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宁:“三记组合拳”推进乡镇人大工作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10-19 10:10:30
甘肃省静宁县人大常委会把加强乡镇人大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从强化学习交流、加强阵地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创新活动载体等方面入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着力推进乡镇人大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数量与质量并重,扎实开展“人大代表之家”创建活动
为了给人大代表提供学习交流、知政议政的场所和平台,静宁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创建“人大代表之家”作为促进代表活动的重要举措,从2014年6月开始,在全县启动了“人大代表之家”创建活动,组织乡镇人大主席和街道办负责人赴泾川、永昌、兰州市七里河等县区,考察乡镇人大工作和“人大代表之家”创建工作。在泾川会议之后,再次组织乡镇人大主席和街道办负责人,实地观摩部分乡镇“人大代表之家”创建工作,并召开现场推进会,就乡镇人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同与会人员进行深入探讨,就做好新时期乡镇人大工作提出“五个落实”。通过组织乡镇人大主席学习县内外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已建成的“人大代表之家”,加快了全县“人大代表之家”创建工作进度。截至目前,静宁县按照有场所、有标牌、有制度、有人员、有公示、有信箱、有书刊、有记载、有经费的“九有”标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起“人大代表之家”93个,并积极组织引导各级人大代表进“家”开展活动,为代表学习议事和更好地联系群众搭建了平台,代表作用发挥较为明显。
联系与督促并重,加强对乡镇人大工作的管理指导
制度是保证工作落实的关键。2014年10月,静宁县人大常委会修订完善了《静宁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联系代表办法》,在坚持落实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和代表联系选民“双联系”制度的同时,还实行常委会领导联系乡镇人大制度,指导乡镇人大拟定工作要点和“人大代表之家”活动计划,督促乡镇人大进一步建立完善乡镇人大主席团议事制度、监督制度、学习制度、会议制度,以及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制度、代表视察制度、代表小组活动制度、代表联系选民制度和群众来信来访处理接待制度等。通过建章立制,促进乡镇人大工作和代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使乡镇人大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静宁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每年召开乡镇人大主席或乡镇人大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上一年的工作,研究部署下一年的任务。2014年,先后两次召开乡镇人大主席工作会议,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对推动乡镇人大重点工作起到了较好作用。开展集中走访代表活动,采取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基层代表交流履职做法和经验,动员各级人大代表与选民保持经常联系,倾听选民呼声,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促进各级人大代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提升了代表依法履职能力。
阵地与队伍并重,不断加强乡镇人大自身建设
静宁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阵地建设与队伍建设并重,把加强乡镇人大自身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促使该县乡镇人大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通过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努力改善办公条件,静宁各乡镇都设立了人大办公室,购置了桌椅、电脑、档案柜等相关办公设施。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学习培训,对乡镇人大主席进行监督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乡镇人大业务知识等专题辅导、培训,不断提高全县乡镇人大主席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通过积极努力,及时向县委汇报,将具有人大工作经历的优秀年轻人大主席转任乡镇党政正职,对一些年龄偏大的人大主席调进城区单位妥善安置,新提拔了一批年轻的乡镇人大主席,极大地鼓舞了乡镇人大工作者的信心。2011年换届以来,先后有8名人大主席转任乡镇党政正职,14名人大主席调进城区单位任职。其中,去年至今年就有3名人大主席转任政府乡(镇)长,5名人大主席调进城区单位任职。针对乡镇人大工作力量薄弱现状,静宁县人大常委会积极与各乡镇党委协调,为全县24个乡镇人大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各1名,充实了乡镇人大工作力量,保证了乡镇人大工作顺利开展。 (通讯员 陈雄)
数量与质量并重,扎实开展“人大代表之家”创建活动
为了给人大代表提供学习交流、知政议政的场所和平台,静宁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创建“人大代表之家”作为促进代表活动的重要举措,从2014年6月开始,在全县启动了“人大代表之家”创建活动,组织乡镇人大主席和街道办负责人赴泾川、永昌、兰州市七里河等县区,考察乡镇人大工作和“人大代表之家”创建工作。在泾川会议之后,再次组织乡镇人大主席和街道办负责人,实地观摩部分乡镇“人大代表之家”创建工作,并召开现场推进会,就乡镇人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同与会人员进行深入探讨,就做好新时期乡镇人大工作提出“五个落实”。通过组织乡镇人大主席学习县内外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已建成的“人大代表之家”,加快了全县“人大代表之家”创建工作进度。截至目前,静宁县按照有场所、有标牌、有制度、有人员、有公示、有信箱、有书刊、有记载、有经费的“九有”标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起“人大代表之家”93个,并积极组织引导各级人大代表进“家”开展活动,为代表学习议事和更好地联系群众搭建了平台,代表作用发挥较为明显。
联系与督促并重,加强对乡镇人大工作的管理指导
制度是保证工作落实的关键。2014年10月,静宁县人大常委会修订完善了《静宁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联系代表办法》,在坚持落实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和代表联系选民“双联系”制度的同时,还实行常委会领导联系乡镇人大制度,指导乡镇人大拟定工作要点和“人大代表之家”活动计划,督促乡镇人大进一步建立完善乡镇人大主席团议事制度、监督制度、学习制度、会议制度,以及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制度、代表视察制度、代表小组活动制度、代表联系选民制度和群众来信来访处理接待制度等。通过建章立制,促进乡镇人大工作和代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使乡镇人大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静宁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每年召开乡镇人大主席或乡镇人大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上一年的工作,研究部署下一年的任务。2014年,先后两次召开乡镇人大主席工作会议,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对推动乡镇人大重点工作起到了较好作用。开展集中走访代表活动,采取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基层代表交流履职做法和经验,动员各级人大代表与选民保持经常联系,倾听选民呼声,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促进各级人大代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提升了代表依法履职能力。
阵地与队伍并重,不断加强乡镇人大自身建设
静宁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阵地建设与队伍建设并重,把加强乡镇人大自身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促使该县乡镇人大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通过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努力改善办公条件,静宁各乡镇都设立了人大办公室,购置了桌椅、电脑、档案柜等相关办公设施。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学习培训,对乡镇人大主席进行监督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乡镇人大业务知识等专题辅导、培训,不断提高全县乡镇人大主席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通过积极努力,及时向县委汇报,将具有人大工作经历的优秀年轻人大主席转任乡镇党政正职,对一些年龄偏大的人大主席调进城区单位妥善安置,新提拔了一批年轻的乡镇人大主席,极大地鼓舞了乡镇人大工作者的信心。2011年换届以来,先后有8名人大主席转任乡镇党政正职,14名人大主席调进城区单位任职。其中,去年至今年就有3名人大主席转任政府乡(镇)长,5名人大主席调进城区单位任职。针对乡镇人大工作力量薄弱现状,静宁县人大常委会积极与各乡镇党委协调,为全县24个乡镇人大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各1名,充实了乡镇人大工作力量,保证了乡镇人大工作顺利开展。 (通讯员 陈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