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发展助力 与民生同行——甘肃代表团建议扫描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5-03-18 09:27:10
继续支持甘肃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这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第一个省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把甘肃省建设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甘肃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循环经济投入不足。从2010年至今,甘肃省共争取到国家安排循环经济支持资金103亿元,对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远低于《总体规划》中提出的426亿元的资金盘子。二是支持园区循环化改造资金压力大。甘肃省大部分园区路网、管网、电力、给排水、废弃物交换平台等循环化改造公服设施相对较弱,需要大量的政府资金投入。但由于财力较弱,支持能力十分有限,大部分园区自主实施改造进展较慢。三是发展仍需深入推进。2015年,甘肃省将完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任务,但与我国发达省份相比,与产业结构类同的发达国家相比,产业水平低、关联度不高、产业低碳耦合发展水平较低、循环经济的高附加值高端利用不高,导致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明显,但经济效益不高。
赵春等代表建议,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甘肃省循环经济投入的力度,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资金支持力度,将甘肃省列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并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层面予以推广。
支持临夏回族自治州建设综合保税区
临夏回族自治州穆斯林群众聚居、商贸流通活跃、清真品牌知名,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有西部“旱码头”之美誉,与东南亚、中亚、西亚、中东等穆斯林国家的民间经贸往来频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有“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赞誉。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后,临夏州按照甘肃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部署安排,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立足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盛世伊园,致力于把临夏州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
目前,临夏州已初步形成了以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绿色清真产业经济开发区和穆斯林物流园区发展势头迅猛,基础设施现已基本建成,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完善,分别有圣泽源、康美、八坊清河源、燎原乳业、学和、兴强等328家企业和15个市场落户;民族用品和清真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初步形成了清真牛羊肉、乳制品、生物制品、民族服饰加工等多条产业链,并成立了甘肃临夏清真食品认证(检验)中心;通过多方洽谈联系,在加强对外往来方面,马来西亚政府已同意在临夏州设立HALAL认证办事处,伊朗伊斯兰研究中心也已和临夏州签订了清真食品互认协议。
在临夏州建设综合保税区,已具备了政策、产业、交通、人文等内外部条件。为了进一步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盛世伊园,通过加快开放步伐,推动临夏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周强等代表提出建议,请求国家批复规划建设临夏民族用品生产和清真食品生产加工出口综合保税区(物流贸易中心)。
在敦煌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目前,我国已批准设立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甘肃省敦煌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作为古丝绸之路支撑点、中西方文明结合点、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交汇点和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坐标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同,被誉为“人类的敦煌”。近年来,敦煌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要求,多举措推进敦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编制完成了《敦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初稿);建立了全市文化资源数据库,做好全市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创新和开发利用;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并积极申报各级名录。
按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方针、原则以及设立条件,敦煌市已具备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条件:地区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并为社会广泛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较为集中,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当地群众的文化认同与参与保护的自觉性较高;各级政府历来重视文化生态工作,积极为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马光明等代表建议,国家有关部委要支持敦煌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力争使敦煌进入第二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行列,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并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传承人队伍建设、特色文化产品开发等项目,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
加快甘肃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符合甘肃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扶贫攻坚、富民兴陇的迫切需要,更是完善教育体系、促进全省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省职业教育取得长足进展。目前,职业院校年招生达17.4万人,在校生突破50万人,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但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不顺、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等问题比较突出。省会兰州市是全省职业教育最为密集的区域,共有中等职业学校30所,但这些学校大部分位于市区,由于受用地限制,发展空间不足,生均用地和生均校舍面积远低于国家标准,招生规模较小,整体竞争力不强。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省委、省政府决定按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思路,整合在兰职业院校,在兰州新区建设职教园区。规划入驻整合后学校11所,在校生15.16万人,占地面积1.3万亩,总建筑面积414.17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189.6亿元,计划今年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底前全面建成。
建设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对于改善在兰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意义重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竭尽全力支持职教园区建设,通过土地出让、银行贷款、财政支持、校企共建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但由于甘肃省属于欠发达地区,基础差、底子薄,各级政府财力十分有限,职教园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多。
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动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加快甘肃职业教育发展力度,马建苹等代表建议国家应为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入园学校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在安排招生计划、开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学试点、定向培养“双师型”教师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促进甘肃省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加快建设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屏障
甘肃省平凉市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境内有黄河二级支流泾河、葫芦河等14条河流,是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是国家确定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之一,也是国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地域,生态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十二五”期间,国家批复实施《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将陇东黄土高原作为水土保持和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平凉市相继实施多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坚持不懈开展造林绿化和流域治理,着力构筑陇东生态屏障,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在生态屏障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生态建设任务仍然艰巨、造林资金严重不足、生态资源管护难度加大,严重影响着该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陈伟等代表建议,要尽快实施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建设规划,请求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将陇东生态屏障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制定分年度计划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逐年抓好推进;加大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建设投资力度,请求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对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建设专门立项,在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安排上,给平凉、庆阳两市重点倾斜;加大林木良种繁育基地项目扶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建设生态和经济林苗木基地10万亩,为生态屏障建设提供投资保障;扩大国家公益林补偿范围,将平凉市尚未纳入补偿范围的133万亩国家级公益林纳入补偿体系。
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民族地区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也不断提升。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学前教育薄弱、义务教育巩固难、基础教育质量不高和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等问题在民族地区依然存在,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省1.9年。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是基础,核心是要提高人口素质,让更多的劳动力能够走出去就业,这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根本途径。为此,一定要把教育真正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摆在国家重点支持的位置,尤其是西北民族地区的教育,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国家都应该从顶层设计上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是许多代表的共同心声。
马百龄等代表提出,建议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向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对西北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费政策,免除在校生学费和住宿费,逐步提高生活费、取暖费和交通费的补助标准;解决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难的问题,把制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辍学情况和义务教育巩固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体系,作为硬指标进行考核;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在工资待遇、住房、家属子女就业、户口迁转、养老保险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同时,加大对民族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适当扩大高等院校在民族地区的招生规模,并通过开设民族预科班等方式解决好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少、招生比例偏低和专业结构失调等问题;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更快发展,协调国内知名职业技术院校与民族地区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整合资源,逐步建立民族地区有特色的职业技术院校。
建立一体化基本卫生服务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在前后几轮医改、特别是2009年新一轮医改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医疗机构软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但是,在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供应及其保障机制的有效结合方面,现行体制在卫生资金的管理体制、优质资源的分配机制、健康信息的共享机制和医疗资源的消费上存在脱节现象。
为了合理分配有限的优质卫生资源和医保、公共卫生资金,保障基本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可及性,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郭玉芬等代表建议,国家应当明确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应当享有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一是建立一体化的医疗卫生资金保障机制,建议合并基本医保资金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统一为“基本卫生保障资金”。二是建立一体化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机制,避免有限医疗资源的浪费。三是建立一体化的卫生信息化系统,大力推广居民健康卡。四是建立一体化的分级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五是建立一体化的“强基层”机制,建议明确大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帮扶、指导责任和义务,通过机构对口帮扶、人员多点执业、医联体等形式,建立优质卫生资源由上到下的、长期稳定的流动机制。
加强投融资公司监管
近年来,国家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促进民间投资活动,进一步取消和放宽对民间投资、融资活动的政策限制,各类投资担保公司、投资管理公司、投资咨询服务公司等大量涌现。这些中介公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由于设立门槛低,缺乏监管以及违规操作,导致许多投融资公司以所谓优质投资项目为名、以高息回报为诱饵进行非法集资,在资金链断裂无力支付到期债务后,纷纷“人去楼空”,引发投资恐慌和挤兑风潮,甚至导致一些诚信经营的投融资公司无法正常经营,在无力兑付投资者投资成本及收益,陷入困境后也被迫“关门走人”。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的金融混乱现象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日趋严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对投融资制度不健全、对投融资公司缺乏监管,以及投资者缺乏理性、盲目投资追逐高利润而造成的。
梁明远等代表建议,在投融资企业经营中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建议规定企业凡经营范围中有“投资、担保”内容,即从事投融资业务须办理金融经营许可证,凭金融经营许可证才能进行公司注册登记;建立民间投融资监管体系,国家应当尽快将投融资公司纳入金融监管体系,明确监督部门和职责;建立行业自律和风险化解体系,倡导投融资公司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引入第三方担保机制,制定投融资业务操作规范,创立行业内担保基金组织,实行互相联保,以降低和化解投资风险;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基地
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段,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节点和西北五省区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桥梁。同时,张掖市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质资源,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土洁净、病虫害发生轻,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得天独厚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绝佳区域和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
近年来,张掖市立足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坚持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探索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与提高农民收入相生相伴的增收体系。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为了发挥战略资源优势,让张掖市更加迅速地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毛生武等代表提出,建议国家在张掖市扶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基地”,立足现有农业资源禀赋,加强与中亚西亚等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做强制种产业,做精马铃薯产业、做优高原夏菜产业、做大现代设施农业、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开展基础设施、蔬菜育苗中心、冷链设施建设,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监测检验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扶持培育跨国家跨区域、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营销组织,配套建设信息网络及基础设施。建议国家在张掖市扶持建设“丝绸之路国际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充分发挥张掖经济通道和地处河西走廊中心节点优势,把张掖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农产品出口中(西)亚沿线国家的集散地或中转站。建议国家在张掖市扶持建设“中国丝绸之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示范培训基地,培训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人员及专业化农民,引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开展农产品对外贸易及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本报记者 张燕 王仲毅 樊帆
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这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第一个省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把甘肃省建设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甘肃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但是,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循环经济投入不足。从2010年至今,甘肃省共争取到国家安排循环经济支持资金103亿元,对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远低于《总体规划》中提出的426亿元的资金盘子。二是支持园区循环化改造资金压力大。甘肃省大部分园区路网、管网、电力、给排水、废弃物交换平台等循环化改造公服设施相对较弱,需要大量的政府资金投入。但由于财力较弱,支持能力十分有限,大部分园区自主实施改造进展较慢。三是发展仍需深入推进。2015年,甘肃省将完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任务,但与我国发达省份相比,与产业结构类同的发达国家相比,产业水平低、关联度不高、产业低碳耦合发展水平较低、循环经济的高附加值高端利用不高,导致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明显,但经济效益不高。
赵春等代表建议,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甘肃省循环经济投入的力度,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资金支持力度,将甘肃省列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并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层面予以推广。
支持临夏回族自治州建设综合保税区
临夏回族自治州穆斯林群众聚居、商贸流通活跃、清真品牌知名,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有西部“旱码头”之美誉,与东南亚、中亚、西亚、中东等穆斯林国家的民间经贸往来频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有“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赞誉。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后,临夏州按照甘肃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部署安排,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立足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盛世伊园,致力于把临夏州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
目前,临夏州已初步形成了以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绿色清真产业经济开发区和穆斯林物流园区发展势头迅猛,基础设施现已基本建成,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完善,分别有圣泽源、康美、八坊清河源、燎原乳业、学和、兴强等328家企业和15个市场落户;民族用品和清真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初步形成了清真牛羊肉、乳制品、生物制品、民族服饰加工等多条产业链,并成立了甘肃临夏清真食品认证(检验)中心;通过多方洽谈联系,在加强对外往来方面,马来西亚政府已同意在临夏州设立HALAL认证办事处,伊朗伊斯兰研究中心也已和临夏州签订了清真食品互认协议。
在临夏州建设综合保税区,已具备了政策、产业、交通、人文等内外部条件。为了进一步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盛世伊园,通过加快开放步伐,推动临夏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周强等代表提出建议,请求国家批复规划建设临夏民族用品生产和清真食品生产加工出口综合保税区(物流贸易中心)。
在敦煌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目前,我国已批准设立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甘肃省敦煌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作为古丝绸之路支撑点、中西方文明结合点、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交汇点和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坐标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同,被誉为“人类的敦煌”。近年来,敦煌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要求,多举措推进敦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编制完成了《敦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初稿);建立了全市文化资源数据库,做好全市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创新和开发利用;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并积极申报各级名录。
按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方针、原则以及设立条件,敦煌市已具备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条件:地区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并为社会广泛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分布较为集中,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当地群众的文化认同与参与保护的自觉性较高;各级政府历来重视文化生态工作,积极为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马光明等代表建议,国家有关部委要支持敦煌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力争使敦煌进入第二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行列,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并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传承人队伍建设、特色文化产品开发等项目,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
加快甘肃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符合甘肃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扶贫攻坚、富民兴陇的迫切需要,更是完善教育体系、促进全省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省职业教育取得长足进展。目前,职业院校年招生达17.4万人,在校生突破50万人,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但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不顺、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等问题比较突出。省会兰州市是全省职业教育最为密集的区域,共有中等职业学校30所,但这些学校大部分位于市区,由于受用地限制,发展空间不足,生均用地和生均校舍面积远低于国家标准,招生规模较小,整体竞争力不强。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省委、省政府决定按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思路,整合在兰职业院校,在兰州新区建设职教园区。规划入驻整合后学校11所,在校生15.16万人,占地面积1.3万亩,总建筑面积414.17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189.6亿元,计划今年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底前全面建成。
建设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对于改善在兰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意义重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竭尽全力支持职教园区建设,通过土地出让、银行贷款、财政支持、校企共建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但由于甘肃省属于欠发达地区,基础差、底子薄,各级政府财力十分有限,职教园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多。
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动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加快甘肃职业教育发展力度,马建苹等代表建议国家应为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入园学校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同时,在安排招生计划、开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学试点、定向培养“双师型”教师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促进甘肃省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加快建设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屏障
甘肃省平凉市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境内有黄河二级支流泾河、葫芦河等14条河流,是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是国家确定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之一,也是国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地域,生态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十二五”期间,国家批复实施《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将陇东黄土高原作为水土保持和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平凉市相继实施多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坚持不懈开展造林绿化和流域治理,着力构筑陇东生态屏障,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在生态屏障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生态建设任务仍然艰巨、造林资金严重不足、生态资源管护难度加大,严重影响着该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陈伟等代表建议,要尽快实施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建设规划,请求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将陇东生态屏障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制定分年度计划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逐年抓好推进;加大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建设投资力度,请求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对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建设专门立项,在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安排上,给平凉、庆阳两市重点倾斜;加大林木良种繁育基地项目扶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建设生态和经济林苗木基地10万亩,为生态屏障建设提供投资保障;扩大国家公益林补偿范围,将平凉市尚未纳入补偿范围的133万亩国家级公益林纳入补偿体系。
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民族地区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也不断提升。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学前教育薄弱、义务教育巩固难、基础教育质量不高和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等问题在民族地区依然存在,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省1.9年。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是基础,核心是要提高人口素质,让更多的劳动力能够走出去就业,这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根本途径。为此,一定要把教育真正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摆在国家重点支持的位置,尤其是西北民族地区的教育,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国家都应该从顶层设计上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是许多代表的共同心声。
马百龄等代表提出,建议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向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对西北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费政策,免除在校生学费和住宿费,逐步提高生活费、取暖费和交通费的补助标准;解决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难的问题,把制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辍学情况和义务教育巩固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体系,作为硬指标进行考核;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在工资待遇、住房、家属子女就业、户口迁转、养老保险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同时,加大对民族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适当扩大高等院校在民族地区的招生规模,并通过开设民族预科班等方式解决好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少、招生比例偏低和专业结构失调等问题;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更快发展,协调国内知名职业技术院校与民族地区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整合资源,逐步建立民族地区有特色的职业技术院校。
建立一体化基本卫生服务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在前后几轮医改、特别是2009年新一轮医改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医疗机构软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但是,在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供应及其保障机制的有效结合方面,现行体制在卫生资金的管理体制、优质资源的分配机制、健康信息的共享机制和医疗资源的消费上存在脱节现象。
为了合理分配有限的优质卫生资源和医保、公共卫生资金,保障基本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可及性,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郭玉芬等代表建议,国家应当明确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应当享有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一是建立一体化的医疗卫生资金保障机制,建议合并基本医保资金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统一为“基本卫生保障资金”。二是建立一体化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机制,避免有限医疗资源的浪费。三是建立一体化的卫生信息化系统,大力推广居民健康卡。四是建立一体化的分级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五是建立一体化的“强基层”机制,建议明确大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帮扶、指导责任和义务,通过机构对口帮扶、人员多点执业、医联体等形式,建立优质卫生资源由上到下的、长期稳定的流动机制。
加强投融资公司监管
近年来,国家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促进民间投资活动,进一步取消和放宽对民间投资、融资活动的政策限制,各类投资担保公司、投资管理公司、投资咨询服务公司等大量涌现。这些中介公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由于设立门槛低,缺乏监管以及违规操作,导致许多投融资公司以所谓优质投资项目为名、以高息回报为诱饵进行非法集资,在资金链断裂无力支付到期债务后,纷纷“人去楼空”,引发投资恐慌和挤兑风潮,甚至导致一些诚信经营的投融资公司无法正常经营,在无力兑付投资者投资成本及收益,陷入困境后也被迫“关门走人”。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的金融混乱现象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日趋严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对投融资制度不健全、对投融资公司缺乏监管,以及投资者缺乏理性、盲目投资追逐高利润而造成的。
梁明远等代表建议,在投融资企业经营中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建议规定企业凡经营范围中有“投资、担保”内容,即从事投融资业务须办理金融经营许可证,凭金融经营许可证才能进行公司注册登记;建立民间投融资监管体系,国家应当尽快将投融资公司纳入金融监管体系,明确监督部门和职责;建立行业自律和风险化解体系,倡导投融资公司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引入第三方担保机制,制定投融资业务操作规范,创立行业内担保基金组织,实行互相联保,以降低和化解投资风险;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基地
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段,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节点和西北五省区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桥梁。同时,张掖市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质资源,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土洁净、病虫害发生轻,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得天独厚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绝佳区域和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
近年来,张掖市立足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坚持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探索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与提高农民收入相生相伴的增收体系。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为了发挥战略资源优势,让张掖市更加迅速地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毛生武等代表提出,建议国家在张掖市扶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基地”,立足现有农业资源禀赋,加强与中亚西亚等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做强制种产业,做精马铃薯产业、做优高原夏菜产业、做大现代设施农业、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开展基础设施、蔬菜育苗中心、冷链设施建设,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监测检验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扶持培育跨国家跨区域、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营销组织,配套建设信息网络及基础设施。建议国家在张掖市扶持建设“丝绸之路国际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充分发挥张掖经济通道和地处河西走廊中心节点优势,把张掖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农产品出口中(西)亚沿线国家的集散地或中转站。建议国家在张掖市扶持建设“中国丝绸之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示范培训基地,培训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人员及专业化农民,引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开展农产品对外贸易及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本报记者 张燕 王仲毅 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