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代表团代表建议扫描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12:25:44
为了科学发展 为了转型跨越 为了富民兴陇
——甘肃代表团代表建议扫描
在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提出议案和建议,是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主要方式。记者在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甘肃代表团采访时注意到,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围绕甘肃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目标,纷纷提出建议,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寻求更大的支持,为2600万陇原父老乡亲与全国同步奔小康疾声高呼。
建议国家支持兰州新区建设
建设兰州新区,是甘肃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兰白经济区发挥中心带动作用的迫切需要,是探索东西合作发展新模式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0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发展,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同时,兰州新区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西部地区重点城市新区建设之一,是战略通道的重要节点。国务院《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在兰州市秦王川安排部分建设用地,用于舟曲部分受灾群众转移安置”。
由于兰州新区建设刚刚起步,在资金、用地、人才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将新区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加以推进,以争取国家部委在新区扩大开放、园区用地、财政税收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支持。为此,苏广林等代表提出建议,要求国务院能够尽早批复设立兰州新区,并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同时,张津梁等代表还提出建议,要求国家将兰州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予以支持。
建议将甘肃设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补偿试验区
我省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不仅直接关系着甘肃的生态安全,而且也直接关系着整个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甘肃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域横跨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境内气候类型复杂、地貌种类多样,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甘肃省甘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黄河、长江水源的重要补给区,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每年向黄河补水65.9亿立方米,占到黄河总径流量的11.4%;陇南山区、黄土高原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重要的水土保持区和水源涵养区;陇南山区和甘南地区降雨充沛,区域内辽阔的草原、广袤的森林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是甘肃省最大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宝库;祁连山冰川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库,也是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流的发源地,被喻为“固体水库”,每年向三大水系补充72亿立方米水资源,关系着河西地区及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造就了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河西走廊绿洲镶嵌在三大沙漠和大面积难以开发利用的戈壁荒漠之前,成为一条有效抵御风沙东扩、三大沙漠握手合拢的重要绿色屏障。
为积极探索生态脆弱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模式,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科学路径,安国锋等代表提出建议,要求国家将甘肃省设立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补偿试验区”,建立流域水资源补偿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扩大甘肃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及草原生态奖补制度,提高对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补助系数,支持甘肃省进行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
建议国家对引洮供水二期工程予以支持
引洮工程是以解决甘肃省中部干旱贫困地区城乡生活及工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为主,兼有发电、灌溉、防洪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
在项目前期论证阶段,受工程总规模和投资的限制,国家提出了分两期建设的方案,即先期建设九甸峡水利枢纽和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及配套工程将于今年年内完成主体建设任务,二期工程可研报告也已正式上报水利部。
根据《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灌溉工程总体规划》,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受益区范围在一期工程范围的基础上,将扩大到定西市通渭县、陇西县、安定区,白银市的会宁县,平凉市的静宁县,天水市的武山、甘谷和秦安等8个县区的100个乡镇、1700个行政村,受益人口165万人,规划灌溉面积71.2万亩。
为尽早全面发挥引洮供水总体工程效益,王义等代表提出建议,要求国家尽快研究批复并启动实施二期工程。
建议对我省国家特困片区外贫困片带贫困户给予特殊扶持政策
甘肃省是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省份。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甘肃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已明确将甘肃省58个贫困县纳入国家六盘山、秦巴山及四省藏区三大片区扶持范围。但由于甘肃省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民收入低,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庞大,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尤其是未纳入国家片区的其他地区的连片特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甘肃省国家特困片区外共有28个县区,261个乡镇,占全省乡镇总数的21.2%;农村人口437.37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21%。有扶贫开发重点乡28个,重点村439个。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初步测算甘肃片区外共有贫困人口134.72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10.3%。特别是28个扶贫开发重点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362元,相当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相当于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9%。根据地域特点和贫困程度,初步确定为关山林缘区、中部干旱区、祁连山浅山区及特困移民区3个省级连片特困地区。
王义等代表提出建议,要求国家对3个省级连片特困地区给予关怀和支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项目支持力度。
建议加强我省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家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甘肃省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对日趋复杂的疫情形势和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艰巨任务,目前甘肃省的动物防疫体系和基础建设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由于甘肃省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动物防疫经费不足,预警能力差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加之国家补助标准偏低,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
郭玉芬等代表提出建议,要求国家将人畜共患病纳入国家防控计划,由国家财政安排专项防控经费,并每年安排甘肃省3000万元,同时,将布鲁氏杆菌病等人畜共患病纳入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助范围;将甘肃省市(州)级兽医实验室建设纳入续建计划,按照每个市(州)120万元计算,甘肃省14个市(州)兽医实验室建设项目投资共需1700万元;中央财政调整扑杀补助标准,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的扑杀补助标准以当前畜禽市场价格为基础,采取国家和养殖者共同承担的原则(按照8∶2比例),并且每三年调整一次。根据甘肃省当前畜禽市场价格测算,应将扑杀补助标准提高为:羊900元/只,猪1200元/头,牛6000元/头(奶牛8000元/头),鸡、鸭、鹅50元/只以上;将甘肃省河西走廊五市无疫区建设项目纳入国家政策扶持范围,给予项目资金支持。
建议加强我省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体系建设
甘肃省是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工作战略要地:陇东南是小麦条锈病的菌源地;河西走廊是多种检疫性有害生物从新疆传入内地的必经之道,属咽喉要塞;河西地区又是全国最重要的对外繁种基地,是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通过引种直接传入的登陆点;全国玉米和马铃薯50%的生产用种在甘肃省生产,保护好制种基地,对全国玉米和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甘肃省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一旦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危及全国农业生产安全。
李建华等代表提出建议,要求国家以转移支付方式,扶持甘肃省基层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体系建设,解决乡(镇)和村级“短腿”问题。同时,设立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储备资金。国家财政以转移支付方式每年扶持甘肃省6000万元重大植物疫情防控专项储备资金,其中2000万元用于重大植物疫情的监测、封锁、控制和扑灭资金储备,2000万元用于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年份防控资金储备,2000万元用于马铃薯及玉米制种基地重大病虫防控。
建议对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进一步落实生态补偿政策
甘南藏族自治州作为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以及长江上游白龙江的发源地和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需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但目前甘南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当地群众生活困难,实施生态保护客观上也会对保护区域内的群众生产生活改善和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陈建华等代表提出建议,要求国家根据甘南州生态地位的重要性和生态功能的特殊性,在目前安排长江、黄河、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区专项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水资源利用和草原、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争取采用“核定基数,逐年增长”的方式,加大对甘南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区、水源涵养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补偿资金投入。
同时,代表们还建议国家在分配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时,充分考虑地区成本差异因素,结合甘南高海拔的实际情况,在转移支付补助方面予以倾斜照顾。
建议支持甘肃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跨越
甘肃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冶金、有色、石化、煤炭、装备制造等领域,是现阶段我省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是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是财政收入和职工就业的主要来源和途径。面向“十二五”,甘肃实现转型跨越战略预期,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工业化进程,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加大支持甘肃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跨越,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和紧迫。
杨志强等代表提出建议,要求国家拨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旧城区国有老企业的出城入园与搬迁改造,解决国有老企业发展空间狭窄、发展设施与装备落后、发展聚集效应不够的问题;放宽甘肃发展高载能产业项目准入条件,凡是达到国家环保要求和规模要求的高载能产业项目不受国家产业总量控制和布局限制,予以核准实施,解决甘肃风能、太阳能等新兴富余能源就地转化问题;制定鼓励政策,支持、引导中央企业与甘肃地方企业联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大中央企业在甘肃的投资力度,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对甘肃发展风电产业给予特殊支持,重点协调解决用于调峰的火电配套、输送线路配套等关键项目建设,化解风能资源开发利用的瓶颈问题。
建议支持甘肃启动建设酒泉至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甘肃河西地区新能源资源丰富,特别是河西地区北部区域的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综合优势突出。目前,以酒泉为中心的风电,以敦煌、武威、金昌为重点的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已全面展开。为了满足河西新能源基地建成后的上网送出和电力消纳问题,近年来,甘肃省积极开展了电力外送研究工作,并配合国家电网公司完成了酒泉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规划方案,规划以±800千伏直流送往湖南株洲。目前,酒泉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已纳入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建设计划,甘肃省已完成了预可行性研究和省内站址、线路选址等相关工作,国家电网公司计划“十二五”中期开工建设。
为了加快利用甘肃河西地区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戈壁荒漠资源,满足甘肃河西新能源基地建成后的上网送出问题,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贾迎春等代表提出建议,要求国家将酒泉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列入国家“十二五”电网建设规划,支持甘肃启动建设酒泉至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建议将甘肃部分重要通道纳入国家规划支持建设
“甘肃通则西部通、西部通则全国通”。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甘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较快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甘肃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日益显现,人民群众越来越能体会到交通发展带来的实惠。尽管如此,与全国平均水平及西部地区各省区相比,甘肃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交通运输的“瓶颈”作用仍未完全消除,许多重要路段仍亟待建设。高速公路总量不足,高速公路尚未成网,规模效益难以发挥,原国家规划在甘肃的高速公路网覆盖有限。许多重要的新兴经济带、迂回线路、抢险救灾生命线、国防公路没能进入规划,已成为制约甘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素。近几年,甘肃群众反映最强烈、呼声最高、亟待建设的重要路段主要有2条:一条是平凉-天水-武都-九寨沟高速公路,这是贯通甘肃境内的一条南北纵线,先后连通甘肃省境内的5条(青兰、福银、连霍、十天、兰海)国家高速公路和4个地级市(庆阳、平凉、天水、陇南),构筑北连陕西、内蒙古、宁夏、南接四川的公路运输大通道,同时也是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四省区南北向重要省际快速联络通道。另一条是蒙甘青战备通道阿左旗-武威-西宁高速公路,该线路可连通京新、连霍、京藏等国家高速公路,形成蒙甘青三省区之间重要的省际快速联络通道,也是一条重要的国家边防战备公路和国家高速公路迂回线。这2条高速建成后,将在甘肃省东南和中部地区形成2条新兴的“金腰带”,极大地推进国家关天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经济区以及兰乌经济区等区域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六盘山区和秦巴山区等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虞海燕等代表提出建议说,近期,国家即将调整《国家公路网规划》,建议国家能充分考虑甘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实际,将这2条公路纳入调整后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支持建设。或由国家授权甘肃省批复,国家安排补助资金推动这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建议扶持甘肃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甘肃是多民族聚居省份,有2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21个民族县(市),35个民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241.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4%。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指出,甘肃是西北要冲、中西交流的陆路通道、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甘肃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甘南高原、中部陇西黄土高原、陇山地区,以及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西段北山地区,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发展水平较之省内其他地区相对落后,与全国水平差距明显,且仍在不断拉大。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综合经济实力不仅在全省14个市(州)中处于后列,而且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也处于末位。21个民族县(市)中,有18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甘肃民族自治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6.1%,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4.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3%。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投入不足,“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绝大部分国土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这对原本薄弱的工业基础造成很大影响,加重了民族地区贫困程度;受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影响,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对甘肃的干扰破坏持续不断,想方设法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蓄意制造矛盾,破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甚至在国际上制造事端,一定程度上恶化了民族地区发展环境。总体来看,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需要国家采取特殊政策措施给予大力支持。
根据甘肃民族地区实际,陈建华等代表提出建议,要求国家对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予以特殊支持。
代表们建议,支持甘肃建设“两个共同”示范区。请国家连续5年每年补助10亿元,帮助解决我省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确保把甘肃早日建成“两个共同”示范区。
代表们建议,对口支援两个自治州。鉴于甘南、临夏两个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特殊困难,请国家对甘南、临夏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由两个国家部委和一个发达省区对口支援一个自治州,明确对口支援的目标和任务,建立长效机制,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两个自治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收入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确保民族地区不拖全省建设全面小康的后腿,甘肃不拖全国建设全面小康的后腿。
代表们建议,支持建立“甘肃民族经济开发区”。根据甘肃民族地区发展实际,以“临夏民族经济开发区”为基础,建立“甘肃民族经济开发区”,并由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培育优势,完善服务,推动形成产业集群,争取建成全国重要的清真食品和藏医药生产基地,促进民族地区转型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