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七位人大代表履职纪事

稿件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1-22 12:46:16

人大代表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肩负着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职责。甘肃省皋兰县人大常委会把人大代表履职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创新理念,搭建平台,充分调动人大代表的履职积极性和主动性,人大代表履职的热情空前高涨,涌现出了一些可敬可爱的人大代表,做出了一些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事迹,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青睐。


  魏德恒:求真务实提升乡镇人大工作水平


  在皋兰县水阜乡这片沃土上,时时处处闪动着一个充满活力的身影。这就是200612月当选为县十六届人大代表的水阜乡人大主席魏德恒。当选代表以来,魏德恒用刚毅、敏锐、果断的性格和务实、求真、创新的作风,谱写着一名人大代表、基层人大工作者的风范。
  水阜乡是临近皋兰县的一个贫困乡,60%的村社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科技水平低,主要收入来源依靠农业。对此,魏德恒感到,要改变全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调动辖区内各级人大代表的履职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发挥好代表的主体作用,才能积极协助政府推行工作,发展乡镇的经济。
  为了尽快适应工作,魏德恒系统学习了法律及人大业务知识,撰写了人大代表培训资料,对辖区的各级人大代表进行了专题培训,组建了代表活动小组,设立了代表活动室,健全完善代表学习、代表活动、代表履职、代表视察等工作制度,利用各种平台,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人大代表赴外地学习先进工作经验,开阔代表视野,增长代表见识。定期组织代表开展代表述职评议活动,分析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乡域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与此同时,他还组织设立了代表接待日,每逢周五,倾听群众呼声和愿望,为群众排忧解难。
  为了鼓励代表积极履职,魏德恒探索建立了代表建议办理结果测评制度。对代表提出的建议,承办部门在办理答复之后,组织代表对办理结果进行无记名测评,对不满意的重新交办。实行这项制度后,关于修建涝池大拐子至彬草道路并铺设柏油路面修建涝池小学寄宿制学校7件建议,均落到了实处。
  2008年,水阜乡河沟开发与治理项目立项,该项目涉及耕地面积2000多亩、群众3000余人,投资金额近1500万元。为了办好这件大事,在魏德恒的提议下,乡人大首次创建了重大事项代表听证制。乡政府按照听证制的要求,事前邀请了村委会成员和乡人大代表参加项目规划听证会,与会代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使这一项目得到了群众的理解支持,保证了项目前期工作的顺利实施。
  长川村代表小组反映,信用社长川代办点因业务没有正常开展,给村民储蓄、贷款带来许多不便,特别正值农灌高峰期,许多老百姓因无法办理借贷业务,造成长川、老鹳两村9574082人农灌无法正常浇灌,大家对水阜营业室服务不到位提出质疑。得知这一情况,魏德恒及时深入实地调查了解,反馈代表建议。信用社虚心接受代表建议,制定奖惩制度和监督机制,聘请人大代表为监督员,定期不定期跟踪监督,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杨国生:以实际行动诠释人大代表职责


  他,始终奔波忙碌在田间地头,奔走于县乡村社间,积极反映村情民意,反映群众心声。这个人就是2006年高票当选为县、乡人大代表的杨国生。当选伊始,杨国生就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针对村集体经济基本属于空壳,农民收入增速缓慢,无任何支柱产业的现状,为中窑村的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人大代表的职责。
  中窑村是一个水浇地资源非常丰富的行政村,但当地的群众基本上都以传统农业为主,收入逐年递减。根据这一现状,杨国生早早瞄准了制种种植业的发展势头,积极与村上衔接,乡上联系,争取支持,组织15名村社干部,赴张掖、白银等地考察学习玉米等制种种植技术。通过白银一老乡牵线搭桥,与白银金穗种业公司协商签订了发展玉米制种产业项目的协议。杨国生率先带头种植,并动员左邻右舍和村社干部试种后,当年亩均纯收入达1200多元,玉米制种产业在中窑村首战告捷,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之后的几年里,在杨国生的带领下,玉米制种产业以井喷式的发展态势,改变了全村传统种植业的历史,成为产业化程度连年提高、农民收入比重逐年增大、农业效益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到2008年,全村制种面积达到2300亩,仅制种这一产业收入达到300万元,亩均纯收入达1500元,人均达到192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770元的69%。也是在2008年,为拓宽增收渠道,使制种由单一向多元化种植发展,杨国生又积极与甘肃金葵种业、甘肃种业联系制种油葵,在确保玉米制种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推广油葵制种500亩,亩均收入2000元以上,制种架豆100亩,亩均收入1500元以上。试种大获成功,2009年,杨国生利用乡上组织的代表小组活动时机,与大横、三和、星湾等村县乡代表商议,在各自村上大力推广制种产业,目前带动全乡各村发展油葵制种种植面积达到近1500亩,小种子蜕变成为了中窑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给农民群众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针对玉米制种操作程序多,管理难度大,大面积连片种植,隔离、抽雄、取杂,技术要求高的实际,杨国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协商,成立了玉米制种协会,对农户的分散经营进行统一管理。一方面依托协会走出去与其他各种制种企业、协会合作,拿订单、签合同;另一方面派技术人员长期入村蹲点,对农户进行现场培训和实地指导,使制种农户在种植、管护、销售等环节上都吃上定心丸,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发展制种产业的积极性。同时,从解决群众产前、产中、产后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主动和公司联系协调,重新签订了合同,采取统一供种、统一培训、统一投入、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兑付资金六个一的管理办法,有效解决了群众管理难、投入难、收购拉运难的问题,形成了支部+协会+公司+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玉米制种这一新型产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
  看着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壮大了,可玉米秸秆严重浪费,对村容村貌也严重破坏,杨国生又在解决处理秸秆上下工夫。积极与市县乡三级农口部门联系沟通,争取项目资金20多万元,建成了养殖基地,利用玉米秸秆丰富的资源优势和青贮氨化技术,发展肉牛养殖节能环保养殖业,为农民群众增加收入创造了新的致富项目。
                             
  魏怀正:选民的好代表  村民的好支书
  
  在风光旖旎的什川镇,有魏怀正这样一位基层人大代表,始终坚持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信念,团结和带领什川镇下泥湾村的广大群众走科技致村、科技致富的新路子,把2000多人的村子变成了如今的科普示范村。 
  什川是远近闻名的瓜果之乡,下泥湾村也依靠果树繁衍生息。但是近年来,由于原有的瓜菜果品产业品种老化、种植分散,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市场的需求,经济效益连年下滑,老百姓除了唉声叹气,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群众的日子不好过,村两委班子心急如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身兼村党支部书记和县人大代表双重职务的魏怀正主动跑镇上进县城了解致富信息,走村串户征求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通过调查研究,反复探讨,分析比较,认为凭借下泥湾村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发展高架大棚、日光温室和推广瓜菜,市场潜力比较大,是一条群众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建高架大棚和日光温室投入高、风险大,谁也不敢带头冒这个险。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魏怀正首先在自己的地里建起了日光温室,并动员自己的兄弟一道带头建设,当年除去成本净赚3000多元。通过示范带动,群众看到了实惠,纷纷争先恐后建起了属于自己的高架大棚,发展设施农业。这时候的他,又更忙了,积极向县农口部门、乡政府反映困难,与村委会一班人争取资金配套了田间渠道,修整了田间道路,为全村发展设施农业打好了第一个硬仗2003年,下泥湾村首批大棚瓜菜上市,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青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当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50元,同比增加了28%,跃居什川镇前列。
  产业发展起来了,农业增产收效了,村民致富有了航向标,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每当瓜菜大量上市时期,销路问题又成为农民群众的一大难题。为此,魏怀正联系各级人大代表,跑市场、找信息、搞宣传,引进了一大批客商来下泥湾村参观瓜菜生产基地,销售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但是面对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依靠农户分散经营的传统销售模式,农户个体风险高,群众收入不能完全受到保障。为了彻底打开市场销路,魏怀正提出了依托产业,组建协会,整合资源,共担风险的思路。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瓜菜种植户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2005630,下泥湾村第一个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下泥湾村西甜瓜农民研究协会成立了。初期会员为59人,涉及到种植、销售、技术指导、农资服务等各个方面。协会成立当年,加入协会的甜瓜种植农户比上年每亩净赚3000多元,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2006年,借势发展、强力拓展,又专门请来有关部门的专家对下泥湾村的西甜瓜进行产品认定,成功注册认证了金城泥湾系列甜瓜品牌,从而使下泥湾村西甜瓜获得了进入市场的绿色通行证2008年,积极向上争取实施了下泥湾整村推进项目,在基地内新建日光温室100亩,新建高架大棚350亩,使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500多亩。2009年上茬西甜瓜亩收入日光温室达到12000元(搞育苗温室收入达到15000元),高架大棚达到8000元。
  为了进一步扩大协会的带动作用, 魏怀正牵头出面,在甜瓜协会基础上又先后组织成立了仙桃协会蔬菜农民协会等专业协会,发展会员240人。协会建立后,按照出谋划策而不直接决策、组织领导而不发号施令、主动服务而不越权干预的原则,帮助协会整章建制、协调矛盾、发动群众,为协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组织保证。2006年,下泥湾村被确定为省级无公害西甜瓜生产基地和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同年3月,兰州市农牧局在泥湾设施农业基地设立了兰州市农牧局甜瓜技术服务中心区站
,直接对农民进行面对面零距离服务,保证了瓜菜的安全性和无公害性。从那一天起,下泥湾村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了,群众的收入也一天比一天多了。


  牛有祯:为民履职不言悔
  
  今年56岁的牛有祯,是皋兰县第十五、十六届两届人大代表。2009年、2010年被评为兰州市劳动模范和甘肃省劳动模范,是唯一一名从该县人大代表中涌现出的劳模。
  2005年,牛有祯积极响应号召,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共创和谐家园,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从公民道德建设二十四字方针及三德教育入手,引导群众开展了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等争先创优创建活动,配合村上制定了村规民约,参与村容村貌整治、村庄绿化、家园美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生态文明建设,有效遏制了损坏公物、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聚众赌博等不良倾向的发生。同时,在县人代会上捕捉到了一条易地搬迁的信息,抢抓机遇,创造条件,争取项目,建成住宅110院,住房5507200㎡,配套修建了大门、围墙、水窖等,将沙岗村蒋家窑、龚家窑、徐家沟三个自然村的110448人贫困农民整体搬迁到阳洼台、安家沟居住,为四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信难)群众改善了生存环境,当年获得了市级文明村称号,为后来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的立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6中央1文件的强劲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两岸。该村由于各方面条件成熟,被省市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牛有祯围绕中央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按照县上制定的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目标要求,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强基础,从2005年以前的高原夏菜500亩发展为今天的1200亩;从2000年设施农业为零发展为今天的高架大棚200亩、日光温室20亩;从2005年以前的50户汽车运输户发展为今天的80户;还发展了901亩金银花间套红枣的皋兰金枣产业,在多年丢弃荒芜的老砂地里发挥了生态、经济效益。为了尽快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广大农民掌握12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致富途径,组织广大农民自主听看学、请专家传授技艺、带出去观摩学习等办法,让农民在实践中学、示范中用,培育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为了给群众提供时尚的都市人生活条件,积极争取资金,建成了农民文化活动广场,方便群众读书看报、网上销售、就医保健。
  2008年至今,是该村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阶段。为此,牛有祯积极配合村上组织群众绿化村庄800㎡,衬砌道路护坡350㎡,维修村主干道60㎡,维修广场50㎡,粉刷土坯墙360㎡,清运垃圾200吨,填埋土方100立方米。清理村主干道路培土4000㎡(6条路),安装路灯23盏,新建40㎡公厕1座,建设花坛1400㎡,绿化休闲广场800㎡。整修巷道513003900㎡,修建排洪道1100米,修建警务室115㎡。配套信息服务室桌凳30件,农文协会活动室桌凳36件,建设南坪山农业园区道路4002000㎡,为砂岗村新农村建设的续建,为省级文明村的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事间更为烦心和苦恼的是家人的不理解,妻子唠叨,儿女埋怨。牛有祯的妻子说,他当了多少年代表,提了不少建议意见,可家里连一样像样的家具都没置下,还得罪了不少人,人家一砖到底的砖瓦房多好,我们还是20多年前的土坯房,白杨椽子都烂了,把心操碎了还落不下个好,倒给自己落下了一身病。这样的唠叨话不知说了多少年,多少遍了,但牛有祯还是一笑了之:我有我做人的标准。这是他对妻子的一贯回答。


  魏孔海:用真爱铺就民心路
  
  爱字在心,勤字在先,严字当头,这是皋兰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魏孔海的座右铭。自当选代表后,他以办事干练,待人真诚,工作扎实,政治素质好,议政能力强的优势,凭着对工作的无限忠诚和执着追求,谱写出了一曲动人的敬业之歌。
  为了全面地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愿望,魏孔海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走访村民,听取、记录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经调查核实、归纳整理后依法行使代表职权,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认真督促解决。在群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为构建和谐村庄履行着自己应尽的职责。
  针对村社存在的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柴草乱放、粪土乱堆、禽畜乱跑等现象,魏孔海利用晚上和中午的时间走访群众,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家庭卫生习惯,不乱搭乱建、乱丢乱扔、乱堆乱放”,自觉维护房前屋后和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实行家禽家畜圈养,对村道两旁、村庄周围和房屋周围的卫生死角,亲自发动群众,带头整治脏乱差。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摸黑走夜路。这是老鹳村村貌的真实写照。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该村的经济发展。为此,魏孔海积极争取资金,暗下决心要打破这个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200711月,为了说服大家投工投劳来修路,魏孔海挨家挨户去做工作,还自己出钱找来修路所需的工具和机械设备,利用装机一台,汽车四辆,3天时间,带领群众整修村内坑洼不平的道路,基本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20083月,魏孔海争取资金21万元,号召村民硬化道路。当修路资金不足时,他号召党员干部和富裕农户带头捐款,群众慷慨解囊,每个村民筹资50元,不足部分由村委会争取资金解决。同时,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利用5天时间完成了路基工程。在20084月又整修了两次,硬化工程于5月底完工并交付使用,彻底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出行难问题,也为群众铺就了一条对外发展的致富路。
  谈起自己的履职事迹,魏孔海常说:我工作的好坏让老百姓去评说,只要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就知足了。


  朱宗其:穿行在田间地头的好代表


  如果你亲身来到皋兰县中心乡钱家窑村,眼前浮现一座座高架大棚,一座座小型蓄水塘坝,就会感受到这里群众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而这都与县人大代表朱宗其的认真履职、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自当选代表之日起,朱宗其便认真履职,积极走访群众,谋划全村发展蓝图,带领群众建大棚,修水利,为钱家窑村1316口人带来了福音,受到了全村群众的称赞。
  钱家窑村原以种植露地蔬菜、烟草、洋芋等农业作物为主,年亩均收入1000多元,农业效益十分低下,农民收入也较低。针对本村的农业现状,如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一直困扰着朱宗其。为此,他多次与村社干部和群众代表分析研究,结合该村离城近、交通便利的优势,大胆提出了发展设施农业的思路。目标和思路确定后,朱宗其积极组织村社干部、户代表,邀请县、乡农技部门技术员举办了多期培训班。一同和村社干部带领部分群众去本县河口、泥湾等村参观设施农业。通过技术学习和实地参观学习,干部群众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去年11月份,又组织了40名全村农业种植能手,在甘肃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学府进行了为期7天的理论、技术学习,普通的农民体验了大学生活,享受了高等教育,大部分群众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但个别群众还存在因循守旧、瞻前顾后、考虑市场销售等因素,群众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状况,朱宗其多次组织村社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给群众作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认真解释,分析对比,指出发展设施农业是广大群众唯一增收的道路。通过认真开导和动员,群众打消了思想顾虑,积极投入到兴建设施农业的建设中。
  2008年,借助国家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有力支持,在全村新建了180座高架大棚,35座日光温室,2009年投入生产,以种植辣椒、西红柿等为主,每座大棚收入1万元左右,全村净收入达200多万元。群众从中真正尝到了甜头,当年,又有97户续建了高架大棚。2009年下半年,又争取资金30万元,用于续建高架大棚项目。在具体的实施、建设过程中,朱宗其从跑市场、筹资金、进材料、抓焊接、抓进度等方面,狠抓每个环节,特别是在面临钢管材涨价,专项资金尚未到位的不利状况下,多方筹措资金,赶在涨价前购来材料,降低成本,让老百姓受益。在他的精心组织、辛勤努力下,全村的高架大棚已达到396座,日光温室达到35座。
  钱家窑村的水地灌溉属大砂沟西干所提灌工程水源,受灌区季节性上水影响,在冬季和早春设施农业需水期,灌区上不来水,严重影响设施农业灌溉,这一不利因素也成为影响制约该村发展设施农业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朱宗其积极与县、乡水利部门联系,争取水利建设项目,兴建、维修和清淤了6座小型蓄水塘坝,有效地缓解了设施农业的需水。为了有效地利用极为有限的塘坝蓄水,在抓好塘坝建设的同时,朱宗其在节水灌溉上动脑筋、想办法,筹措资金,铺设管道,将塘坝蓄水通过管道直接压设到大棚,极大地降低了明渠输水的渗漏、蒸发损耗,使有限的水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4年中,朱宗其共提出有关水利、设施农业发展、教育等方面意见建议10多条,均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件件得到了落实。


  魏列俊:当人民群众信赖的代表
  
  在石洞镇三川口社区,有一位老百姓无不称赞的、心里时刻想着百姓、为民排忧解难的贴心人,他就是皋兰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三川口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魏列俊。
  从当选人大代表的那一天起,魏列俊就时常思考着怎么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几年来,他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解民难,排民忧。经他帮助的弱势群体和解决的困难不计其数。许多居民闲暇时间总爱到他办公室坐坐,他总是热情地同群众拉家常,询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困难,以便尽自己所能帮助大伙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三川口社区的杨富成系皋兰县水泥厂下岗职工,下岗后,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了杨富成肩上,为了生活,杨富成借款买了客车想跑营运,可没几天新车被盗,杨富成对生活失去信心。魏列俊知道情况后,多次到杨富成家做思想工作,想方设法为他解决低保及生活问题,又联系林业局、就业局为他落实了公益性岗位。今年施行廉租住房的房屋分配政策,作为特殊人群,魏列俊把杨富成的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最终落实了廉租住房。现在,只要谈起魏列俊,杨富成就会说:是魏代表给了我第二次生活的希望。辖区居民郭伟民家的小孩和邻居家的小孩玩耍吵架,因一方家长不讲理而发生争斗,闹到派出所调解无果后,双方都准备上诉法院解决。为了让群众维系良好的邻里关系,魏列俊主动上门做工作,讲法律,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矛盾及时得到化解,双方孩子和好,家长和解。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人大代表,魏列俊从未忘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他常说:与群众交谈、接触,才能真切了解群众的真正需要;为民鼓与呼,是人代大表的本职所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后,城镇居民要求解决城市医疗保险的呼声越来越大,为此,魏列俊在第十六届第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解决城镇老百姓医疗保险》的建议,受到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已被采纳,付诸实施。几年来,他经常走访群众,共征求到意见建议35条,向政府反映并得到采纳办理的意见建议28条。
  魏列俊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经常在居民家中和辖区大街小巷转悠是他多年来的老习惯。虽然他早就给社区居民发了爱心联系卡,但他仍然随身带着民情记载本,了解社情民意。随手一翻民情记载,就可以看到,辖区内居民住户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困难居民的详细情况,他都一一记载下来:居民王锡朋与妻子岁数大了,经常生病,租住简陋平房2间,孩子们都下岗失业,无赡养能力,家庭经济困难。社区已为其落实了低保、廉租住房政策,节前又进行了慰问,目前生活稳定;低保户史雪梅患肌无力病,无工作,孤寡多年,生活无人照顾。派社区委员李晓琴常年帮她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并为她办理了医疗保险的相关手续,目前一切顺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魏列俊代表时时处处想着群众,认真履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职责,向辖区的选民交了满意答卷的同时,也赢得了选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