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意见建议 > 正文

我的建议 我的职责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3-09 15:41:27

  农民工群体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如何解决?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何从各个层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来自基层的几位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意见建议的形式,把自己的关切和人民的期待带到了大会上。这些建议的背后既有神圣的职责,更有无限的热爱——
杨东:尽快启动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国家西北重要生态屏障的石羊河流域,有限的水资源远不能满足区域发展用水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很大的矛盾,流域可持续发展受制于水资源条件。3月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委副书记、县长杨东说,国家应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保障当地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杨东说,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正式得到国家批复。规划批复实施后,武威市紧紧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累计改建干支渠道1061.8公里,配套田间节水面积205.9万亩,完成设施农牧业补助27.85万亩,安装地下水计量设施14240套;西营河至蔡旗断面专用输水渠、景电二期向民勤调水渠延伸工程全面建成投入运行;石羊河流域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中心和水资源调度管理中心正在进行内装修和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民勤湖区生态移民1.05万人。
  杨东介绍,规划实施的效益正在显现,省水利厅下发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武威属区)评估意见》确认,民勤蔡旗断面过水量连续5年实现了规划预期目标,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0.86亿立方米以内,青土湖形成了22平方公里的人工季节性水面,地下水位由2007年的4.02米上升到目前的3.2米,升高0.82米,青土湖地下水位埋深小于3米旱区湿地约106平方公里,地下水埋深小于1米旱区湿地约35平方公里,植被覆盖度提高到40%以上。
  杨东说,规划实施以来,武威经济社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上游水源涵养得到加强,中游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下游来水逐年增加,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但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是在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恶化局面日益严峻和突出情况下提出并实施的。由于建设内容、规模和投资的有限性,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作为国家西北重要生态屏障的石羊河流域,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未来发展对水资源的刚性需求较大,限于流域水情条件,有限的水资源远不能满足区域发展用水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很大的矛盾,流域可持续发展受制于水资源条件。
  二是红崖山水库设计总库容993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6251万立方米。目前,淤积量已达3252万立方米,初、末汛期有效库容为3336万立方米,主汛期有效库容只有2584万立方米。
  三是《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总投资4.54亿元,武威境内投资3.76亿元,2011年9月启动实施。2011年至2014年,共下达投资1.36亿元,完成人工造林22.58万亩、封育73.6万亩,仅为任务的49%,与规划目标差距较大。
  四是武威全市还有728公里干支渠道和10272公里末级渠道尚未改造配套,地表水灌溉渗漏严重,输水利用率低,渠系水利用率仅为0.6。
  五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建成的滴灌工程和安装的14240套地下水智能化计量设施通过4年至7年运行,老化损坏严重,受益区农民正处在种植结构调整转型阶段,无力筹措后期改造资金。加之市、县区财政困难,滴灌工程后续扶持和智能化计量设施后期维护资金不足。
  为此,杨东建议,国家应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立项实施外流域调水工程,重点谋划实施景电三期调水工程和“引黄济石”工程。
  杨东认为,国家应加大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工作支持力度,提高补助标准,将《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在确定的乔木林由300元/亩提高到500元/亩、灌木林由120元/亩提高到300元/亩、封山沙育林草由70元/亩提高到100元/亩,并对《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中的工程治沙、北部防风林带输配水工程、生态监测站建设等项目给予支持。
  杨东认为,国家应安排专项资金,对武威市728公里骨干渠道和10272公里末级渠道实施改造配套,对已建滴灌工程和14240套智能化计量设施后期管理给予扶持。
王镇环:把水源留给子孙后代
  这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王镇环关注祁连山水源涵养地保护的第三个年头了。谈到这个问题,看似文弱的她语气坚定:“这是事关甘肃省河西五市及下游地区500多万群众用水的大事,我必须坚持到底!”
  祁连山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处,保障着甘肃省河西五市及下游地区群众的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但近几年,受经济利益驱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条河流的源头地区出现招商引资、大面积探矿开矿等行为,致使源头水源涵养地生态遭到人为破坏,生态环境逐年恶化。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地区还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永久性冻土层进行探矿采矿、挖山修路等违法行为,极大地破坏了植被和水源涵养,致使上游来水量逐年减少。同时,大规模施工和探矿、采金,铜、铁、煤矿产生的粉尘、矿渣,加速了积雪融化和冰川萎缩,造成水质恶化和水源污染,已严重危及到下游地区的生存发展和饮水安全。
  “为了了解情况,我们专门去水源涵养地的采矿区实地走访,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矿坑,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王镇环向记者描述着自己在参加调研时看到的场景,“水源安全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生产生活,更是我们必须留给子孙后代的刚性资源。我是人大代表,我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做好这件事。”
  事实上,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王镇环就提出了尽快启动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的建议。
  “建议得到了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2014年,我的许多履职活动也是围绕这个建议展开的,但就问题的紧迫程度来看,我认为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大。”王镇环拿出了此次会议准备的建议:恳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水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依法查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水源涵养地探矿、采矿、修路等破坏行为,切实保障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河西走廊地区没有备用水源,对水源涵养区的破坏将是不可逆转的,带来的危害也不会仅仅局限于一代人。我希望这个问题能解决得快一点,更快一点。”王镇环的眼神中满是执著。
何丽霞:支持国有林场发展场外林业
  “从事什么工作说什么话,提什么建议。”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林业工作站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副调研员何丽霞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国有林场4855家,职工7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48万人),经营总面积11.5亿亩,占我国国土面积的8%。
  何丽霞说,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相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以及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国有林场走出去,采取多种形式在场外与地方合作发展林业,有些地方甚至新建扩建国有林场,投入区域林业和生态建设,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是,目前还有一些因素制约和影响了国有林场加快发展场外林业。”据何丽霞了解,国有林场大多经济困难,实施场外合作开展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先期投入资金短缺。而且,目前国家投资不足或没有投资,并缺少必要的经济优惠扶持政策。
  “还缺乏必要的体制、法规和政策保障。”何丽霞说,发展场外林业时,新建扩建的国有林场的管理体制、性质定位、人员编制、事业经费、工资、社保制度等目前尚未建立和解决,影响场外林业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经营。
  “另外,国有林场现有林业生产建设和管理能力不足。”何丽霞了解到,不少国有林场实施场外发展林业所必需的管理和科技人才不足,生产建设机械技术装备少而老化,生产管理和服务基础设施薄弱等,不适应场外发展现代林业的要求。
  如何支持国有林场发展场外林业?何丽霞建议,首先,要明确国有林场功能定位,将国有林场现行的“实行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的性质,调整为“生态公益型事业单位”,按照国家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享受事业单位各项待遇;将国有林场生产管理所需的事业经费列入主管政府财政预算,为国有林场场外发展林业建立有效的保障体制机制。
  第二,要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的多元投资体制。政府主管部门将国有林场发展场外林业作为一项国家林业建设工程项目,列入林业发展规划。国有林场发展生态公益林和国家战略贮备珍贵用材林,主要由国家投资;发展商品林实行国家补助、银行贴息贷款,以及吸纳社会资金等多元化投资,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要建立国有林场场外发展林业的管理体制与政策制度。将新建扩建担负区域林业和生态建设任务的国有林场,作为国家生态公益型事业单位,列入政府管理的国有林场编制序列,并根据林场所承担的林业生产建设和管理任务与职能核定编制员额,实行统一管理。
  第四,加强国有林场场外发展林业的能力建设。根据国有林场场外发展林业的计划、规模及实施科学发展的要求,培养引进发展现代林业的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人才;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配置林业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必需的现代技术装备;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以适应场外林业建设实施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实现优质高效的要求,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康仁:农民工最关心和最担心的三件事
  “政府应该加大清理拖欠工程款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30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工作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七建集团公司劳务领包队队长康仁,3月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说着与农民工有关的话题。
  多年的留心观察与身边发生的事,让康仁发现,农民工关心的工资拖欠问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施工单位在拖欠,而是建筑单位资金不到位,不能按时足额支付施工单位款项,导致施工单位无力支付农民工工资。
  施工时,建筑单位不能足额支付施工单位资金,施工单位需要垫付各种材料费用来保障工程进度,直到完工才能得到全部建设费用。而一些工程施工时间比较长,年底无力给农民工支付工资,施工单位往往通过借贷等方式发放农民工工资。
  尽管政府这些年不断加大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力度,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从源头抓起。为此,康仁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清理拖欠工程款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农民工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技能培训。”康仁说,近几年,随着建设重点由大城市转向城镇发展,有技术专长的农民工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这就需要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让更多的农民工掌握一种或多种技术专长,通过技术专长来增加自己的收入,通过技术专长来提高创业能力。
  “农民工的培训还需要依靠政府主导或引导。”因为,农民工流动性比较大,用人单位通常不注重对他们的培训,而是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员,就找什么样的技术人员。
  对此,康仁建议,政府应尽可能地多创办针对农民工的实用、适用技能培训学校,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通过这一途径,达到提高农民工收入的目的。同时,设立农民工培训经费,专门用于各类适宜学校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保障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
  土地,是农民工最担心的一个问题。看到自家的几亩水浇地由于无人耕种荒在那里,康仁感到心慌。他身边的工友及其他离开了土地的人,谈到撂荒的土地,都同样充满忧虑。
  康仁说,农民工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一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务工,而养殖、种植等与土地相关的经营,由于没有劳动力而被淡化,在一些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更是被放弃,这就导致了每一个村庄,都有一部分耕地无人耕种。
  对此,康仁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引导农民有效利用土地发展农业产业脱贫致富。同时,进一步加快农村撂荒耕地摸底进程,引导农村耕地依法、有序、适度、符合农民意愿流转,让土地在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作用。
洪润清:加大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力度
  生活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舟曲县城关镇西街村妇联主任洪润清,对自己的家乡爱得深沉。3月4日,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家应尽快启动甘南藏族自治州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增强对黄河水资源的补给功能,改善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洪润清说,为改善甘南州生态环境,提高黄河水源涵养能力,促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批复了《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规划》总投资44.51亿元,主要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支撑体系三大工程23个方面的项目,其中已有投资渠道项目9个,新增投资渠道项目14个。截至目前,规划项目完成投资25.9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58.4%,其中完成国家投资15.14亿元。
  据洪润清介绍,9个已有投资渠道的项目总投资12.36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9.67亿元,地方配套与自筹2.69亿元。甘南州从2006年以来,实施了大部分已有投资渠道的项目,除生态移民工程未安排投资外,其他项目进展顺利。至目前,已完成投资9.67亿元,其中完成中央预算内投资7.89321亿元。
  14个新增投资渠道项目总投资31.49亿元,争取国家投资18.84亿元,地方配套与自筹12.65亿元。规划近期新增投资渠道项目总投资20.41亿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12.08亿元,地方配套与自筹8.33亿元。规划内新增投资渠道项目从2008年以来,实施了9个项目。至2014年,共到位国家投资7.2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6.52亿元。
  洪润清说,这些生态保护项目与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为有效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加快构筑高原生态屏障,从根本上转变甘南州传统的农牧业发展方式,实现草畜平衡,促进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进程,协调好人口、资源、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生态保护与建设已初见成效,草原生态得到明显改善,水源涵养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根据《规划》批复,“十一五”期间,14个新增投资项目投资20.41亿元,国家投资占12.08亿元。“十一五”期间,已落实4.84亿元,尚有7.24亿元未落实。“十二五”前四年,国家共安排切块资金2亿元,主要用于农牧民生活生产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只安排了草原鼠害综合治理和沙化草原综合治理项目,其他生态保护项目还未安排实施,项目建设难以整体推进,完成《规划》近期目标任务难度很大,生态恶化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扭转。
  洪润清建议,希望国家在2015年和“十三五”期间,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安排年度投资规模在2亿元以上,尽快启动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对补给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推进《规划》中各项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实施,控制湿地萎缩、减少水土流失,减轻草地生态压力、保护森林资源,增强对黄河水资源的补给功能,改善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