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代表的建议放在心上——定西市人大常委会督办人大代表建议纪事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12:50:49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要克服重答复,轻落实的现象,把你问我答变为你提我办。”2011年4月13日,甘肃省定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兆祥在定西市第二届人大八次会议人大代表建议交办会上说,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要直接与代表面对面交流,心贴心研究,共同解决问题。要把反映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的建议抓在手上,放在心上,使这些建议能够得到及时办理。
  据了解,近年来,定西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大人大代表建议督办工作,2010年由市政府牵头安排现场办理7次,分别由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有关领导进行督办。通过现场督办,有效解决了几件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同时,对市二届人大三次、五次会议期间的建议进行了跟踪督办,大大提高了代表建议的落实率,得到了人大代表的认可和赞同。


  代表建议 扶持渭源县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
  现场督办 重点扶持渭源县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
  
  渭源县地处西秦岭末端向北部黄土高原过渡区,境内大部分地方海拔、气候、降水集中时间,都与马铃薯生长规律相吻合。独特的气候特征、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决定了渭源县是我国马铃薯良种繁育的最佳地区,是建设全省马铃薯生产基地的理想之地。
  渭源县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特别是1965年省农科院在渭源县会川镇建立马铃薯专业育种站以来,马铃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量得到大幅提升,种植面积从当初不足10万亩增加到1995年的20多万亩。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省、市专家和农业科技工作者不断指导当地农民开展精选良种、砂田种植、合理密植等先进技术,培养了一大批马铃薯育种专业协会和“科技土专家”、“田秀才”,形成了全县发展马铃薯良种产业雄厚的群众基础。
  这些有利条件,使渭源县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与供应基地。目前,渭源县已有种薯繁育基地20多万亩,年可提供脱毒种薯40多万吨。这里繁育的马铃薯良种,不仅供应全省马铃薯生产之用,而且还推广到陕西、宁夏、青海、四川、江苏等省区。
  为了进一步推动渭源县马铃薯种薯产业的发展,在2010年1月召开的定西市第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彭双彦、邓茂科、赵晓霞等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扶持渭源县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的建议。
  彭双彦等人大代表在建议中说,近年来,渭源县将马铃薯种薯作为第一大特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开发,围绕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的目标,建成了脱毒马铃薯种薯研究中心,发展渭河源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等15家种薯企业、合作社(协会),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其中原种田6000亩、合格种薯田20万亩,年产原原种4000万粒、原种1.2万吨、合格种薯40万吨。
  根据全市马铃薯种植用种需求,渭源县规划到2011年建成40万亩种薯繁育基地来满足400万亩大田用种。要完成这一规划,共需建设资金2000万元、种薯补贴资金2750万元。由于渭源县财政非常困难,彭双彦等人大代表建议定西市在产业项目和种薯补贴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切实提高渭源县种薯产业水平,进而带动全市马铃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渭源县马铃薯产业作为定西市打造“中国薯都”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引起了市人大常委会的关注。2010年7月,定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秦素梅对人大代表的这一建议进行了现场督办。
  参加了现场督办的定西市农业局的一位负责人说,人大代表的这一建议,找准了渭源县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为了进一步扶持渭源县马铃薯种薯产业的发展,2009年,市财政已投入2076.5万元,2010年,通过各方面努力,共投入渭源县马铃薯良种扩繁、良种产业发展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805.5万元,用于发展渭源县马铃薯产业。
  这些资金中,投入补贴资金210万元,新建马铃薯脱毒一级种薯贮藏窖库7个。投入补贴资金187.5万元,新建马铃薯脱毒二级种薯扩繁基地面积4.2万亩。投入资金28万元,用于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和马铃薯病害防治。另外,在市、县有关部门的争取下,甘肃省渭源县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农业部已立项批复。
  定西市农业局的这位负责人说,我们办理人大代表建议,不仅要有效利用国家、省上的政策,争取资金来解决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还要针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战略性的建议。
  这次现场督办时,参加现场办理的人员提出,要重点扶持渭源县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把渭源县打造成“全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重点要对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选育进行扶持,加快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脱毒推广。要加大对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组织和种薯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民营化、市场化程度,提高脱毒种薯繁育能力。
  参加现场办理的人员还提出,要加大对网棚原种基地、高山隔离原种基地的扶持力度,加快原种基地建设步伐。要扶持渭源县建立一级、二级良种繁育基地,面向全国、全省推广马铃薯脱毒良种。进一步扶持建设马铃薯种薯储藏设施,加大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确保马铃薯良种质量。


  代表建议 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秩序管理工作
  现场督办 确保城区道路交通畅通有序和谐
  
  “以前在定西城区开车很累很难!”2011年4月19日上午,本报记者乘坐的出租车上,司机开始了感慨。他说,现在比去年好多了,行人走自行车道、自行车走机动车道、机动车走人行道的现象,已经很少了。
  在这位司机的诉说中,记者指出了自己的目的地,他从转向标志处穿过马路,将记者送达要去的单位门口,被他中断行程的车辆也有序的规避或刹车等待。记者下车后在路边看到,经过的出租车也大多像这位司机一样有序载客。
  21日上午,在定西市城区长途汽车站门口,一位中年男子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每天都停放着出租车等各种车辆,我每天走过这里时,都要在这些车辆之间穿行,感到很不方便,现在比起以前,明显好多了。
  据了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定西市城区人流、车流、商流量迅速增多,一个时期,城区内车辆随意停放、掉头、占道的现象也在增多,这让司机驾车行驶感到很累,也让行人感到不便。一时成为社会普遍反映的热点问题。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大代表的关注。在2010年1月召开的定西市第二届人大六次会上,景利军等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秩序管理工作的建议。
  景利军等人大代表在建议中说,2009年,安定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五宜”城市和建设首善之区的要求,做了大量工作,逐步改善了市容市貌,但由于市区人流、车流、商流量快速增多,加之城区停车场少,交通秩序成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难点问题。
  他们建议,市上要进一步明确以城市交通巡警大队为主体的城市交通秩序管理职责,并在城区主要街道科学、合理地规划一部分停车场和临时停车泊位,有效解决城市交通秩序管理难题。
  2010年8月,定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铭对这件建议进行了现场督办。在办理现场,定西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说,根据人大代表建议,市公安局进一步明确了城区交通巡警大队的职责,重新协调设置了5处停车场,18处临时停车场516个泊位,取消了12处人行道障碍物。
  经过多方努力,筹措67万元,在15个路口安装了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增设各类交通标志牌136块,维修、新增道路中心隔离栏2300米。并结合城区道路交通实际,始终保持对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据了解,为解决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交通问题,针对机动车及行人乱闯红灯、乱穿马路、不走人行道等行为,定西市公安局还于2010年1月在一些以学生为重点的路段,进行了为期15天的宣传教育及整治。
  在2010年3月至5月,开展了以规范城市公交、出租车交通安全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截至8月,城区交通巡警大队共纠正交通违章4489人次,查扣机动车21辆。
  定西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说,这些交通秩序整顿工作,有力维护了道路交通安全,使城区交通秩序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畅通、有序、和谐的交通管理目标。
  “人大代表的这件建议,顺应民意,切合实际,提得非常中肯和必要,充分体现了人大代表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孙铭说,市政府和公安部门在办理这件建议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把人大代表的这一建议放在心中,不能仅仅现场办理一次就放松了管理工作。
  孙铭说,市政府及公安部门要坚持把办理人大代表作为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重要体现和改进自身工作的重要契机,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人大代表建议所反映的问题。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有力推动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全面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


  代表建议 修建王马大桥,解决5万人出行困难
  现场督办 要千方百计筹措配套建设资金
  
  临洮县南坪镇三甲村等12个行政村与南坪镇政府所在地分别位于洮河东西两岸。两岸之间没有桥梁连接,仅靠一艘小型渡船摆渡通行。而且,丰水时期,渡船只能摆渡小型车辆,大中型车辆还需绕行。
  近年来,洮河水位大幅下降,已无法承载渡船通行,致使当地5万多群众要绕行40多公里,才能前往南坪镇政府所在地办事、购买生活用品及生产资料,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多年来,有一座大桥方便出行,成了当地5万多人的共同心愿。了解这一现实的刘富春、石琳等人大代表,在2010年1月召开的定西市第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急当地群众之所急,提出了关于对临洮县洮河王马家大桥项目给予扶持的建议。
  承办这一建议的定西市交通局的一位负责人说,临洮县南坪镇三甲村等12个行政村的5万多人,不论是用渡船,还是绕行过河,都不能真正解决出行困难,修建王马家大桥是一项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工作。
  2010年10月,总投资444.3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200万元,其余资金由临洮县政府自筹解决的王马家大桥已开工建设,工程预计于2011年10月完工。
  “修建王马家大桥对解决5万多名群众的出行难问题,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确确实实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2010年10月,现场督办这一的建议的定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中林在察看了王马家大桥的建设现场后说,这件建议,充分反映了老百姓心声,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建议提得准,也提得很及时。
  韩中林说,这件代表建议,原来并没有列入市上2010年的渡改桥计划。人大代表在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提出建议后,市交通局高度重视,多次同省交通厅、省公路局汇报代表建议所反映的问题,通过不懈努力,于5月初列入2010年全省渡改桥建设计划,争取到专项资金200万元,是很不容易的。这是代表建议发挥作用的一个典型范例,为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树立了榜样,应该予以推广。
  韩中林说,资金筹措是确保渡改桥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目前,省上解决了200万元的专项资金,其余240多万元资金,按照政策规定需地方配套。我市各级财政都相当困难,要解决建设资金,市县都应千方百计创新筹资办法和措施,想方设法筹措建设资金,切实推动大桥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建成运营,让人大代表的建议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早日受益。
  韩中林说,修桥补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王马大桥的建设要把质量摆在首要位置,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和严要求的建设程序,注重工程质量,强化后续管理,让老百姓在大桥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请各位代表继续关注建议的办理落实,如发现问题,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和相关部门反映,以确保建议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代表建议 提高陇西县坡改梯田建设补助资金
  现场督办 增加坡改梯田的指标和补助标准
  
  兴修梯田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旱作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平台,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保证。
  陇西县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群策群力,苦干实干,全县梯田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全县已累计机修梯田75万亩。
  2009年,陇西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依据土地详查资料,通过外业勾绘图班,内业量算统计,摸清了耕地现状、梯田现状。当时,全县耕地面积166.96万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96.66万亩,坡耕地70.31万亩,剩余坡耕地中宜修梯田的面积70.1万亩。
  尽管2005年,省上将陇西县列为全省5个梯田化达标县之一后,虽然省、市给陇西县的梯田建设指标下达增大了,在资金补助方面也给予了倾斜,县上也进行了多方筹资,但是仍然满足不了梯田建设资金的需要,加之近年来梯田建设成本的增长,陇西县又属国扶贫困县,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自筹资金能力较低,给全面实现梯田化造成了一定困难。
  为此,在2010年1月召开的定西市第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朱自武、左冬梅等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提高陇西县坡改梯田建设补助资金的建议。建议希望市政府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陇西县坡改梯田指标下达力度并提高建设补助资金。
  2010年8月,定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寿亭对这一建议进行了现场督办。在督办现场,定西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说,根据人大代表建议与陇西县梯田建设实际,2010年,市上下达陇西县梯田建设任务6.88万亩,比2005年以来平均下达建设计划5万亩任务明显提高。
  定西市水务局的这位负责人说,2010年,经过各方争取,陇西县再次被列入国家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实施县,这一项目梯田建设由国家每亩补助400元。2009年,省上启动了4年实施500万亩梯田工程,将陇西县列为全省38个重点建设县之一,每亩梯田建设补助400元。相对于此前的每亩梯田建设平均补助363元也有了一定提高。
  前来督办这一建议的丁寿亭说,市二届人大代表的这件建议,正是在全省启动4年实施500万亩梯田工程这一大好机遇下提出来的,也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办理现场的情况看,人大代表要求增加坡改梯田指标和补助标准的建议,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梯田建设任务由5.1万亩增加到了6.88万亩,增加了1.78万亩。
  丁寿亭说,6.88万亩的建设任务不小,县上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布设建设规模,做到规模化治理,规范化实施,优质化建设。在编制规划和方案时,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尽量做到集中区域、突出重点、规模建设。要注重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坚持梯田建设与粮食增产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区域综合治理相结合,做到山、水、田、林、路统筹安排、配套建设,为梯田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丁寿亭说,梯田建设是一项关系民生改善,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事业,要始终把梯田质量和效益摆在首要位置,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和严要求的建设程序,注重工程质量,强化后续开发,让农民在梯田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代表建议 将渭河灌区农业综合开发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列入2008年建设计划;帮助解决通渭县产业开发所需资金
  跟踪督办 2010年渭河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立项建设;产业开发得到补助资金
  
  “人大代表提建议,说到底就是希望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个渠道,使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张兆祥说,为了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实效,2010年,定西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人大代表建议的跟踪督办力度。特别是对市二届人大三次、五次会议期间只是答复,还没有办理结果的人大代表建议,进行了重点督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张兆祥说,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了将陇西县渭河灌区农业综合开发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列入2008年建设计划的建议。这个建议经过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努力,到2010年终于有了结果,给了人大代表一个满意的答复。
  据了解,陇西县水资源贫乏,由于渭河沿线老灌区老化失修,田间配套差,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导致效益衰减。为了在自流灌区发展常规节水灌溉,陇西县委托设计单位完成了《渭河灌区农业综合开发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可研报告》,工程规划灌溉面积5.25万亩,年节水量791万立方米。
  2008年1月,定西市第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刘富春、罗小平等人大代表提出,将渭河灌区农业综合开发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列入2008年建设计划的建议。建议说,这个项目是从根本上解决灌区生产条件的关键性工程,项目实施后可使陇西县陇渭渠、陇丰渠、渭北电灌3大万亩灌区和人民渠等8个千亩灌区实现常规节水灌溉。
  2008年5月,定西市水务局对这一建议进行了答复。答复认为,为了加快陇西县老灌区节水改造步伐,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对渭河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势在必行。据了解,在答复人大代表之前,定西市水务局已将《陇西县渭河灌区农业综合开发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可研报告》上报省水利厅待批。
  2010年,人大代表的这件建议被定西市人大常委会与市政府列为重点督办建议。2010年8月,定西市水务局对人大代表这件建议的办理情况进行了再次答复。根据答复,《陇西县渭河灌区农业综合开发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可研报告》已得到批复并立项建设,项目设计灌溉面积5.5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01万亩。
  还有一件人大代表建议的督办办理,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张兆祥说,在市第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景成林、李红霞等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帮助解决通渭县产业开发所需资金的建议。这一建议在2010年被列为重点督办建议后,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当年先后争取到各类补助资金5299万元,有力支持了通渭县特色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通渭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和畜草产业,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初步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发展旱作农业促增收的新路子,实现了干旱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2009年夏收之后,通渭县总结全覆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成功的经验,提出了全膜玉米种植50万亩,种足种好优质马铃薯50万亩,全县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到50万亩的“3个50万亩”种植业结构调整框架。但由于县上财政困难,无法筹措到满足产业开发、发展所需的资金。
  为此,在2009年1月召开的定西市第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景成林、李红霞等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帮助解决通渭县产业开发所需资金的建议。希望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协调贴息贷款,扶持通渭县产业开发所需资金。
  2009年5月,定西市农业局对人大代表的这一建议进行了答复。答复说,市县农业部门将全力以赴,帮助通渭县积极争取各项强农惠农补助资金。
  目前,市县正在组织申报争取省上的良种补贴和马铃薯良种补贴资金,市上将把通渭县作为重点向省上推荐争取补助资金。市县农业、财政部门将积极向市政府建议,协调金融部门及时发放贷款,解决农业生产所需资金。同时,对马铃薯良种调运和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所需贷款,由市财政进行贴息。
  2010年8月,定西市农业局向提出建议的人大代表进行了再次答复。根据答复,在定西市、通渭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争取下,2009年通渭县共争取到省上各类农业补助资金3937.144万元。2010年8月之前,已争取到各类农业补助资金1362.24万元。
  张兆祥说,这些资金有力支持和加快了通渭县马铃薯、全膜玉米等特色产业开发步伐。也让人大代表的建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这些建议的督办和办理可以看出,定西市人大代表建议的办理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