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让受灾群众有个避险的“港湾”——天水市秦州区人大常委会开展“7·25”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13:31:30
按照原定计划,7月25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人大常委会要对2012年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可是,从凌晨起,秦州区各地普降特大暴雨,一直持续到中午。当日的督查活动不得不延期。
今年入汛以来,天水市秦州区遭到6月20日、7月8日、7月21日、7月25日连续4次特大暴雨,加之受“7·22”岷县、漳县6.6级地震波及,导致区域内多处山洪暴发,山体滑坡、崩塌并引发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特别是“7·25”特大暴雨,降雨量之高、范围之广、危害之大为百年不遇。至7月27日,降雨量最高的娘娘坝镇钱家坝村达到894.5mm,比上年全年偏多32%,比上年同期偏多134%;白家河最大洪峰流量达1100立方米/秒,为历史极值。肆虐的暴雨造成全区大面积受灾,城乡多地出现险情。而遭遇过前三次强暴雨袭击、损失最为严重的娘娘坝镇,在经过“7·25”第四次暴洪灾害之后,原本高涨的河水再一次咆哮着冲向道路、农田、村庄,全镇供电、通讯及道路几乎全部中断,甚至较为偏远的几个村被洪水围困,完全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万余群众生死不明。而阴雨天气仍在持续,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及山体滑坡随处可见,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空前威胁。
此次暴雨导致全区16乡镇7个街道24387户109758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6841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95461.5万元。灾害还造成全区19人死亡,1人失踪。
危急关头,天水市秦州区委、区政府果断决定,在娘娘坝、皂郊等乡镇设立临时避险点,紧急疏散、转移被洪水围困及处在地质灾害多发地段的群众。
7月25日下午6时许,天水市秦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文月平接到区抗灾救灾指挥部的电话:娘娘坝镇受灾非常严重,区委、区政府领导亲临一线指挥抢险救灾工作,被救的受灾群众需转移至皂郊镇兴隆学校避险,决定由区人大常委会负责皂郊避险点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
灾情就是命令,文月平顾不上吃饭,便带领区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员驱车直奔皂郊镇兴隆学校。
设立避险点,为受灾群众搭建临时的“家”
一到兴隆学校,文月平立即召集皂郊镇政府、区教体局、区民政局以及兴隆学校有关负责人了解情况、分解任务,并到各个教室察看安置工作准备、救灾物资储备、调运等情况。
晚上9时20分,来自娘娘坝镇郭家鞍子和杨家鞍子两个村的第一批受灾群众安全到达兴隆学校。借着汽车和教室的灯光,只见受灾群众个个表情凝重、步伐沉重,脸上、手上、衣服上全是一块一块的泥斑,鞋子裹在泥里,只能看见鞋口以上卷起裤管的半截小腿。有的左手搂着不知所措的孩子,右手提着简单的行李;有的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出门时什么都没来得及拿,两眼茫然;有的用泥手揉着泪眼,念叨着邻村联系不上的亲人。
看着那些还没有从灾难中回过神的受灾群众,文月平嘴唇动了一下,想说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出。此时的文月平,只能和其他干部群众一道,扶着老人和孩子下车,引导他们以户、以家庭为单位先到教室休息。
受灾群众看到被安置在明亮的教室里,情绪渐渐好转过来。但被灾难驱赶的群众,有些一天未能进食,早已饥肠辘辘。一看到方便面,一些年轻人和小孩便快速地撕开包装,大口大口地干吃起来。一些老人拿着方便面,口水直流,却无法咀嚼——由于灾难突发,避险点也是临时确定,学校正值假期,一时没有开水。看着这种状况,文月平和其他干部一边安慰群众,一边发动兴隆村的干部群众,为受灾群众送些开水。
5分钟后,兴隆村委会的广播响起:“广大村民注意了,今天的特大暴雨让我们的邻居娘娘坝镇受灾了,许多群众房屋被冲毁,现在临时安置在兴隆学校,请大家听到广播后,送些开水和食物……”
时隔不久,村民们成群结队地送来了开水、方便面和馒头。一位大娘手里拎着几个刚出锅的锅盔,还让儿子端着一锅热腾腾的稀饭。当工作人员接下东西并询问她的姓名时,她说:“我的娘家就在娘娘坝。即便没有这层关系,过了我们这个村就快是娘娘坝的地界了,都乡里乡亲的,谁家一辈子没个什么事啊!何况这是天灾,我无非就烧了一锅稀饭,还留什么名啊。”
晚上10时许,来自娘娘坝镇娘娘坝、金池、马家坝等村的第二批、第三批受灾群众相继到达。至晚上11时,兴隆学校共安置受灾群众54户171人。
晚11时,经联系设立在娘娘坝镇政府的暴洪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确定当晚不再转移受灾群众时,饥肠辘辘的文月平及其他工作人员顾不上啃包方便面,便立即召开皂郊避险点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文月平要求所有参与救灾工作的部门和干部职工,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做细、做实各项工作。要整合乡镇干部、学校教师及卫生、公安等力量,履行好工作职责,按照“能吃饱、有水喝、不生病”的原则,全力服务受灾群众,确保受灾群众的饮食、饮水安全,预防感冒、肠胃等疾病的发生。
次日起,随着前方抢险救灾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又一批受灾群众需要避险安置,指挥部又在皂郊中学和皂郊中心小学设立了两个避险点。
为加强对避险点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的指挥和组织领导,在皂郊避险点安置工作现场,天水市秦州区人大常委会及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受灾群众安置工作。
会议决定,由陈蓉华、许亚军两位副主任蹲点指挥皂郊中学避险点,裴浩仁、胡秀玉两位副主任蹲点指挥兴隆学校避险点,伏承祥、王贵友两位副主任蹲点指挥皂郊中心小学避险点。常委会相关工委主任、副主任均为工作人员,协助各蹲点领导做好安置工作。
随着安置点及受灾群众的持续增多,文月平不时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各个避险点巡回检查。每到一个避险点,他都要与蹲点的常委会副主任商讨安置工作,详细了解群众的所思所需,检查避险点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还要把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汇总,及时向指挥部反馈。对安置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他都亲自打电话督促落实,对相关部门提出要求进行完善。
天水市秦州区人大常委会6位副主任也都坚持在各自负责的避险点上蹲点,与娘娘坝、皂郊镇、村干部及民政、公安、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道,指挥避险点受灾群众安置工作,深入到安置群众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化解和疏导情绪。
针对部分群众不讲究卫生、浪费方便面和饮用水、纸杯,一些家长对小孩管护不力,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等问题,常委会蹲点领导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研究后,制定印发并张贴了《娘娘坝“7·25”暴洪灾害皂郊各避险点安全管理须知》,要求受灾群众自觉服从管理,遵守门卫管理制度,外出必须及时登记,并告知去向和联系方式;严禁在避险点饮酒,严禁在住宿房间内抽烟、乱接电线或不正确使用各类电器,并管好自家孩子不要玩火;要注意饮食安全,不得食用过期食品或未经避险点同意的食物;未成年人由家长负责管护,特别是家长要管好自己的孩子不得外出玩耍;要自觉遵守作息时间,不得大声喧哗,影响他人休息。
提出“三册四组一中心、一岗双责两满意”新要求,努力做到让受灾群众满意
7月26日晚8时30分,在皂郊中学会议室,文月平主持召开了皂郊避险点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听取了三个避险点安置工作运行情况,了解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后,他强调:避险安置工作要努力做到“三册四组一中心、一岗双责两满意”。即:要建立入住登记花名册、入住后投亲靠友登记册、党员花名册,成立接待服务、后勤保障、医疗卫生和治安保卫4个组,坚持以服务受灾群众为中心,立足各自工作岗位,高效率履行好职责,在履职过程中做好服务,努力做到让受灾群众满意,让所有关心关注受灾群众的社会各界人士满意。
从7月27日起,随着各避险点安置工作的稳步推进,受灾群众的情绪基本稳定下来。为了改善群众的生活,天水市秦州区人大常委会各蹲点领导及时安排各避险点选址起灶,让受灾群众轮流做饭。
从7月25日晚至27日,皂郊镇兴隆学校、皂郊中学、皂郊中心小学3个避险点安置群众共1500余人,接近满员,一部分受灾群众开始往太京中学和太京中心小学安置。此外,指挥部还在皂郊镇辖区内的天水市果树研究所、铁塔厂和6913厂新建立了3个备用避险点,抽调区林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暖和湾工业园区等单位的部分人员具体负责相关工作。
作为皂郊避险安置点负责人,文月平既要指挥检查3个“老点”开展各项工作,又要到3个“新点”进行安排部署。他对群众说:“无情的暴洪冲毁了我们的家园,现在我们集中在一起进行避险,由原来的一家一户变成现在的大家庭,希望大家要像爱护自己的小家一样,维护好避险安置点这个大家庭的秩序,积极主动地搞好环境卫生,爱护公物,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真正使避险点成为大家过渡安置的‘港湾’”。
其实,在这段时间里,天水市秦州区人大常委会的6位副主任和文月平一样,既要在各自的避险点蹲点指挥,又要做好设在娘娘坝镇政府和李子林场两个指挥部的防汛值班工作。在避险点,他们不仅要统筹考虑好水、电、灶、如厕、安全管理、防疫、卫生等问题,督促和指导各工作组认真工作,还要对出现的疑难问题、突发事件进行协调处理。遇有慰问检查时,还要负责接待并汇报有关情况。白天忙着指挥、协调,晚上还要对当天的工作进行分析汇总,统计有关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对策。
——由于连续超负荷工作,生活没有规律,副主任陈蓉华、裴浩仁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他们就带着药品坚守在避险点,忙起来忘了吃药也是常有的事,但是所负责的安置工作却丝毫没有放松。
——副主任胡秀玉一有时间就融入到受灾群众当中,与群众拉家常,用自己的真情温暖受灾群众,让他们在吃饱穿暖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灵得到慰藉。
——副主任许亚军的双联村就在娘娘坝镇,是本次受灾村之一。村上的灾情牵动着他的心,可是道路被冲毁,车辆无法通行,于是他在蹲点的间隙,通过电话联系村干部、询问受灾群众的安置情况。
——副主任伏承祥、王贵友努力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坚守岗位,靠前指挥,统筹兼顾,全力做好避险点安置和灾区防汛值守工作。
正是这些人凭着多年形成的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齐心协力,认真负责,使避险点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得到了受灾群众的一致好评。
7月29日中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到兴隆学校避险点慰问受灾群众、检查指导抗洪救灾工作时,对避险点受灾群众安置工作“三册四组一中心、一岗双责两满意”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呼吁全区各级人大代表开展送温暖活动,激发正能量
面对巨大灾情,天水市秦州区人大常委会及时召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会议,要求机关全体干部按照区委的统一安排和皂郊避险点安置工作的需要,积极做好抢险救灾、防汛值班有关工作,并力所能及地为灾区群众捐款捐物。同时,秦州区人大常委会倡议全区各级人大代表积极行动起来,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人大代表奉献行动”的开展,努力发挥人大代表模范带头、扶贫济困的正能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活动,慷慨解囊,奉献爱心,踊跃捐款捐物。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应当走在抢险救灾的前列,积极主动地、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帮助被巨大灾难吞噬着的同胞们走出生活困境的社会责任。”文月平要求说。
全区各级人大代表、特别是企业界人大代表利用行业优势,在自己积极向灾区捐款、为灾区群众送去一些急需物资的同时,还动员组织本企业员工开展捐助活动。一些人大代表还无偿提供场地、公寓及车辆,用于受灾群众的避险安置和救灾物资的储备及转运。医疗卫生界代表也积极发挥各自专业特长,为灾区群众捐款、捐赠药品,并提供医疗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抢险救灾中,秦州区仅企业界省、市、区人大代表捐款捐物达120多万元。
省、市人大代表、天水华天集团董事长肖胜利听到受灾的消息后,在自己带头捐款的同时,还积极发动集团员工向灾区捐款、捐物达70多万元。
市人大代表、天水华荣铸造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岗在发动公司及公司下属企业及职工为灾区捐款16万多元之外,还在其下属企业华英学生公寓腾出学生宿舍37间,安置受灾群众37户113人。
市人大代表、天水和谐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步徐捐款10万元,动员公司员工捐款5520元。
市人大代表高吉换在灾情发生后,为灾区购买300张床板,迅速送往受灾群众安置点,为安置受灾群众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援助。
市人大代表焦元明听到消息后立即捐款2万元。
区人大代表、天水仁和医院院长王廷祥第一时间派出一支10余人的医疗队伍前往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救治和药品。面对饱受灾难和病痛两重折磨的受灾群众,他动情地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次我区遭遇了这么大的灾难,我们人大代表就应当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尽己所能,帮助群众战胜灾难,开展生产自救。”
鼓励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7月31日,灾后第7天。
文月平又一次来到三个避险点,看望受灾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和需求,并现场检查指导避险点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当看到镇干部、教师全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避险点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时,他高度赞扬了各位工作人员,对他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确保避险点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在看望受灾群众时,文月平动情地说:“这次特大暴雨引发的暴洪群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群众财产损失严重,非常令人痛心。但洪水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希望大家树立战胜天灾、重建家园的信心,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为妥善做好受灾群众过渡生活安置工作,秦州区依据有关政策规定拟定了《秦州区娘娘坝“7·25”暴洪群发性地质灾害灾民生活过渡安置方案》。为使该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文月平连夜在皂郊中心小学避险点主持召开了由镇村干部、学校校长、教师及村民组长参加的座谈会,就下一步做好受灾群众避险转移过渡工作进行了座谈讨论和征求意见。
在座谈会上,文月平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要求一一进行了答复。他要求,各避险点蹲点领导及工作人员要切实按照省、市、区关于做好下一阶段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的要求和安排,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责任,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薄弱环节,努力加以改进和提高。要努力做好受灾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支持和鼓励受灾群众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避险转移,并逐步开展生产自救。
座谈会后,文月平将群众提出的一些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及时向指挥部进行了反馈。
8月1日,方案正式下发。方案提出,此次安置工作要坚持按照“以人为本、常备不懈、分类实施、妥善安置、及时救助”的原则,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受灾群众自行分散安置。自方案下发3日内自行安置的,每户给予30元奖励,并按每户每月150元和每人每天10元的标准发放住房补助和生活补助。过渡期暂定为3个月。
方案下发后,天水市秦州区人大常委会6位副主任和全体干部一起当起了安置工作“宣传员”和政策落实“督查员”,积极向群众宣传解说避险安置工作政策,鼓励群众尽快走出困境,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为保证方案得到切实贯彻执行,8月1日上午10时,文月平在皂郊中学会议室主持召开了避险点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他要求,皂郊镇和娘娘坝镇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责任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受灾群众安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区直14个包村帮扶灾后重建的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最大限度地为灾民安置工作提供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明工作纪律,严禁弄虚作假、优亲厚友、以权谋私等行为,对违反纪律要求的,要从严处理。
至8月5日,各避险安置点1600余名受灾群众被相继分散转移安置,往日喧闹而又紧张的避险点又恢复了学校原来的宁静。如果不是那些亟待拆除的土灶和避险点的牌子,谁也想不到,这里曾是许多受灾群众的“港湾”。在这里,他们没有学到文化知识,却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团结,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自力更生,学会了如何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自己的中国梦。(作者:左昊苏 何琳 马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