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宁:落实代表议案 以捆绑式责任制激活瓜菜产业开发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12:24:37
进入7月下旬以来,甘肃省正宁县四郎河畔的蔬菜交易市场显得十分火爆,各种拉菜的农用车不时在川道上穿梭往来。刚交售完200公斤辣椒的山河镇秦家店村村民邬文柱兴奋地说:“今年我家种植的一棚甜瓜全部由协会联系销售,收入9800多元,一棚辣椒采摘了不到一半,收入就达4320元。”
这是正宁县政府落实代表议案,出台行政、技术、农户捆绑式责任制,帮助川区农民激活了瓜菜这个大产业带来的喜人成果。
从2005年7月开始,正宁县把四郞河川整流域扶贫开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发展设施规模瓜菜产业。但由于行政负责和技术指导不到位,造成了许多菜农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低下,挫伤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为此,在2006年召开的正宁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任家斌等8名代表提出了《关于提高川区蔬菜经济效益的议案》,建议县政府加强对川区蔬菜产业的指导服务,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提高蔬菜经济效益。该议案被确定为重点督办件,连续多年跟踪办理。
正宁县政府收到议案后,高度重视,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办理。县上成立了川区开发领导小组,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抓决策、定思路;分管领导抓协调、促落实;相关部门蹲到点、常驻扎,随时督查,协调解决问题;乡、村、组三级具体负责实施。
为了靠实责任,正宁县全面推行了行政、技术、农户“三位一体”承包责任制,对乡镇、部门、技术人员、生产农户进行捆绑式考核,把任务划分到棚,责任到人。同时,以年薪4万元从山东寿光聘请技术专家一名,专门负责技术指导、新品种引进示范等工作;从县直农口各单位抽调30多名干部担任技术员,引导群众接受新技术,为正常发挥棚栽业效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了真正把千亩设施蔬菜基地建成推动川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富民工程,在2007年8月10日召开的正宁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又建议从专门负责川区开发的行政、技术人员每月工资总额中扣除10%,作为浮动工资,年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严格奖罚。这一建议被县政府采纳并实施。
县政府相关部门在每一个大棚外面挂一块小木牌,上面标明该棚的行政负责人、技术人员、户主姓名。统一制作了考核手册,记载从开始建棚到进入生产各个环节的生产管理情况。这本考核手册,其实也是一份目标责任书,上面除对行政领导、技术人员、农户各自所承担的任务、职责、奖罚办法作出明确规定之外,还通过科学测算,对每个棚的产量、收入作了初步估算。考核手册明文规定,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及市场价格波动之外,人为因素造成损失的,严格追究责任,如因行政负责人和技术员指导不力或服务不到位造成损失的,除扣除10%浮动工资外,行政干部全年不得评为优秀,技术人员不评职称;由于农户管理不善造成损失的,按比例扣除政府投资部分资金。
由于政府动了真格,经营大棚的农民也比原来精心多了。拿着考核手册,一王姓村民感慨地说:“自从有了这个‘紧箍咒’,不说干部和技术员,就是咱农民也不敢掉以轻心。我就是吃了不负责任的亏。”原来,2009年3月28日,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风暴,撕毁了川区50多张棚膜(每张棚膜价值1300元),政府出资为农民更换了新膜。可他为了省时省力,没有按技术人员的指导铺设新膜,导致棚膜当天晚上又被大风撕毁。这次,政府不但没有给他更换新膜,还减少了相应的投资款项。一名技术员指导后没有按时在农户的手册上签名,也被扣除了一个月的浮动工资。
5年多来,正宁县以四郎河川区万亩设施瓜菜示范基地和周家煤田“菜篮子”基地建设为重点,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和“合同种植”、“订单收购”等运作模式,突出抓好设施蔬菜示范园建设,扎实推进“菜篮子”工程,推动蔬菜产业实现突破性跨越式发展。正宁县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先后集中连片建成了以四郎河川水泥骨架大棚为主的反季菜、早春菜和时令菜万亩生产基地;以榆林子中巷、周家芦堡、宫河王录、永和罗川4个城郊村竹架大棚、小拱棚为主的春夏菜、夏秋菜设施瓜菜示范点;以永和罗川、宫河彭姚川日光温室为主的秋冬蔬菜基地;以宫河、周家为主的3万亩大葱基地。至2010年底,全县蔬菜面积达86513亩,其中设施瓜菜面积14091亩,设施蔬菜大棚累计4006座,蔬菜年总产量111005吨,产值1.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500多元。四郎河川区万亩设施瓜菜基地被国家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靠着“金字招牌”和过硬的质量,如今,设施蔬菜产业在正宁县经济发展中独占鳌头,蔬菜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