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当县人大常委会推进农村低保工作纪实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13:33:00
把尺子交给群众
——两当县人大常委会推进农村低保工作纪实
“我们一家3人从2007年享受农村二类低保,去年低保标准又一次提高,全年拿到低保金4320元。”3月23日,甘肃省两当县金洞乡田坝村村民张军告诉记者,这些钱虽然不多,但也添补着自己一家人的生活。
61岁的张军体弱多病,二级残疾,老伴也是残疾人,37岁的儿子有智力缺陷。一家人种植小麦、玉米,亩产600多斤,够食用,经济来源主要靠养猪。
去年,张军养了3头猪,出售后收入5000多元,全部还了建房贷款。他说,建房时贷款3万元,现在还欠2万元。为了还款,家里两三年没有杀猪,猪卖掉后,买上二三十斤肉吃一年。
张军打算今年再养3头猪,儿子还可以打零工挣点钱,这些收入用来还贷款。各种惠农补贴、养老金、低保金等一年共5000多元,用来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支。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一惠民政策,有效维护了弱势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两当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唐启荣说:“但自2007年我县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部分群众认为低保是永恒保,也有人认为低保应该人人有份等等,给农村低保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落实党的这一惠民政策,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善其生存、生活和发展环境”,唐启荣说,“2013年,县人大常委会就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开展了调研,并在审议政府这项工作时进行满意度测评,发出审议意见书,要求限期整改”。
农村低保对象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7%
两当县显龙乡王堡子村的刘卫卫和妻子种着9亩小麦和玉米,养着4头猪,人均年纯收入不足2800元,供女儿读卫校、儿子上高中。子女读书有成,让他快乐也苦涩。
2013年10月16日,面对来到自己家里的两当县人大常委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调研组,刘卫卫讲述了一家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他告诉调研组,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被评上了低保户,一家人的生活才有了依靠。
16日至18日3天时间里,两当县人大常委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调研组,深入部分乡镇、村社,走进农户家里,就全县农村低保工作进行了调研。
调研期间,两当县民政局局长张茂才告诉调研组,两当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多,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7年,两当县农村低保建制时,保障对象为2761人,目前总数达到6790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7%,高于全省12%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张茂才说,2007年,两当县农村低保月发低保金5.3564万元,2013年9月,发放低保金达到68.579万元,是2007年的12倍。2007年,农村低保月人均保障水平为19元,通过连续7次10%的提标,目前月人均保障水平为101元,是2007年的5倍。目前,两当县农村低保标准由建制时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1907元。
按照“分类施保、特困重保”的基本原则,针对鳏寡孤独、痴呆傻残、因病因灾等不同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对象,两当县分别按照农村低保一、二、三、四类进行保障,2013年保障标准为:一类每人每月160元,二类每人每月120元,三类每人每月80元,四类每人每月45元,并对特困家庭进行重点保障。
张茂才说,多年低保的运行实践,使两当县低保申请审批程序不断完善,提升、强化了乡镇在申请审批程序中的权责,个人申请、入户核查、倒排类别、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过程,由乡镇政府组织实施并负主要责任;严格执行乡、村两级三榜公示制度;推行了每年乡镇100%、县级不低于30%入户核查的年度检查制度。
张茂才说,建立了常年宣传培训制度,通过持之以恒的宣传,群众对低保政策更加了解,通过对低保工作队伍常年开展政策业务知识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执行力更强;完善了监察管理制度,会同监察、审计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核查规范。
通过实地走访了解,两当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认为,目前,占两当县农村人口17%的贫困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低保政策,他们因年老、因病因灾、因痴呆傻残等原因造成的生活困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基本实现了“贫者有所济、困者有所帮”。农村低保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功能得以较好彰显。
低保日常运作管理过程中出现一些薄弱环节
“我们一家4口人,为什么只有2人有低保?”
“低保金打到折子上没有备注说明,看不明白。”
……
每走进一家农户,调研组都要详细了解产业、收入情况,分析致贫原因,倾听群众呼声。一路走来,一路思考,汇总农村低保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013年10月29日,在两当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调研组向会议提交了关于全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调研报告。
调研组指出,随着全县农村低保人数的增加,工作量相应增大,在低保申报、审批、发放及日常运作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部分群众认为农村低保政策是党的惠民政策,人人有份;还有部分群众认为低保是人情保、关系保;另有群众认为低保是永恒保;还有部分群众认为低保是养懒保。这些看法折射出的现象,对农村低保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给乡镇农村低保户的评定和动态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调研发现,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界定难。最低生活保障实行的是差额补助,部分家庭的隐性收入难以合理核算;有些家庭收入不稳定,临时性收入计算难,特别是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隐形收入核算难。类似这些情况,给低保家庭收入的测算和核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调研组指出,目前,保障金主要通过信用社拨付发放,形式比较单一。同时,单纯的以现金形式保障,缺乏社会救助,容易使低保户滋生“等、靠、要”思想。有的家庭有劳动力,但由于懒惰,收入微薄,对有限的家庭收入疏于合理管理,导致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出现低保养懒人的现象,对国家的低保政策产生了消极影响。
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调研组指出,相关部门考核政策与低保政策存在不一致状况。主要表现在:计划生育工作实际考核中,要求计生“两户”必须全部纳入低保,否则就会扣除相应分值,与目前低保文件规定的计生“两户”中的困难户可以优先纳入低保的政策不一致。农村实际情况是有的计生“两户”家庭经济条件超出低保标准,仍评上低保,群众有意见,不评又会影响计划生育考核结果,这给乡镇、村相关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同时,计生“两户”占去一定低保指标,致使低保工作顺利推进难。
调研组发现,拆户保、平均保、拆迁保等违犯低保制度的现象突出。表现在部分乡镇由于邻里关系、土地征用、土地流转、房屋拆迁等矛盾纠纷问题,引起群众上访,甚至越级上访,对乡镇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消除这种负面影响,化解矛盾纠纷,而为利益受损方申请低保,安抚情绪,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拆户保、平均保、拆迁保等不符合低保制度的现象,而且有些地方还比较突出。
调研组指出,低保政策对普通贫困家庭的确起到了解危济困的救助作用,但对于部分特困家庭,特别是家中有重大疾病的困难家庭,扶助力度明显较弱,有可能保证不了其家庭的正常生活。目前,低保金数额仍然偏低,三口之家,享受一类低保月收入也只有480元。
三个月内将办理结果书面上报县人大常委会
2013年10月29日,两当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民政局局长张茂才受县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审议了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的调研报告。并根据现场投票测评结果,通过了县政府关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县政府对农村低保工作高度重视,工作扎实细致,成效明显。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分类施保、特困重保,程序规范,科学管理,低保资金能够及时到位,达到了民主化、规范化、透明化的工作程序,对农村经济发展、面貌改善、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会议建议,强化乡镇、村、组三级农村低保评议组织,负责对本乡镇农村居民进行低保政策宣传、提高认识,把尺子交给群众,一级对一级负责。对申请对象进行走访调查和初步审核,把好第一关。并严格按照“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审前、审后公示制”的程序,加强对低保户的民主评议,提高低保工作透明度。
各乡镇应通过口头讲解、固定标语、发放宣传资料、LED显示屏滚动宣传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低保政策和制度。各村民委员会应设置相对固定的低保工作宣传栏、意见箱、咨询服务点、监督电话等相关措施,将低保申请的条件、申请所需的材料、申请审批的程序广为宣传,扩大低保政策知晓率和覆盖面。
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各乡镇为每户群众建立一张经济卡,针对每户群众的具体经济收入进行分类统计,实时运转,动态掌握每户群众的经济收入,计算贫困度,为低保的评定审核提供较为翔实的依据。
继续坚持政策宣传广泛深入,建立审批程序到位、动态管理到位、督导检查到位等长效工作机制,增强低保工作透明度,确保低保工作切实面向群众,接受全社会监督。对部分不如实提供家庭收入情况、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获取低保金的群众以及提供虚假证明的低保工作人员,要建立责任追究制,维护低保政策的严肃性,使政府有限的资金切实用在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低保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群众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障。针对拆户保、平均保、拆迁保等问题,要重视低保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努力寻求既切合实际、解决矛盾,又不违犯低保制度的途径和方法。
民政部门作为低保工作的实施者,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拓宽思路,强化对该项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有问题及时查、有漏洞及时补、有矛盾及时化解。各乡镇低保工作人员面对的都是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相应地对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要高,要给这些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并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及时掌握最新政策,按程序办事。
两当县这次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并于2013年11月4日向县政府发出审议意见书,要求在三个月内将办理结果书面上报县人大常委会。
把尺子交给群众
两当县金洞乡田坪村安有良家的两位老人体弱多病,失去劳动能力,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腿部残疾的他和妻子身上。2007年,一家人被纳入一类低保。
随着两个儿子长大外出务工,这家人的收入来源在渐渐拓宽,生活条件也在向好的方面变化。2013年12月,经过民主评议等程序,安有良一家被调整为四类低保户。
收到两当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书后,县民政局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重新调整了低保对象的类别,并对农村低保户全部进行重新申报、审批。
张茂才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到实处,推进两当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进一步健康规范发展,充分体现低保制度基本功能定位和政策的公平性,让真正需要的群众受益,县民政局组织力量对全县12个乡镇2个工作站25名民政助理员(社区主任)进行了业务培训。
培训期间,对业务人员重点就低保对象的申请接收、入户调查、综合排序、民主评议等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张茂才说,通过培训,低保经办人员的政策水平得到提升,业务程序更为规范,低保对象更为合理,群众更加满意。
同时,两当县完善了政策制度,坚持依法办事,先后出台了两当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意见、两当县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细则(试行)、两当县低保经办人员和社区干部近亲属申请享受低保备案制度、两当县农村困难家庭综合测评排序办法(试行)、两当县农村贫困家庭收入核定办法(试行)等制度。
在推行这些制度的过程中,两当县将工作重心下移,强化了乡镇在申请审批程序中的权责,个人申请、入户核查、倒排类别、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过程,由乡镇政府组织实施并负主要责任;严格执行乡、村两级三榜公示制度,推行乡镇100%、县级不低于30%的入户核查检查制度。
针对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把尺子交给群众”的要求,张茂才说,我们对民主评议人员构成作出硬性规定,要求村民主评议组成员应具有广泛代表性,人数达到15人至30人,使民主评议真正体现民意。
在民主评议方式上做到公开透明,对低保对象公开民主推荐、公开集中评议、当场计票公布评议结果。在此基础上,严把入口和审核关,确保评议不走过场。
张茂才说,我们以强化申报审批责任为重点,从乡村受理低保申请到县民政局复核审批的每个环节,逐级都有经办人和负责人签字,发现违规操作,追责到人。
以加强监督为重点,对村干部及亲友纳入低保建立了特殊的监督机制,既防止村干部徇私舞弊、优亲厚友等问题的出现,又确保他们不因家庭生活困难、符合低保条件而被排斥在保障范围之外。
针对农村困难家庭贫困核算难问题,积极推行省上出台的农村家庭核算收入办法(试行)和综合贫困倒排序办法(试行),使低保评议工作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科学依据。
张茂才说,在大力推行各项制度的同时,两当县民政局还组织人员对全县116个行政村农村低保全部进行重新申报、审批,共退出低保对象625户2680人,新纳入低保对象812户26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