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水资源配置 实现经济与生态共存共赢——张掖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水资源利用情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12:51:45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自然资源,是决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首要控制性因素。因为它的重要性,保护水资源成了人类的神圣职责!
  有水就有生命,有水就有希望。
  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人均、亩均占有量少,区域分布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已严重威胁人民的生产、生活,也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已成为举国关注的话题。
  河西走廊因黑河水得名的“金张掖”也缺水了,并且缺水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为了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生态张掖建设步伐,2010年,甘肃省张掖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将农村水资源利用情况纳入了年度重点监督工作。


  行程2000多公里,深入黑河上、中、下游调研水资源利用情况


  为全面了解水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研究分析水资源利用现状,2010年5月上中旬,张掖市人大常委会精心筹划,邀请13名市县人大代表组成专题调查组,围绕“农村水资源及水利工程建设、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农村水利管理、农村水资源管理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才能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等诸多问题,沿古弱水两岸,行程2000多公里,深入黑河上游青海省祁连县双叉河段、中游张掖段、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段,上河堤、下水渠、进枢纽,实地察看了黑河上游水源形成区、下游植被恢复和中游农村水资源管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水源涵养林保护、农村节水示范区和人饮工程建设管理情况,全面了解了黑河流域特别是中游的农村水资源利用现状,征求了流域沿岸干部群众对水资源利用的意见建议。
     为深化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认识,调研组还远赴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武威市凉州区、民勤县段,实地考察学习了深层次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情况。
  调研结束后,调研组召开了专题汇报座谈会,在听取市、县区政府工作汇报的同时,围绕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提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符合实际的建议意见,为落实国家、省市建设“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生态张掖、生态文明大市建设进程注入了各级人大代表的真知灼见。


  节水型社会建设成绩斐然,但“吃光喝尽”已让“金张掖”渐失光泽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干流全长928公里,流域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5.8亿立方米。地处黑河中游的张掖市,集中了全流域95%的耕地、91%的人口和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是黑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关键所在,是联系祁连山与河西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全市现有水资源总量26.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4.75亿立方米,地下水1.75亿立方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1250立方米,亩均511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29%,是典型的水资源短缺地区。
  “金张掖”之称源于黑河水,因拥有黑河水,使张掖这块绿洲在西北戈壁、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繁衍生息2000多年,上世纪后期还以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全省35%的商品粮,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进入21世纪以来,张掖市委、市政府立足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把水资源作为张掖发展的第一要素,深入分析研究水,科学管理配置水,深化理念利用水,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以黑河综合治理为支撑,以水权制度改革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水利工作方针政策,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全市已建中小型水库48座,塘坝35座,总库容2.08亿立方米;干、支渠893条4433公里,斗渠4205条5765公里,渠系水利用率64%,灌溉水利用率50%;灌溉面积378.5万亩,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8个,万亩以上灌区16处;农村饮水工程297处,年供水能力约3800万吨;建成中小水电站73座,装机容量79万千瓦。
  尽管当地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但从调研汇报会上了解到,水资源现状喜忧并存。张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福明客观地指出了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水决定了现有特性,有什么样的水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经济特性。现有水资源有力支撑着张掖农业,但也极大地掩盖了“金张掖”水的利用问题,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地域之间、时空之间分布不均衡,农业用水比例过高,农业对水的依赖度偏大,多方面表现出水资源利用的不均衡性。特别是黑河张掖段,水资源基本上是“喝光用尽”,表面上看得到了充分利用,实际上却牺牲了生态环境。
  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全市生态林成片死亡面积9.2万亩,濒临死亡面积17.3万亩,天然湿地面积减少5.3万亩,荒漠化面积增加90万亩,地下水位年降幅0.25米—2.5米;上游祁连山冰川融水比上世纪70年代年减少约10亿立方米,局部地区雪线以年均2米至6.5米的速度上升,天然林分布下限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00米退缩至2300米,灌木林生长线比上世纪50年代上移60米。


  全流域思考,找准“水脉”症结


  调研了解到,张掖作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点,尽管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立足全流域思考,由于黑河调水、生态恶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等多种因素制约,水资源利用形势仍很严峻。
     水资源总量不足,用水结构不合理。调研发现,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供需矛盾突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短缺。按现有人口增长速度,预计到2015年,全市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000立方米以下,成为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比例为85∶2.5∶2.5∶10,形成了农业用水比重大、耗水多、产出低的用水结构。单方水GDP产出为8.9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6。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河流来水丰枯与水资源需水时段错位的问题仍然突出;区域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山丹县,人均水资源量只有600立方米,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
  生态用水不足,地下水资源管理不到位。调研发现,该市水资源总量配置中生态用水不足,黑河调水指标对中游生态用水考虑不充分,黑河调水致使灌溉轮期紧张,生态林配水渠系条件差,生态用水与农业用水矛盾不断加剧,全市至少缺生态用水3.65亿立方米。开荒扩地、违规打井、过度超采地下水的现象仍然存在。
  部分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综合调控能力仍然不足。调研发现,部分县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干支渠衬砌率、配套率低,渗漏严重,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0%左右,与当地的水资源短缺现状极不相符;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农业灌溉缺乏有效保障。黑河草滩庄枢纽、西总干渠病险隐患突出,带病运行多年,已影响到工程正常运行;水资源计量设施建设缓慢,不能适应定额管理要求。
  节水型社会建设持续性不够,推进空间仍然较大。调研发现,该市总量控制和定额配水到田到户落实不严格,逐级水量分配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灌区定额配水精细度不高,缺乏科学配套的监控手段;深化水权改革的配套制度建立和落实不够,未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监管措施。水资源利用结构优化不够快,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和效率仍然较低,产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加强。
  黑河调水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中游生态持续恶化。调研发现,黑河调水方案留给该市6.3亿立方米的水量指标与实际用水需求差距较大,水利部门对如何科学保护祁连山冰川和黑河中游生态环境,推进调水的科学、合理、适度,分析研究不深,对调水给黑河中上游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深层次影响科学论证不够。


  建立农业与生态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


  “大自然给人类的水资源是不均衡的,我们要认识和顺应这种不均衡。要充分认识水资源的稀缺特征和产生水资源危机的可能性,把开发、利用、治理水资源上升为培植、保护、节约水资源,既要关注水对人类的侵害,更要关注和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调研汇报会上,张掖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福明如是指出了对优化水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与生态保护相生相伴耦合体系的认识与建议。
  参与调研的人大代表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要科学审视,全力推进现代节水农业。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农业与生态保护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既要农业的高产出、高效益,又要水资源的低消耗、低投入,坚持节水、循环、高效,大力发展与水资源稀缺特征相适应的现代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以水定地、以水调结构,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业用水效益。通过发展现代节水农业,优化用水结构,合理高效配置水资源,为生态保护和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用水空间。
  要强力推进,实现水资源有序利用。深化对水资源利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跟踪研究节水与生态治理、地下水状况和水资源最优化配置,把握水资源利用的平衡点,制定具有整体性、权威性、科学性的统一的水资源规划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的和谐发展;坚持地表水、地下水统一调度、综合配置,严格执行水资源统一管理方案,按照地下水资源采补平衡原则,制定地下水超采区逐年核减取水量方案,依法加大水资源费征管力度,强化政府督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站在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高度,制定完善生态配水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生态配水工程。
  要加大力度,以项目建设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硬件支撑。立足黑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治理,积极争取和实施好黑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确保黑河中游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加大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积极争取和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加快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进程,提高森林、草原和湿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加快地表水渠道量水、地下水计量设施建设进程,建立包括引水设施监控、水资源调度、地下水监测在内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形成集农业灌溉、生态和生活用水为一体的水资源智能化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