来源:平凉市人大 发布时间:2015-01-22 12:43:27

当前地方人大信息网络建设运行情况的实践与思考


网络作为当代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随着其自身优势的日益凸现,已越来越为人民大众接受并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在这种形势下,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人大宣传工作之中,不仅是人大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更是与时俱进开展人大工作的有效“推手”。


人大搭乘“网络便车”——大有裨益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介质,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信息革命,为人大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网络具有多维性。能够将人大工作有关的文字、图像和声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感官传递更多的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反映人大工作的真实画面,减少了中间环节以及层层过滤造成的信息失真,动态直观。二是网络具有交互性。报纸、电视、期刊、广播,其话语权都是单向的,而网络却是双向的,通过信息的互动传播,群众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人大代表沟通交流,提出自己意见建议,询问和质询工作。人大代表可以通过网络及时答复群众的疑问,反映群众心声。三是网络具有低碳性。网络信息制作成本低,速度快,并能进行完善的统计,可以通过分析网页的浏览量、点击率等指标,很容易地掌握人大业务公开的效果及群众的关注度。四是网络具有辐射性。网络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网络可以将信息24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具备上网条件,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了解人大工作。五是网络具有可检索性。它可以将人大工作的文字、声音、画面完美地结合之后供群众主动检索,能重复观看,随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又不占物理空间,保存方便,任何时候都不会变质变味变色。


人大建设“网络平台”——大有空间                                                                                      


只有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人大机关及其组成人员履行职权的情况,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行使人民对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监督权,所以人大工作必须坚持公开性原则。召开的各类非保密正式会议和依法履职开展的各项工作、各类活动,都必须对公众最大限度地公开。人大机关通过互联网技术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为代表履职提供服务,为常委会组成人员提供决策信息,开展网上办公,可以使人大机关的职能和作用得到充分地拓展。目前,我们虽然对网络在人大工作中的作用有所重视,但客观分析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定位不够超前。虽然不少地方人大已建起了网站,大多却只起到了一种平面摆设的作用,更多时候网站仅被视作一个信息的陈列室,局限于静态信息发布,把互联网简单地当成了第二份报刊,缺少对人大信息化建设体系的综合规划,更缺少如何把公开工作纳入人大信息化建设的定位思考。二是信息更新不够及时。人大工作的法定性、程序性、政治性比较强,决定了人大工作的创造性不多,加之干部的思维创新程度不高,对于在网络上传播工作信息主动性差,不少人大网站存在着资料更新慢、内容单一、可读性差、访问量低等问题。这其中既存在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更存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的问题。 三是管理工作不够规范。人大监督工作的公开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载体的构建、制度的设计、内容的界定、程序的设定等多方面,更涉及对公开资源的整合协调与综合运用,还涉及人大常委会机关内部各办事机构之间的协调运作,需要通盘考虑、统筹协调。但是,目前人大业务信息公开体系的建设尚处于无序状态。仅就载体而言,互联网与其他人大宣传载体之间关系并未得到完全理顺,内容上的相互矛盾、程序上的不规范、审核把关的缺失等漏洞还比较多见。四是队伍素质不够高。从各地基层人大机关看,有的网管身兼多个办事机构的秘书,在勉强维系人大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再要从事网络管理方面的工作难度就更大,更何况现有人员中精通互联网技术运用的极少,对网络管理力不从心。


人大运用“网络之手”——大有可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当前,网络文化已越来越深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这就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发挥网络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各地人大网站的蓬勃兴起之势,标志着人大工作开始跨进信息时代的门槛。今后,地方人大要充分发挥网络在人大工作中的作用,用“网络之手”推动人大工作迈上新台阶。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人大要高度重视网络建设,把网络建设作为机关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网络的前期规划、远景建设,综合应用、日常维护等方面高起点谋划定位、科学规划。二要强化队伍素质。要为人大机关配备高素质的网络工作人员,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网络应用管理业务知识的培训,使其成为既熟悉人大工作业务又熟练掌握网络工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要强化载体建设。要通过开设“批评建议议案督办申诉投诉法律咨询等各类电子监督信箱,使来自广大群众的监督要求通过网络渠道直接通向人大,最终形成功能全面的电子监督站,建设高质量的网站,打造优秀的网络应用平台;同时采取网上论坛、访谈、新闻特写、典型报道等形式,增强互动性,让人大网络宣传更加生动形象,打造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广泛影响力的网站。四要强化监督管理。要采取积极理性的态度,加强网络监测,实行每日监测、每月沟通、每季升级制度,确保网页24小时畅通和网络健康运行。严格实行信息拟稿——网传——审签——发布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虚假、不健康的信息,通过把好信息的源头关,确保网络健康、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