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攻坚成建议焦点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1-22 12:29:59
贫困是我省最基本的省情,举全省之力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记者注意到,在甘肃团代表提出的建议中,扶贫攻坚是关注的焦点之一。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特殊群体脱贫致富的综合性工程,是我省目前实施的最有效的扶贫措施之一。省委、省政府将其确定为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中的六大突破之一,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省23.5万户112万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年均搬迁22.4万人。
但由于我省财力有限,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完成这一目标,张令平等代表提出建议,呼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扩大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总规模,进一步加大对甘肃的支持力度,从2014年起,每年安排甘肃省26.3万人的搬迁规模和16亿元的中央专项资金。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国家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1万元以上,切实保障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秦巴山片区、六盘山片区、藏区“三大片区”是我省扶贫开发的主战场。陈伟等代表提出建议,请求加大对甘肃省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片区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人力培训和生态保护的支持力度。
代表们呼吁,从贫困片带上尽快解决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着力解决农村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民生改善问题;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转移就业的能力,逐步减少贫困地区人口。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增强三大片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现有投资强度基础上,加大对我省“三大片区”道路、饮水、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人力资源培训和生态保护的支持力度,并适当减少省级配套比例。
甘肃省白银市有大片平坦的宜农耕地,且濒临黄河,具有发展灌溉农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有利条件。为此,白银市谋划了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工程规划范围为白银市靖远县和平川区的16个乡镇,受益总人口33.93万人,其中解决易地搬迁贫困人口21.34万人(项目区范围内5.65万人,项目区范围外白银市内3.69万人、省内市外12万人),安置采煤塌陷区0.56万人,并为3.93万农村居民人饮工程进行水源置换,为8.1万平川城区人口补充供水量。目前,黄委会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依据修改后的规划报告编制完成了《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各项前期工作正在全面开展。
张惠萍等代表提出建议,恳请国家有关部委审查论证《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同意项目开展前期工作。
古浪县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甘肃5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全县总人口39.82万人,其中居住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海拔2800米左右的贫困人口近4万人。根据省委、省政府“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要求,批准实施了“下山入川”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计划开发土地8.62万亩,建设易地搬迁中心村10个,搬迁高深山区贫困群众4万人,并按照“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培育节水增收致富产业,实现“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杨东等代表提出建议,请求国家对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给予建设资金支持。
平凉目前有5个县(区)属于国家六盘山特困片区,但国家的扶持力度、资金总量与毗邻的宁夏固原市有明显反差。
陈伟等代表提出建议,呼吁国家在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上,对处于同一特困片区的市县,能够充分体现“导向的一致性、政策的一致性、标准的一致性、公共服务的一致性”这一原则,充分兼顾“区域的特殊性、地缘的相似性、发展的协同性”,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强化金融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平凉市的扶持力度,从根本上消除同一特困片区扶持政策、投入力度的差异,加快平凉市扶贫攻坚进程。
甘肃省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是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区,又是贫困程度最大、最广、最深的省份。四个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脆弱区与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区重叠,生态问题与贫困问题纠缠交织,形成特有的“生态贫困”问题。何丽霞等代表提出了关于重视甘肃省新时期扶贫工作中扶贫与生态科技耦合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建议。
代表们认为,甘肃的生态扶贫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甘肃与全国人民同步奔小康的梦想的重要因素,甘肃已进入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交汇推进的新时期,解决生态和贫困问题的最佳出路在于农林牧产业的综合发展。
代表们建议国家尽早组织有关技术力量成立国家层面创新攻关团队,由国家扶贫办和国家发改委列专项经费给予支持,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组织相关国家科研机构、甘肃省省级科研单位和市州相关科研单位联合协同创新攻关,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甘肃省生态脆弱贫困地区以农林牧产业扶贫为主的科技生态扶贫区域模式和技术路径,形成对甘肃扶贫开发和生态屏障综合试验区强有力的、现实的支撑作用,实现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双赢。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特殊群体脱贫致富的综合性工程,是我省目前实施的最有效的扶贫措施之一。省委、省政府将其确定为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中的六大突破之一,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省23.5万户112万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年均搬迁22.4万人。
但由于我省财力有限,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完成这一目标,张令平等代表提出建议,呼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扩大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总规模,进一步加大对甘肃的支持力度,从2014年起,每年安排甘肃省26.3万人的搬迁规模和16亿元的中央专项资金。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国家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1万元以上,切实保障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秦巴山片区、六盘山片区、藏区“三大片区”是我省扶贫开发的主战场。陈伟等代表提出建议,请求加大对甘肃省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片区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人力培训和生态保护的支持力度。
代表们呼吁,从贫困片带上尽快解决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着力解决农村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民生改善问题;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转移就业的能力,逐步减少贫困地区人口。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增强三大片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现有投资强度基础上,加大对我省“三大片区”道路、饮水、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人力资源培训和生态保护的支持力度,并适当减少省级配套比例。
甘肃省白银市有大片平坦的宜农耕地,且濒临黄河,具有发展灌溉农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有利条件。为此,白银市谋划了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工程规划范围为白银市靖远县和平川区的16个乡镇,受益总人口33.93万人,其中解决易地搬迁贫困人口21.34万人(项目区范围内5.65万人,项目区范围外白银市内3.69万人、省内市外12万人),安置采煤塌陷区0.56万人,并为3.93万农村居民人饮工程进行水源置换,为8.1万平川城区人口补充供水量。目前,黄委会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依据修改后的规划报告编制完成了《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各项前期工作正在全面开展。
张惠萍等代表提出建议,恳请国家有关部委审查论证《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同意项目开展前期工作。
古浪县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甘肃5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全县总人口39.82万人,其中居住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海拔2800米左右的贫困人口近4万人。根据省委、省政府“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要求,批准实施了“下山入川”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计划开发土地8.62万亩,建设易地搬迁中心村10个,搬迁高深山区贫困群众4万人,并按照“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培育节水增收致富产业,实现“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杨东等代表提出建议,请求国家对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给予建设资金支持。
平凉目前有5个县(区)属于国家六盘山特困片区,但国家的扶持力度、资金总量与毗邻的宁夏固原市有明显反差。
陈伟等代表提出建议,呼吁国家在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上,对处于同一特困片区的市县,能够充分体现“导向的一致性、政策的一致性、标准的一致性、公共服务的一致性”这一原则,充分兼顾“区域的特殊性、地缘的相似性、发展的协同性”,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强化金融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平凉市的扶持力度,从根本上消除同一特困片区扶持政策、投入力度的差异,加快平凉市扶贫攻坚进程。
甘肃省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是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区,又是贫困程度最大、最广、最深的省份。四个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脆弱区与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区重叠,生态问题与贫困问题纠缠交织,形成特有的“生态贫困”问题。何丽霞等代表提出了关于重视甘肃省新时期扶贫工作中扶贫与生态科技耦合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建议。
代表们认为,甘肃的生态扶贫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甘肃与全国人民同步奔小康的梦想的重要因素,甘肃已进入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交汇推进的新时期,解决生态和贫困问题的最佳出路在于农林牧产业的综合发展。
代表们建议国家尽早组织有关技术力量成立国家层面创新攻关团队,由国家扶贫办和国家发改委列专项经费给予支持,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组织相关国家科研机构、甘肃省省级科研单位和市州相关科研单位联合协同创新攻关,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甘肃省生态脆弱贫困地区以农林牧产业扶贫为主的科技生态扶贫区域模式和技术路径,形成对甘肃扶贫开发和生态屏障综合试验区强有力的、现实的支撑作用,实现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