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监督工作 > 正文

淬炼人大监督之剑——2015年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五宗“最”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6-01-16 20:44:15

  每到岁末年初,人们总是习惯于停下匆匆步履,细数这一年的耕耘与收获。对于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而言,2015年也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这一年,民生监督依然在路上,联组审议问诊精准扶贫,让人们看到了人大监督的力度;这一年,审计监督锐利不减,充满“辣味”的审议发言,彰显了人大监督实效;这一年,“陇原环保世纪行”步入第21个年头,这支饱含民生情怀的接力棒,递给了2015年,而2015年的工作,也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这一年,司法公开、水污染防治……桩桩件件都让人不由得感叹:人大监督利剑已经出鞘。让我们共同见证它淬火后的光芒。

  最给力:问诊精准扶贫,联组审议询问会彰显人大监督刚性之美

  入选理由:通过联组会议的形式进行审议,现场询问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仅有利于研究问题、深化认识,提出好的意见建议,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增强人大监督实效;而且有利于政府推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2015年11月25日下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举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联组审议询问会,继续审议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询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就安全饮水、危房改造、教育卫生、电商扶贫等问题,向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提出询问,分管副省长带领省政府19个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场应询。

  据悉,为了审议好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报告,增强专题询问的针对性,会前,省人大常委会6位副主任分别带队,组成6个调研组,分赴有关市州进行专题调研,并听取了19个省直部门的情况汇报,不仅形成了直面问题、建议具体的专题调研报告,而且为审议和询问作了充分准备。

  15时,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并请发言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同志直奔主题、简明扼要,控制发言时间。

  实施总规模40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是我省“1+17”精准扶贫方案的重大创新和突出亮点。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文斌首先发问:“目前,贷款发放进度如何,贷款发放中还存在哪些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下一步还有什么好的措施和打算?”

  “截至11月20日,已发放到户165亿元,涉及35万户、154.8万人,户均4.7万元,覆盖了75个县市区。今年100万计划减贫人口,这项工作预计年底可达到200亿元以上,超出了原定今年100亿元的目标,原定3年贷款力争2年完成。”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回答说:“但我们从多次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贷款人信息资料不全、不准,影响贷款发放进度;有的县市区宣传政策不到位,对农户使用贷款帮助指导不够,贷款没有发挥效益等。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靠实县市区主体责任,督促限期整改。”

  紧接着,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基发问:“我省在教育扶贫方面做了哪些重点工作,教育扶贫在今后有什么新的政策和打算?”

  “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是基础性、先导性的。归结起来,我省在教育扶贫方面主要做了以下两大块工作:一是通过直接帮扶举措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就学;二是通过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从长远解决贫困地区孩子受教育的问题。”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答复说:“下一步,将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扩大教育精准扶贫的免费与资助范围,力争早日实现全省65万普通高中学生免除学费和书本费,力争农村学前教育免费营养餐能够落实。”

  “我建议将返贫户、农村单身汉建档立卡,纳入到小额贷款计划中,把农村扶贫互助资金额度提高到40万至50万元。”

  “全省正在上下齐心地开展扶贫攻坚,各贫困村镇都开创了一些脱贫致富的有效办法,我建议,省上多收集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向全省推广。”

  在当天的联组审议中,既有问题又有建议,既包括宏观层面又有细枝末节,大家共同为我省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建言献策,为推动省委精准扶贫脱贫重大部署的落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最民生:监督水污染防治,社会关注的热点就是人大监督的焦点

  入选理由:水污染防治事关当代发展、后代福祉。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就水资源保护开展监督工作,既体现了一种自觉的民生关切,同时也彰显了人大监督的效力和权威。

  2014年4月,兰州发生“局部自来水苯超标事件”。一时间,兰州市民“谈水色变”。水环境安全,特别是饮用水源的安全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和媒体关注的热点。作为公共权力的代执者,2015年初,省人大常委会将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列入年度执法检查计划。这一部署,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形成互动,共同呼应着“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时代主题。

  2015年3月18日、4月9日至10日、5月20日至23日,省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赴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白银市白银区、靖远县,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玛曲县、碌曲县、合作市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临夏市进行了执法检查。在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进行检查的同时,还委托其他市州人大常委会开展了自查。6月15日至17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多明率省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深入兰州市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企业废水治理项目、河流排污治理等水污染防治场所,并前往检查组掌握的排污现场,就兰州市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

  每到一处,检查组上溯至水源地亲自察看,下追寻至厂矿企业探清源头,听取当地有关部门汇报,与相关人员座谈讨论,力求为我省水污染防治工作画出一张全貌图,开出一副良药方。

  检查组指出,水是生命之源,我省水资源严重短缺,从源头上加强水污染防治、保护水环境,一直是环境资源保护工作的重点。要充分认识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做好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以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把水污染防治工作抓紧、抓实、抓到位。

  检查组强调,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要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落实工作,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变成所有人日常行为的自觉性。各级政府要摸清境内有多少污染源、多少排污口,进行源头治理,从源头上杜绝水污染发生。

  最尖锐:审议审计工作报告,直指“屡审屡犯”顽疾

  入选理由:“揭露问题,针对问题开‘药方’,杜绝问题再现才是审计的真谛。”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审计工作报告时提出的这一观点,直指审计问题本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份审计工作报告,经济学家分析出当地经济运行情况的“阴晴”,企业家看到了政府简政放权的红利,老百姓看到了“反腐败”的力度……那么,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回到审议现场,我们发现,组成人员的结论似乎带着“辣味”,但却直指审计问题本质。

  2015年7月29日,省审计厅厅长武毅受省政府委托,向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作了《关于2014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报告显示,一年来,省审计厅共审计项目8859个,发现违规问题金额179.23亿元,促进拨付到位资金2.98亿元,挽回损失5.85亿元,调整账务、归还原资金渠道等金额133.14亿元。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对账销号,举一反三抓好整改,限时反馈整改情况。省审计厅依法下达审计决定作出处理,并会同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编办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

  截至2015年6月底,已整改落实问题金额271.69亿元,其中上缴财政17.09亿元,规划原渠道资金16.80亿元,调账处理46.97亿元,增收节支1.16亿元,及时拨付和清理往来资金等189.38亿元。县市区党委、政府及司法、纪检、组织等部门共处理相关责任人469人,其中追究刑事责任15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93人,免职、降级、辞退22人,通报批评及诫勉谈话等339人。如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后,退回2197.26万元挤占挪用资金,取消214户保障对象资格,清退43套保障性住房。

  在分组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认为,报告繁简得当,层次清楚,要点突出,表述准确,模棱两可的概念大幅度减少,令人耳目一新,对此完全赞同。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这份审计报告突出了一个“实”字,对方方面面、各个层面和不同资金的用途进行审计,增强了审计的监督作用。从中可以看出,省审计厅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

  “今后,审计工作量会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审计部门在资金管理方面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要坚持边审计边整改和在处理存在的问题时适度把握政策这两个较好做法,继续把审计工作抓实抓好。”成绩归成绩,但面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常委会组成人员毫不留情。

  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审计工作报告,表面上是对财政收支数据的剖析,实质上是通过揭示财政管理问题,督促完善各项制度。因此,揭露问题,针对问题开“药方”,杜绝问题再现,才是审计的真谛。比如,存在的问题年年审、年年有,对屡整屡犯、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体制、政策上找原因,从顶层设计上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审计工作才会越做越好,事半功倍。

  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今后,要发挥好审计的跟踪、问责、整改职能,为全省经济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把对国有资源、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大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审计,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审计工作的重点,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要把对收入的审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抓好有税不收,越权减缓免等突出问题;要加强对农村财政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力度,确保政策资金发挥实效;要加大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力度。

  据悉,经过督促整改,今年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反映审计查出的52类问题中,已整改到位和正在整改落实的45类,占审计查出问题的86.54%。

  最亮眼:让我们的司法体制多“晒太阳”

  入选理由:随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司法公开工作的水平和程度逐渐影响着每一个公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也是人大始终高度关注的。

  2015年7月27日至31日,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八次会议。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司法公开工作情况的报告、省人民检察院关于推进司法公开工作情况的报告。同时,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人民法院、全省人民检察院推进司法公开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也提交本次常委会进行了审议。

  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省法院累计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1.12亿元,建成省、市、县三级法院和人民法庭四级司法公开网网站集群,实现了网上办案系统与司法公开平台的安全输送、有效对接,各类信息一次录入,资源共享,有效推进了司法公开的全面、准确、及时、规范和便民。

  报告提出,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率先建成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和审判信息中心、执行指挥中心、综合集控中心、新闻发布中心等“四大中心”,开发了审判委员会多媒体会议系统、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数字法院业务应用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四大系统”,公开平台现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报告提出,甘肃省各级人民法院加强了诉讼服务中心(立案大厅)、信访接待大厅建设,设置电子公告屏、触摸式查询机,印制诉讼指南等纸质媒介,为当事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高效率的诉讼流程服务,为群众提供业务咨询、案件信息查询、视频接访等,将司法公开与为民服务有机结合。其中,全省107个法院设置了视频接访室。

  报告显示,近年来,甘肃省人民检察院结合实际推进检察服务大厅建设,逐步把业务咨询、控申举报受理、视频接访、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案件信息查询、12309举报电话等整合在互联网平台、检务公开场所,实现了网上网下“一站式”服务。

  近年来,甘肃省检察机关通过推行每日网上巡查、条线业务督导、数据定期通报及系统专项培训等措施,强力推进检察法律文书网上公开、重要案件信息网上发布和案件程序性信息网上查询等业务,在方便诉讼当事人、代理律师和群众实时进行网上查询的同时,有效杜绝了暗箱操作。目前,我省113个检察院全都接通案件信息公开系统,实现了全省检察案件信息在互联网的全面公开。

  对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职务犯罪案件、社会广泛关注的普通刑事案件、侵害民生民利的典型案件,甘肃省检察机关通过检察门户网站、“两微一端”、报纸、手机短信、新闻发布会等媒介,及时向社会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去年以来,甘肃省检察机关通过案件信息公开系统向社会发布1289条重大案件信息,通过检察门户网站等向社会主动发布职务犯罪案件办理信息151条,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处理结果63件,监督纠正违法或不当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信息57件,典型案例283件,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

  在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纷纷表示:“此次常委会会议将法检‘两院’司法公开作为审议议题,是对司法规范监督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他们说:“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推进司法公开工作更具现实的重要意义。一个国家的公正最底线就是司法公正。如何提振广大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的信心、对司法工作的信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司法公开倒逼司法公正。”

  针对存在的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还建议,法检“两院”要继续提高司法公开认识,以强化监督、方便群众、注重实效为原则,进一步拓展司法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加大在司法公开工作中,人、财、物的保障力度。

  最情怀:“陇原环保世纪行”守护“穹顶之蓝”

  入选理由:“陇原环保世纪行”是这样一项回应百姓生态诉求的民心活动:它将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人大工作、政府工作、新闻工作、群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甘肃经济社会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说起水泥厂,不少人的脑海中首先出现的是噪声震耳、扬尘四散、四周的建筑物和庄稼上都落着厚厚一层白灰的场景。但近年来,这种状况开始改变,水泥厂也“绿”了起来。

  走进古浪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绿色的草坪、红砖铺设的人行道、干净整洁的马路……

  据了解,古浪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于2013年5月就开始采用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2013年8月,还配套建设了7.5兆瓦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于2014年4月投入试生产。自项目建成以来,采用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和高新技术进行粉尘治理,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公司投资210万元建成了脱硝系统,使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了国家标准。

  公司全年投入绿化资金45万元,种植树木、花草,厂区绿化面积达2.56万平方米……地面光洁、树木青翠,能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水泥厂越来越“绿色”了。

  这是2015年“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记者采访团一路所见的一个片段。这样的景象,他们记录了许多。

  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抓住重点难点着力开展调研、宣传和监督活动,是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收到实效的基本经验。2015年,组委会确定以“节能减排”为主题开展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并首次组织了“媒体部门见面会”,邀请省发改委、省环保厅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人就我省节能减排相关情况作了全面介绍,并回答了记者提问,为完成采访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8月10日至15日,由新华社甘肃分社、《中国环境报》、《甘肃日报》、《人民之声报》、甘肃广电总台等主流媒体组成的陇原环保世纪行“节能减排”记者团赴武威市、金昌市,就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情况,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情况等,进行了现场采访报道。采访团通过一系列深度报道,在肯定成绩和经验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反映。事实上,这是“陇原环保世纪行”活动开展的第21个年头了,但这只是一个节点,并不意味着结束。从起初我省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到后来发现问题坚决整治。如今,各级政府将环保工作与发展经济并重,一路走来,并不轻松,但坚持就有收获,此项活动已成为我省人大法律监督的一面旗帜;成为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最佳平台;成为广大群众反映环境问题、维护环境权益的畅通渠道。 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