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育接续产业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12:57:50


——嘉峪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三大基地和一个中心建设纪实


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的跨越式发展,甘肃省嘉峪关市在“十二五”规划中,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八大基地”和形成“两个中心”为重点,大力培育接续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了推进“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嘉峪关市人大常委会根据今年工作要点,于今年4月中旬至5月组成四个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有关汇报、召开相关座谈会、外出考察等方式,就该市“十二五”规划建设“八大基地、两个中心”中的新能源示范基地、智能化高端生活基地、民用核技术产业基地、西部地区游客集散和文体休闲中心建设项目进行会诊把脉,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加快推进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设步伐


新能源产业是以新能源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水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十二五”时期建设“八大基地”和形成“两个中心”的战略决策,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在嘉峪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增龙的带领下,在工信委、科技局、中核404公司等方面的配合下,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进行了广泛调研。


嘉峪关市发展新能源产业优势明显、前景广阔,市政府认识明确、着手早,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柱,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与国内外新能源企业的合作,实施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示范以及光热发电、分布式能源等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光电、火电相互配套、互为补充,就地消纳与向外输送相结合的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光伏电站、光热发电、分布式能源、光电设备制造等项目。


据悉,为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国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


通过深入调研,调研组了解到,当前在嘉峪关市发展新能源产业有诸多良好条件。


嘉峪关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偏西,晴好天气多、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高、光照充足,对发展太阳能资源十分有利。


嘉峪关市光伏发电项目区距离城市约6公里,在交通、并网接入、设施维护和职工生活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途经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旅游景区,又邻近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和开工建设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等交通干线,使得该项目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和示范效应。


嘉峪关市工业基础雄厚,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酒钢(集团)公司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以钢铁为主、多业并举的跨地区、跨行业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为全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实施,国务院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发展意见、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关于推进全省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六大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为该市新能源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是嘉峪关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显著优势。随着河西千万千瓦级风电、百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进程的提速,加快风场开发、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发展步伐,积极介入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以及风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都将是该市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调研组还发现,尽管嘉峪关市在发展新能源产业上有诸多优势条件,但当前仍面临一些困难。该市新能源企业都是从自主知识型研发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企业面对新兴市场,开发能力相对较弱,企业发展资金难以筹集,对技术的衰减周期认识不足,企业竞争力不强。新能源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弱,难以参与国内竞争,多数企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业配套能力较差;新能源产品推广难,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产业规划指导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


调研组建议,首先,要尽快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产业专家委员会,广泛吸纳全市以及省内外专家,把脉新能源产业现状、前景和规划,组织业内专家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会诊,寻求合理方案,对重点项目和引进项目进行市场前景预测,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嘉峪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重点领域计划。


要将新能源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给予税收、投资、市场、政务等政策支持,全力推动项目落地并加快建设。支持应用项目建设,支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进一步拓展沼气发展空间。


建立有效投资机制是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调研组提出,应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鼓励企业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或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或收购,不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企业。通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是提高整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调研组建议,要注重加强与先进发达城市的联系,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形成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建立起省级和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有效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快新能源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调研组提出,要抓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快新能源园区建设,尽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加快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核能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根据产业发展,建设光伏产业园、生物能源产业基地。


调研组认为,人才问题始终是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务必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投入,重点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对引进的高端人才,愿意在本地落户的,可优先解决住房与孩子入学问题。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和分红权的激励。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面向产业基地建立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多层次新能源专业人才;鼓励产业基地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企业自己开展人才培训,政府给予补贴。


推动民用核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进程


针对建设民用核技术产业基地这一课题,嘉峪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彪带领调研组成员,从4月中旬至5月初,通过深入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乏燃料后处理大厂筹备处调研,听取政府相关部门汇报,召开座谈会,赴咸宁、益阳、江门等地实地考察等,就建设民用核技术产业基地进行了广泛调研。


民用非动力核技术是指除核电与核供热之外的民用核技术,是核技术与其他技术交叉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包括各类加速器、核探测器、核成像装置、放射线医疗设备、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制品、辐射改性材料等内容,涉及工业、农业、医疗健康、环境保护、资源勘探和公众安全等诸多领域。


通过调研,调研组了解到,嘉峪关市建设民用核技术产业基地具备人才、技术、市场、区位等诸方面优势。


嘉峪关市周边有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且乏燃料后处理大厂、甘肃核电预选址也离嘉峪关市较近,使该市的核工业基础更加完备。同时,该市多荒漠戈壁,人口较少,地质构造相对稳定,气候干燥,大气扩散条件较好,这些条件有利于发展民用核技术产业。加上省内有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中核五〇四有限公司等研发和生产单位,在该市发展民用核技术产业前景非常广阔。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嘉峪关市发展民用核技术产业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在核工业建设和核科学技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核能开发与核技术研究、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同位素的部分研究技术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现已成为一个集铀转化、冶金加工以及同位素生产等技术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综合核工业生产基地。区域内的甘肃中核嘉华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非标设备制造经验,特别是在特殊材料设备的焊接、制造、安装等方面独具优势。


在民用核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具备了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研发新产品的能力,经过多年经营,拥有了一批固定的客户。甘肃中核嘉华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石油炼化设备、压力容器等民用产品在西北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已成为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压力容器生产的主要厂家。


同时,嘉峪关市在发展民用核技术产业方面存在不少机遇。调研组认为,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乏燃料后处理大厂等民用核技术产业项目,对项目前期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乏燃料后处理大厂、甘肃核电等筹建项目给该市民用核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带来难得机遇。本省及周边省份核电的发展,为该市发展民用核技术及其装备,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机遇到来的同时,挑战也伴随而来。调研组了解到,目前,内地各省区都在积极发展民用核技术产业,同样,民用核技术产业园也在如火如荼建设当中,因此嘉峪关市建设民用核技术产业基地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


调研组建议,经过10年的努力,争取在2020年底前,将嘉峪关市民用核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核技术科研、生产、科普教育中心;培养并聚集一批具有战略型思维的核技术领军人才;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形成以核装备制造、同位素制品及其应用等项目为一体的民用核技术产业链。


调研组提出,应出台专门的优惠办法,为企业提供用地、用电、用水、税收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并为项目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加快民用核技术产业建设项目的核准、备案工作,对纳入全市重点项目的建设项目,优先给予土地、信贷等方面的支持。鼓励相关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市重大专项,争取国家、省市各类资金支持。加强与中核集团等企业沟通和合作,加快基地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基地选址、立项备案工作。切实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强与各大科研院所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培育并大量引进民用核技术专业人才。要建立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积极培育优势产业,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建设智能化高端生活基地


围绕嘉峪关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依托中央和省属大型企业,积极吸引周边人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集聚我市,在嘉峪关市新市区集中规划建设商贸中心、会展中心、图书馆、生活居住区等,并融入物联网、智能电网、地热系统等现代化生活元素,建设智能化高端生活基地,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嘉峪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惠东带领市人大财经委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在规划局、房管局、工信委等部门配合下,就建设智能化高端生活基地进行了专题调研。


智能化生活基地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式,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现代智能仪器仪表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与建筑艺术、环境设计艺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各种信息资源的处理,对使用者的各种信息服务的优化组合,构成一个安全、高效、便利、优雅的生活环境。


调研组认为,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正逐步步入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智能型社会。城市作为经济技术的主要载体,也必将踏上以社会生活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的发展道路。因此,建设智能化高端生活基地不仅是城市功能演变的必然结果,更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调研组了解到,嘉峪关市具备发展智能化高端生活基地的优越条件。工业经济增长快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为建设智能化高端生活基地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湖光山色、戈壁明珠”的优越人居环境,为建设智能化高端生活基地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建设智能化高端生活基地夯实了发展基础。优越的社会服务设施条件,为建设智能化高端生活基地奠定了科学的发展思路。优越的“数字化城市”基础条件,为建设智能化高端生活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和技术支撑。


智能化高端生活基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是一项涉及范围广、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其顺利实施,调研组建议,应及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统一负责编撰和制定各种相关标准规范,协调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关系,使规划、设计和建设真正走上有章可循、规范发展的轨道。尽快制定嘉峪关市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分类标准及功能配置技术导则和实施细则,正确引导该市智能化高端生活基地的建设。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社会的认知程度和小区物业的服务水平。坚持初、中、高分级发展的原则,先期试点,再逐步推广。要克服过去社会服务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环境建设重视不够的做法,处理好智能化与高端之间的规划设计关系。要按照建设“数字化城市”、打造“智慧雄关”的要求,协调好运营商做好网络和技术支持,将智能化高端生活基地真正打造成一项惠及全市人民的民生工程。


将嘉峪关建成西部地区游客集散和文体休闲中心


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和西部地区游客集散及文体休闲中心”。围绕这一课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玉关带领教科文卫委员会人员,在旅游局、规划局、三产办等部门的配合下,于4月中旬至5月下旬,对该市和省内外一些旅游城市进行了考察和调研。


调研组认为,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扶持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都为嘉峪关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央关于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总要求,也进一步增强了嘉峪关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通过深入调研,调研组了解到,嘉峪关市经济条件优良,旅游产业基础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建设西部地区游客集散及文体休闲中心的有利条件。


嘉峪关市综合实力较强,主要人均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同时又是河西走廊生产要素最富集、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内地通往新疆及中亚欧洲的咽喉要道,已成为兰州以西、乌鲁木齐以东,铁路、公路、航空最全、最大的交通枢纽,旅游的可进入性良好;城市功能完善,通讯、电力、供排水、供热、煤气等生活设施完善。近年来,围绕建设旅游名城目标,该市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高。据统计,2010年全社会旅游人数达到165万人次,游客平均停留天数为1.26天,全市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达到7.6亿元。


嘉峪关市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丝路文化、长城文化等高品级旅游资源,还有边塞文化、大漠戈壁奇观等待深度开发的旅游资源;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是世界上三大理想的滑翔基地之一,七一冰川是亚洲距离城市最近的冰川;还有中华龙林、讨赖河大峡谷和全国第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酒钢集团公司。该市近年来开展的铁人三项赛等各类世界级、国家级和全省的体育赛事,培育了体育健身参与性旅游资源,使城市具备了现代康体健身等时尚休闲旅游特征,适合开发体育运动的延伸项目,为滑翔、登山、热气球、汽车摩托车、攀岩、钓鱼、风筝、水上漂流、峡谷滑索等参与性强、互动性大的休闲运动奠定了基础。


此外,以嘉峪关市为中心,向东有张掖大佛寺、马蹄寺和丹霞地貌,向南有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乡和文殊寺,向西有敦煌,向北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额济纳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交通便利,可充分利用和整合这些旅游资源,形成以该市为中心的旅游集散中心。


调研组提出,要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政策优势,从建设大旅游的总体构想出发,围绕建设“关城百万人大景区”及游客集散和文体休闲中心的目标,强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嘉峪关旅游城市的文化品位休闲功能,将该市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驰名中外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交流、生态体验、康体娱乐、体育竞技等多元化格局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调研组建议,当前要在加强景区建设上下工夫,做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交汇点”这篇文章,深度挖掘魏晋民俗文化,积极开发边塞文化和休闲文化。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嘉峪关知名度。完善交通环境,保障通行顺畅。统筹规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规范景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旅游企业发展,支持旅游人才培养,成立旅游管委会,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区域合作,共促旅游发展。整合产业开发,把娱乐、购物、餐饮等行业作为旅游业的延伸,使其相互链接,形成良性的产、供、销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提升旅游休闲环境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