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意见建议 > 正文

正宁:关注农业开发 农民得到实惠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12:24:50

远处,道道新整修的梯田掩映在崇山峻岭中,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脚下,从青石山上新开辟的生产路蜿蜒曲折,运输车正穿梭往来;身旁,新打的大口井、扬水站和风力提水设施正在运行……近日,甘肃省正宁县人大常委会视察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时,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1999年,正宁县正式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序列。为使旱作农业开发给农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项目实施以来,正宁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先后开展了6次调研、8次视察,报送建议案4件,交办议案5件,报送意见建议23条,积极为正宁县农业综合开发出谋划策。


为了解决农业受制于天这一“瓶颈”,2006年项目实施中期,8名县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农业发展夯根基的建议》。正宁县政府采纳人大代表建议,通过改良土壤、新打集雨水窖、新建提灌站、新打机井、配套输变电、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等具体措施,使项目区山、水、田、林、路得到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目前,全县梯田面积达7.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23万亩、复垦整理土地1.153万亩,净增耕地9813亩,建成了一大批标准化高产稳产田。同时,按照“大中小结合,蓄引提并举”的方针,共建成小电井、大口井、蓄水窖等各类水利设施46186眼(处),集雨节灌面积达7.6万亩,滴渗喷灌6500亩。


现代耕作技术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败。从2007年开始,随着市、县人大代表《应在项目区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模式》、《要加快农机推广步伐》、《建议在农村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一个个议案的落实,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地膜覆盖、育苗移栽等技术得到普及推广,正宁县耕作模式由过去的一年一茬转变为一年两茬甚至一年三茬,复种指数提高到185%。特别是旋耕机、覆膜穴播机、深松机等新型旱作农机具的配套使用,使塬面、川台地基本实现耕、耙、播、收、打全程机械化,山地梯田实现半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008年6月,正宁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调研后,建议县政府把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作为旱作农业的一项主推技术,重点推广适宜本县的中晚熟玉米品种,采取耙耱镇压、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蓄水能力等方法,确保增产增收。县政府及时采纳县人大常委会的建议,在全县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3.04万亩。最近,据农业部门初步测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3万亩双垄沟播玉米平均亩产突破650公斤,最高亩产700公斤,增产率达99%。


实施科技强农工程是农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几年来,正宁县人大常委会连续4次就加强科技富民工程进行调研并提出建议,县政府先后启动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粮食丰产工程、种子工程、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项目,突出节水灌溉、地膜种植、烤烟漂浮育苗、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现代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改变了粗放经营的生产经营模式,全县共建成四郎河川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湫头绿色无公害优质苹果示范园、永正纪村优质烤烟示范区、宫河王录中药材种植示范园等旱作农业示范园区13处,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60多项,农业技术覆盖率达90%,科技入户率达98%,良种使用率达95%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5%。县政府连续3年组织实施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项目8万亩,实测亩产263公斤,较对照增产36公斤,增产率15.8%,为农民增收580.3万元,全县11.8万群众从中受益。 


2010年,周锋等5位县人大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走特色产业富民路子的建议》交办后,正宁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压粮扩经、压烟扩果、压麦扩秋、压劣扩优,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麦秋比例由2005年的6∶4调整到4∶6,粮经比例由7∶3调整到4∶6,苹果、烤烟、瓜菜、大葱等优势产业初具规模,现有果园25万亩;烤烟面积稳定在3万亩,实现了规范化生产。全县先后集中连片建成了以四郎河川水泥骨架大棚为主的反季菜、早春菜和时令菜万亩生产基地,以榆林子中巷、周家芦堡、宫河王录、永和罗川4个城郊村竹架大棚、小拱棚为主的春夏菜、夏秋菜设施瓜菜示范点,以永和罗川、宫河彭姚川日光温室为主的秋冬蔬菜基地,以宫河王录、周家芦堡为主的3万亩大葱基地。至2010年底,全县蔬菜面积达86513亩,其中设施瓜菜面积14091亩,设施蔬菜大棚累计4006座,蔬菜年总产量11.1005万吨,产值1.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500多元,“塬面果烟、川区蔬菜”的产业格局更趋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