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询问贵在“敢问较真”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6-03-29 08:59:42

  2015年12月2日,湖南省娄底市人大常委会对《水法》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询问,娄底市市长李荐国率3名副市长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到会应询,回答提问。

  专题询问从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以来,已经走过5年。从全国人大常委会率先垂范,到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全面推开;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制度的健全完善;从偶尔试试,到走向常态,专题询问同听取和审议专题工作报告、审查预算决算等监督方式一样,已经成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一种经常性、普遍性的监督形式。

  应当肯定,专题询问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打开了“一扇窗”,对提高监督实效、增强人大权威、促进问题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在实践中,这一形式也出现了“审美疲劳”、“后续乏力”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有的方式过于简单,习惯于“开卷考试”、“照本宣科”,看起来很美的精彩问答,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表演秀”;有的专题询问,调研不实不细,了解掌握情况不清不楚,询问的问题“吃不准”、“挖不深”、“问不透”;有的“重会上轻会后”“重提问轻落实”,专题询问止于“问”,缺少后续的持续发力、追踪问效。凡此种种,“拖累”了专题询问效用的发挥,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如何让专题询问不忘初心、保持定力、焕发活力?

  应加强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一般询问的拓展和延伸,专题询问当然不能率性而问、随意发问,其代表的是民意之问、庄严之问。因此,要把调查研究挺在前面。

  要敢问真问实问。“怎么问”看似简单,却是一种智慧、一门艺术。问的方式、问的语气、问的深度直接影响专题询问的效果。要摒弃那种怕得罪人、怕影响关系、怕不利于工作的庸俗哲学,牢记使命,恪守职责,敢于担当,对影响改革发展的难点、社会发展的热点、涉及人民群众的痛点善于发问、敢于追问,把民意诉求和代表意见置于聚光灯下。让“问”蕴含的巨大能量给被监督者以鞭策和警醒,从而催生动力,激发活力,倒逼官员主动作为。

  应坚持追踪问效。专题询问不能止于“问”,止于“答”。行百里者半九十。对询问之事,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狠抓落实,不可有任何松懈和动摇。要牵住询问问题的“牛鼻子”,打好“组合拳”,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方式,形成监督的合力,做到不解决问题不放手、不达到目的不罢休。这样,才能问出执行力、问出实效来、问出权威性。卢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