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挥代表作用 增进群众福祉——宕昌县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掠影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10-23 07:51:51
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开展以来,甘肃省宕昌县人大常委会着力推进,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优势,主动参与,把依法认真履行职责与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结合起来,围绕政策宣传、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固本强基、推广典型六个方面,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履职帮扶活动,办成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目前,宕昌县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已达到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全覆盖。全县四级人大代表1406名,其中省人大代表3名,市人大代表35名,县人大代表177名,乡镇人大代表1191名。2015年上半年,1186名代表参与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代表参与率84.4%,联系292个村、3351户。活动中,宣传政策法规527次,化解矛盾纠纷366件,帮助协调落实项目166个、资金1807万元,发展特色种植业9600亩、特色养殖业38户,开展各种培训21000人次,组织输转劳动力16200人次,修建道路163.2公里,改造危房699户,绿化造林17000亩。各级人大代表在加快经济发展中建功立业、在推进社会建设中展示作为、在增进群众福祉中实现自身价值、在维护和谐稳定中发挥作用,在各领域释放了正能量。
文永贤:从一家一户帮扶到全村推进
宕昌县两河口乡化马村村民文争光的父亲、妻子常年患病,他和一个25岁、一个22岁的两个儿子耕种着家里的土地,照顾着病人,时常为收入窘迫而发愁。
2014年3月,县十五届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文永贤来到文争光家,动员他的大儿子去自己联系好的一家理发店学习理发技术。2015年9月,文争光的大儿子利用文永贤协调的精准扶贫贷款创办的理发店开业。同年,文争光的小儿子学成瓦工技术,出门打工。自此,一家人的生活出现了转机。
村民张汉广一家3口人,由于缺乏致富技术,缺少资金,更缺乏致富信心而不愿也不敢贷款发展生产。2013年,文永贤将张汉广24岁的儿子吸纳到自己的砂场,安排他学习使用挖掘机技术。现在,张汉广的儿子每月纯收入4300元,加上加班补助,一年总收入5万元以上。2014年,文永贤又让张汉广照看砂场现场,每月支付2000多元工资。
在帮扶自己联系的8户联系户致富的同时,文永贤还利用自己拥有200多人施工队伍的技术、设备资源,为本村及邻村培训挖掘机、铲车、压路机司机20多人,学成技术后,根据个人意愿,一部分人在当地打工,有七八人去新疆打工,每月工资都在7000元以上。
在帮扶一家一户致富的基础上,文永贤进而带领全村村民积极治穷致富,着力解决一些民生问题,改善了村庄基础条件,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他自己出资2万多元硬化了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投入15万元,加上群众自筹的部分资金,分3次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建起了村文化舞台。目前,文化舞台已进入装修阶段。
2013年,文永贤协调硬化村道2500米,有效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和上学难问题。2015年,在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上,文永贤提出建设本村通往其他两个村的道路。目前,90%的主线、支线道路已硬化。道路建成后,可解决270多户1100多人的通行问题,改写化马村生产生活资料运送靠人背畜驮的历史。
文永贤组织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挖通主管道4公里,埋设支管道8公里,有效解决了全村1156人及两河口学区496名师生的饮水问题。在完成全村40户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的同时,打造了化马神树、神石、神泉、天沆永博4处旅游景点。具体施工时,文永贤协调解决了拆迁占地问题,及时处理与群众发生的各类矛盾,在保证群众利益的同时,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新建文化书屋1个,藏书20000余册,为群众学习有关种养技术、政策法规提供了场所。
立足化马村特色优势产业烟叶和花椒,文永贤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扩大种植规模,产品质量逐步优化,自销外销渠道逐步增多,群众收入明显增长。2014年,文永贤动员本村村民平整土地46亩,试验栽植嫁接优质核桃树。2015年,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推广,目前,全村及周边两个村已栽植嫁接核桃树12000多株,明年即可挂果,初步产生经济效益。
发展种植业的同时,文永贤紧盯销售市场,发展电商业务。每年都根据初中、高中毕业没有升学的返乡青年的意愿,组织电商运营知识技能培训,目前,已有5人开了网店。2015年,电商销售全村贫困户花椒等农业特色产品已有3万多元,线下销售10多万元。
文永贤还把民风淳化工作贯穿始终,切实加强全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村民开展十星级户、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儿媳、留守儿童爱心妈妈评选活动。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形成乡风文明、民风淳化的氛围。
刘正路:为联系户和村民解决实际困难
沿着平坦的通村水泥路,闻着扑鼻的泥土清香,走进宕昌县美丽乡村示范点沙湾镇尹家村,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民居,描述着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正经历着一场化蛹成蝶的美丽嬗变。来到沙湾镇十六届人大代表刘正路的家,屋内干净整洁,房前屋后井井有条。
刘正路2011年当选沙湾镇人大代表。2014年,尹家村“两委”换届,党员大会推选他当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刘正路的宕昌县方正路通有限责任公司正忙于带领村民发展劳务经济,起初他并不想接这个活儿。犹豫不决时,几位村民对他说:“这个村干部你一定要当。因为你是大家选出来的人大代表,是咱村的致富能人,能力得到大家的认可,大家跟上你能发家致富!”
群众的信任让他十分感动,他说服自己,也说服了家人,挑起了村带头人的重担。刘正路说,农民最富有创造力,要搞好农村工作,就绝不能小看农民。有的农民虽然文化程度低,但很有思想,好点子一个接一个;有的农民虽然不懂得科学道理,但有技术、有手艺。这就要求最基层的村干部、特别是人大代表,要始终心系群众、了解群众,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智慧,让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开花结果。
抱着这样的想法,刘正路更加注重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他集思广益,与村民一道争取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硬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党员活动室和尹家村学校,目前,学校的附属工程正在争取之中。协调实施了阳坪自然社风貌改造工程、河堤工程,翻新古水磨一座,争取修建了村民活动场所,目前,公园基建已经完工。
刘正路还带头出资5000元,并发动村民投工投劳新修蓄水池2个,解决了两个社近90户村民的用水困难问题。他个人出资购置婚丧嫁娶桌椅、音响一套,无偿提供给有需要的村民使用,减轻村民办“红白事”的负担。他每年带100多人从事公路桥梁、房屋、河堤、水平梯田的修建等,发展劳务经济,使100多户群众脱贫致富。这不仅解决了村里富余劳动力的问题,还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愿望。
刘正路致富不忘村民,为他联系的贫困户和村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村民许全全和刘富成考取了驾照却无钱买车,刘正路为他俩借款15万元帮助从事客货运输;帮助刘恩海和许金刚借款35万元从事房屋装潢;帮助许周青、许银海、许虎平等借款20万元用于修建房屋;帮带肢体残疾人王受青买车、办小卖部,引领他们走上致富之路。当村民遇到大的疾病时,刘正路用自己的车送接本村急救病人到兰州省级医院治疗,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
在带动村民致富的同时,刘正路没有忘记本村的弱势群体,帮助56位残疾人办理残疾证,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也为其他人大代表做出了榜样。
一件件实事落地、一户户困难群众的问题得到解决,尹家村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河沟里的泥水路,如今变成了3米宽的水泥路,一些村民住上了砖混楼房、开上了小车。上网、跳广场舞成为村民劳作之余休闲娱乐的新方式。
刘正路表示,将继续以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目前,他正在规划的大事有:成立土特产合作社,充分利用古水磨开发小杂粮系列产品;开办1家网店,对外宣传和销售当地土特产;翻修古戏楼,并争取新建文化广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争取立项治理本村地质灾害沟道;实施本村两个社40户村民易地搬迁。
赵建学:帮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信心
宕昌县十五届人大代表赵建学自1997年2月起任新寨乡中心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开始后,赵建学及时深入帮联户家中,与农户促膝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及当前生活困难,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打算,鼓励他们树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与他们共商致富思路、同担实际困难。他始终坚持每月至少1次入户走访、每周1次电话交流,第一时间掌握农户的思想动态,解决帮扶计划实施中农户所遇到的困难。
双联行动开展之初,赵建学多方查找资料、了解信息,针对新家石村3户联系户的不同家庭状况,与他们共同商讨制订帮扶计划,为谢勤寿家制订了以发展劳务经济为主,兼顾种植业,逐步提高家庭收入的计划;针对赵虎成因残疾家庭缺少劳动力的实际,制订了以发展花椒种植业为主,解决生活实际困难、保障生活的计划。
针对交通不便这个制约新家石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赵建学多次会同本乡其他人大代表,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项目,拓宽并硬化新家石通村公路。在道路施工期间,他多次协助村干部、乡政府协调有关占地、赔偿等问题。
2015年春耕时节,赵建学发现联系户谢勤寿、赵虎成家农资欠缺,就自掏腰包,为两家购买了化肥、地膜等生产物资。针对帮联户五保老人杨许才的实际,积极向村、乡和县上有关部门反映其实际困难,为老人兑付医疗保险,提高低保享受标准,还给他送去面粉等生活必需品。谢勤寿有病住院,儿子在甘肃政法学院上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赵建学无私捐助600元。赵虎成因残疾生活无法自理,他捐助500元。他还为新家石小学赵陈强等6名留守儿童捐赠了书包和学习用品……这样的无私帮助数不胜数。
作为人大代表,赵建学努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积极做好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各项工作,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受到联系村、帮扶群众的充分认可。
鲁熙俊:引进马铃薯新品种,帮助群众增收2200多万元
鲁熙俊自2011年底先后当选陇南市三届、宕昌县十五届人大代表和陇南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以来,时刻牢记人大代表使命,及时准确反映社情民意,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
“人大代表最根本的职责就是为人民行使权力。”鲁熙俊说,“面对党和人民的重托,我深深体会到,当代表就要履行职责,就要把群众的意愿反映上去。我是市、县人大代表,也是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又是农业一线的一名科技工作者,重任在肩,使命光荣。”
鲁熙俊经常利用下乡的机会,走村串户,了解社情,掌握民意,到农村、项目建设现场,针对公路建设、中药材产业发展、旅游开发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广泛倾听民意,研究思考解决办法,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督促其解决实际问题。
在陇南市三届人大一、二、三、四次会议上,鲁熙俊认真审议各项工作报告,积极踊跃发言,与其他人大代表一道提意见、建议和议案共11件,其中,212线沙湾过境段公路改道、哈达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宕昌县中药材示范园项目、扶持宕昌县中药材加工企业、宕昌旅游民居风貌改造工程等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鲁熙俊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20多年,凭借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在马铃薯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中发挥自己的专长,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于2007年带领一班人创建了哈达铺马铃薯良种繁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以来,合作社不断扩大,现已发展会员560人,涉及周边哈达铺、理川片及沙湾、新寨等9个乡镇5850户种植和营销大户。合作社修建办公场所5间90平方米,晾晒场地8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240万元,开通互联网络,方便了与外地信息业务的往来。目前,合作社已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哈柱山”牌马铃薯商标,制定并完善了章程、制度等。
合作社创建伊始,鲁熙俊率领种植户走南闯北,从省农科院和内蒙古、陕西、定西、张掖等地累计引进马铃薯新品种34个,其中,早熟品种LK99、夏波蒂、早大白、荷兰7号等9个品种,在宕昌县白龙江沿岸大面积推广种植,平均每亩单产增加800多公斤,受到群众普遍青睐;中晚熟品种陇薯3号、陇薯7号、武薯8号、青薯168、青薯9号等25个品种,在宕昌县及舟曲县、文县等山区种植推广。
鲁熙俊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在哈达铺镇的叶家嘴川、召藏川、托藏、玉岗和阿坞乡的麻界川及南河乡的任藏川等地,建设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8处,累计面积达16000亩,生产马铃薯脱毒原种1600万斤,生产一级种薯4600万斤,群众增收2200多万元,合作社会员户均每年增收4800元,为全县及周边武都、文县、舟曲等地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作出了积极贡献。
杨娟华:从亲人开始,一户一户讲解政策
甘肃省十二届人大代表杨娟华就职于共青团宕昌县委员会。自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开展以来,在出色完成团县委工作的同时,她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每月抽出10天左右时间到基层走访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生活困难。
2015年初,杨娟华在新坪村调研时,得知新坪村柳林社和牛头山社78户351名群众饮水困难后,先后多次深入水源地察看,发现水源较小,部分管道堵塞,无法为群众提供充足的饮用水。杨娟华积极与县水务局衔接,使柳林和牛头山两社人饮工程得以立项。项目开工后,杨娟华每天到工地察看项目建设情况,带领群众深挖水源,扩建蓄水池,埋设管道,当清澈的泉水流到每家每户后,杨娟华疲倦的脸上露出了微笑,群众的脸上也绽放出满意的笑容,纷纷夸赞:“娟华真是我们藏家的好代表、好女儿。”
2015年是宕昌县旅游产业提升年,新城子藏族乡鹅嫚沟是全县重点打造的景区,新坪村又是重点打造的民俗村。然而,当地群众不理解何为“旅游开发”,不但不配合政府工作,反而百般阻挠项目实施。于是,杨娟华每天晚上到新坪村做工作,从她的亲人开始,一户一户地走,一个人一个人地讲解政策,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人不在就打电话做工作,直到每个村民理解政策、认同旅游开发。经过杨娟华的不懈宣传,新坪村群众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景区项目建设得以快速实施,新坪村村貌得到改善,民俗特色更加彰显。
针对新坪村环境脏、乱、差和陈旧的生活习俗,杨娟华紧紧抓住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机遇,坚持不懈地协助新坪村“两委”班子抓好村内环境卫生整治。目前,全村实行门前卫生“四包”制度,并设置专人负责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村民爱环境、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已蔚然成风。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杨娟华争取县乡支持,新建了农家书屋、村文化广场,配置了健身器材,为村民学科技、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创造了条件。王仲毅
目前,宕昌县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已达到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全覆盖。全县四级人大代表1406名,其中省人大代表3名,市人大代表35名,县人大代表177名,乡镇人大代表1191名。2015年上半年,1186名代表参与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代表参与率84.4%,联系292个村、3351户。活动中,宣传政策法规527次,化解矛盾纠纷366件,帮助协调落实项目166个、资金1807万元,发展特色种植业9600亩、特色养殖业38户,开展各种培训21000人次,组织输转劳动力16200人次,修建道路163.2公里,改造危房699户,绿化造林17000亩。各级人大代表在加快经济发展中建功立业、在推进社会建设中展示作为、在增进群众福祉中实现自身价值、在维护和谐稳定中发挥作用,在各领域释放了正能量。
文永贤:从一家一户帮扶到全村推进
宕昌县两河口乡化马村村民文争光的父亲、妻子常年患病,他和一个25岁、一个22岁的两个儿子耕种着家里的土地,照顾着病人,时常为收入窘迫而发愁。
2014年3月,县十五届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文永贤来到文争光家,动员他的大儿子去自己联系好的一家理发店学习理发技术。2015年9月,文争光的大儿子利用文永贤协调的精准扶贫贷款创办的理发店开业。同年,文争光的小儿子学成瓦工技术,出门打工。自此,一家人的生活出现了转机。
村民张汉广一家3口人,由于缺乏致富技术,缺少资金,更缺乏致富信心而不愿也不敢贷款发展生产。2013年,文永贤将张汉广24岁的儿子吸纳到自己的砂场,安排他学习使用挖掘机技术。现在,张汉广的儿子每月纯收入4300元,加上加班补助,一年总收入5万元以上。2014年,文永贤又让张汉广照看砂场现场,每月支付2000多元工资。
在帮扶自己联系的8户联系户致富的同时,文永贤还利用自己拥有200多人施工队伍的技术、设备资源,为本村及邻村培训挖掘机、铲车、压路机司机20多人,学成技术后,根据个人意愿,一部分人在当地打工,有七八人去新疆打工,每月工资都在7000元以上。
在帮扶一家一户致富的基础上,文永贤进而带领全村村民积极治穷致富,着力解决一些民生问题,改善了村庄基础条件,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他自己出资2万多元硬化了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投入15万元,加上群众自筹的部分资金,分3次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建起了村文化舞台。目前,文化舞台已进入装修阶段。
2013年,文永贤协调硬化村道2500米,有效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和上学难问题。2015年,在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上,文永贤提出建设本村通往其他两个村的道路。目前,90%的主线、支线道路已硬化。道路建成后,可解决270多户1100多人的通行问题,改写化马村生产生活资料运送靠人背畜驮的历史。
文永贤组织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挖通主管道4公里,埋设支管道8公里,有效解决了全村1156人及两河口学区496名师生的饮水问题。在完成全村40户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的同时,打造了化马神树、神石、神泉、天沆永博4处旅游景点。具体施工时,文永贤协调解决了拆迁占地问题,及时处理与群众发生的各类矛盾,在保证群众利益的同时,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新建文化书屋1个,藏书20000余册,为群众学习有关种养技术、政策法规提供了场所。
立足化马村特色优势产业烟叶和花椒,文永贤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扩大种植规模,产品质量逐步优化,自销外销渠道逐步增多,群众收入明显增长。2014年,文永贤动员本村村民平整土地46亩,试验栽植嫁接优质核桃树。2015年,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推广,目前,全村及周边两个村已栽植嫁接核桃树12000多株,明年即可挂果,初步产生经济效益。
发展种植业的同时,文永贤紧盯销售市场,发展电商业务。每年都根据初中、高中毕业没有升学的返乡青年的意愿,组织电商运营知识技能培训,目前,已有5人开了网店。2015年,电商销售全村贫困户花椒等农业特色产品已有3万多元,线下销售10多万元。
文永贤还把民风淳化工作贯穿始终,切实加强全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村民开展十星级户、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儿媳、留守儿童爱心妈妈评选活动。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形成乡风文明、民风淳化的氛围。
刘正路:为联系户和村民解决实际困难
沿着平坦的通村水泥路,闻着扑鼻的泥土清香,走进宕昌县美丽乡村示范点沙湾镇尹家村,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民居,描述着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正经历着一场化蛹成蝶的美丽嬗变。来到沙湾镇十六届人大代表刘正路的家,屋内干净整洁,房前屋后井井有条。
刘正路2011年当选沙湾镇人大代表。2014年,尹家村“两委”换届,党员大会推选他当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刘正路的宕昌县方正路通有限责任公司正忙于带领村民发展劳务经济,起初他并不想接这个活儿。犹豫不决时,几位村民对他说:“这个村干部你一定要当。因为你是大家选出来的人大代表,是咱村的致富能人,能力得到大家的认可,大家跟上你能发家致富!”
群众的信任让他十分感动,他说服自己,也说服了家人,挑起了村带头人的重担。刘正路说,农民最富有创造力,要搞好农村工作,就绝不能小看农民。有的农民虽然文化程度低,但很有思想,好点子一个接一个;有的农民虽然不懂得科学道理,但有技术、有手艺。这就要求最基层的村干部、特别是人大代表,要始终心系群众、了解群众,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智慧,让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开花结果。
抱着这样的想法,刘正路更加注重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他集思广益,与村民一道争取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硬化了村庄街道,修建了党员活动室和尹家村学校,目前,学校的附属工程正在争取之中。协调实施了阳坪自然社风貌改造工程、河堤工程,翻新古水磨一座,争取修建了村民活动场所,目前,公园基建已经完工。
刘正路还带头出资5000元,并发动村民投工投劳新修蓄水池2个,解决了两个社近90户村民的用水困难问题。他个人出资购置婚丧嫁娶桌椅、音响一套,无偿提供给有需要的村民使用,减轻村民办“红白事”的负担。他每年带100多人从事公路桥梁、房屋、河堤、水平梯田的修建等,发展劳务经济,使100多户群众脱贫致富。这不仅解决了村里富余劳动力的问题,还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愿望。
刘正路致富不忘村民,为他联系的贫困户和村民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村民许全全和刘富成考取了驾照却无钱买车,刘正路为他俩借款15万元帮助从事客货运输;帮助刘恩海和许金刚借款35万元从事房屋装潢;帮助许周青、许银海、许虎平等借款20万元用于修建房屋;帮带肢体残疾人王受青买车、办小卖部,引领他们走上致富之路。当村民遇到大的疾病时,刘正路用自己的车送接本村急救病人到兰州省级医院治疗,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
在带动村民致富的同时,刘正路没有忘记本村的弱势群体,帮助56位残疾人办理残疾证,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得到了大家的好评,也为其他人大代表做出了榜样。
一件件实事落地、一户户困难群众的问题得到解决,尹家村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河沟里的泥水路,如今变成了3米宽的水泥路,一些村民住上了砖混楼房、开上了小车。上网、跳广场舞成为村民劳作之余休闲娱乐的新方式。
刘正路表示,将继续以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目前,他正在规划的大事有:成立土特产合作社,充分利用古水磨开发小杂粮系列产品;开办1家网店,对外宣传和销售当地土特产;翻修古戏楼,并争取新建文化广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争取立项治理本村地质灾害沟道;实施本村两个社40户村民易地搬迁。
赵建学:帮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信心
宕昌县十五届人大代表赵建学自1997年2月起任新寨乡中心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开始后,赵建学及时深入帮联户家中,与农户促膝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及当前生活困难,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打算,鼓励他们树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与他们共商致富思路、同担实际困难。他始终坚持每月至少1次入户走访、每周1次电话交流,第一时间掌握农户的思想动态,解决帮扶计划实施中农户所遇到的困难。
双联行动开展之初,赵建学多方查找资料、了解信息,针对新家石村3户联系户的不同家庭状况,与他们共同商讨制订帮扶计划,为谢勤寿家制订了以发展劳务经济为主,兼顾种植业,逐步提高家庭收入的计划;针对赵虎成因残疾家庭缺少劳动力的实际,制订了以发展花椒种植业为主,解决生活实际困难、保障生活的计划。
针对交通不便这个制约新家石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赵建学多次会同本乡其他人大代表,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项目,拓宽并硬化新家石通村公路。在道路施工期间,他多次协助村干部、乡政府协调有关占地、赔偿等问题。
2015年春耕时节,赵建学发现联系户谢勤寿、赵虎成家农资欠缺,就自掏腰包,为两家购买了化肥、地膜等生产物资。针对帮联户五保老人杨许才的实际,积极向村、乡和县上有关部门反映其实际困难,为老人兑付医疗保险,提高低保享受标准,还给他送去面粉等生活必需品。谢勤寿有病住院,儿子在甘肃政法学院上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赵建学无私捐助600元。赵虎成因残疾生活无法自理,他捐助500元。他还为新家石小学赵陈强等6名留守儿童捐赠了书包和学习用品……这样的无私帮助数不胜数。
作为人大代表,赵建学努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积极做好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各项工作,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受到联系村、帮扶群众的充分认可。
鲁熙俊:引进马铃薯新品种,帮助群众增收2200多万元
鲁熙俊自2011年底先后当选陇南市三届、宕昌县十五届人大代表和陇南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以来,时刻牢记人大代表使命,及时准确反映社情民意,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
“人大代表最根本的职责就是为人民行使权力。”鲁熙俊说,“面对党和人民的重托,我深深体会到,当代表就要履行职责,就要把群众的意愿反映上去。我是市、县人大代表,也是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又是农业一线的一名科技工作者,重任在肩,使命光荣。”
鲁熙俊经常利用下乡的机会,走村串户,了解社情,掌握民意,到农村、项目建设现场,针对公路建设、中药材产业发展、旅游开发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广泛倾听民意,研究思考解决办法,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督促其解决实际问题。
在陇南市三届人大一、二、三、四次会议上,鲁熙俊认真审议各项工作报告,积极踊跃发言,与其他人大代表一道提意见、建议和议案共11件,其中,212线沙湾过境段公路改道、哈达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宕昌县中药材示范园项目、扶持宕昌县中药材加工企业、宕昌旅游民居风貌改造工程等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鲁熙俊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20多年,凭借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在马铃薯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中发挥自己的专长,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于2007年带领一班人创建了哈达铺马铃薯良种繁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以来,合作社不断扩大,现已发展会员560人,涉及周边哈达铺、理川片及沙湾、新寨等9个乡镇5850户种植和营销大户。合作社修建办公场所5间90平方米,晾晒场地8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240万元,开通互联网络,方便了与外地信息业务的往来。目前,合作社已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哈柱山”牌马铃薯商标,制定并完善了章程、制度等。
合作社创建伊始,鲁熙俊率领种植户走南闯北,从省农科院和内蒙古、陕西、定西、张掖等地累计引进马铃薯新品种34个,其中,早熟品种LK99、夏波蒂、早大白、荷兰7号等9个品种,在宕昌县白龙江沿岸大面积推广种植,平均每亩单产增加800多公斤,受到群众普遍青睐;中晚熟品种陇薯3号、陇薯7号、武薯8号、青薯168、青薯9号等25个品种,在宕昌县及舟曲县、文县等山区种植推广。
鲁熙俊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在哈达铺镇的叶家嘴川、召藏川、托藏、玉岗和阿坞乡的麻界川及南河乡的任藏川等地,建设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8处,累计面积达16000亩,生产马铃薯脱毒原种1600万斤,生产一级种薯4600万斤,群众增收2200多万元,合作社会员户均每年增收4800元,为全县及周边武都、文县、舟曲等地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作出了积极贡献。
杨娟华:从亲人开始,一户一户讲解政策
甘肃省十二届人大代表杨娟华就职于共青团宕昌县委员会。自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开展以来,在出色完成团县委工作的同时,她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每月抽出10天左右时间到基层走访群众,倾听群众意见建议,了解群众生活困难。
2015年初,杨娟华在新坪村调研时,得知新坪村柳林社和牛头山社78户351名群众饮水困难后,先后多次深入水源地察看,发现水源较小,部分管道堵塞,无法为群众提供充足的饮用水。杨娟华积极与县水务局衔接,使柳林和牛头山两社人饮工程得以立项。项目开工后,杨娟华每天到工地察看项目建设情况,带领群众深挖水源,扩建蓄水池,埋设管道,当清澈的泉水流到每家每户后,杨娟华疲倦的脸上露出了微笑,群众的脸上也绽放出满意的笑容,纷纷夸赞:“娟华真是我们藏家的好代表、好女儿。”
2015年是宕昌县旅游产业提升年,新城子藏族乡鹅嫚沟是全县重点打造的景区,新坪村又是重点打造的民俗村。然而,当地群众不理解何为“旅游开发”,不但不配合政府工作,反而百般阻挠项目实施。于是,杨娟华每天晚上到新坪村做工作,从她的亲人开始,一户一户地走,一个人一个人地讲解政策,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人不在就打电话做工作,直到每个村民理解政策、认同旅游开发。经过杨娟华的不懈宣传,新坪村群众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景区项目建设得以快速实施,新坪村村貌得到改善,民俗特色更加彰显。
针对新坪村环境脏、乱、差和陈旧的生活习俗,杨娟华紧紧抓住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机遇,坚持不懈地协助新坪村“两委”班子抓好村内环境卫生整治。目前,全村实行门前卫生“四包”制度,并设置专人负责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村民爱环境、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已蔚然成风。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杨娟华争取县乡支持,新建了农家书屋、村文化广场,配置了健身器材,为村民学科技、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创造了条件。王仲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