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崛起”的路上——庆阳市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纪实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6-11-09 09:22:02

  10月24日至29日,甘肃省“陇原环保世纪行·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记者团在庆阳市采访。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庆阳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立市”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深入实施“资源开发区环境治理”、“再造一个子午岭”和“固沟保塬”三大生态工程,累计造林359万亩,修建梯田146.39万亩,完成流域治理1832.4平方公里,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已由“十一五”末的33.4%提高到45.8%,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23.94%提高到27.48%。协调督促长庆油田投入资金10.2亿元,用于老油区污染源治理和隐患排查整改,全面提升油田设施的安全防护等级。完成废弃泥浆无害化处置和标准化井场建设5176个。实施了油气泄漏防治、回注井检串更新、管线穿跨越治理、老油区集输管线维护和华联站搬迁治理等一批环境隐患治理工程,新建了6个油田危废处置厂和22个油泥暂存点。

  同时,以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突出问题整改落实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新环境保护法,持续开展环保问题自查整改活动。3年来,全市共自查各类环境问题1262个,已整改到位1159个,整改率为92%,其余正在整改;受理环境信访案件1949件,办结率100%;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3起,问责6人;出动环境执法人员约1.28万人次,检查各类企业、单位3684户,查处环境违法问题2228件;约谈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企业法人37人次,实施市级挂牌督办66起,预警监控17起,责令停止建设28户,查封违法企业48户,责令停产整治28户,取缔关停4户,罚款474起1238.7万元;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3人,政纪处分10人,诫勉谈话8人,其中县处级干部2人,科级干部5人。

  发展苗林产业,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推动扶贫攻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庆阳“绿色崛起”

  “我市东部的子午岭林区,总面积770.9万亩。”庆阳市林业局党委委员、绿化办主任白勇龙说,子午岭是陇东的“天然水库”,是庆阳大地的“天然屏障”,是庆阳人民的“绿色生命线”。

  白勇龙说,2013年,庆阳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市发展大局,适时作出发展苗林产业,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的战略决策,总目标是从2014年开始,每年发展苗林100万亩,到2020年发展到700万亩,大致相当于子午岭林区的面积。届时,庆阳市森林覆盖率将提高9.8个百分点,达到35%以上。

  据介绍,庆阳市林地面积大、农业人口多,走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与市情实际结合点最多、抓手最强。而且,发展苗林产业是推动扶贫攻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庆阳“绿色崛起”的坚实基础。为此,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扶持政策,市级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用于苗林产业发展,为苗林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苗林产业的发展,可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特别是近两年,大量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林业产业市场潜力大,产业链条长,横跨一、二、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能力,为发展农村区域经济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目前,全市参与苗林产业的农户已达到22.3万户,农户通过苗木销售、栽植管理获取劳务收入4.6亿元。不少地方出现了“一户承包,全家就业”、“城里下岗,山上创业”的良好局面。

  据介绍,发展苗林产业也是庆阳市扩容环境容量、加快“能源新都”建设的现实需要。庆阳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生态功能脆弱,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庆阳作为“陇上煤都”、“西部油城”,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石油、煤炭等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对森林资源和生态建设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生态修复。而“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每年利用宜林荒山开展苗林结合培育100万亩,可充分发挥森林的蓄水、碳汇、制氧等功能,创建更加优越的生态环境,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扩大环境容量,为今后发展赢得更大空间,为庆阳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为推动苗林产业向纵深发展,庆阳市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大力争取项目,以项目带动苗林产业发展;积极招商引资,以市场推动苗林产业发展;全民广泛参与,以社会资本驱动苗林产业发展,努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建共享的新机制,推动苗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经营管理机制,构建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谁投入、谁收益的经营模式,健全完善种苗监督、林木限额采伐等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经营主体对林木种苗的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继续实行财政奖励扶助制度,鼓励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兴办林场苗圃,为群众栽下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林果产业已成为庆阳市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铁杆庄稼”

  镇原县太平镇枣林村村民陈丽荣一家以前种植小麦、黄豆,时常感到用钱窘迫。去年,她将家里的3亩土地以每亩每年660元的价格流转给村里的有机果园,自己还在果园里打工,一天收入70元,加上老公在外地打工的收入,一年纯收入接近2万元。

  “从2015年太平镇枣林村现代有机果园启动建设至今,每天平均用工量达到了80人次,忙的时候可达上百人。”太平镇党委书记唐杰说,据初步统计,目前,果园已为务工的贫困农户支付劳务费280万元。同时,贫困农户在进行整地、施肥、整枝、拉梢、摘果等劳作时,也掌握了管理果园的技术,为日后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有机苹果园辐射当地7个自然村、335户、1420人(其中贫困户93户、330人),由庆阳居立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2015年秋流转土地1575亩,2016年春季完成栽植1250亩,完成投资6000万元,初步搭建起集鲜果生产、科研示范、储藏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构架。

  枣林村现代有机苹果园负责人刘长庆说,有机果园的建设,严格按照建园标准化、繁育无害化、肥料有机化、水肥一体化、技术专业化的“五化”目标进行。公司成立的无毒苹果苗木繁育中心,预计正常年产无毒苹果苗木200万株,可保证达到1万亩建园苗木需求。同时,既可为本县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苗木,也可辐射带动周边县区苹果产业发展。

  “从生态保护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农业发展角度来讲,有机果园的建设有三个特点体现了环保的理念。”唐杰说,一是生产理念的环保,果园培育的脱毒苗木,提高了苹果抵御病虫害的能力,防治病虫害不再使用化学农药。二是生产工艺的环保,果园全部施用有机肥料,杜绝施用化肥。三是资源利用率的环保,滴灌技术引进以色列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减少了用水量,提高了土地有效使用率。

  枣林村现代有机苹果园的建设,是庆阳市推进林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之一。记者了解到,庆阳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栽种绵苹果(小苹果)的文字记载,1953年开始商业化栽培,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商品化生产。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小苹果,大产业;小苹果,大民生”发展理念,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技术服务”等行之有效的形式,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技术能人和种植大户大力发展苹果产业,积极实施国家、省级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创建项目和市、县、乡三级苹果“千百十”示范园建设工程,全市苹果产业在规模面积大增的同时,果品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014年,在反复调研论证和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庆阳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庆阳市苹果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和《关于进一步加快苹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苹果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蓝图。

  也是从2014年开始,庆阳市财政在每年安排800万元苹果产业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扶持的基础上,每年增加到2000万元。并在资金投入方面,积极调整优化支出重点和方向,集中财力办大事。各县(区)、乡(镇)在项目、经费、机构、人员等方面也都给予全方位的倾斜和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苹果产业发展。

  在实施产业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扶持的同时,庆阳市以尽快实现全市苗木供应本土化、优质化为目标,加快完善苗木繁育机制,鼓励支持相关企业和专业大户集中育苗,实行合同化育苗制度。定品种、定地点、按需求育苗,从源头上确保苗木质量和产业安全。鼓励合作社联户栽植、经营大户承包建园,推进苹果专业乡镇、专业村、家庭农场发展,提高苹果产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

  目前,苹果已发展成为全市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铁杆庄稼”,承载起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的淳朴梦想。截至2015年底,全市苹果栽植面积151.6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681.63万亩的22.25%,已建成23个万亩连片果带和以董志塬、永和塬、屯字塬、盘克塬、宫河塬为主的5个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全市有苹果贮藏企业76家,总贮藏能力36.06万吨,占全市苹果总产量的55.9%。有果品购销企业21个,购销能力12.64万吨,占全市苹果总产量的19.60%。有苹果加工企业4家,加工能力6.67万吨。有果箱印制企业23家,年印制量921万套。组建果业协会3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0个,参与果农45434户,入社基地面积24.9万亩。

  庆阳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使庆阳苹果产业发展呈现出可喜变化,栽培模式发生变化,改变了一家一户、零星分散栽植做法,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目前,已建成万亩以上果带23个,5000亩以上的66个。同时,以建设高标准、现代化果园为方向,大力推广矮砧密植高效集约化苹果栽培模式和旱地矮化高效栽培技术,积极推行发展矮化栽培,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发展主体发生变化,经过持续不断的行政推动、市场引导和广泛宣传,形成了企业、农民合作社、社会能人、专业大户和农民竞相发展、多元投资的良好格局。同时,为解决果农贷款难、果品仓储难、果品销售难、果农经营难“四难”问题,以开展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互助合作社为试点,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苹果产业提供全产业链融合支持,加大对采后环节及下游领域的信贷投放,巩固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基础。

  管理方式发生变化,以标准化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围绕科学、高效、绿色目标,普遍落实标准化建园措施和高效示范园管理措施,逐步实现了“从只注重成园管理到栽管并重、从单纯追求产量到产质效益并重、从单一病虫害化学防治到重视生物物理防治、从偏施化学肥料到注重生物有机肥施用”的转变,规范了苗木调运、新栽建园、果园管理、低效园间伐改造、果品采摘包装、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操作,提高了建园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全市苹果套袋率达到95%,商品率提高到90%,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

  销售效益发生变化,以“庆阳苹果果真好”为宣传推介主体,形成全方位、立体式、持久性的强大宣传力度和舆论声势,有效扩大和提高了庆阳苹果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果农市场意识逐渐增强,全市从事苹果销售的经纪人达到1325人,常年与16个省近500多名客商有着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销售大户和大村。全市苹果销售价格已实现“五连增”,特别是2014年实现倍增,市场销售旺盛,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全市苹果产业收入过5万元的2万多户,10万元的5500户,50万元的10户,百万元的3户,个别大户亩收入已超过4万元,苹果产业的效益和发展潜力初步显现。

  进行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置,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企业落户

  位于庆城县蔡家庙乡葛崾岘村唐家拐沟的庆阳高晨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自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主要接收来自庆阳石化、长庆油田采油二厂、长庆油田输油二处3家单位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其中接收庆阳石化危险废弃物共计5042.47吨;采油二厂危险废弃物共计1933.48吨;输油二处危险废弃物共计20.05吨;其他单位危险废物共计98.81吨,共处置填埋危险废弃物7094.81吨。

  “工业废弃物,尤其是工业危险废弃物,是危害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庆阳市环保局副局长马宏伟说,庆阳资源富集,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禀赋优越,随着工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废弃物、尤其是工业危险废弃物的产生量也随之增加,如不进行有效处置而随意排放,不仅对水环境、空气环境和土壤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破坏,还会对人体安全健康构成直接威胁。此前,省内仅兰州市建设了甘肃省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其他地区的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按要求运送至甘肃省工业危险处置中心处置,但由于运输成本和环境风险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庆阳市的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置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一些未经处置的工业废弃物尤其是工业危险废弃物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潜在威胁。

  马宏伟说,为规范庆阳市工业危险废弃物的安全处置,2013年8月,庆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庆阳高晨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的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置场建设项目。2014年11月,项目完成前期规划,选址、土地征用、环境评估等工作后,由国土资源部信息第一研究设计院进行工程设计,于2014年12月开工建设,2015年6月建成并试运行。这一项目的建成,避免了庆阳工业危险废弃物在处置过程中路途遥远、处理成本高、长途运输过程中不可预见危险性大、极易造成二次污染等情况的发生,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废弃物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的现状。

  据了解,在进行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置的同时,庆阳市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优势资源开发,一手抓产业链条延伸,通过聚合优势、聚力突破、聚集发展,石油化工基地基本建成,煤电化工基地框架基本形成。庆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请示已经省政府同意上报国务院待批,17个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298户,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提升。

  ——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开辟农产品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生态链发展新路径,引导传统产业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集约经营”的道路。特色产业收益占到了农民收入的一半。全市产业结构已由单一向多元、产业层次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企业落户庆阳。抓好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先后完成了能源化工基地布局、水资源利用等20多个专项规划环评、15个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及30多个油田开发区块项目环评,建立了落后产能淘汰和重污染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对纳入清单的项目,发改、工信部门不予立项、核准和备案,环保部门不予受理环评文件。2013年以来,市级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460多个,依法否决16个。

  ——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全市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社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主导产业发展路径日渐清晰且初具规模,能源消耗大幅降低,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支撑条件逐步得到完善。农业方面,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成沼气池超过十万余座,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得到大面积普及,农村秸秆、废弃地膜得到有效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5%以上。工业方面,加大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力度,18户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年利用各类废弃物27万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服务业方面,加强开发和保护自然景区、红色旅游资源,发展各类绿色旅游点60多处;加强建设现代化物流业,初步构建以西峰为中心,以211国道为纵线,309国道为横线的物流市场框架。社会方面,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8县(区)共设立再生废旧资源回收站点258个,交易市场1处,加工经营企业43个,各种再生资源的年收购量约18.7万吨,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到75%以上。

  ——落实重点污染防治工程,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污水处理及污水管网扩容工作,8县(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运,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万立方米/日;对水污染防治重点问题严格落实挂牌督办制度,落实了相应保护措施,有效防范了环境风险。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由2013年的51.4%提高到目前的66.7%,水质明显改善。12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三类标准。没有发生重大的水环境违法行为和重大水环境破坏事件,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推进“气化庆阳”,建设完善城市供气、供热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扩大集中供热面积和供气范围。目前,全市管道燃气覆盖率达40%,集中供热普及率达60%。围绕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抓好“燃煤锅炉淘汰整治、企业达标排放、城区扬尘治理、机动车尾气治理、煤质管控”五个重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今年前9个月,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共计253天。

  ——启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积极开展全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编制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工作,制定出台了《工业废弃厂区污染治理修复工作实施方案》,对4个县12个村开展了农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全市60个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达标率保持在80%以上。切实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全市危废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抽查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王仲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