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人大围绕群众关注开展调研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7-06 10:38:14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新农合运行中出现问题,礼县人大常委会立即组织调研,并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向省上提出建议——

礼县人大围绕群众关注开展调研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看病时,医务人员下账慢,经常要等好长时间。
  每次领取报销药费,都要去县城,我们感到非常不方便。
  群众的呼声,引起了甘肃省礼县人大常委会的关注。于是,为了推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得到解决,礼县人大常委会通过走访群众、发放调查问卷、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展开调研。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启动运行以来,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2014年6月,礼县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和市县人大代表,深入到礼县盐官二院、石桥卫生院、洮坪卫生院、崖城卫生院、县第一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华西医院、城关镇祁窖村卫生室等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实地调研。
  调研期间,礼县卫生局副局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主任马威向调研组介绍,礼县新农合工作自2007年6月正式启动运行以来,全县新农合制度不断巩固,管理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参合群众受益程度稳步提高,切实减轻了广大参合农民就医经济负担,大大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据了解,2014年,礼县农业人口466476人,其中参合人数453171人,参合率97.15%,较2013年增长0.6%。参合农民个人缴费从2009年的每年20元逐步提高到2014年的60元。2012年国家提高了配套补助资金标准,中央、省、市、县各级配套资金由2009年的每人每年140元提高到2014年的320元,参合农民个人年度筹资标准达到了380元。
  截至2014年6月底,参合农民受益429269人次,受益率94.72%。补偿医药费用总额7459.4270万元,其中住院补偿19436人次,补偿金额5829.0917万元,住院补偿比62.84%,门诊统筹补偿409833人次,补偿金额1630.3353万元,补偿比89.48%。
  马威说,近年来,报销比例和起付线的提高,对农村重大疾病实行重点保障、定额补偿和按病种付费,进一步加大了补偿力度,预防了过度医疗,减轻了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提高了基金使用率。2013年,我县平均补偿比排名全省第九位,2014年前半年,平均补偿比排名全省第三,群众受益率大大提升。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办事,在合管办大厅设立新农合政策咨询处,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及时办理新农合报销的各类手续,热情接待来访和咨询新农合政策相关事宜的群众,面对面解释和宣传新农合政策,为参合群众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纠纷,初步建立了咨询、引导、办事一条龙的运行机制,保证了全县新农合制度的健康有序运行。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病历审核办法、医疗门诊统筹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销公示及督导等制度
  礼县新农合制度的健康有序运行,得益于对新农合政策宣传的广覆盖。调研组了解到,礼县新农合管理机构把张贴宣传标语和新农合报销流程图作为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固定宣传方式。另一方面,针对新农合政策不断调整的实际和新农合政策宣传盲区,依据《礼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及新农合政策相关文件,选择新农合政策的重点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制作宣传画1万多份,发送至各乡镇政府、村委会、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同时,利用各乡镇逢集日向群众发放印有新农合政策的宣传纸杯和新农合相关政策宣传单10万多份,基本实现了新农合政策宣传广覆盖,大大提高了参合农民的政策知晓率。
  礼县新农合管理机构建立住院患者身份核对机制,要求全县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在病人入院48小时内将住院病人的数码照片发送到合管办电子邮箱,工作人员督查时,核对备案上传的照片,查对住院患者身份,杜绝借证住院,套用基金现象。
  为保证参合农民住院治疗水平的持续性和合理性,提升病历质量,还制定了《礼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病历审核办法》,使病历质量提高有了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卫生院初审和县合管办复审制度,合管办审核组对每份病历资料实行人员轮流审核,并签字确认,再由复核人员复核审定。通过两次审核把关,切实提高了病历审核准确度,降低了误差率。
  为加强村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统筹的实施,制定了《礼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规范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引导参合群众就近利用医疗资源,促进乡、村两级门诊和住院病人合理分流,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基金使用效益。
  建立县、乡、村经办机构和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销公示制度,各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公示当月住院病人补偿情况。对外出住院的外伤病人,卫生院派人入户调查,明确外伤原因后报销。外院大额费用病历,在村级进行公示、村医入户调查,住院费用5万元以上的,合管办人员入户调查,了解病人住院情况,确认补偿落实。
  督导制度是新农合工作的长效机制,县新农合管理机构坚持以“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为抓手,经常深入各定点医疗机构,严格检查病历书写、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患者身份核对、报销落实、规范用药、抗生素及激素的合理使用等,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着力解决乱检查、乱收费、滥用药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合工作的健康有序运行。
  县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乡镇卫生院年底突击取药现象较多,新农合专网网速较慢,部分患者等候时间较长,基层农行缺营业网点
  调研组发现,礼县新农合自启动实施以来,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新农合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部门联动、运转有效”的工作机制。新农合办公室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适时调整补偿方案,提高参合农民受益度。简化报销流程,进一步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报账,对普通门诊补偿、正常分娩补偿、重大慢性疾病门诊补偿、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补偿、县外住院补偿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简单易懂,操作性强,群众乐于接受,促进了新农合工作的良性运行和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使普惠百姓的惠民政策更加惠民,更加深入人心。
  随着调研的深入,全县新农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逐一呈现。调研组指出,新农合政策实施后,病人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住院病人大幅度增多,医务人员忙了,现有的人员不能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县级医院只能从乡镇卫生院临时借调医务人员,这些人员长期处于借用状态,工资关系在乡镇卫生院,而人在县级医院上班,影响医院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调研组了解到,县第一人民医院目前缺专业技术人员178名、县中医院缺150名,并且县中医院仅有正式护士6名。承担全县妇幼保健工作的妇幼保健站没有一名儿科大夫,产科仅有4名大夫,缺专业技术人员77名。礼县新农合办公室按照省上每万人配置1名工作人员的编制,应配置23人。目前,仅有10名工作人员,工作强度较大,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
  调研组指出,由于农民群众的观念比较狭窄,小农经济意识较强,参合农民普遍认为,个人自筹资金到第二年后全部进入全县新农合统筹基金,于是在年底想尽一切办法,将个人账户上的资金全部取成药品,取回的药品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久而久之,大部分药品过期,导致医药资源的浪费。
  大多数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向调研组反映,由于电信网速较慢,导致医务人员给患者下账受到阻碍,而患者又不理解这一情况,始终认为医务人员刁难他们,有时造成医患矛盾,致使部分群众对医疗机构有看法。
  调研中发现,由于新农合“一卡通”是省卫生厅与省农行协议合作的,住院病人报销费用,通过转账电话转到农民惠农卡上,礼县除盐官镇有农行网点外,其他乡镇都没有网点。所以,农民要领取报销药费,需持惠农卡到县城来取,部分群众感到不方便。
  解冻医务人员的工作调动,有效解决新农合专网网速较慢、农行在乡镇营业网点不足问题,适当提高门诊报销比例,减少小病大治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礼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建议,进一步加强乡村两级组织对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力度,乡村两级干部要充分利用每天与群众面对面接触的优势,对群众的思想观念、新农合意识、惠农卡办卡流程、年底突击取药等进行深入广泛宣传,使群众对新农合政策变化有一个比较深入透彻的了解和理解。
  调研组指出,多年来,我县医疗专业技术人员调动冻结,导致医院需要的人才进不去,时间一长,造成医院医务人员短缺。调研组建议,目前,应该解冻医务人员的工作调动,畅通医务人员的流动渠道,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要积极引进人才,优化医疗队伍,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医生队伍结构,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切实提高医生业务技能,做到能看病,能看好病,有效降低转院率。
  针对群众年底突击取药的实际情况,调研组建议,政府以正式文件的方式,积极向省上争取,将我县新农合个人自筹部分年底不要清零,有效接转到下一年度。这样,群众到年底也就不会突击取药了,既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解决医疗资源浪费的现象。
  电信部门应该分析新农合专网网速较慢的原因,有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加强网络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切实为医疗机构办理新农合业务提供优质服务。
  县农行应积极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争取,在我县白河片、大滩片增加营业网点,为群众在惠农卡上取现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调研组指出,由于门诊每人每日最高报销80元,中药100元,有些小病医生开的处方超过门诊最高报销范围后,患者就采取住院治疗,小病住院,小病大治,造成医疗资源的较大浪费。调研组建议,适当提高门诊报销比例,减少小病大治,以免造成浪费。
  增加基础医疗投入,提升医务人员基本素养,保证和巩固基础医疗质量,努力形成“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预防在基层”的良好就医格局
  2014年7月3日,在礼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马威说,新农合“一卡通”工作开展以来,全县上下积极动员、通力合作、认真实施,截至2014年5月底,全县制卡108803张,已下发108509张,发卡率为99.73%,安装转账电话29台、POS机29部、读卡器201部(村卫生室共24部),“一卡通”工作已经实现了辖区内29个乡镇、35所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全覆盖。
  住院病人报销费用,通过转账电话转到农民惠农卡上,保障了资金的安全,实现了新农合基金管理全封闭运行。2014年1月至3月,县“一卡通”结算医疗费用3.2万笔,结算总额1620万元,名列全陇南市第一。目前,全县“一卡通”工作处于补卡完善阶段,约有800多张卡正在办理发放之中。
  马威表示,这次调研之后,我们将提升办事效率,大力普及“一卡通”相关知识,协调金融机构增设服务网点,简化办理手续,缩短办理时间,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服务。
  同时,广泛宣传各级定点医院的报销比例、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流程等,让群众通过算账对比,形成有选择、有梯次的就医流向,合理选择定点医院就医。
  积极申请资金支持,建成集农民参合、基金缴纳、门诊统筹、住院报销、大病补偿、费用审核、报表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农合网络系统,实现即时网上报账、网上审核、网上监控。
  建立健全新农合工作质量监督控制体系,加强督查,发现症结,找出问题,有效预防。进一步加强基金使用监管,强化制度建设,增加基础医疗投入,提升医务人员基本素养,保证和巩固基础医疗质量,努力形成“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预防在基层”的良好就医格局。
  对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累计结转模式,对未发生门诊费用的参合群众,将门诊统筹资金中个人缴纳部分划入下一年度门诊统筹基金,并进行累计
  2014年8月28日,礼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向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邮发了关于上报新农合门诊统筹补偿方案有关问题建议的报告。
  报告中说,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发展,当年6月,礼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全县新农合管理运行情况,采取走访群众、发放调查问卷、座谈讨论等形式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组认为,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合制度在我县的贯彻实施,在全县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卫生部门具体实施、多部门协调配合的良好管理体系。2014年前半年,礼县平均住院补偿比63.29%,名列全省第三,新农合的补偿方案日趋完善,基金管理安全规范,支付方式高效快捷,群众的参合率、报销额和受益人次大幅度提高,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效控制了因病返贫的现象,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普遍赞誉,为群众的美好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
  礼县依据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指导方案(试行)的通知(甘卫农卫〔2009〕331号),于2010年正式实行门诊统筹政策。调研组在走访群众和召开座谈会的过程中,乡镇干部、乡镇卫生院职工、村组干部及群众代表结合实际,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尤其在100名群众的问卷调查中,集中反映了年底门诊统筹(清零)方面的问题:一是参合群众年底大量取药造成新农合基金和药品浪费;二是参合群众集中取药影响了医院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三是参合群众集中取药给新农合监管造成较大的压力;四是对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累计结转模式,参合群众觉得新农合门诊统筹实行基金年终统筹的政策不够公平。
  为了使新农合门诊统筹支付方式方案向着更加切合基层实际的方向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调研组建议:一是在一个统筹年以内,未发生门诊费用的参合群众,门诊统筹资金中个人缴纳部分划入下一年度门诊统筹基金,并进行累计。如住院时可将累计门诊统筹基金冲减住院自付费用;财政配套的资金划入大病统筹基金。二是在一个统筹年度以内,发生门诊统筹费用的参合群众,年底将剩余资金的50%划入大病统筹基金,其余部分划入当户下一年度门诊统筹基金,并可累计结转。王仲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