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调研报告开发展良方——岷县人大常委会提高调研质量增强监督实效侧记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13:16:49
自2012年以来,甘肃省岷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按照“少而精,求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先后对全县旧城改造、旅游景点建设、中医药产业开发、“六五”普法规划启动实施情况等多个方面工作进行调研,形成的6份高质量调研报告全部被县委转发,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整改落实后取得较大成效,推动了岷县的全面发展。
2012年初,如何适应新形势对人大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打开思路,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好监督工作,成为摆在岷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新一届成员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该县人大常委会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讨论,提出了从改变工作方法入手,以深入调查研究为切入点,充分了解和把握实情的工作思路,积极查找问题根源、寻找解决问题办法,为“一府两院”工作提出合理建议,切实提高了常委会的议事水平和工作水平。
为了真正开展好调查研究工作,岷县人大常委会每个工作委员会都制定了规范的调查研究工作实施办法。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基本摒弃了过去普遍存在的走访调研匆匆忙忙、了解情况马马虎虎、实地察看走马观花的粗放型工作方法,确定了“事前组织、事中深挖、事后总结”这一新思路,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促进建议、监督办理取得实效。
岷县自古就是“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达三秦”的战略要地,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甘肃省有名的休闲避暑胜地。如何进一步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争取旅游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景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是摆在新一届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2年6月,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全县旅游景区建设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重点深入二郎山、双燕、狼渡滩湿地草原、大崇教寺、岷州会议纪念馆、马烨仓等18个地方,对景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并听取了县旅游局关于全县旅游景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调研结果,结合汇报情况,经过认真分析和集中讨论,调研组形成了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岷县旅游建设中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景区开发缓慢;打造精品景区力度不大;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旅游线路设计不合理;旅游景区的文化特色不鲜明,可观赏性不强;宣传力度不大,景区知名度低;景区管理工作薄弱,脏乱差现象突出”等问题。这些不足,严重制约着岷县旅游产业的深入和长远发展。由于该项调研报告调查扎实认真、原因分析透彻、提出问题客观准确,岷县县委予以了充分肯定,并转批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求对报告中提出的各项问题和不足进行认真分析和探讨,力求尽快找到原因、提出对策。
岷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贝母等名贵中药材220多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是全国有名的中药材主产区。作为岷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医药产业是岷县人大常委会最为关心的一项工作,每年都要通过实地调研、听取汇报等形式,追踪检查全县中医药产业开发情况,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促进中药材优质化、标准化生产。为了让更多的代表参与到这一工作中去,更加广泛、准确地了解全县中医药产业开发工作情况,岷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深入走访部分乡镇和中医药企业及中药材市场,考察学习陇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对全县中医药产业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解。调研结果让代表们有喜有忧:喜的是近年来,县政府按照“建设甘肃南部较大的以当归为主的优质药源基地、饮片加工基地、中药提取物生产基地、现代中药制药基地和现代物流仓储基地”的目标定位,在药源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仓储、品牌营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很见实效;忧的是岷县工业基础薄弱、中药材市场建设滞后、仓储能力不足、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在打造岷归金字招牌、建设“岷州药商”团队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亟待解决。
为使县人大常委会的调查报告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推进中医药产业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在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存在问题及其症结的基础上,县人大常委会多次召开主任会议,对人大常委会调查组撰写的报告进行细致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调查组人员六易其稿,终于形成了一份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这份报告从岷县中医药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医药产业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问题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各类原因作了详细阐述,并提出六条极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为全县中医药产业开发工作开出了良方。该报告被岷县县委予以转发,督促相关部门整改落实,对全县中医药产业的开发工作起到了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