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甘肃人大十大新闻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6-01-06 08:53:58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2015,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各项工作锐意进取、充满收获、值得铭记。
1.时隔十三年再次召开省委人大工作会议
2015年8月31日,中共甘肃省委人大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这是自2003年省委第二次人大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第三次人大工作会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作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欧阳坚主持会议并在会议结束时作总结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罗笑虎受省委委托作关于《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意见》的说明。会议结束后,省委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省委出台的文件,在找准问题症结、破解工作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22条意见,成为指导全省人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得到了全省各级人大的普遍称赞。
全省14个市(州)和部分县(区、市)按照省委部署,先后召开党委人大工作会议,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意见,努力推动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2.专题询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5年11月25日,在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听取并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的工作报告和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的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又以联组审议的形式,对省政府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会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就安全饮水、危房改造、教育卫生、电商扶贫等问题向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提出询问,分管副省长带领省政府19个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场应询,为推动省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部署的落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审议好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报告,增强专题询问的针对性,会前,省人大常委会由6名副主任带队,组成6个调研组,先后深入定西、陇南等6个市(州)、21个县(区)、32个乡(镇)、45个贫困村开展调研,听取19个省直部门的汇报,不仅形成了直面问题、建议具体的专题调研报告,而且为审议好政府相关报告打下了坚实基础。
3.13个市(州)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
从2015年11月27日起,我省酒泉、武威、张掖、金昌、平凉、庆阳、天水、白银、定西、陇南、嘉峪关等11个市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
这是省人大常委会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新修改的立法法关于赋予设区的市立法权的相关规定,在深入了解各地立法需求、立法能力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省委同意,在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作出的决定。此举对发挥人大在推进依法治理中的作用,促进法治甘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4.完成12项民主法制领域改革任务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省人大常委会坚持把深化民主法制领域改革作为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重大机遇,积极落实省委部署的改革任务,在经过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地方性法规草案起草规定、立法计划编制办法、立法项目论证办法、“一府两院”听取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办法等12项年度改革任务,另有6项改革任务已开展前期工作,为下一年顺利完成创造了条件。
5.加强乡镇人大建设的“平凉经验”在全省推广
目前,按照有阵地、有制度、有计划、有记录、有学习资料的标准,全省各乡(镇)建成“人大代表之家”2528个、“人大代表工作室(站)”2317个。这些覆盖全省各乡镇、街道的“家”和“站”,为代表参加学习培训、视察调研、接待选民、向选民述职等活动提供了场所和阵地。
这一成果,得益于我省在乡镇人大工作中创造出的以“自身建设标准化、履职行为规范化、代表活动经常化”为主要内容的“平凉经验”。通过在全省推广“平凉经验”,切实解决了全省乡镇人大工作中存在的自身建设薄弱、职能虚置弱化等突出问题。
“平凉经验”,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充分肯定。省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在全国人大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座谈会上作了介绍,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对“平凉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
6.六个再发力深化拓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
8万多名各级人大代表活跃在扶贫攻坚第一线,在为民办了大量实事好事的同时,履职能力和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作为我省各级人大代表活动的特色品牌和履职的“甘肃模式”,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开展3年后如何进一步深化拓展?2015年4月17日,全省深化拓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推进会在兰州召开,会议通过视频方式开到全省各市(州)、县(区、市),共6000多人参加。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罗笑虎在讲话中就如何进一步深化拓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提出六个再发力:要在深化思想认识上再发力、要在代表广泛参与上再发力、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再发力、要在全面落实双联“六项任务”上再发力、要在代表履职平台搭建上再发力、要在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上再发力。
随后,省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和落实办法,并由常委会领导带队,深入基层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和督查,狠抓工作落实。截至目前,全省各级人大代表累计为贫困村户协调落实项目1.3万多个,协调扶贫资金174.6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入开展,促进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了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7.主导制定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甘肃“花儿”和环县道情皮影戏,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兰州太平鼓、兰州水车等6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甘肃传统文化的根源和命脉。
为了使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2015年3月27日,由省人大常委会主导制定的甘肃省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获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同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明确了政府保护非遗的责任,强化了非遗传承与传播的要求,突出了对非遗的发展性保护。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被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这对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和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8.中央媒体聚焦甘肃县乡人大工作
酒香不怕巷子深。我省加强和改进县乡人大工作的做法,引起了中央各大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
201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国人大杂志社“百县百乡行”采访报道组来到甘肃,深入平凉、庆阳、武威、张掖等地及所属的10个县近30个乡(镇),对近年来我省县、乡(镇)人大工作中的典型经验进行了充分挖掘报道。
2015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又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7家中央媒体,赴我省陇南市武都区、康县、两当县,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及5县区所属的12个乡镇,就县乡人大工作进行深入采访报道。这是继2013年对我省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进行实地采访之后的第二次集体采访。
随着采访的进行,一系列有关我省县乡人大工作的报道,频频见诸于国家主流媒体之上,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9.平凉安国镇人大主席李竹奎当选2015年度全国法治人物
2015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二个国家宪法日。在央视“宪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CCTV2015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上,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人大主席李竹奎,以我省唯一候选人的身份成为“2015年度法治人物”。
1990年,大学毕业的李竹奎放弃了在市区单位工作的机会,投身乡镇第一线,一干就是25年。当上安国镇人大主席后,李竹奎更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人大代表为人民”。他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老百姓干实事,架起群众与党委政府的“连心桥”。他带领人大代表宣传法律知识,加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坚定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忠实践行根本政治制度。
10.3建议被列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建议
兰州石化公司搬迁改造、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甘肃省三大区域(祁连山区、“两江一水”区域、渭河源区)综合治理,是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人代会提出的建议。这3件建议,因事关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生态安全,被列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建议。
为了把这3件重点督办建议办好,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组织承办的国家相关部委来甘肃进行现场调研和跟踪督办。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目前,这 3件重点建议的办理工作均有了积极进展。
1.时隔十三年再次召开省委人大工作会议
2015年8月31日,中共甘肃省委人大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这是自2003年省委第二次人大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第三次人大工作会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作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欧阳坚主持会议并在会议结束时作总结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罗笑虎受省委委托作关于《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意见》的说明。会议结束后,省委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省委出台的文件,在找准问题症结、破解工作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22条意见,成为指导全省人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得到了全省各级人大的普遍称赞。
全省14个市(州)和部分县(区、市)按照省委部署,先后召开党委人大工作会议,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意见,努力推动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2.专题询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5年11月25日,在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听取并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的工作报告和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省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的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又以联组审议的形式,对省政府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会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就安全饮水、危房改造、教育卫生、电商扶贫等问题向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提出询问,分管副省长带领省政府19个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场应询,为推动省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部署的落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审议好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报告,增强专题询问的针对性,会前,省人大常委会由6名副主任带队,组成6个调研组,先后深入定西、陇南等6个市(州)、21个县(区)、32个乡(镇)、45个贫困村开展调研,听取19个省直部门的汇报,不仅形成了直面问题、建议具体的专题调研报告,而且为审议好政府相关报告打下了坚实基础。
3.13个市(州)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
从2015年11月27日起,我省酒泉、武威、张掖、金昌、平凉、庆阳、天水、白银、定西、陇南、嘉峪关等11个市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
这是省人大常委会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新修改的立法法关于赋予设区的市立法权的相关规定,在深入了解各地立法需求、立法能力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省委同意,在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作出的决定。此举对发挥人大在推进依法治理中的作用,促进法治甘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4.完成12项民主法制领域改革任务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省人大常委会坚持把深化民主法制领域改革作为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重大机遇,积极落实省委部署的改革任务,在经过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地方性法规草案起草规定、立法计划编制办法、立法项目论证办法、“一府两院”听取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办法等12项年度改革任务,另有6项改革任务已开展前期工作,为下一年顺利完成创造了条件。
5.加强乡镇人大建设的“平凉经验”在全省推广
目前,按照有阵地、有制度、有计划、有记录、有学习资料的标准,全省各乡(镇)建成“人大代表之家”2528个、“人大代表工作室(站)”2317个。这些覆盖全省各乡镇、街道的“家”和“站”,为代表参加学习培训、视察调研、接待选民、向选民述职等活动提供了场所和阵地。
这一成果,得益于我省在乡镇人大工作中创造出的以“自身建设标准化、履职行为规范化、代表活动经常化”为主要内容的“平凉经验”。通过在全省推广“平凉经验”,切实解决了全省乡镇人大工作中存在的自身建设薄弱、职能虚置弱化等突出问题。
“平凉经验”,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充分肯定。省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在全国人大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座谈会上作了介绍,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对“平凉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
6.六个再发力深化拓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
8万多名各级人大代表活跃在扶贫攻坚第一线,在为民办了大量实事好事的同时,履职能力和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作为我省各级人大代表活动的特色品牌和履职的“甘肃模式”,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开展3年后如何进一步深化拓展?2015年4月17日,全省深化拓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推进会在兰州召开,会议通过视频方式开到全省各市(州)、县(区、市),共6000多人参加。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罗笑虎在讲话中就如何进一步深化拓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提出六个再发力:要在深化思想认识上再发力、要在代表广泛参与上再发力、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再发力、要在全面落实双联“六项任务”上再发力、要在代表履职平台搭建上再发力、要在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上再发力。
随后,省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和落实办法,并由常委会领导带队,深入基层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和督查,狠抓工作落实。截至目前,全省各级人大代表累计为贫困村户协调落实项目1.3万多个,协调扶贫资金174.6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入开展,促进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了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7.主导制定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甘肃“花儿”和环县道情皮影戏,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兰州太平鼓、兰州水车等6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甘肃传统文化的根源和命脉。
为了使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2015年3月27日,由省人大常委会主导制定的甘肃省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获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同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明确了政府保护非遗的责任,强化了非遗传承与传播的要求,突出了对非遗的发展性保护。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被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这对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和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8.中央媒体聚焦甘肃县乡人大工作
酒香不怕巷子深。我省加强和改进县乡人大工作的做法,引起了中央各大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
201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国人大杂志社“百县百乡行”采访报道组来到甘肃,深入平凉、庆阳、武威、张掖等地及所属的10个县近30个乡(镇),对近年来我省县、乡(镇)人大工作中的典型经验进行了充分挖掘报道。
2015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又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7家中央媒体,赴我省陇南市武都区、康县、两当县,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及5县区所属的12个乡镇,就县乡人大工作进行深入采访报道。这是继2013年对我省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进行实地采访之后的第二次集体采访。
随着采访的进行,一系列有关我省县乡人大工作的报道,频频见诸于国家主流媒体之上,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9.平凉安国镇人大主席李竹奎当选2015年度全国法治人物
2015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二个国家宪法日。在央视“宪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CCTV2015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上,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人大主席李竹奎,以我省唯一候选人的身份成为“2015年度法治人物”。
1990年,大学毕业的李竹奎放弃了在市区单位工作的机会,投身乡镇第一线,一干就是25年。当上安国镇人大主席后,李竹奎更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人大代表为人民”。他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老百姓干实事,架起群众与党委政府的“连心桥”。他带领人大代表宣传法律知识,加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坚定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忠实践行根本政治制度。
10.3建议被列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建议
兰州石化公司搬迁改造、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甘肃省三大区域(祁连山区、“两江一水”区域、渭河源区)综合治理,是我省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人代会提出的建议。这3件建议,因事关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生态安全,被列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建议。
为了把这3件重点督办建议办好,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组织承办的国家相关部委来甘肃进行现场调研和跟踪督办。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目前,这 3件重点建议的办理工作均有了积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