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马铃薯产业形成的路上——定西市安定区人大常委会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纪实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12:51:34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铃薯帮助人们度过了饥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马铃薯产业又成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提起马铃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仲谦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2011年4月20日上午,王仲谦告诉本报记者,这几年,安定区围绕建设“中国薯都”核心区的目标,马铃薯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2010年贮藏能力达到60.9万吨,加工能力达到27万吨,外销鲜薯45万吨以上,全区马铃薯产业总产值6.8亿元。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明显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多年来,安定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马铃薯的收入占到了一半以上。可以说,安定区在发展马铃薯产业的进程中,走出了一条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的新路子。
回顾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历程,点点滴滴都在王仲谦心头。他说,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经过了自给自足阶段、产业培育阶段、产业攻坚阶段、产业提升阶段。目前基本解决了由农业向工业和三产,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问题。
在这一产业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与稳步推进,也汇聚了各级人大代表与安定区历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通过各种方式,逐步让群众认识规模种植、良种扩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的智慧。
马铃薯不但是“温饱薯”,扩大种植面积也是“致富薯”——人大代表给群众算账,群众更容易接受。
安定区马铃薯的种植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过去的很多日子里,是马铃薯养活了这方土地上的百姓。王仲谦说,这里自然条件严酷,年降雨量380毫米,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月至9月。传统的农作物是大面积种植小麦、玉米,由于春天干旱,1亩小麦的产量在250斤左右,玉米亩产也只有700多斤。
这种降雨时间的分布,还有高海拔、低气温、温差大,雨热相对充足期正好与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相吻合。当时,1亩马铃薯的产量大约在1600斤,用出售这些马铃薯的钱可以从市场上购买400斤小麦,比种小麦翻了一番。
那时,高产量的马铃薯还没有引起注意,全社会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国家及省上的扶持下,经过各方面努力,安定区解决了历朝历代以来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这个时期,马铃薯的高产量与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吸引了各方面的目光,发现高山、干旱、光照充足的环境,正是适合马铃薯种植的一种资源和优势。定西各级党委、政府适时启动了压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行动。
任何一件事从起步到发展壮大都有一个过程,刚刚解决了温饱的安定人对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增加马铃薯种植面积也有这样一个过程。王仲谦说,当时,群众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心中还存有对吃不饱肚子的恐慌,对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着顾虑。
从1993年开始,安定区人大常委会就根据党委、政府“压粮增经,压夏扩秋”的中心工作,开展了人民群众对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认识的调查等活动。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参加活动的各级人大代表与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给群众比较马铃薯与小麦的产量,算马铃薯带来的经济效益,把群众的想法集中到常委会会议上进行审议,向政府提出推动工作的建议。
当时,安定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人大代表重点给农民算收入账,在干旱山区,1亩马铃薯的收入相当于3亩小麦的收入。算条件账,十年九旱是安定区的自然特征,也是安定区的严酷现实,压粮增经,压夏扩秋,扩大马铃薯种植,与自然降水规律相吻合,能够实现稳产高产,是安定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选择。算投入帐,种植马铃薯资金投入小,花费劳力少,管理相对粗放,并且有机械深松、机播、机收作后盾,劳动强度较小。
不论怎么算,种马铃薯比种小麦、玉米收入高。王仲谦说,人大代表就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他们给群众算账,群众会更容易接受,这一时期,人大代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算的账以及在常委会会议上的审议,让群众逐步懂得了种植的核算,效益开始引导农民的行为。
在安定区人大常委会及政府组织的各种活动的合力推动下,安定区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得到逐步提升,由最初的不足20万亩,发展到1998年的43万亩,2000年达到了53万亩,总产量53万吨。2005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落实85.5万亩,2006年90万亩以上,2007年达到100万亩,产量110万吨。
“马铃薯要变钱,政府怎么办”——区人大常委会调查中发现的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成为历年调查及审议的重点。
2000年,安定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3万亩,这是整个马铃薯产业培育过程中的一个突破,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年,全区马铃薯产业总产值1.5亿元,销售收入9520万元,农民人均马铃薯收入30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3%。
这一年,安定区秋冬春三季大旱,大部分农民唯一的希望就是马铃薯,靠马铃薯吃饭穿衣,靠马铃薯应对各种日常开支。王仲谦说,如果没有大面积的马铃薯,安定区的农村将是另外一种情况。
2000年的特殊情况与多年的推广,让全区农民对马铃薯的种植开始了由解决温饱向致富的转变。如何让农民在发展马铃薯产业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成了这个时期安定区人大常委会关注的重点。2010年,安定区人大常委会继续开展了关于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调查活动。
在安定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与部分人大代表调查时,一位只种了2亩马铃薯的种植户说,我本来打算多种几亩,但又不敢多种,因为没路走,种多了拉不出去。一位外地客商对当地的马铃薯非常满意,但看到没有运出的路,也表示不愿再来了。
这一年,安定区人大常委会题为“马铃薯要变钱,政府怎么办”的调查报告指出,缺少专门的马铃薯经销机构,致使安定区的马铃薯销售市场处于封闭状态,市场价格被外地客商左右,不少网点高价收,低价出,赔了本。
由于缺乏提供种植技术、销售服务的“马铃薯协会”等组织,农民种植马铃薯大部分跟着感觉走,马铃薯总体质量水平不高,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和专用薯少,只能低价销售或用于饲料,既浪费资源,又给农民造成损失。
马铃薯良种的引进、购销周转、企业贮藏都需要资金支持,但用于这方面的资金非常少,导致了良种引进、推广的困难。这次调查,还指出了安定区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少,转化能力不强的问题。根据调查报告,安定区的10多家较大的淀粉厂,一年只能消化2万吨马铃薯。
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成为安定区人大常委会以后历年调查与常委会会议提出审议意见的重点。王仲谦说,马铃薯产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70%的马铃薯用于产品加工,每1元的马铃薯加工增值在5元至6元。但2004年安定区人大常委会调查发现,安定区的鲜薯销售占到了77%,加工原料只占销售量的23%。并且多数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不高,拉动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效应还不明显。
这次的调查报告指出,种植生产、加工转化、市场销售三个马铃薯产业的主要环节关联度不够紧密,特别是分散农户的组织管理还不到位,一家一户的多品种零星种植难以与企业需求相协调,从而出现马铃薯收购价格低,农民收益少等问题。
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2005年,安定区人大常委会在进行关于马铃薯产业的调查及常委会会议审议时,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全区马铃薯产业无论是鲜薯销售还是加工都具备了一定规模,有了一定效应,但部分农户种植的品种较为混杂,且退化较为严重,部分产品处于粗加工,附加值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
广大农民由于受多年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对科学适用技术的应用还不能够完全接受。调查中发现,全区虽然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培训,但群众的接受还处于起步阶段,入户率和普及率较低,这个普及的过程非常艰难而漫长。
王仲谦说,区人大常委会历次调查报告指出的问题与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一个个一件件得到了解决与落实,与政府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各项举措,形成了推动全区马铃薯发展的合力。到2005年,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完成了产业培育与攻坚阶段,从2006年开始至今,进入产业提升阶段。
2006年,安定区落实马铃薯种植面积90万亩。王仲谦告诉记者,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调查,从2007年开始,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约占全区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一半,占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8。安定区已成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总产量最大的县区。
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与产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2004年至2007年,全区农民人均增收分别达到720元、1050元、1200元和1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马铃薯成为富民强区的当家产业。安定区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马铃薯种植、销售、加工基地和全国马铃薯产业收入最多的县区之一。
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而且带动了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增强了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王仲谦说,2004年以前,马铃薯产业的产值主要是种植环节的产值。2004年、2005年,马铃薯产业产值分别为4亿元和6亿元,是马铃薯加工企业的萌芽状态。
2006年以来,随着马铃薯加工企业迅速崛起,马铃薯产业总产值急剧膨胀,当年达到11亿元。2008年,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增加值6.3亿元,占全区GDP的28%。此后,马铃薯产业总产值每年都在提升。
安定区在马铃薯销售方面的“价格高地”也逐步形成了“洼地效应”,由鲜薯收购、贩运、加工等带动的餐饮、住宿、仓储、水电、包装等行业蓬勃兴起,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农村金融储蓄业务量明显上升。
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农村掀起了新一轮的建房热潮,对当地建筑、建材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显著。彩色电视机、手机、固定电话等家用电器和摩托车、农用三轮车等机动车辆已经普及到了寻常百姓家中。
培育品牌,实现产品质量和结构优化升级——区人大常委会调查报告中指出的问题逐一得到落实,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形成共振脉络。
从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区人大常委会调查报告指出的问题逐一得到落实,从而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形成共振的脉络。王仲谦说,在形成规模种植之后,针对马铃薯产业的良种问题,安定区按照布局科学化、品种专用化、产品优质化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主体经营、市场运作的机制,狠抓优势品种脱毒快繁、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千家万户提纯复壮的良种繁育三级扩繁推广技术体系。
同时,对良种繁育工程进行全程跟踪监测和监督检查,坚持“统一良种供应、统一建档立卡、统一管理技术、统一质量档案、统一供应市场”的“五统一”监管制度,形成了完备的良种繁育质量保障体系,彻底解决了制约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的瓶颈问题。
王仲谦说,根据区人大常委会调查指出的问题和发展马铃薯产业的需要,安定区始终严格按照生态、天然、有机的无公害绿色食品的要求,组装集成推广了良种应用、种子处理、测土配方、小整薯播种及芽栽、机械化耕作、地膜覆盖、病虫害防治等7项标准化栽培技术,建成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示范水平好的良种扩繁、优质商品薯和专用加工薯三大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了种植户、经销商以及龙头企业三大主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经营机制。
培育壮大了营销主体,马铃薯经销协会和淀粉行业协会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加工企业、协会销售与政府建立基地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了“公司+协会+农户”、“龙头企业+运销大户+农户”的运作模式,提高了马铃薯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目前,通过强化组织培训、鼓励开拓终端市场,造就了一批活跃在产地与终端、实力不断增强、充满竞争活力和团队精神的本地营销家队伍,大大提高了在产地调控价格、形成价格,在终端市场谈判价格、掌控价格的能力。
按照交易、贮藏、配载、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功能定位,建设了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使定西马铃薯价格进入农业部全国农产品价格行情采集系统,有力地推动了定西作为全国马铃薯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配载中心三大功能的形成。
王仲谦说,在马铃薯的贮藏方面,按照“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的思路,全面启动实施了马铃薯贮藏体系建设工程,形成了“恒温库+贮藏库+窑窖群+千家万户小窑小窖”的贮藏体系,提高了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为了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安定区将马铃薯加工业作为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措施来抓,进一步壮大了产业集群。目前,全区共建成万吨级精淀粉加工生产线12条,全粉生产线1条,变性淀粉生产线2条,薯条薯片生产线1条,水晶粉丝生产线2条,呈现出集群式、系列化、精深化发展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规模逐渐扩张、水平不断提升的集群式发展路子。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特别是区委、区政府“四大基地”、“ 五大中心”的战略构想和建设省级马铃薯产业园的目标,使全区马铃薯产业进入了转型提升的新阶段。
2008年,马铃薯市场价格突然低迷,薯农对政府的依赖程度和期望值过高,部分群众怨气较多,销售形势较为严峻,区人大常委会及时组织进行了关于马铃薯销售工作的专题调查。
调查认为,当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且大部分地方马铃薯喜获丰收,当时又是马铃薯集中上市期,造成价格持续低迷,也给安定区马铃薯销售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分析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势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组建议,在当前鲜薯销售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应引导淀粉加工企业抢抓机遇,对加工薯分等级化验淀粉含量,确定各自收购价格,延伸收购网络,建立自己的原料收购基地,敞开收购,为稳价增收发挥好支撑作用。
要引导、鼓励当地马铃薯营销骨干企业抢占终端市场,认真做好产地市场与终端市场之间信息的连接、交流、沟通和合作,减少中间环节,适当增加二级市场的车皮配载数量,降低运销成本,增加利润空间,提高收购价格。
这次调查活动提出的建议与审议意见的落实,有效消除了薯农的焦虑心理,引导薯农学会了理性、冷静地应对市场,从而保证了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王仲谦说,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就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与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来开展各项活动,依法履行职责。
从2009年开始,安定区人大常委会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心随着产业规模的形成也发生了变化,连续2年开展的活动都在围绕培育马铃薯产业品牌,实现产品质量和结构优化升级来进行。
王仲谦认为,要进一步推进马铃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作为产业“第一车间”的种植基地建设,应进一步增强用工业化思维方式谋划农业的意识,增强品牌意识,坚持良种脱毒化、种植规模化、品种区域化、生产标准化、贮藏精细化。作为产业“第二车间”的淀粉加工企业建设,应进一步推进深度开发,拉长产业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在销售环节,应进一步创名牌,打品牌,以质量取胜,给农民鲜薯销售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