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意见建议 > 正文

为“普惠金融”呼吁—访全国人大代表许锡龙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12:29:56

    只要提及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银行甘肃分行行长许锡龙就要为“普惠金融”呼吁,尤其是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更是他的关切。走出人民大会堂接受记者采访时是这样,在甘肃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亦如此。
  许锡龙有着32年的农业银行工作经历,其中10年直接从事“三农”金融工作及研究,对中国的“三农”问题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位置有着深刻理解,对农民、特别是西北贫困地区农民贷款难、贷款贵体会深切。如何创造性地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是许锡龙2011年到任农行甘肃分行后,重点思考和着力求解的课题。
  2012年8月,配合全省开展的双联行动,农行甘肃分行与省财政厅联手创新推出“双联惠农贷款”,以财政资金撬动信贷资金进行扶贫开发的方式,让金融服务覆盖全省58个贫困县区。截至2013年末,甘肃全省已有11.5万户农户受惠于“双联惠农贷款”,贷款总额76.6亿元,其中当年新投放70.23亿元,覆盖10.46万户,受到了贫困地区农牧民的热烈欢迎。
  “双联惠农贷款”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普惠金融”这一改革任务不谋而合,也因其喜人的成效而名扬全国。许锡龙说:“这是对普惠金融理念的一次尝试和实践。”
  怀着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特殊的朴素感情,许锡龙履职的重心始终围绕金融如何服务“三农”。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许锡龙提出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他建议金融机构联合当地政府,运用政府的行政资源,并借助村镇干部地缘优势,协助金融机构入户调查、筛选推荐、管理和收回贷款。他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减轻金融机构工作量,弥补金融机构网点、人力不足的问题,节省金融交易费用,从而降低风险和成本。”
  闭会期间,许锡龙围绕甘肃发展大局,结合自己多年从事“三农”工作的经验,从积极创新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平台、抓手和机制的角度,提出了不少金融服务“三农”的意见建议,并通过中央主流媒体广为呼吁。
  3月5日下午,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许锡龙认为,让社会各界都享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享受到良好的政策支持是解决所有民生问题的基础。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增加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内容,以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支持。
  这次来北京,许锡龙带来的依然是有关金融与“三农”问题的建议。“发展普惠金融,现有供需双方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核心是制度错配问题。”他说,作为供给一方,金融机构按照现代金融的基本理念和商业化、市场化导向,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产品服务等主要参照国际通行标准,比较适应发达经济和成熟市场。而作为需求一方,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大多是地处经济不发达、市场不成熟、环境和条件较差的客户。这种情况下,供需双方不相适应、不相匹配。
  那么,如何才能将普惠金融理念落实到贫困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中?许锡龙建议,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研究探索一套集制度创新、体系创新、产品创新等为一体的“组合拳”,最终解决供需双方存在的“制度错配”问题,进而使“双联惠农贷款”的探索转化为常态化的市场行为,进入市场正常运行的轨道。
  说起作为人大代表的履职经历和履职成效,许锡龙表示,自己“找到了人大代表和银行家两个角色的最佳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