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行动带来山村嬗变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6-11-30 10:30:19

  11月10日中午,初冬暖暖的阳光,照在甘肃省临潭县八角乡庙花山村一座座农家大院的灰瓦白墙上,洒在山坡上一块块泛着绿意的冬小麦田地里,打在庙花山村村民仝创玉的身上。感受着阳光的温暖,仝创玉边走边指点远近,向记者讲述村子自2012年以来的变化。
 
  穿过村内干净整洁的水泥巷道,走上村后掩映在林木间的古朴栈道,指点着不远处的凉亭和小桥,49岁的仝创玉告诉记者,自他记事以来,这里就是一片烂泥滩,夏天气味难闻,蝇虫出没,人们绕道而行。去年,在省人大常委会双联干部的帮助下,结合旅游开发,修建景观河堤,利用林草将这片烂泥滩改造成了一处旅游景点,成为留宿游客和村民清早散步或傍晚归来休闲的好去处。
 
  “这个烂泥滩的变化,只是村里基础设施改善的一个部分。”仝创玉说,双联行动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的这几年,是村里变化最大最快的几年。这几年,村里从道路到住房,从种植到养殖,从田间到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在发生变化。可以说,变化从一个个小的方面开始,最终形成了全村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能看到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变化,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看不到的精神变化,在推动着我们满怀信心地走向更加富裕美好的明天。
 
  八角乡庙花山村是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的扶贫攻坚战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联系村之一。除此之外,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还联系着该乡竹林村。同时,庙花山村也是省人大民侨委的联系村。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机关党组书记张绪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老干处、接待处则联系着该乡中寨村。
 
  据了解,在双联干部与各方的帮助下,这些联系村及全乡各村的富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个村子走上了稳定发展之路。
 
  双联行动,不仅帮我们发展产业,扩大生产规模,还帮我们认识市场,提高了应对市场风险的意识,看到了村里最大的发展后劲和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仝创玉一家4口人,他和弟弟照顾着两位年迈的老人,同时耕种着8亩土地。2011年前,主要经济收入以外出务工和种植业为主,人均年纯收入长期徘徊在1560元左右。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在双联干部的帮扶下,常年利用农闲时间在外打工的仝创玉弟弟,接受了多次砖瓦工技术培训,逐渐掌握了砖瓦工技术,现在人均年纯收入1万多元。
 
  留在家里照顾父母的仝创玉在双联行动开展之初,就立足当地有种植中药材传统的实际,确定了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的目标。帮扶人员因势利导,引导他与中寨村成立的临潭县承兴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种植当归,由合作社免费提供肥料、地膜和技术指导及培训。
 
  仝创玉说,与合作社的合作,解决了自己当归种苗的来源问题,解决了种植技术问题,使中药材产量和质量有了保障。同时,也打开了销售的另一条渠道,让自己种得放心、卖得快捷。
 
  也是在双联行动之初,仝创玉还入股通过帮扶成立的木扎河白石山养殖合作社,既参与合作社的养殖工作,又在合作社学习养殖技术。2014年,通过帮扶,他在自己家门口建起了牛棚,开始养牛,实现了种植中药材与开展养殖同时发展的愿望。2015年,仝创玉拆除院子内两侧的土木结构进风漏雨的旧房,盖起了砖木结构的新房。
 
  仝创玉认为,中药材价格波动比较大,单一的种植结构,对种植户来说风险太大。而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进行养殖业,可以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中药材卖不成钱,还有牛羊弥补收入的不足。
 
  “双联行动,不仅帮我们发展产业,扩大生产规模,还帮我们认识市场,提高了应对市场风险的意识。”庙花山村村委会主任冯森说,2012年以来,村里陆续成立了5家种植养殖合作社,吸纳了全村158户中的60户入股,既扩大了种植、养殖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又形成了产业互补、增收互补的发展模式。
 
  冯森说,这些建立在村里良好的种植、养殖传统基础上的产业发展,让农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旅游业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村里最大的发展后劲和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周被大山封锁的庙花山村,与天池冶海及冶力关风景区相邻。这里原生态的农家格调与自然风光,伴随着双联行动的进程,正在逐步转变为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成为当地农户致富的又一路径。
 
  2014年初,双联行动继续前行,帮扶人员组织庙花山村有发展农家大院意愿的村民前往兰州学习烹调等技术。培训结束后,又3次请来厨师在当地培训。当年7月,4户农家大院投入运营。
 
  陈晋亭一家是庙花山村最早发展农家大院、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的人家之一,也是庙花山村从山上搬到川地的人家之一。陈晋亭妻子石改英说,2014年7月至10月初,4户农家大院各自收入大约1万多元,2015年收入近2万元。2016年受道路建设影响,每户收入6000多元。
 
  利用自己的家经营农家大院的石改英,此前曾在新疆拾过7年棉花。她说,那时候,一年的经济来源,就是拾棉花和丈夫打工的钱。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家里种地基本靠两位老人。没有想到,我们的生活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自己的家从山上搬到了川里,走上了水泥路,住上了小二楼,还能帮助老人种地、利用房子挣钱。
 
  “村里目前已发展农家大院15家,还根据游客需要,于2015年8月成立了有100户人家100匹马加入的马队公司。”冯森告诉记者,一个人一匹马在旅游旺季每天营运,一年收入1万多元。对共有158户的庙花山村来说,基本上能让大多数人家每年增加收入1万多元。
 
  双联行动,帮扶我们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开辟了挣钱的另一条路子
 
  庙花山村起步的旅游业,也带动了八角乡全域旅游业的启程。据了解,目前,八角乡全域旅游业发展的各类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特色种植产业在双联行动中同样得到推进。
 
  2012年4月,在双联干部帮扶下,庙花山村与中寨村各自建起了4座大棚。在中寨村村民李继军种植着红提葡萄的大棚里,他指着地面上排列有序的防鼠电线说,这是自己摸索的防鼠方式,将化学灭鼠药物置放在地里,难免对土地产生污染,影响葡萄品质。为了保证葡萄品质,大棚里施用有机肥,防虫也采取了非化学方式。
 
  尽管这样的种植方式费力费事成本高,但回报也高。李继军说,自己每年收获的葡萄每斤都高出市场价2元左右。在帮扶人员联系培训下,自己种植技术日渐成熟,种植的葡萄产量和质量逐年提高,收入也在逐年提高。他谋划着再建两座大棚,扩大种植规模。
 
  “大棚种植的出现,让八角乡其他村民也看到了另一条挣钱的路子。”李继军说,大棚受益后,不时有人来大棚了解种植技术和投资收益情况。言谈间,大家对当地新出现的这种增收方式,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李继军尝到了种植大棚葡萄的甜头,也对大棚种植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而中寨村75岁的老人肖国华和儿子肖建才,则在双联干部帮扶下,将牡丹种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小时候院子里开放的牡丹花,成为肖国华爱好牡丹并种植牡丹的起点。2003年,他借助冶力关旅游开发,在自家的承包田里种植了2亩牡丹,让自己的种植爱好产生了一点经济效益。2012年3月,双联干部来到他家里,和他谈牡丹种植,并组织村里有种植牡丹意愿的人去外地考察学习。
 
  这趟考察学习及随后商讨的规划,坚定了肖国华利用自己种植牡丹的经验将爱好发展成产业的信心。2013年,在双联干部帮扶下,他的牡丹园扩大到4亩。2014年,种植面积达到6亩。2015年,肖建才联合本村5户人家,成立临潭县八角乡天池牡丹种植繁育农民专业合作社,面积增加到15亩。其中7亩,是以每年1000元的价格流转的土地。
 
  目前,除了合作社种植外,还带动村里3户人家种植牡丹,由合作社引进良种,提供技术指导。肖国华说,1亩地可以种植1200株牡丹苗。牡丹苗一般种植3年后可以出售,当前1株良种牡丹苗售价大约220元,一般的70元至150元不等。
 
  2015年,肖国华开始零散销售牡丹苗,收入大约3000元。2016年开始大批出售,共销售1100多株,收入7万多元,当年脱贫。他说,按照现在的种植规模,保守估计,每年大约可销售800株,按目前的价格,预计可收入5万元左右。村里的其他种植户,也将逐渐进入种植销售循环期,有了效益,种的人也就多了,漫山遍野会开满牡丹。
 
  相对于中寨村及其周边农户来说,大棚葡萄和牡丹种植,只是双联行动探索的增收致富路径之一。就大多数种植中药材的农户而言,双联行动帮扶人员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帮扶种植户引进良种、扩大种植规模,进行中药材加工的举措,大面积增加了农户收入。
 
  “目前,中寨村大多数人家一年劳务收入占50%,中药材种植收入占30%以上,种植油菜等作物与养殖占20%左右。”中寨村村委会主任梁世武分析,从双联行动开始每年举办培训,务工人员掌握了一技之长,收入得到提高。但从长远发展看,随着务工人员的老化,他们将逐渐不再出门。而年轻一代,出门务工的人基本都是受过一定专业训练,没有上学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出路还是在当地发展产业。
 
  梁世武这位已担任27年村委会主任的老人,对发展中药材产业有着自己的理念,也在双联干部的帮扶下,带动群众践行着自己的理念。他说,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要引进良种,管理要跟上,同时要进行加工,以提高销售价格。
 
  据了解,中寨村周边村民的收入结构大多同中寨村类似,而他们对进一步发展中药材产业,同样有着强烈的愿望。在帮扶人员和种植户、合作社一道努力,解决了良种引进与管理技术,初步形成种植规模之后,加工与销售,就成为他们共同面对的问题。
 
  根据市场和种植户需要,2010年6月,梁世武等发起成立了临潭县承兴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摸索经营。2014年,双联干部帮扶合作社添置了两套中药材加工设备,每年加工当归切片50吨,其中周边农户利用设备加工30吨。
 
  梁世武说,设备的添置,壮大了合作社的实力,直接带动了32户种植户增收。现在,中药材收获的季节,留一台设备加工合作社生产及收购的中药材,另一台设备由32户入股合作社的种植户拉回家加工自己的产品,然后,由合作社统一包装销售。加工50吨当归销售,同不加工销售相比,增收30多万元。
 
  双联行动,帮扶我们发展特色养殖业,让更多的人在家里挣钱增加收入,看到了发展前景,是非常适合当地发展的一个增收途径
 
  帮扶种植业发展的同时,按照双联行动伊始商定的帮扶方向,联系村养殖业也得到了同步发展。2013年6月,竹林村73岁的老人羊万昌开始养土蜂,到2015年,发展到6窝,收入5000多元。2016年5月,他自己做了两个蜂箱,双联行动帮扶了5个蜂箱,计划明年全部用来养蜂。
 
  羊万昌说,帮扶的蜜蜂已定好,明年开花前就能装箱养殖。1斤蜂蜜现在卖40元,对我们一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且养蜂一年只忙一个月,不耽误田间农活,在家里就能挣到钱,是非常适合当地发展的一个增收途径。
 
  “养蜂是竹林村的特色养殖产业。”竹林村党支部书记、临潭县建祥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建祥说,2016年4月成立的养殖合作社,以养蜂为主,目前吸纳30户入股养殖蜜蜂。这30户都享受到了帮扶政策。
 
  李建祥说,这些养殖户,多的养60多箱,少的养二三箱,1箱蜜蜂年产蜂蜜大约40至50斤。从2015年情况看,一些养殖户收入在5万元左右。就自己养殖蜜蜂10多年的情况来说,蜂蜜价格比较稳定,效益好于中药材种植。按照帮扶计划,明年村里将再发展50多户蜜蜂养殖户,逐渐实现全村105户养蜂全覆盖。
 
  相对于竹林村蜜蜂养殖而言,当过7年兵的八角村村民、临潭县特种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临潭县冶海情生态农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法人杜林忠的特色养殖更具现代农业色彩,发展视野也更为广阔。
 
  2013年12月,退伍返乡的杜林忠知晓了双联行动的大好政策,决定发展特色养殖业。2014年2月春节期间,他就赴陕西学习养鸡技术,同时在双联干部帮扶下开始建设可容纳2000只鸡的养鸡场。3月中旬,购回2000只野鸡苗。4月,吸纳当地散养户7户,成立临潭县特种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由于技术不成熟,当年7月,第一批购进的鸡苗只成活400只。不甘失败的杜林忠又购进500只鸡苗,这500只鸡苗成活300只。当时,根据养殖技术基本成熟的实际,他再次购进1500只鸡苗,成活800只。这3次积累的经验,成为他养殖业的起点。
 
  2014年8月,合作社从四川引进土鸡、黑凤凰、珍珠鸡、贵妃鸡等7个品种5000只,2015年发展到8000只,2016年达到9000只。2015年12月,根据市场需求,在双联干部帮扶下,杜林忠建成了屠宰车间并开始运行。2016年至目前,屠宰销售8000多只(其中有800多只被庙花山等村农家大院订购),实现毛利润80多万元。
 
  合作社发展的同时,在双联干部帮扶下,2016年3月,杜林忠整合庙花山、八角、八度等村5家养殖合作社,成立了临潭县冶海情生态农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形成“致富带头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由公司引进良种,提供技术指导,合作社与农户养殖,带动5个合作社48户农户分散养殖、集中销售。每个养殖户也享受到了扶持政策。
 
  杜林忠说,在养殖过程中,我们立足于打品牌,严格养殖管理,采取林下生态绿色养殖方式,保障了产品质量。2016年8月,公司生产的“冶海情”牌畜禽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产品销往北京、兰州、苏州、宁波等地。
 
  让杜林忠感到不足的是,目前,养殖规模还不够大,公司一年的养殖出栏量,还满足不了一家大客户一次性的需求。好在5家合作社负责人已达成扩大养殖规模的共识,他自己在双联干部帮扶下新建的3万只养殖场将于明年4月建成投产,再加上双联行动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支撑、养殖户认识的提高,养殖规模将得到扩大,逐渐满足屠宰车间日产量5000只的需求。
 
  在稳定做好现有养殖规模基础上,杜林忠打算依靠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建设土特产加工车间。他说,根据了解,当地有野蘑菇等24种野生产品得到游客认可,但因为没有加工,采摘人员零散在公路边销售,销量有限。这些生长在山野的土特产都是有机食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建成生产车间,可以大量生产,增加销售量,成为当地人们增收致富的又一条途径。
 
  杜林忠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双联干部的认可。他说,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土特产加工车间的运行,将带动更多的人增加收入。而且,也可以吸纳劳动力来企业和合作社打工、学习技术,不出家门就能产生效益。现在,有这么多的政策扶持我们致富,自己还挣不到钱,那就是个人的问题了。
 
  双联行动,在改变着村庄面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精神面貌,让村俗民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双联干部在帮扶产业发展的同时,协调项目,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已担任竹林村党支部书记19年的李建祥说,通往村里的道路,过去雨后会变成烂泥路,摩托车都没法走。2014年10月,村里修通了硬化路。2015年10月,硬化路通到了每户门前。
 
  谈起修路这件事,李建祥说,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变化,看着村子里基础设施几个月一个变化,感受着变化带来的生产生活的便利,村子里的人一个一个看起来更有精神了,就连种在路边的花草,也精神起来。
 
  庙花山、中寨等村的道路,都与竹林村一样得到了硬化。冯森说,连通村子及村外道路的硬化,解决了我们的出行难题,而牙扎村至庙花山至冶力关池沟旅游环线公路的建成,给我们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冯森说,为了旅游业发展,双联行动帮扶修建了庙花山池尾观景台,踏步云梯和旅游卫生设施,为旅游从业人员购置了特色小吃销售车,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实地培训学习,升级改造休闲农家大院,规范了庙花山村马队公司管理,创建了山野菜收购贩运和小杂粮加工销售协会,为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双联行动开始后,这几个村子都修建了护路、护田河堤(部分地段修建成景观河堤),修建大桥、农用便桥,新修蓄水池,安装太阳能路灯,彻底解决了生活在山旮旯里人们的过河难、护田难问题,让古老的山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同时,双联干部积极协调项目,改善农户住房等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庙花山、竹林、中寨等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危旧房风貌改造项目、民房建设项目,村级活动中心、乡村舞台、农家书屋、卫生室、太阳能路灯、日间照料中心、文化健身广场等已投入使用。
 
  村子的变化每年都在延伸。2013年以来,庙花山、中寨、竹林等村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安置了垃圾台、垃圾箱、小型垃圾桶,配备了垃圾车,新修了垃圾填埋场。
 
  梁世武说,这些设施的建成使用,改变了农村人居环境,也改变了村民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寂寥生活,提高了山乡人农闲生活质量,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节庆假日期间,村民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火演出、体育竞赛等健康有益的活动,减少了酗酒、赌博等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
 
  梁世武说,这些建设,解决了多少年来山村的脏乱差,为我们山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也让走在致富路上的我们形成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村里还开展了“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创评活动,积极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等美德,带动村俗民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王仲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