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在增进人民福祉上谋发展——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综述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7-03-09 09:40:13

  “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甘肃代表团人大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一致认为,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始终贯穿了这一理念。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审议时,人大代表指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但涵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还集中反映了社会各方的诉求、聚集了各方的智慧、凝聚了各方的共识。
 
  报告中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内涵,每一项重要政策措施简明的表述背后,都有具体的配套措施。报告里一张张民生清单、一项项民生实事的背后,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浓郁的民生情怀,也表明我国的发展有温度、人民的幸福有质感。
 
  扶贫要先“扶智”,抓好教育扶贫。在培育“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帮助贫困群众把产业发展起来,让群众有稳定的收入
 
  过去一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0%以上。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强化资金和项目监管。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审议时,人大代表指出,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要先“扶智”,抓好教育扶贫,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建立培训效果“回头看”机制。通过教育扶贫,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掌握技能,这样才能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强致富本领。尤其要在培育“造血”功能上下功夫,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应抓住产业扶贫这条治本之策,因地制宜,帮助贫困群众把产业发展起来,让群众有稳定的收入。
 
  要把“稳定”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大代表建议,将“一稳定两不愁三保障”作为扶贫目标;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助推精准扶贫的力度,并按照结算制方式,实行实报实销;加大村组道路和危房改造建设力度;借鉴整村推进经验,给予村级组织更多自主权,深入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
 
  人大代表建议,对易地扶贫搬迁户不仅要给予资金补助,还要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创业基金,并加大对生态移民搬迁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对甘肃易地扶贫搬迁中23.1万同步搬迁户人均按5000元给予补助,安排10亿元资金,确保完成“十三五”73.14万户的搬迁任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治理环境污染,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是治本之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审议时,人大代表指出,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把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报告提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抓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200万亩以上,积累更多生态财富,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开展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出台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审议时,人大代表认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期待和关切,体现了政府的责任和担当。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是能源资源消耗产生的污染物,已经大大超过了我国的环境容量。节约能源资源消耗,就是对保护环境的贡献。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是治本之策。
 
  人大代表建议,在环境污染治理上,既要重视治标,也要重视治本,标本兼治;既要重视末端,也要重视源头,多管齐下。要解决好弃风、弃光问题,发挥可再生能源优势,削减化石能源消耗。
 
  人大代表认为,加快甘肃生态屏障建设,是构建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屏障的迫切需要。人大代表建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资金支持力度,促进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两江一水”、渭河源区综合治理规划实施。
 
  人大代表建议,建立多层次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甘肃防沙治沙支持力度。加大对甘肃天保工程、三北防护林等重点林业工程的资金支持力度,把造林补助的标准提高到每亩600元至800元。
 
  人大代表建议,将甘肃水源地15°至25°非基本农田坡耕地纳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范围;加强对新兴绿色富民产业、基层林业组织和西部生态保护建设科研项目的支持,稳定机制体制和科研人才队伍。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人才培育、引进及产业扶持等支持力度,解决产业发展滞后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实施好相关规划,研究制定新举措。推动国家级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创新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生态严重退化等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审议时,人大代表认为,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情况下,要注重研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应突出的重点和新的举措。特别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人才培育、引进及产业扶持等支持力度。
 
  人大代表指出,面对新形势,西部的开发,重点是人才的开发培养,这是西部开发的治本之策、长久之策。西部地区的人才开发培养,要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研究新举措、出台新政策,从而培养好、使用好人才。人大代表建议,国家给西部地区一些特殊的政策用以扶持教育发展、培养人才,并留住人才在本地从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人大代表认为,西部大开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解决产业发展滞后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人大代表建议,新的西部开发,要对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新产业和好的产业、适合西部地区发展的产业,有重点地予以政策支持和措施扶持,促进西部地区产业发展。
 
  根据甘肃发展实际,人大代表建议,国家发改委在石化产业布局调整方案中,列入甘肃兰石化环保技改搬迁和PX项目、庆阳石化600万吨扩能改造项目,为甘肃进一步推动项目提供依据。国家相关部门在企业上市融资等方面应对甘肃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兰州新区的政策项目扶持力度,以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大型企业入驻兰州新区。王仲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