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原:人大监督促劳务输转工作升级
稿件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1-22 12:43:59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慢、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农民收入偏低已越来越成为甘肃省镇原县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促使这一问题的解决,镇原县人大常委会把农村劳务输转工作作为2010年工作监督的重点内容,着力促进劳务输转工作升级。今年4月,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评议组,对该项工作进行了评议。
抓住关键做调研
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这次专项工作评议,专门召开主任会议,研究讨论工作方案,确定调研走访重点。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维东要求,评议组通过扎实细致的调研走访,不仅要看到这几年全县劳务输转工作取得的成绩,更要找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真正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
为了抓住问题的关键,评议组提前开展调研,发放意见征求表100份,向基层代表征求调研走访的重点。经梳理汇总后,确定农民工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的组织程度、职能部门对劳务输出的管理、农民工权利的维护、劳务品牌的树立以及农民工劳务收入等几个方面作为调研内容。评议组“抓住两头”,即到劳务输出工作较为突出和相对滞后的乡镇、村组以及县劳动保障局和县就业服务中心,走访干部群众、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去向和收入、县乡村三级组织对劳务输出的宣传和组织、近几年全县劳务输出培训资金支付和管理、农民工培训的方式方法及培训途径、劳务品牌树立、农民工权利保障措施等情况。
县人大代表、县劳动局局长张卫国介绍:“近几年,县上出台许多优惠政策,建立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县、乡、村联动的工作网络,配备专职劳务工作人员,聘请劳务信息员,加大劳务输出组织力度,加强与省、市劳务部门和驻外机构的联系,使镇原县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一直保持在40%左右,今年第一季度还达到50%以上,建立了北京、内蒙古、新疆、东南沿海地区等较为稳固的劳务就业基地,甚至还参与了境外劳务输出,连续5年受到省、市相关部门的表彰奖励。”
切中要害行审议
掌握了全县劳务输出工作的基本情况后,评议组成员召开讨论会,形成初步意见,并将意见提交县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审议中,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抓住几个关键问题,切中要害,进行了有效审议。
省人大代表杨晓燕说:“宣传工作要到位,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广播、板报等媒体,采取发放传单、发送手机短信、设立宣传点、典型引导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劳务培训输转政策措施,引导广大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业观念,积极就业和创业。”
县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范学俭认为,要切实提高劳务输出组织程度,加强输出后续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工放心出去、安全务工、赚钱回来。
市人大代表张学儒说:“要重视劳务输出统计工作,及时掌握劳务动态。特别是要摸清辖区内剩余劳动力数量、知识结构、去向、收入、工作环境等情况,建立详细可靠的档案,为全县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劳务输转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便利。”
县人大代表、县总工会主席秦铭指出,劳务输出不是终极目标,要调整发展思路,加强就地输转,既要解决好走出去、赚回钱的问题,又要鼓励返乡人员充分利用劳务输出收入、学到的实用技术和掌握的致富信息积极创业,为就地输转剩余劳动力创造广阔的天地,为全县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审议指出了镇原县劳务输转工作中存在的5个问题,形成了6点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建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维东要求会后进一步修改完善审议意见,并及时转交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整改。
会后监督促提高
评议组将审议意见转交县政府和劳动主管部门后,根据以往监督工作存在的疏漏,加强了会后监督,并制定具体的监督措施,分阶段抽查验收整改情况,确保整改有行动、见效果。5月上旬,评议组再次深入太平、孟坝、上肖等乡镇和一些劳务输出培训基地,抽查了近期劳务宣传、培训资金支出和农民工收入等情况。5月中旬,又深入镇原县就业服务中心,抽查近期劳务输出统计工作进展情况。
镇原县就业中心负责人高兴地对评议组成员说:“有县人大常委会的高效监督,我们工作顺利多了。目前,全县上下形成了一股合力,建立起了‘市场—订单—培训—输出’的‘订单式’培训转移新模式。由于宣传培训工作到位、培训资金拨付及时,农民工愿意参与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形成了以电子操作、家政服务、安全保卫、工程建筑为主的劳务品牌。县上也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新工业区的扶持力度,剩余劳动力就地输转成效显著,本地企业新增就业人员300多人。这是不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