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康路上 一个都不能少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2-15 07:44:46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平凉这个多民族散杂聚集地区来说,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步伐,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监督视角不旁移,走出了督促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三大步——
“经我们向政府有关部门了解,2012年,全市9个民族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400元左右,贫困面仍比较大。”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与民侨工委主任于启昌汇报说。
在平凉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会议室里,一场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讨论正在进行。
于启昌说:我市少数民族以回族居多,信教群众人数多、分布广,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宗教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发展就成了空中楼阁。
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张乔英说:当前,虽然我市民族地区经济有了较快增长,但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在农村,自然环境差,发展后劲弱,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我们要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平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赵景山频频点头:加快我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
赵景山建议,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要分三步走:第一步,2013年,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了解掌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第二步,2014年,对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第三步,加强对调研、检查中所发现问题的跟踪督查,破除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瓶颈。
由此,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针对全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宗教事务管理情况进行的监督工作分三步展开。
第一步:开展全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调研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慢”在哪里?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相对滞后,发展速度较慢,到底“慢”在哪里?
为了查清这个问题,2013年5月初,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先后奔赴崆峒、华亭、灵台、庄浪四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县区的7个乡镇13个村,通过实地察看,召开乡镇、县区和市直部门座谈会,发放调查表,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人大代表、乡村干部和少数民族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等方式,了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崆峒区西阳回族乡,乡干部介绍,该乡地处崆峒区西北部干旱山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旱作雨养农业区。地处偏远,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部分群众还没有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在华亭县山寨回族乡,回族群众反映,虽然华亭县煤炭工业是支柱产业,但民族乡村的产业还是相对较少,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群众收入也相对较低。
在灵台县中台镇,有人大代表建议,经济发展缓慢的最大原因是没有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好产业。因此,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发展肉牛养殖、劳务、商贸、餐饮等,让群众根据自身的条件通过不同渠道尽快致富。
在庄浪县韩店镇,调研组了解到,该镇少数民族群众以前全部散居在关山林缘区,镇上通过异地扶贫搬迁,迁移到了河谷川台地带,又通过“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指导群众发展獭兔、蛋鸡养殖产业,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全县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差距。
在随后召开的市直政府部门汇报座谈会上,市民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扶贫办等部门反馈,省、市对散居地区少数民族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缺乏动力。
“通过这次调研,我总结了一下,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我市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塬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受自然条件和群众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限制,少数民族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种植,特色产业整体规模小,大多分散经营,粗放管理,群众收入普遍较低;三是扶持政策较少,省政府每年给每个民族乡10万元扶持资金,这与对自治地区的优惠政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发展缺乏项目和资金支持;四是民族工作部门体制不顺,有的县民族、宗教和统战三个部门机构尚未分开,存在领导体制不顺、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影响民族工作的协调与开展。”张乔英如此认为。
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大步快跑”?
症结已经找到,药方如何开?
平凉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发出的审议意见指出,市、县区政府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特别是要加快山塬区民族村社的道路、饮水、通信、农田水利等设施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偏远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要坚持科学发展,指导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少数民族地区龙头企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各级政府要积极对接上级扶持政策,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资金扶持,力争在2017年前实现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民族乡村全覆盖,并将其全部纳入双联扶持对象,逐步缩小民族地区贫困面。
要进一步理顺民族工作领导机制,将民族乡村发展纳入目标责任管理,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全市总体水平的差距,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第二步:检查《甘肃省宗教事务条例》实施情况
宗教问题与民族地区发展密不可分
“我市境内佛、道、伊斯兰、天主、基督五大宗教俱全,教派分支繁杂,宗教活动场所多,信教群众分布广,宗教矛盾常与民族纠纷交织在一起,情况复杂且非常敏感,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讨论平凉市人大常委会2014年工作计划时,于启昌谈了宗教工作的重要性。
张乔英补充道:“从全国看,近一两年来,国内多次发生的暴恐事件告诉我们,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蛊惑和煽动是恐怖袭击事件的主要诱因之一,给社会稳定造成了重大不良影响。从我市看,除了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外,许多汉族群众也信仰佛、道、基督等宗教,宗教之间、民族之间以前也发生过一些矛盾纠纷,影响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宗教管理工作。”
赵景山认为,平凉市少数民族群众大多都信仰宗教,宗教管理工作做得好,可以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宗教管理工作做不好,则会使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因此,要在法制的框架下,推动宗教管理工作和宗教活动依法有序进行。
于是,2014年7月初,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深入泾川、华亭、灵台、崆峒四县区的宗教工作部门、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团体,对全市实施《甘肃省宗教事务条例》情况进行了检查。
宗教管理整体规范中还有隐忧
在崆峒区清真北大寺,寺管会主任马广智介绍,寺管会按照《甘肃省宗教事务条例》的规定,建立了学习、教务、财务、事务等民主管理制度,及时公布财务收支情况,自觉接受信教群众监督,在民主管理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在泾川县大云寺,检查组了解到,该寺依托出土的佛舍利,加快大云寺开发工程建设,建成了舍利塔、大云寺博物馆等配套设施,整理出版了《圣地泾川》丛书,将宗教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宗教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灵台县中台镇下河清真寺,县宗教局负责人介绍,县上给宗教活动场所办理了“四证”(即: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规划许可证、消防安全验收合格证),换发了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宗教管理工作逐步趋于规范化。
在华亭县基督教会,负责人介绍道,该教会近年来积极自发组织开展社会捐助、医疗救治、扶贫济困等爱心慈善活动,在宣扬宗教博爱奉献精神的同时,发挥了宗教界服务群众和社会的积极作用。
检查结束后,检查组综合在各县区了解到的情况和各部门的汇报情况后认为,全市宗教工作整体保持平稳,宗教管理工作逐步趋于法制化和规范化,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条例的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个别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条例内容掌握不全、理解不透,对宗教存在的问题有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的现象。部分信教群众对条例及宗教政策知之甚少,依法开展宗教活动的自觉性不强;基层宗教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个别县宗教部门与统战部门合署办公,存在行政执法主体不明确、工作人员少、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乡村两级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对一些违法违规宗教行为不能及时有效进行处置;宗教团体建设和教职人员培养还不够到位,宗教团体组织不健全,现有基层宗教团体多数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和独立办公场所,宗教教职人员无正规的培训基地,宗教代表人士后继乏人;违法违规宗教活动仍时有发生,宗教活动场所未批先建、乱修山头小庙和神龛、境外非法宗教势力渗透、以宗教名义进行非法敛财等违法违规宗教活动还没有完全消除,给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这些问题,检查组将其如实写入报告中,向平凉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作了全面汇报。
第三步:全力督促整改破除瓶颈制约
在调研和执法检查结束后,依照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办理督查办法》的规定,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及时督促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整改,定期了解整改进度,协调解决复杂问题,并组织市政府向常委会有关会议分别书面报告了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由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
通过一系列督查措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宗教”两条腿齐步迈进,相互推动,整体发展获得了“加速度”。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力快步跟进
平凉市政府整合项目资源,在民族地区实施了一批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土地整改、人畜饮水、道路畅通等工程,配套修建了一批学校、卫生所、农资超市、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硬化乡村道路40多公里,移民搬迁1700多人,新建“小康屋”300多户,解决了40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民族乡村面貌大为改观。
市、县(区)两级政府加大对民族地区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的金融支持和财政扶持,新建千头肉牛育肥小区17个、蔬菜拱棚100座,推广种植药材500亩,新植果园750亩,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3500多人次,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均收入普遍有了新的增长。
经平凉市政府有关部门向省上汇报争取,省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扶持崆峒区“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资金700万元,市财政每年支持资金200万元。2013年,省财政将原来给每个民族乡每年10万元扶持资金增加到20万元,2014年则增加到每乡每年100万元。市政府将每年为崆峒区7个民族乡配套的5万元发展资金自2014年起列入市财政预算。
组织建立了省属企事业单位以及市、县(区)两级政府部门与民族乡村“1+1”结对帮扶机制,市民委成员单位共在民族地区实施项目101个,总投资4.34亿元,其中扶持资金2.25亿元,解决了一些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近两年来变化很大,我们村好多人现在都养牛、务工、做生意,大家的钱包也鼓起来了,你看现在村里的小康屋,又整齐又漂亮,生活条件比原来好多了。”地处崆峒区最北部山塬区的寨河回族乡瓦赵村支书赵龙高兴地说。
宗教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助推器
执法检查后,平凉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对存在的主要问题逐项研究落实整改。针对宣传教育不够深入的问题,组织在全市宗教领域开展了以“发挥正能量,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宗教政策法规学习宣传月活动,组建宣传小分队8个,深入全市395个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法律法规巡回宣传,举办专题讲座16场次,增强了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依法开展宗教活动的意识,规范了全市宗教秩序。
针对基层基础薄弱的问题,按照“六有”(有机构、有牌子、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有制度)标准,大力加强乡、村两级宗教工作网络建设,建立完善了市级领导干部联系走访宗教界代表人士等制度,提升了宗教事务依法管理水平。
针对宗教团体建设的问题,组织宗教团体协助开展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培训和宗教领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培训相关人员1400多人次,解决矛盾纠纷40余件,组织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慈善捐助等活动,大力弘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主旋律,充分发挥了宗教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
针对违法宗教活动时有发生的问题,平凉市宗教、公安、规划等部门联合进行专项治理,督促各县区认真开展了抵御境外宗教势力渗透、宗教活动场所违规建设治理等工作,对本市一些大型跨地区宗教活动进行报批备案,进一步维护了全市的和谐稳定。
“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后,我区宗教秩序更加规范,特别是农村地区,广大教职人员大力宣传遵纪守法、爱国爱教的正确价值观,信教群众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许多少数民族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已经走上了致富道路。”谈及执法检查取得的效果,崆峒区民族事务宗教局局长孙长云说。
张乔英认为,宗教工作表面看和民族地区发展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宗教工作做好了,有助于消除宗教矛盾和民族冲突,可以给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少数民族群众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这次执法检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执法检查以来,全市宗教界大力发扬团结互助、仁爱奉献的精神,通过经常性组织开展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双拥共建、孝老爱亲等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宗教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助推器。”赵景山如此评价。本报通讯员 李宝军
小康路上 一个都不能少
地处陇东黄土高原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的平凉市,是一个少数民族散聚集地区,全市有常驻少数民族33个,16.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其中有9个民族乡(回族乡),辖120个行政村,总人口13.08万人。除民族乡外,少数民族人口占25%以上的自然村有38个。长期以来,勤劳的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打造了陇东“旱码头”。然而,新时期奔向小康的大道上,各民族的步伐却不齐整。“经我们向政府有关部门了解,2012年,全市9个民族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400元左右,贫困面仍比较大。”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与民侨工委主任于启昌汇报说。
在平凉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会议室里,一场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讨论正在进行。
于启昌说:我市少数民族以回族居多,信教群众人数多、分布广,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宗教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没有和谐稳定的环境,发展就成了空中楼阁。
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张乔英说:当前,虽然我市民族地区经济有了较快增长,但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在农村,自然环境差,发展后劲弱,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我们要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平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赵景山频频点头:加快我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
赵景山建议,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要分三步走:第一步,2013年,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了解掌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第二步,2014年,对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第三步,加强对调研、检查中所发现问题的跟踪督查,破除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瓶颈。
由此,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针对全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宗教事务管理情况进行的监督工作分三步展开。
第一步:开展全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调研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慢”在哪里?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相对滞后,发展速度较慢,到底“慢”在哪里?
为了查清这个问题,2013年5月初,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先后奔赴崆峒、华亭、灵台、庄浪四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县区的7个乡镇13个村,通过实地察看,召开乡镇、县区和市直部门座谈会,发放调查表,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人大代表、乡村干部和少数民族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等方式,了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崆峒区西阳回族乡,乡干部介绍,该乡地处崆峒区西北部干旱山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旱作雨养农业区。地处偏远,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部分群众还没有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在华亭县山寨回族乡,回族群众反映,虽然华亭县煤炭工业是支柱产业,但民族乡村的产业还是相对较少,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群众收入也相对较低。
在灵台县中台镇,有人大代表建议,经济发展缓慢的最大原因是没有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好产业。因此,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发展肉牛养殖、劳务、商贸、餐饮等,让群众根据自身的条件通过不同渠道尽快致富。
在庄浪县韩店镇,调研组了解到,该镇少数民族群众以前全部散居在关山林缘区,镇上通过异地扶贫搬迁,迁移到了河谷川台地带,又通过“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指导群众发展獭兔、蛋鸡养殖产业,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全县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差距。
在随后召开的市直政府部门汇报座谈会上,市民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扶贫办等部门反馈,省、市对散居地区少数民族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缺乏动力。
“通过这次调研,我总结了一下,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我市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塬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受自然条件和群众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限制,少数民族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种植,特色产业整体规模小,大多分散经营,粗放管理,群众收入普遍较低;三是扶持政策较少,省政府每年给每个民族乡10万元扶持资金,这与对自治地区的优惠政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发展缺乏项目和资金支持;四是民族工作部门体制不顺,有的县民族、宗教和统战三个部门机构尚未分开,存在领导体制不顺、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影响民族工作的协调与开展。”张乔英如此认为。
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大步快跑”?
症结已经找到,药方如何开?
平凉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发出的审议意见指出,市、县区政府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特别是要加快山塬区民族村社的道路、饮水、通信、农田水利等设施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偏远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要坚持科学发展,指导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少数民族地区龙头企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各级政府要积极对接上级扶持政策,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资金扶持,力争在2017年前实现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民族乡村全覆盖,并将其全部纳入双联扶持对象,逐步缩小民族地区贫困面。
要进一步理顺民族工作领导机制,将民族乡村发展纳入目标责任管理,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全市总体水平的差距,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第二步:检查《甘肃省宗教事务条例》实施情况
宗教问题与民族地区发展密不可分
“我市境内佛、道、伊斯兰、天主、基督五大宗教俱全,教派分支繁杂,宗教活动场所多,信教群众分布广,宗教矛盾常与民族纠纷交织在一起,情况复杂且非常敏感,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讨论平凉市人大常委会2014年工作计划时,于启昌谈了宗教工作的重要性。
张乔英补充道:“从全国看,近一两年来,国内多次发生的暴恐事件告诉我们,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蛊惑和煽动是恐怖袭击事件的主要诱因之一,给社会稳定造成了重大不良影响。从我市看,除了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外,许多汉族群众也信仰佛、道、基督等宗教,宗教之间、民族之间以前也发生过一些矛盾纠纷,影响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宗教管理工作。”
赵景山认为,平凉市少数民族群众大多都信仰宗教,宗教管理工作做得好,可以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宗教管理工作做不好,则会使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因此,要在法制的框架下,推动宗教管理工作和宗教活动依法有序进行。
于是,2014年7月初,平凉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深入泾川、华亭、灵台、崆峒四县区的宗教工作部门、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团体,对全市实施《甘肃省宗教事务条例》情况进行了检查。
宗教管理整体规范中还有隐忧
在崆峒区清真北大寺,寺管会主任马广智介绍,寺管会按照《甘肃省宗教事务条例》的规定,建立了学习、教务、财务、事务等民主管理制度,及时公布财务收支情况,自觉接受信教群众监督,在民主管理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在泾川县大云寺,检查组了解到,该寺依托出土的佛舍利,加快大云寺开发工程建设,建成了舍利塔、大云寺博物馆等配套设施,整理出版了《圣地泾川》丛书,将宗教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宗教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灵台县中台镇下河清真寺,县宗教局负责人介绍,县上给宗教活动场所办理了“四证”(即: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规划许可证、消防安全验收合格证),换发了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宗教管理工作逐步趋于规范化。
在华亭县基督教会,负责人介绍道,该教会近年来积极自发组织开展社会捐助、医疗救治、扶贫济困等爱心慈善活动,在宣扬宗教博爱奉献精神的同时,发挥了宗教界服务群众和社会的积极作用。
检查结束后,检查组综合在各县区了解到的情况和各部门的汇报情况后认为,全市宗教工作整体保持平稳,宗教管理工作逐步趋于法制化和规范化,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条例的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个别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条例内容掌握不全、理解不透,对宗教存在的问题有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的现象。部分信教群众对条例及宗教政策知之甚少,依法开展宗教活动的自觉性不强;基层宗教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个别县宗教部门与统战部门合署办公,存在行政执法主体不明确、工作人员少、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乡村两级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对一些违法违规宗教行为不能及时有效进行处置;宗教团体建设和教职人员培养还不够到位,宗教团体组织不健全,现有基层宗教团体多数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和独立办公场所,宗教教职人员无正规的培训基地,宗教代表人士后继乏人;违法违规宗教活动仍时有发生,宗教活动场所未批先建、乱修山头小庙和神龛、境外非法宗教势力渗透、以宗教名义进行非法敛财等违法违规宗教活动还没有完全消除,给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这些问题,检查组将其如实写入报告中,向平凉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作了全面汇报。
第三步:全力督促整改破除瓶颈制约
在调研和执法检查结束后,依照平凉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办理督查办法》的规定,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及时督促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整改,定期了解整改进度,协调解决复杂问题,并组织市政府向常委会有关会议分别书面报告了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由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
通过一系列督查措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宗教”两条腿齐步迈进,相互推动,整体发展获得了“加速度”。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力快步跟进
平凉市政府整合项目资源,在民族地区实施了一批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土地整改、人畜饮水、道路畅通等工程,配套修建了一批学校、卫生所、农资超市、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硬化乡村道路40多公里,移民搬迁1700多人,新建“小康屋”300多户,解决了40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民族乡村面貌大为改观。
市、县(区)两级政府加大对民族地区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的金融支持和财政扶持,新建千头肉牛育肥小区17个、蔬菜拱棚100座,推广种植药材500亩,新植果园750亩,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3500多人次,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均收入普遍有了新的增长。
经平凉市政府有关部门向省上汇报争取,省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扶持崆峒区“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资金700万元,市财政每年支持资金200万元。2013年,省财政将原来给每个民族乡每年10万元扶持资金增加到20万元,2014年则增加到每乡每年100万元。市政府将每年为崆峒区7个民族乡配套的5万元发展资金自2014年起列入市财政预算。
组织建立了省属企事业单位以及市、县(区)两级政府部门与民族乡村“1+1”结对帮扶机制,市民委成员单位共在民族地区实施项目101个,总投资4.34亿元,其中扶持资金2.25亿元,解决了一些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近两年来变化很大,我们村好多人现在都养牛、务工、做生意,大家的钱包也鼓起来了,你看现在村里的小康屋,又整齐又漂亮,生活条件比原来好多了。”地处崆峒区最北部山塬区的寨河回族乡瓦赵村支书赵龙高兴地说。
宗教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助推器
执法检查后,平凉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对存在的主要问题逐项研究落实整改。针对宣传教育不够深入的问题,组织在全市宗教领域开展了以“发挥正能量,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宗教政策法规学习宣传月活动,组建宣传小分队8个,深入全市395个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法律法规巡回宣传,举办专题讲座16场次,增强了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依法开展宗教活动的意识,规范了全市宗教秩序。
针对基层基础薄弱的问题,按照“六有”(有机构、有牌子、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有制度)标准,大力加强乡、村两级宗教工作网络建设,建立完善了市级领导干部联系走访宗教界代表人士等制度,提升了宗教事务依法管理水平。
针对宗教团体建设的问题,组织宗教团体协助开展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培训和宗教领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培训相关人员1400多人次,解决矛盾纠纷40余件,组织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慈善捐助等活动,大力弘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主旋律,充分发挥了宗教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
针对违法宗教活动时有发生的问题,平凉市宗教、公安、规划等部门联合进行专项治理,督促各县区认真开展了抵御境外宗教势力渗透、宗教活动场所违规建设治理等工作,对本市一些大型跨地区宗教活动进行报批备案,进一步维护了全市的和谐稳定。
“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后,我区宗教秩序更加规范,特别是农村地区,广大教职人员大力宣传遵纪守法、爱国爱教的正确价值观,信教群众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许多少数民族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已经走上了致富道路。”谈及执法检查取得的效果,崆峒区民族事务宗教局局长孙长云说。
张乔英认为,宗教工作表面看和民族地区发展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宗教工作做好了,有助于消除宗教矛盾和民族冲突,可以给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少数民族群众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这次执法检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执法检查以来,全市宗教界大力发扬团结互助、仁爱奉献的精神,通过经常性组织开展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双拥共建、孝老爱亲等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宗教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助推器。”赵景山如此评价。本报通讯员 李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