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意见建议 > 正文

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扫描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12:25:27


编者按: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我省人大代表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十二五”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围绕解决民生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题,向大会提出不少富有建设性、前瞻性的建议。这些建议在办理期限内全部答复代表。本报选取其中部分建议予以回顾,共同见证民意得以有效回应的办复经历。


兰州城市核心区改造步伐提速


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消息称,2010年底,在全国监测的86个重点城市中,兰州的污染指数最高到了500,位居空气重污染指数全国第一。


为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兰州市代表团张国军等代表提出了《关于城市核心区改造的建议》。


张国军代表说,近两年,兰州市城区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人们的生存环境与低碳生态的要求相距甚远,亟待解决。由于兰州市主城区在东西狭长的河谷盆地,南北两山相对高度在200~600米,冬季静风频率高,逆温层厚,大气飘移扩散运动很弱。尤其在长达5个月的采暖期,正是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扩散最为不利的时期,再加上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城市的高建筑密度,恶劣的空气质量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张国军等代表建议,城市核心区域的改造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采取分块改造的方法,结合低碳环保,拆除那些功能落后,节能环保、抗震级别都不达标,甚至无取暖设施的多层建筑。城区加大改造煤锅炉设施力度,扩大使用天然气锅炉取暖范围,完善城市夜市、小铺面的供暖设施,逐步取代和清除小煤炉。旧城建筑和小街小巷的拆迁安置应逐步向高层建筑安置转移,加大开拓城市空间力度,考虑向榆中、皋兰、秦王川新城区安置的规划设想。要加快城中村改造的进程,对已具备条件的26个城中村加大改造力度,逐步取缔城中村内的10万个小烟囱。


人大代表的这一建议得到省、市政府方面的高度重视。兰州市政府的办理答复称,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强化五项管理(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燃煤污染防治、二次扬尘污染防治、餐饮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实施五大工程(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管网工程、清洁能源改造工程、沼气工程、生态绿化工程、城区城中村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城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大气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面对大气污染仍较严峻的形势,市政府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力度,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为根本扭转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根治燃煤污染的顽症,将通过采取清洁能源(天然气、电)、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准清洁能源水煤浆技术等方式对燃煤锅炉进行改造,合理有效利用能源,减少污染。


检查、督促兰州西固热电有限公司、国电兰州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等国控重点企业落实好环保制度,确保环保除尘设施正常运行。继续加大对周边的小电石、小铁合金、小钢铁等企业的执法检查力度,防止关停企业死灰复燃。


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实行机动车标志管理制度,以限制高污染、高排放机动车进入主城区行驶。


进一步加快我市城中村改造进程。借鉴西安市城中村改造成功经验,市政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将提交市委常委会议研究。通过改造,使城中村转变为设施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文明社区,彻底消除城中村内大量小烟囱,有力提升城市的档次和品位。


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办理答复称,2011年初,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兰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版),已上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查通过,目前正在公示之中。代表在建议中提到的有关兰州市城市核心区改造、建筑密度、城市绿化等问题在第四版规划纲要中已有具体要求。


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甘南藏族自治州代表团毛生武、陈建华、楚才元等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快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的建议》。


甘南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质地貌及大面积的湿地、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和补给黄河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多样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功能和生态地位。然而,受自然、历史和人为等因素影响,甘南州境内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草原退化面积逐年增加,湿地面积急剧萎缩,森林覆盖率大幅降低,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展,各类生态问题十分突出。


为改善甘南生态环境,提高黄河水源涵养能力,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规划》以恢复和增强黄河水源补给功能为目标,提出了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农牧民生活生产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等3大工程17个子项目,规划总投资44.51亿元。


据毛生武等代表介绍,目前国家安排投资主要实施了规划的游牧民定居工程、草原鼠害综合治理、牛羊育肥小区建设、青稞生产基地、奶牛养殖小区和农牧户养殖设施建设六个项目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项目,规划国家投资30亿元,国家3年累计安排了投资4.8亿元,达不到2008~2020年平均每年2.3亿元的水平,建设进度较慢。特别是一些生态保护的主要措施还没有全面实施,草原“三化”、湿地面积萎缩、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逐步降低的问题仍在恶化。而该区域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自我恢复能力很差,一旦破坏极难修复。


毛生武等代表建议,省上应协调国家进一步加大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实施好游牧民定居工程,增加游牧民定居工程规模,并根据甘南地处偏远、建材价格大幅上涨、群众普遍贫困的实际,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8000元,户均4万元。尽快启动沙化草场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代表建议得到承办单位省发改委的高度重视。为确保《规划》内各项建设任务按期完成,省发改委进一步加大了《规划》内项目的前期工作,分别完成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小流域治理项目、沙化草原综合治理、草原鼠害综合防治、奶牛养殖小区和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等10个暂无投资渠道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批复工作,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建设。2009年至2011年,国家下达中央投资2亿元,专项用于青稞基地、牛羊育肥小区、草原鼠害综合防治、奶牛养殖小区、暖棚项目建设。同时,我省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争取安排地方国债2500万元用于上述项目建设,有力地支持了《规划》项目的实施。


针对代表提出的提高游牧民定居工程补助标准的问题,省发改委多次赴国家发改委进行汇报、争取,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在即将出台的《全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规划》中给予考虑。


省发改委表示,对于《规划》内无投资渠道、尚未启动的小流域治理、沙化草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等项目,将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给予重点支持,以促使《规划》的顺利实施。


“两江一水”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纳入规划


甘肃“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和西汉水)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长江一级支流嘉陵江的上游,行政范围涉及我省4市(州)12个县(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长江上游及青藏高原东部的重要生态屏障。多年来,受自然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流域内植被、草场退化严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陇南市代表团王旭武、张志杰、文新民等代表提出《关于请求将陇南“两江一水”流域治理开发列入全省经济发展规划的建议》。


据代表介绍,“两江一水”流域涉及陇南市9个县区中的武都区、文县、宕昌县、康县、西和县、礼县、成县7个县区,辖168个乡镇2870个村251.5万人,总土地面积2.37万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751.45万亩。多年来,这里充分利用生物资源繁多、光热水资源充足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油橄榄、茶叶、核桃、花椒、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生态保护林。但由于长期以来对生态资源缺乏合理利用,加之该区域地形地貌复杂,季节性降雨集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统计调查,“两江一水”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15850平方公里,占流域内7县区土地总面积的66.5%,是我国滑坡、泥石流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王旭武等代表说,建议省上对“两江一水”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将该项目纳入全省经济建设规划盘子,并争取列入国家规划。同时,建议在2011年先期启动实施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安排项目和资金开展治理与建设。


承办该建议的省发改委在答复件中称,省委、省政府在积极配合国家开展规划编制的同时,迅速启动了《甘肃长江流域“两江一水”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目前,《规划》初稿已经完成,并发至有关市(州)及相关部门征求了意见,编制单位正在按照反馈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


省发改委表示,下一步,将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在尽快完善《规划》的同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争取国家早日批复并启动实施该《规划》,促进区域生态及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扬黄三期工程正处前期论证阶段


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庆阳市代表团周强、周伟、贺建宏等代表提出了《关于尽快立项实施扬黄三期工程的建议》。


庆阳市属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缺水并存地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14.47亿立方米。其中,入境水6.934亿立方米,自产水7.53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92立方米,是全国、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3.27%和25.39%。


据周强代表介绍,近年来,随着该市经济总量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特别是石油、煤炭资源开发和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水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初步测算,“十二五”、“十三五”末及远期2030年,全市水资源总需求量将分别达到6.01亿立方米、7.63亿立方米和8.94亿立方米,与现状供水量2.8亿立方米相比仍有3.21亿立方米、4.83亿立方米和6.14亿立方米的供水缺口。


周强等代表认为,为了从战略上解决庆阳未来缺水问题,满足全市生产生活用水和能源化工基地工业生产用水需求,需从外流域调水,即启动实施扬黄三期工程。为此,他们建议省上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加快扬黄三期工程的立项审批,尽快启动实施。


“扬黄三期工程”是国家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的配套工程之一,也称之为“引黄济庆工程”。工程规划从黄河提水,沿盐环定工程线路,将水调至庆阳市的大部分地区,将全面解决庆阳市重点区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承办该建议的省水利厅在答复件中称,目前,国家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正在前期论证阶段,由于工程存在诸多技术难题,且涉及很多省级行政区,近期立项实施还存在一定困难。


为了给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省水利厅正在积极向水利部汇报,请求国家有关部委加快推进马莲河上游苦咸水淡化工程、庆阳葫芦河引水等水源工程立项审批工作。同时,省水利厅加大了对庆阳市农村人饮、防洪工程、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另外,为从根本上缓解陇东水资源短缺矛盾,省上正规划从我省长江支流白龙江和西汉水调水至天水、平凉及庆阳三市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工程的实施将彻底解决三市资源型缺水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和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用水问题。


力争将平定兰铁路纳入国家铁路发展规划


平凉作为我省经济发展“两翼”中陇东地区经济增长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已初具雏形。但至今没有到达省会兰州的直通列车,给陇东平凉、庆阳两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与省会兰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不便。为此,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平凉市代表团陈伟、黄万江等代表提出了《关于将平定兰铁路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并立项建设的建议》。


陈伟等代表认为,随着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市内仅有的宝中铁路已不能适应旅客出行和煤炭外运需要,即使西平铁路建成运营后,西上兰州还要绕道宁夏转车通行,加上陇海线的日趋完善和西银高铁的规划建设,平凉“卡脖子”路段的弊端更加突出,边缘化的趋势越发明显。


陈伟代表说,为有效解决交通瓶颈问题,打通平凉通往省城的战略铁路通道,将更加有效地承接关中—天水、兰州—白银、陕甘宁革命老区三大经济圈辐射带动影响,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加快项目进度,陈伟等代表建议,将该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在立项、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


据悉,平定兰铁路起点位于甘肃省平凉市,途经宁夏隆德、甘肃静宁、甘肃会宁,终点至甘肃定西,与现有陇海铁路连接,平凉境内长164公里(不含宁夏段69公里),估算投资65.6亿元。该铁路建成运营后,将打通西兰铁路通道的捷径,成为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煤炭外运的主通道,为陇东能源基地建设乃至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铁路交通保障。


承办单位省发改委对这一建议十分重视,在编制全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时,已研究提出了定西至平凉铁路,连接国家规划的平凉至庆阳至黄陵的铁路,继而连接黄陵韩城侯马铁路,形成西北腹地到中东部地区的铁路通道。在此基础上,省发改委表示将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力争将该项目能够纳入国家铁路发展规划,争取项目前期工作早日取得实质性进展,促使其早日开工建设。


黑河中游治理规划编制进程加快


为尽快遏制黑河流域生态恶化趋势,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张掖市代表团余锋、王洁岚、赵学忠等代表提出《关于加快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建议》。


发源于祁连山北麓、主要靠祁连山冰雪融水汇集而成的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是全流域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的母亲河。


近年来,祁连山及黑河上中游生态持续恶化的趋势,已经对整个黑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尽快遏制这一趋势,200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使流域内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是流域综合治理的内容还未纳入规划,流域治理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中游生态呈恶化趋势。自2000年以来,张掖市人工林成片死亡面积达9.2万亩,天然湿地面积减少22万亩,荒漠化面积增加了90万亩,地下水位年降幅0.25~1.5米。二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相当突出,根本无法满足灌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三是节水基础条件仍很落后,相当一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并未得到建设改造,灌溉水利用率仅有40%。


余锋等代表认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对于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巩固国防、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和谐、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代表们建议,省政府应协调水利部、黄委会加快《黑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进程,调整优化项目规划布局,按照中游现状面积,进一步加大对中游发展现代节水农业、生态湿地保护、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将退耕还水、现代节水农业、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等中游重点项目纳入黑河流域综合规划,尽快完成编制工作,争取纳入国家“十二五”整体规划盘子,并尽快启动实施。


承办单位省水利厅在向代表的答复件中称,在水利部的具体指导下,黄河水利委员会会同三省区和东风场区编制完成了《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规划》(黑河二期)。水利部已对规划进行了审查,印发了规划审查意见,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尽快组织流域各省区编制黑河流域综合规划,将黑河流域综合规划与全国大江大河流域综合规划同步报批。


按照水利部批复的黑河流域综合规划任务书和黄委会的安排,省水利厅已向省内有关单位编制印发了黑河流域综合规划工作大纲,安排了具体工作。我省的主要工作是:配合黄委会收集黑河东部子水系(干流)基础资料,提出我省规划意见;编制讨赖河等黑河中西部子水系流域综合规划。规划涉及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节水型社会建设、防洪减灾、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流域综合管理等方面内容。


省水利厅表示,为了能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编制的《黑河流域综合规划》中充分反映我省意见,水利厅正在协调市县政府相关部门加快规划编制工作进程,通过积极向黄委会汇报,争取早日报批我省提出的规划项目并加以实施。


加快武威市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开发进程


为牢固中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武威市代表团何伟等代表提出了《关于将武威市列为国家级沙产业发展示范区和防沙治沙生态恢复示范区的建议》。


武威市辖区大部分灌溉区域属发源于祁连山麓的内陆河——石羊河流域。该流域是我国内陆河流域中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和生态恶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环境演变和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该流域源头的祁连山冰川萎缩,雪线上升,高山湿地消退,水源涵养林蓄水保水功能减弱;下游的民勤盆地地下水位下降,水质矿化度上升,天然植被大面积枯萎死亡,土地沙漠化、盐渍化进程加快,面临绿洲消亡、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合龙的威胁。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下,《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于2007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到2010年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围绕“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武威市提出实施生态安全战略,以节水、治沙、造林、防污为重点,努力将武威建成国家级沙产业发展示范区和防沙治沙生态恢复示范区。


据何伟代表介绍,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中央、省上投资较少,沙产业发展和防沙治沙生态恢复工作仍然存在投资少、基础设施薄弱、建设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管理不规范、产业规模效益不显著等问题。  


何伟等代表建议,国家应把武威设立为国家级沙产业发展示范区和防沙治沙生态恢复示范区,在“十二五”期间,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进行支持,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武威建设成我国干旱荒漠区域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经济高效发展的示范区。


该建议得到承办单位省林业厅的高度重视。省林业厅认为,缺水、风沙危害、土地沙化是严重制约武威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三大因素。因此,把武威市列为国家级沙产业发展示范区和防沙治沙生态、恢复示范区,对于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武威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为进一步加强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不断增加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开发投资力度。但由于我省沙区面积大,各地沙产业存在着规模小、种类多、经营杂乱等问题,且科技支撑水平低,资金来源有限,沙产业开发可用资金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沙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省林业厅答复件中称,2010年,省林业厅提出的《甘肃省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编制提纲已上报国家林业局,2011年已着手开始编制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强对武威市防沙治沙工作的支持,并就关于将武威市列为国家级沙产业发展示范区和防沙治沙生态恢复示范区的建议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争取早日实现这一目标,为武威市防沙治沙和沙产业开发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定西马铃薯产业得到省上重点扶持


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定西市代表团陈天雄、张敏政、刘富春等代表提出《关于将定西市列为中国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进行重点扶持的建议》。


近年来,定西市围绕打造“中国薯都”的目标,把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积极推广优质良种,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加工能力,拓展销售市场,马铃薯产业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据陈天雄代表介绍,“十二五”期间,定西将进一步围绕打造中国薯都和建设国家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试验示范区的目标,促进马铃薯产业走“种植—加工—交易—物流—研发”的集群化发展路子,努力把定西建设成为全国马铃薯产业的四大基地(脱毒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精深加工、仓储基地)、五大中心(物流集散、技术研发、价格形成、信息发布、产品宣传展示中心)。实现年生产脱毒苗2.6亿株、原原种4亿粒;马铃薯脱毒原种扩繁基地3万亩,马铃薯脱毒一、二级原种和优质新品种繁育基地100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300万亩。全市马铃薯贮藏能力达到350万吨以上,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稳定在40万吨以上。


陈天雄等代表建议,应加大对定西打造全国全省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试验示范区的扶持力度,每年继续安排马铃薯专项补助资金1000万元,重点从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科研等方面给予扶持。


承办单位省农牧厅在向代表的答复件中称,2011年,省上将继续重点扶持定西马铃薯产业的相关项目,有关项目省农牧厅已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市县相关业务部门根据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申报指南,进行了对照筛选和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