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为百姓谋福祉——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专题报道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8-03-06 10:46:28
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从学习培训到会前集中视察,从听取相关汇报到准备意见建议,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甘肃代表团人大代表,肩负着2600多万陇原儿女的重托,手捧凝聚着民智民意的意见建议,昂首阔步,踏上了新的履职征程——不忘初心 为百姓谋福祉
“矿山工人找个媳妇儿都困难!”2月27日,记者采访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镜铁山矿业有限公司桦树沟作业区值班长谢生瑞时,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初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将赴京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要代表矿区群众提出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议案建议,要参与审议审查各项报告和法律草案等,谢生瑞说,自己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内心的压力不小,为了精心准备好建议,连续几个晚上都没睡好。
这位看着踏实精干的年轻工人代表,由于工作关系,尤其关心关注矿区工人的健康问题。谢生瑞和同事们常年在井下从事生产作业。他告诉记者,矿山井下作业环境阴冷潮湿,很容易诱发关节疾病;同时,爆破作业和生产作业过程产生的大量粉尘和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氮氧化合物、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人的身体会产生严重影响;再者,井下作业环境危险系数高,且工人长期在井下闭塞压抑的环境中工作,容易产生烦躁、疲劳、抑郁等各种不良情绪,导致精神亚健康。谢生瑞说,尤其特繁作业的工人,普遍劳动强度比较大,身体很难支撑长时期的井下作业。有的露天矿,平均海拔在3700米以上,高海拔作业,不仅受紫外线伤害较多,而且容易产生高原反应。所以,在矿区工作的一线工人,在身体机能和精神健康方面,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根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或基层干部,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应该退休。因此,谢生瑞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允许从事特繁井下作业,且工龄达到30年,年龄达到50岁的工人退休。因为根据经验,由于人体机能和反应能力等的减退,长期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很多工人在50岁左右就不再能够胜任井下的工作。
国家法律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职工年满50周岁,在管理技术岗位的女职工年满55周岁。
谢生瑞说:“在矿区工作的管理技术岗位人员,也需要经常下井,指导井下作业,工作环境是一样的,但并不能享受特繁工种工人的提前退休政策。这是个普遍现象。”他建议,国家应把与特繁工种相同工作环境的管理技术岗位人员纳入提前退休政策范围,努力提升矿区工作人员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矿山远离城市,年轻工人找媳妇儿困难,即使结了婚也经常回不了家,照顾不了家人。如果能提前退休,就能多点时间陪陪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了。”谢生瑞言语间流露出殷殷的期望。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村委委员、妇联主席王秀兰,曾经许下了三个愿望:挣更多的钱,孩子考上大学,坐飞机去旅行。实现了这三个愿望,日子红火起来的王秀兰,又默默许下新的愿望:做最好的自己,让全村人相信自己,带动全村人一起致富。
2010年,王秀兰通过国家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贷款4万元,搭起了一座日光温室。那时候,她有了空闲时间就看书,学习种植知识。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她家的蔬菜大棚第一年就收入2.5万元。
2011年,收入3万多元。2012年,又收入3万多元……从种植设施蔬菜开始,王秀兰一家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而且,日光温室里的活,平时她一个人就能应对,丈夫可以放心到附近企业打工。
村里人见王秀兰的大棚挣钱多,跑来看她是如何种植的。王秀兰就手把手地给他们传授种植经验。没过多久,在她的帮助下,许多人家都搭建起了自家的蔬菜大棚,靠种植大棚蔬菜过上了好日子。通过这件事,村里人越来越信任她了。
目前,蜻蜓村已建成日光温室684座1176亩,平均每亩收入2.4万元以上,是大田玉米、小麦的20倍、30倍。种植的蔬菜全面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严格按照生产规程进行生产,达到了绿色、环保、无污染的有机农产品生产要求,注册了“蜻蜓村”生产商标。
蜻蜓村还建成了标准化羊舍150栋,存栏肉羊4500只,年出栏3200只,实现利润51万元。全面投产后,羊存栏可达5万只,年出栏可达3万只,实现年产值5000多万元,年纯收入可达800多万元。现在,设施农牧业收入占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
在守住基础农业的同时,蜻蜓村还发挥地处城郊、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建成了蜻蜓“普罗旺斯”庄园。庄园集薰衣草种植、全景观时尚生态餐厅、名优果蔬采摘园、多肉植物观赏、乡村文化广场、人工垂钓湖、儿童体验馆、乡村农家乐为一体,每年都吸引大批城乡游客,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度假好去处。2015年,蜻蜓村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成了武威市乃至整个河西走廊的一张乡村旅游名片。
近年来,蜻蜓村已累计建设两层别墅式小楼、住宅楼、公租房、商铺共90栋1200多户,并配套了基础设施,村民们都住进了整洁宽敞的楼房。
现在,王秀兰和全村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水的问题一直成为压在大家心头的忧患。她说,我的家乡在石羊河流域,南面是祁连山,北面是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属西北内陆干旱区,是我国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最脆弱、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
王秀兰说,严重缺水是制约石羊河流域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问题和关键因素。她建议,水利部协调黄河水利委员会同意石羊河流域地区从黄河年调水1.54亿立方米;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将甘肃省引黄济石精准扶贫生态移民供水工程列为南水北调西线一期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石羊河流域受水区应急项目,调整列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先期实施,解决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精准扶贫生态移民供水问题。
梁倩娟:扶持好农村电商这棵“春苗”
“明天徽县电商年货节就要正式开始了,我们报名的产品是纯手工蜂蜜核桃糖。可是,做一锅,被大家抢订了!再赶紧做一锅,又被大家抢订了!继续做一锅,又没了!明天现场,拿啥卖?”
“这是一个繁忙的季节,村民又送来了30个土鸡蛋。”
“浩浩荡荡地发货了!”
……
这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梁倩娟微信朋友圈里的一段信息。
80后梁倩娟,是甘肃省陇南市徽县“陇上庄园”淘宝网店负责人。她告诉记者,陇南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越,有着丰富的绿色原生态农产品。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而且交通不便,深藏在陇南大山深处的“宝贝”,只好与城市居民隔山相望。城里人苦苦寻找无公害农产品,而深山里的农产品又走不出去。这些年,梁倩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建团队,通过淘宝网、微信、微商等各类平台,集中收购、推广和销售陇南当地的土特产,努力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据梁倩娟介绍,自己的网店年销售额在160万元以上,她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当地的农产品,带动了100多户贫困户脱贫。
近年来,陇南市结合自身实际,摸索出了电商扶贫的新路子,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了网络里的近在咫尺。2018年1月,在甘肃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的电商扶贫“陇南经验”被写入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并被作为可推广可复制的扶贫方式推出。提及此,梁倩娟眼神里满是自豪。
梁倩娟说,事实证明,农民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就是农产品和土特产,而陇南电商在助农增收方面,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尤其是农村电商,扎根于农村,与农产品有着最近距离的接触,不仅能经常收购和销售本村以及周边村的农产品,如陇南的土蜂蜜、核桃、食用菌、土猪肉、土鸡、苗木、苹果、中药材等,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把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还能吸纳留守妇女或者大龄妇女就近务工。”
梁倩娟指出,农村电商企业虽然正在乘着时代的东风茁壮成长,像春天田野的麦苗一样生机盎然,但机遇稍纵即逝,很多电商企业的成长总是磕磕绊绊、不太理想。她建议,既然政府选准了电商扶贫道路,就应在基础设施建设、冷链仓储、乡村物流、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梁倩娟相信:“当很多个成熟的电商企业矗立在陇南大地时,将会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不仅能够促进农产品销售,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吸引更多劳动力返乡创业,让农村真正变成致富的摇篮。”
“人大代表肩负着光荣使命,既是一项重大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要做好下情上传、上情下达,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尽最大努力履行好代表职责。”2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马晖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马晖玲不仅是一位草学专家,还是一位民革党员,一位回族博士后。这些年,她针对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三农”问题等,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无论是在三尺讲台,还是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她都以身作则,一如既往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秀美山川建言践行、发光发热。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对建设生态文明着墨甚多。中央和地方各级各部门也就保护好“绿水青山”出台了专门意见,并加大力度监督检查。草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环境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制于草原牧区自然环境恶劣、产业结构单一、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诸多原因,牧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人口比例较大,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如何既保护好草原生态,又能搞好牧区脱贫工作呢?”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马晖玲进行了充分准备,企望发挥草原学科团队力量,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关于西部草原生态建设和牧区贫困人口脱贫方面的建议,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出实招、谋良策。
马晖玲说,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文明的主战场,全社会应高度关注草原资源在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地位。首先,面对当今我国草原大面积退化的严峻现实以及人民对美好环境的期待,草原管理应该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原生长周期短、牧草产量低、生态系统极度脆弱。因此,她建议,青藏高原牧区不应过多强调发展畜牧业生产,而应以发展生态旅游、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等产业为主。对有条件或有潜力的牧区,要注重打造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和景观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强化培训,转变牧民原有的以牧为主的生产方式,通过服务业增加牧民收入,实现环境保护和扶贫脱困双赢。
马晖玲建议,要利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管理草原资源。综合生态系统管理,采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行政的、市场的和社会的调整机制,解决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创造和实现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多元惠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简而言之,就是要解决生态保护和建设中‘九龙治水’的问题。”马晖玲建议,要整合牧区草原保护、畜牧业发展以及民生发展等项目,统筹规划,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实施牧区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脱贫融合发展战略。
“还要高度关注牧区人民的能力建设。”马晖玲补充道,这里的“能力建设”不仅包括对牧民在产业转移和城镇化等过程中的技能培训,还包括对牧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等的培训提升。“相信只要以科学和可持续的发展规划为指导,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牧民群众‘碧草蓝天’和‘腰包鼓鼓’的愿景一定能同步实现。”马晖玲信心满满。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庄窠集镇西坪村党支部书记马天龙,曾任村会计、村委会主任。从担任村会计起,就开始了对西坪村发展的思考,他将全部心思倾注在西坪村的发展上。
西坪村地处广河县南部二阴山区,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种植结构单一,致富渠道狭窄,群众大多守着几亩薄田度日。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养成了种植马铃薯的习惯,但由于品种退化,产量低而不稳,遇到干旱,只能勉强糊口,群众生活非常困难。
面对这种现状,马天龙多次和村干部、群众商议种植业的出路,组织村干部和部分农户到定西市安定区、渭源县等地学习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技术,引导群众新建种薯贮藏窖、生产马铃薯脱毒种薯原种、脱毒种薯,有效提高了种植业收入。
在此基础上,马天龙积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仅促进了粮食增产,同时也产生了丰富的玉米秸秆,为发展草食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草资源,推动了全村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户一年可收入三四万元。
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的同时,18岁高中毕业就出门打工的马天龙,利用自己打工积累的经验,从最初带着七八人修水渠、修路、盖房子,发展到现在最多时带领五六百人从事各种土建工程。
马天龙率领的土建队伍,稳定用工保持在100多人,其中本村60多人。这些人通过务工,年均收入6万多元。而他最初率领的七八人中,有四五人已成了小老板,在县城买了楼房,开上了小汽车。
西坪村种植、养殖、务工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但马天龙的思考并没有停止,他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与西坪村同一条公路线上,距西坪村30多公里的“齐家文化”遗存。
1924年,瑞典地质考古学家安特生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洮河西岸的齐家坪考察时,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命名为“齐家文化”。“齐家文化”是中国青铜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源头,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渡时期的一种遗存,是人类灿烂的文化瑰宝。
“齐家文化”也成为甘肃省又一个文化标志,成为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广河县独一无二的文化标志。“齐家文化”故里借此建成全国唯一一座齐家文化陈列展馆,陈列展示齐家坪遗址发掘发现的陶器、骨器、铜器、石器、玉器等7大类文物4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41件、三级文物213件。成功注册齐家文化商标,孵化旅游、小商品、民族工艺品等10大类100多个品种的文化产品。
马天龙说,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挖掘齐家文化价值,打造齐家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他建议,国家对齐家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给予扶持。
马天龙说,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运营,必将让这一遗存得到更好的保护,让更多的人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还将在更大范围内带动旅游、小商品、民族工艺品等产业发展,让埋在土里的文化带动更多的群众走上稳定致富之路。
(记者 王仲毅 薛文阅)
谢生瑞:让特繁矿工早早把家还
“矿山工人找个媳妇儿都困难!”2月27日,记者采访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镜铁山矿业有限公司桦树沟作业区值班长谢生瑞时,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初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将赴京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要代表矿区群众提出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议案建议,要参与审议审查各项报告和法律草案等,谢生瑞说,自己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内心的压力不小,为了精心准备好建议,连续几个晚上都没睡好。
这位看着踏实精干的年轻工人代表,由于工作关系,尤其关心关注矿区工人的健康问题。谢生瑞和同事们常年在井下从事生产作业。他告诉记者,矿山井下作业环境阴冷潮湿,很容易诱发关节疾病;同时,爆破作业和生产作业过程产生的大量粉尘和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氮氧化合物、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人的身体会产生严重影响;再者,井下作业环境危险系数高,且工人长期在井下闭塞压抑的环境中工作,容易产生烦躁、疲劳、抑郁等各种不良情绪,导致精神亚健康。谢生瑞说,尤其特繁作业的工人,普遍劳动强度比较大,身体很难支撑长时期的井下作业。有的露天矿,平均海拔在3700米以上,高海拔作业,不仅受紫外线伤害较多,而且容易产生高原反应。所以,在矿区工作的一线工人,在身体机能和精神健康方面,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根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或基层干部,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应该退休。因此,谢生瑞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允许从事特繁井下作业,且工龄达到30年,年龄达到50岁的工人退休。因为根据经验,由于人体机能和反应能力等的减退,长期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很多工人在50岁左右就不再能够胜任井下的工作。
国家法律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职工年满50周岁,在管理技术岗位的女职工年满55周岁。
谢生瑞说:“在矿区工作的管理技术岗位人员,也需要经常下井,指导井下作业,工作环境是一样的,但并不能享受特繁工种工人的提前退休政策。这是个普遍现象。”他建议,国家应把与特繁工种相同工作环境的管理技术岗位人员纳入提前退休政策范围,努力提升矿区工作人员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矿山远离城市,年轻工人找媳妇儿困难,即使结了婚也经常回不了家,照顾不了家人。如果能提前退休,就能多点时间陪陪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了。”谢生瑞言语间流露出殷殷的期望。
王秀兰: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蜻蜓村村委委员、妇联主席王秀兰,曾经许下了三个愿望:挣更多的钱,孩子考上大学,坐飞机去旅行。实现了这三个愿望,日子红火起来的王秀兰,又默默许下新的愿望:做最好的自己,让全村人相信自己,带动全村人一起致富。
2010年,王秀兰通过国家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贷款4万元,搭起了一座日光温室。那时候,她有了空闲时间就看书,学习种植知识。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她家的蔬菜大棚第一年就收入2.5万元。
2011年,收入3万多元。2012年,又收入3万多元……从种植设施蔬菜开始,王秀兰一家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而且,日光温室里的活,平时她一个人就能应对,丈夫可以放心到附近企业打工。
村里人见王秀兰的大棚挣钱多,跑来看她是如何种植的。王秀兰就手把手地给他们传授种植经验。没过多久,在她的帮助下,许多人家都搭建起了自家的蔬菜大棚,靠种植大棚蔬菜过上了好日子。通过这件事,村里人越来越信任她了。
目前,蜻蜓村已建成日光温室684座1176亩,平均每亩收入2.4万元以上,是大田玉米、小麦的20倍、30倍。种植的蔬菜全面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严格按照生产规程进行生产,达到了绿色、环保、无污染的有机农产品生产要求,注册了“蜻蜓村”生产商标。
蜻蜓村还建成了标准化羊舍150栋,存栏肉羊4500只,年出栏3200只,实现利润51万元。全面投产后,羊存栏可达5万只,年出栏可达3万只,实现年产值5000多万元,年纯收入可达800多万元。现在,设施农牧业收入占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
在守住基础农业的同时,蜻蜓村还发挥地处城郊、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建成了蜻蜓“普罗旺斯”庄园。庄园集薰衣草种植、全景观时尚生态餐厅、名优果蔬采摘园、多肉植物观赏、乡村文化广场、人工垂钓湖、儿童体验馆、乡村农家乐为一体,每年都吸引大批城乡游客,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度假好去处。2015年,蜻蜓村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成了武威市乃至整个河西走廊的一张乡村旅游名片。
近年来,蜻蜓村已累计建设两层别墅式小楼、住宅楼、公租房、商铺共90栋1200多户,并配套了基础设施,村民们都住进了整洁宽敞的楼房。
现在,王秀兰和全村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水的问题一直成为压在大家心头的忧患。她说,我的家乡在石羊河流域,南面是祁连山,北面是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属西北内陆干旱区,是我国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最脆弱、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
王秀兰说,严重缺水是制约石羊河流域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问题和关键因素。她建议,水利部协调黄河水利委员会同意石羊河流域地区从黄河年调水1.54亿立方米;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将甘肃省引黄济石精准扶贫生态移民供水工程列为南水北调西线一期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石羊河流域受水区应急项目,调整列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先期实施,解决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精准扶贫生态移民供水问题。
梁倩娟:扶持好农村电商这棵“春苗”
“明天徽县电商年货节就要正式开始了,我们报名的产品是纯手工蜂蜜核桃糖。可是,做一锅,被大家抢订了!再赶紧做一锅,又被大家抢订了!继续做一锅,又没了!明天现场,拿啥卖?”
“这是一个繁忙的季节,村民又送来了30个土鸡蛋。”
“浩浩荡荡地发货了!”
……
这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梁倩娟微信朋友圈里的一段信息。
80后梁倩娟,是甘肃省陇南市徽县“陇上庄园”淘宝网店负责人。她告诉记者,陇南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越,有着丰富的绿色原生态农产品。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而且交通不便,深藏在陇南大山深处的“宝贝”,只好与城市居民隔山相望。城里人苦苦寻找无公害农产品,而深山里的农产品又走不出去。这些年,梁倩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建团队,通过淘宝网、微信、微商等各类平台,集中收购、推广和销售陇南当地的土特产,努力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据梁倩娟介绍,自己的网店年销售额在160万元以上,她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当地的农产品,带动了100多户贫困户脱贫。
近年来,陇南市结合自身实际,摸索出了电商扶贫的新路子,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了网络里的近在咫尺。2018年1月,在甘肃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的电商扶贫“陇南经验”被写入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并被作为可推广可复制的扶贫方式推出。提及此,梁倩娟眼神里满是自豪。
梁倩娟说,事实证明,农民最直接的经济来源就是农产品和土特产,而陇南电商在助农增收方面,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尤其是农村电商,扎根于农村,与农产品有着最近距离的接触,不仅能经常收购和销售本村以及周边村的农产品,如陇南的土蜂蜜、核桃、食用菌、土猪肉、土鸡、苗木、苹果、中药材等,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把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还能吸纳留守妇女或者大龄妇女就近务工。”
梁倩娟指出,农村电商企业虽然正在乘着时代的东风茁壮成长,像春天田野的麦苗一样生机盎然,但机遇稍纵即逝,很多电商企业的成长总是磕磕绊绊、不太理想。她建议,既然政府选准了电商扶贫道路,就应在基础设施建设、冷链仓储、乡村物流、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梁倩娟相信:“当很多个成熟的电商企业矗立在陇南大地时,将会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不仅能够促进农产品销售,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吸引更多劳动力返乡创业,让农村真正变成致富的摇篮。”
马晖玲:实现“碧草蓝天”和“腰包鼓鼓”双赢
“人大代表肩负着光荣使命,既是一项重大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我要做好下情上传、上情下达,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尽最大努力履行好代表职责。”2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马晖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马晖玲不仅是一位草学专家,还是一位民革党员,一位回族博士后。这些年,她针对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三农”问题等,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无论是在三尺讲台,还是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她都以身作则,一如既往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秀美山川建言践行、发光发热。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对建设生态文明着墨甚多。中央和地方各级各部门也就保护好“绿水青山”出台了专门意见,并加大力度监督检查。草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环境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制于草原牧区自然环境恶劣、产业结构单一、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诸多原因,牧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人口比例较大,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如何既保护好草原生态,又能搞好牧区脱贫工作呢?”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马晖玲进行了充分准备,企望发挥草原学科团队力量,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关于西部草原生态建设和牧区贫困人口脱贫方面的建议,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出实招、谋良策。
马晖玲说,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文明的主战场,全社会应高度关注草原资源在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地位。首先,面对当今我国草原大面积退化的严峻现实以及人民对美好环境的期待,草原管理应该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原生长周期短、牧草产量低、生态系统极度脆弱。因此,她建议,青藏高原牧区不应过多强调发展畜牧业生产,而应以发展生态旅游、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等产业为主。对有条件或有潜力的牧区,要注重打造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和景观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强化培训,转变牧民原有的以牧为主的生产方式,通过服务业增加牧民收入,实现环境保护和扶贫脱困双赢。
马晖玲建议,要利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管理草原资源。综合生态系统管理,采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行政的、市场的和社会的调整机制,解决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创造和实现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多元惠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简而言之,就是要解决生态保护和建设中‘九龙治水’的问题。”马晖玲建议,要整合牧区草原保护、畜牧业发展以及民生发展等项目,统筹规划,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实施牧区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脱贫融合发展战略。
“还要高度关注牧区人民的能力建设。”马晖玲补充道,这里的“能力建设”不仅包括对牧民在产业转移和城镇化等过程中的技能培训,还包括对牧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等的培训提升。“相信只要以科学和可持续的发展规划为指导,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牧民群众‘碧草蓝天’和‘腰包鼓鼓’的愿景一定能同步实现。”马晖玲信心满满。
马天龙:让埋在土里的文化带动更多群众走上稳定致富路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庄窠集镇西坪村党支部书记马天龙,曾任村会计、村委会主任。从担任村会计起,就开始了对西坪村发展的思考,他将全部心思倾注在西坪村的发展上。
西坪村地处广河县南部二阴山区,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种植结构单一,致富渠道狭窄,群众大多守着几亩薄田度日。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养成了种植马铃薯的习惯,但由于品种退化,产量低而不稳,遇到干旱,只能勉强糊口,群众生活非常困难。
面对这种现状,马天龙多次和村干部、群众商议种植业的出路,组织村干部和部分农户到定西市安定区、渭源县等地学习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技术,引导群众新建种薯贮藏窖、生产马铃薯脱毒种薯原种、脱毒种薯,有效提高了种植业收入。
在此基础上,马天龙积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仅促进了粮食增产,同时也产生了丰富的玉米秸秆,为发展草食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草资源,推动了全村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户一年可收入三四万元。
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的同时,18岁高中毕业就出门打工的马天龙,利用自己打工积累的经验,从最初带着七八人修水渠、修路、盖房子,发展到现在最多时带领五六百人从事各种土建工程。
马天龙率领的土建队伍,稳定用工保持在100多人,其中本村60多人。这些人通过务工,年均收入6万多元。而他最初率领的七八人中,有四五人已成了小老板,在县城买了楼房,开上了小汽车。
西坪村种植、养殖、务工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但马天龙的思考并没有停止,他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与西坪村同一条公路线上,距西坪村30多公里的“齐家文化”遗存。
1924年,瑞典地质考古学家安特生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洮河西岸的齐家坪考察时,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命名为“齐家文化”。“齐家文化”是中国青铜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源头,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渡时期的一种遗存,是人类灿烂的文化瑰宝。
“齐家文化”也成为甘肃省又一个文化标志,成为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广河县独一无二的文化标志。“齐家文化”故里借此建成全国唯一一座齐家文化陈列展馆,陈列展示齐家坪遗址发掘发现的陶器、骨器、铜器、石器、玉器等7大类文物4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41件、三级文物213件。成功注册齐家文化商标,孵化旅游、小商品、民族工艺品等10大类100多个品种的文化产品。
马天龙说,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挖掘齐家文化价值,打造齐家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他建议,国家对齐家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给予扶持。
马天龙说,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运营,必将让这一遗存得到更好的保护,让更多的人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还将在更大范围内带动旅游、小商品、民族工艺品等产业发展,让埋在土里的文化带动更多的群众走上稳定致富之路。
(记者 王仲毅 薛文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