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县人民吃上放心菜——康县人大常委会视察全县蔬菜产业开发情况侧记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13:26:20


近日,甘肃省康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组,深入大南峪乡街道村、云台镇杜坝村、大堡镇郭湾村、城关镇孙家院村、碾坝乡安家坝村等,就全县蔬菜产业开发情况进行了视察。


农民从蔬菜种植中获得明显效益,发展蔬菜产业成为共识


大南峪乡街道村的燕启周一家5口人,儿子、儿媳出外打工,两位老人在家除照看孙子外,经营2.2亩大棚蔬菜,年收入达到2.9万元,亩均收入1.3万元。


城关镇孙家院村勾家坝社种菜农户由原来的20户,增加到150户,其中大棚种植增加到75户,年亩均收入都在1.2万元以上。


王学涛一家5口人,他每年出外打工,一年收入1万多元,从2011年开始种植20亩蔬菜后,年收入11万元,纯收入达到5万余元,是打工收入的4倍。


据悉,大棚蔬菜年均亩收入12000元至16000元,是种粮的20倍。地膜蔬菜年均亩收入3500至6500元,是种粮的5至10倍。


参加视察的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杜登芳说,从以上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看出,广大农民群众从蔬菜种植中获得明显效益,他们从事蔬菜生产的自觉性、积极性大大增强,实现了由种粮食到种蔬菜,由季节性种菜到常年种菜,由露地种菜到大棚种菜的大转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对蔬菜产业在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农村脱贫致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了深刻认识,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共识。


创造蔬菜生产条件,初步建成区域“平价”直销网店体系


据悉,近年来,康县政府在蔬菜产业上共调剂投入扶贫资金400多万元,有力支持了重点蔬菜基地建设,同时还抓了土壤改良,肥料投入,从根本上解决了蔬菜有机肥施用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为发展无公害蔬菜提供了条件。


杜登芳说,在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当地农民的种植习惯得到改变,全县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值逐年增加,效益逐年提高。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也明显增强,全县冬春保护地蔬菜种植,已基本形成大田间套立体栽培模式化,一些新技术逐步在重点区域推广和应用。


从视察情况看,全县积极推广优质蔬菜品种,加快淘汰传统老化品种,使原有常规蔬菜品种基本得到了更新。同时,产业基础建设得到夯实,去年以来建设的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基本上都建成了相配套的引灌、井灌和节灌设施,基本改善了种菜浇灌条件。


县政府还组织力量,加强技术指导,目前,全县蔬菜生产重点区域都确定了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指导,并在全县新建蔬菜交易市场多处,以个体贩运大户为主的民间组织达近百个,初步建成了区域“平价”蔬菜直销网店体系。


温室生产还未形成先进的技术栽培体系,专业人才匮乏,难以适应蔬菜产业的大力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康县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今后蔬菜产业化、规模化、高效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视察组认为,要实现全县蔬菜自给,满足市场需求和让全县人民吃上放心、安全、新鲜蔬菜还存在很多问题。


视察组指出,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小,产量产值不高,市场占有率低,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市场蔬菜大部分来源于汉中、勉县和成县、武都,价格高、质量不保证、不安全、不放心,同时城乡居民对蔬菜价格意见大。


温室生产还未形成先进的技术栽培体系,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应用覆盖面小,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仍占很大比例,使蔬菜不能早生产、早成熟、早上市,同时影响效益。部分蔬菜还露地生产,经不起天旱、冰雪、冰霜的灾害侵袭。


视察组认为,一些有利于产业形成的关键地方和技术环节,品种、设施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特别是水、电、路、温室、拱棚、保鲜库的建设因缺乏资金而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速度。           


视察组指出,目前,该县蔬菜产业方面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县园艺站现有10名职工,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只有5人。专业人才匮乏,难以适应蔬菜产业的大力发展。


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全县蔬菜自给,满足市场需求


视察结束后,针对全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康县人大常委会向县政府建议,继续争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本设施,修建蔬菜保鲜库。进一步加大蔬菜种植科技含量,除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外,还要在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上下功夫。


康县人大常委会建议,加大碾坝河流域节灌工程进度,解决沿河一带蔬菜基地灌溉问题。给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解决职称问题,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和引导有发展蔬菜产业条件的地方全面发展蔬菜产业,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全县蔬菜自给,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