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人大常委会跟进监督学前教育工作纪实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13:34:07


    为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发展的热切期盼,自2010年以来,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将学前教育这一“短板”问题列入重要监督议题,给予持续关注。今年4月,县人大常委会又组织专题调研组,对全县学前教育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调研,这是时隔4年后,对学前教育的再次关注。调研组深切感受到了全县学前教育发展变化中的喜悦与忧愁,喜悦的是全县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4年前提出的审议意见大部分得到了办理落实;忧愁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凸显,急需研究解决。



   

                      通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吕裕民(右三)在县幼儿园调研



    对一项热点、难点工作历时4年的持续关注,连续两次的调查审议,无论从忧愁到喜悦,还是再从喜悦到忧愁,都见证着通渭县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表情,诠释着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始终不渝的为民情怀。人们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人大监督工作清晰的脉络和强劲的律动。

  学前教育被纳入人大监督视野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聚集。然而,通渭县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却滞后于城镇化的扩张速度,原有的学前教育资源配套远远跟不上城镇化的扩张需求。同时,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不断升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进城上幼儿园”、“上好幼儿园”的观念开始盛行。而城区的幼儿园人满为患,农村本来紧缺的学前教育资源更是难以满足幼儿的就学需求,学前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环节。

  针对这一现状,2010年,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将学前教育问题列入工作要点和监督议题,从当年4月上旬开始,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马营、鸡川、三铺、陇山、李店等5个乡镇学区、幼儿园、部分村小学以及县幼儿园、城区民办幼儿园,通过实地察看、走访群众、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全县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通渭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北城乡小学学前班调研

  调研组发现,除拨付公办教师工资外,各级财政对幼儿园(班)再没有任何投入,使学前教育经费在投入上形成了空档,导致办园(班)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县幼儿园由于学生多,目前仅能维持运转,但要实现新的发展,却面临极大的资金压力。各农村幼儿园完全依靠保教费生存,普遍存在房舍紧缺简陋、各类场地面积不足、设施配备不全、玩教具和户外游戏器械缺少等问题,“低、小、散”现象比较严重,现有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学前教育教学。农村小学附设的学前班与一年级同设,根本没有任何保教设施。

  调研组还了解到,当年全县各幼儿园在园(班)幼儿1280名,按《全日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规定,教师应在160名左右,但当时实有83名。同时,在现有的教师中,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过低。就师资配置最好的县幼儿园而言,专业教师也只占一半,而各学区一般只有几名专业教师。非专业任课教师一方面年龄偏大,不活泼、不好动;另一方面不懂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难以胜任幼儿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班,大多没有专门的教师,一般由一年级任课教师兼顾,使学前教育流于形式。






                             通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吕裕民(中)在县幼儿培训中心与工作人员交谈了解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各幼儿园(班)在入园时间、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收费标准等软件方面无章可循,在基础建设、设施配置、教师配备等硬件方面无规可依,存在任其自由发展的情况,使全县学前教育工作发展不协调、不均衡,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同一乡镇的不同幼儿园(班)之间均有较大差异。城区优质幼儿园数量不足,存在入园难问题。农村学前班绝大多数与一年级复设,其教学方式严重“小学化”,教学目的仅仅是看护孩子,办学层次很低,与学前教育目标偏离。有些农村幼儿园(班)设置数量不足,覆盖范围过大,服务半径过长,或导致家长不送孩子入园,降低入园率,或由于远距离接送幼儿而影响家长的生产生活。此外,城区民办幼儿园设施简陋、场地狭窄、师资力量薄弱、安全隐患大,多数达不到办园的基本条件,幼儿教育质量令人担忧,教育行政部门监管缺失。

  随后,在2010年5月14日,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全县学前教育情况进行了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致认为,投入不足,是当时制约全县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大家建议,要抢抓国家将要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机遇,多渠道多方式增加投入,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进度,着力改善办园条件。很快,一纸审议意见书被转交县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办理。

  监督从纸面走向实际

  时光再次追溯到4年前那次饱含真情的审议现场。针对当时学前教育资源紧缺现状,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基本原则,充分考虑社会对公办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扩大城区幼儿园的数量及规模,努力建成建好各乡镇中心幼儿园,带动全县学前教育工作均衡发展。审议中,几位委员异口同声地提出,当务之急是在城区再建一所幼儿园,解决县幼儿园场地小、人数多的问题,以及儿童入园难的问题。政府要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民间投资,扶持民办幼儿园,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对合法的民办幼儿园要支持其扩规模、上水平,缓解公办幼儿园的压力。

  就专业幼儿教师所占比例低的问题,一些委员建议,要加大幼儿教师的交流力度,将年龄偏大、不适合幼儿教育的教师调整到其他岗位,增强幼教队伍的活力。要切实重视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组织培训走出去,观摩学习,吸收新营养;依托项目请进来,增长见识,输入新鲜血液,通过接受新鲜知识和经验,提高幼儿教师的水平。要招聘部分优秀幼教专业毕业生充实幼教队伍,解决教师短缺问题。

  再次翻阅那份寄托着深情期望的沉甸甸的审议意见书,对比今天通渭县学前教育的可喜变迁,人们应该是欣慰的。因为大部分审议意见已经变成了现实,人大的监督从纸面走向了实际。



   



                                    通渭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成员察看新建的县第二幼儿园

  变化之一:适龄幼儿入园率有所提高。全县共有3至5岁幼儿9892人,入园幼儿5839人(含外市县就读1515人),入园率为59.03%。

  变化之二: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2011年以来,共实施学前教育项目18个,总投资3148万元,其中“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省财政安排16个,投资2292万元,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发改委安排2个,投资856万元。先后在城区新建2所幼儿园,除平襄、新景2个乡镇外,其他16个乡镇各规划建设1所独立幼儿园。目前,城区的县第二幼儿园于今年秋季建成开园,北城区幼儿园预计今年年底竣工。义岗、陇川和寺子等3所乡镇幼儿园已建成开园,马营、常河、鸡川、李店、什川、三铺、襄南、陇山、北城和碧玉等10所乡镇幼儿园今年秋季竣工招生,榜罗、陇阳和华岭等3所乡镇幼儿园今年动工建设。

  变化之三:师资力量不断增强。目前,全县公办幼儿园共有教师132人,教师队伍趋于专业化、年轻化。据统计,县幼儿园教师平均年龄35岁,幼教专业教师占44%。幼儿园注重提高教师的师德师能、教育基本功和专业技能,并借助“国培”项目,培训一线教师,经常组织开展对外学习交流,借鉴外地先进教育理念、方法和经验,保教质量不断提高。

  变化之四:保教水平逐步提高。各幼儿园均比较重视园内环境及园舍的布置,张贴、悬挂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图画、手工艺品,为幼儿营造健康活泼的保教环境。大部分幼儿园制定了工作制度,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各幼儿园注重安全工作,安全防范意识较高。

  变化之五:民办幼儿园发展迅速。全县现有民办幼儿园6所,现有幼儿1390名,教师44人。招生的公办幼儿园11所(县幼儿园和10所乡镇幼儿园),在园幼儿2085名,教师132人。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共有69个,幼儿849名。县幼儿园现有幼儿1026名,城区各民办幼儿园现有幼儿1330名,在园幼儿人数超过了县幼儿园的在园人数。

  跟进监督仍在持续

  针对新时期、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今年年初,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再次将学前教育纳入议题,开展监督。4月,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查组,从农村到城镇、从民办到公办、从校舍到食堂,从幼儿家长到幼儿老师、从进城务工人员到农村留守老人、从普通公民到教育管理者,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对全县学前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扎实的调查。同时,为了更深入地开展调研,还专门邀请了两位教育界的人大代表全程参与了专题调查。通过历时一周的察看、走访、座谈,调查组深切地感受到了全县学前教育发展变化中的喜悦与忧愁。喜悦的是全县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4年前提出的审议意见大部分得到了办理落实;忧愁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凸显,急需研究解决。

  问题一:学前教育布局不尽合理。各乡镇公办幼儿园建成开园后,由于覆盖范围过大,服务半径过长,部分偏远农村的幼儿也难以入园。加之部分学区没有附设学前班,使得农村的学前教育普及任务还相当困难。城区公办幼儿园主要集中于西片区,东城区没有一所公办幼儿园。

  问题二: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乡镇幼儿园大多没有详细的保教计划,只是参照小学的教学方式设了课程表。幼儿的晨午检、园舍及玩教具的消毒等工作没有记录。多数幼儿园没有专职园长,一般由专职教师、小学教师或临退休老教师兼任,没有配备正规的保安人员和医务人员,幼儿的安全难以保障。农村学前班绝大多数与一年级复设,教学方式严重“小学化”,与学前教育目标偏离。有些学区不设学前班或只在中心小学设立学前班,导致了部分农村幼儿在学前教育上的空白。甚至,个别学区将幼儿园向外出租做其他工作,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主管部门监管缺失。

  问题三:民办幼儿园亟待规范。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县已有的6所民办幼儿园大多场地狭小、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幼儿过分拥挤、收费标准和教材使用混乱,食堂缺乏卫生消毒、肉菜购买登记记录,安全隐患大,达不到办园的基本条件,幼儿的安全和保教质量令人担忧。有些幼儿园底下一楼为火锅店,存在火灾隐患;有些幼儿园以家属楼为场地,招收465名幼儿,空间小,声音嘈杂,对幼儿的听力健康有严重影响;有些幼儿园场地狭小,开设7个班,招收515名幼儿,条件简陋,卫生条件极差,幼儿直接在园舍内上厕所,对幼儿的自尊和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针对这些新困难、新问题,在今年5月8日召开的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又提出了切中要害的审议建议。

  县乡政府要做好新建幼儿园的选址和建设用地划拨等工作,确保把幼儿园建在最安全最好的地段。要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的规定,切实改变在小区设计时有幼儿园,而在建设中擅自改变规划的行为。要在各个村级小学和九年制学校普设学前班,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通渭县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指导乡镇幼儿园(班)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和工作制度,切实规范幼儿园(班)的办学行为。要按规定配备专职幼儿园园长、保安和医务人员,以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保证幼儿安全。要积极组织开展学习交流,借鉴先进管理经验,探索有效管理方法,努力提升幼儿园管理水平。要持之以恒地抓好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加强园内外安全隐患排查,杜绝幼儿园门前乱设摊点、乱停乱放等行为,尤其是要加强在幼儿入园离园时段交通秩序的管理。

  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完成乡镇独立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按照国家规定,结合实际,核定教职工编制。要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引起高度重视,尽快研究制定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大力整顿学前教育秩序,对现有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行为进行积极引导、限期整改,排除所有安全隐患,切实保护幼儿安全。对整改后达到标准的要办证管理,在资金和师资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努力提高保教水平,对条件差、不达标的要依法予以取缔,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促进民办幼儿园规范有序发展。

  这次调查正是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中进行的。县人大常委会把此次调查作为践行群众路线、回应群众关切的一项重要举措,由县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带队调查,并亲自主持把关调查报告的撰写。调查报告报送县委后,县委主要领导阅后当即批示:“该报告关注民生热点问题,用详实的调查资料,使我们认识到我县的学前教育已经成为各类教育中的短板,幼儿入园难,入公办幼儿园更难的现状未得到根本缓解,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干的。请批转全县,希望各乡镇、各部门,特别是相关职能部门,要把报告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纳入本部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意见建议,积极进行整改,努力推动全县学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据悉,目前,通渭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针对审议意见正在抓紧进行整改。6月,在县教育局统一安排下,通渭县各幼儿园50名教师在陇西一中报告厅参加了来自北京的庄薇老师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和来自嘉峪关的张芹园长关于《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资源包》教材的培训,使这些受培训的教师获益匪浅。8月,在全县公开考试选调了30名幼儿教师及保育员,充实了县幼儿园的教师队伍,有效解决了县幼儿园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同时,县第二幼儿园加快了工程进度,计划于今年秋季开学招生,将极大地缓解城区幼儿的入园难题。对于办园条件差、违规办园的亮亮等民办幼儿园进行了及时整改,不符合办园条件的于今年秋季责令停止了招生。在建的乡镇幼儿园也在加紧施工,确保尽快竣工招生,满足广大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

  通渭县人大常委会正是针对学前教育这一“短板”,把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发展的期盼作为依法履职的重要任务,坚持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监督重点,咬定监督目标不放松,在参与、支持和监督中给力,持续为学前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