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陇原环保世纪行“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采访团陇南采访纪实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8-07-27 14:44:12

  林区上空无人机巡查,地面护林员徒步巡查;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信息中心的液晶大屏幕上,实时播放着林区监控动态;电脑前的工作人员,时刻关注着监测站点的现状……7月11日上午,记者在承担着鸡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管理工作的甘肃省成县赵坝林场采访时,看到了如此情景。
 
  7月9日至15日,陇原环保世纪行“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采访团在间断性大雨中数次穿过滑坡或半幅坍塌的路段,行进在陇南市礼县、成县、两当、徽县境内自然保护区,前往林场、管护站、村社等地采访,察看植被保护恢复、野生动物保护、矿业权退出和环境恢复治理等情况。
 
  升级改造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探索建立无人机巡查和管护模式
 
  6月23日,星期六。天气:阴转晴。
 
  巡山查林地点:鸡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赵坝林场庄子管护站七盘村区域。
 
  巡查结果:今天中午,我站安排我对该区单沟、朽木头沟区域进行全面巡查。经踏查,区域内未发现森林病虫害、乱采滥挖、乱捕滥猎等不良现象和违法行为。同时,对朽木头沟瞎猫山区域修路工程进行实地查看,工程未开工,尚无施工队进驻。巡查中,我在田间地头对当地夏收群众宣传了严禁焚烧秸秆、杂草的政策。
 
  站长:何建宁(签字)。护林员:雷向荣(签字)。
 
  成县鸡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赵坝林场庄子管护站的巡查记录,显示着护林员的日常工作。赵坝林场场长、林业工程师魏兵祥说,赵坝林场现有9个森林管护站,3个林区木材检查站,职工145人,管护范围涉及4个乡镇38个行政村68.66万亩国有森林资源。
 
  “林场10年内没有新进人员,现有护林员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每人管护面积5000亩至1.2万亩不等。”魏兵祥说,为解决管护人员不足、管护面积较大的问题,2015年,赵坝林场与移动公司协商,依托移动通信网络,投资15万余元,在辖区8个管护站、3个检查站、2处控制性山头建设视频监控系统13套,成立赵坝林场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信息中心,制定了《成县赵坝林场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信息中心管理办法》《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信息中心岗位职责》,安排工作人员对林区动态和火情信息进行24小时值班监测,对发生的重大情况做到及时逐级上报,切实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经过两年多的运行,赵坝林场的管理平台和监测系统凸显出一些问题:由于重点林区网络不通,无法安装监测设备,重点区域监测和管理未能做到全覆盖;已安装的设备因林区天气恶劣,设备受损,出现监测中断现象,维护成本较高;由于监测设备陈旧,监测范围小,监测数据存储时效性不强,不能满足监测需求。
 
  为解决以上问题,赵坝林场通过与铁塔公司协商,租用铁塔公司铁塔,在林区重点部位架设10套360度旋转网络高清视频监测设备,并对6套受损严重的监测设备进行维修更换;对防火信息监测中心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增加60英寸大屏幕监测显示器一台,更新了16T大容量硬盘存储设备和36路交换机。
 
  针对森林资源日常巡查存在人均管护面积大、林区地形复杂、巡查难度大等问题和部分区域护林员难以到达以致森林资源状况不能及时掌握的现象,2018年,赵坝林场首批采购高性能无人机8台,邀请技术人员对护林员进行专业实地培训,探索建立无人机巡查和管护模式。
 
  目前,赵坝林场机关业务股和林政股均有2名、各管护站均有1名操控较为熟练的无人机操作员,正在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扩大操作人员队伍;计划在80%以上的护林员掌握无人机操控技术后,基层各管护站和机关相关股室均配备1台无人机,实现无人机巡查常态化。
 
  “2015年,监测中心始建时,通过视频监控监测森林资源的范围大约为林地面积的25%。通过2017年升级改造,目前森林资源监测范围扩大至60%以上。”魏兵祥说,过去,发生火情火警或资源受损情况,由于人均管护面积较大,发现的时间常有延后。现在,通过网络监控升级、监测范围扩大,辖区只要发生火情、火警或其他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中心第一时间就能发现,提高了预警能力,辖区动态反馈的时效性明显增强。
 
  魏兵祥说,2017年至今,通过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发现林区疑似烟点3处,均及时通知基层管护站进行查明处理,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为公安机关和交警部门查证和提供视频资料5次。通过无人机航拍,促进了林地卫片执法、感点监测等工作顺利进行。
 
  赵坝林场林政资源股股长陈建辉告诉记者:“2010年,辖区的黄渚管护站差点被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冲毁。现在,遇到这种险情,我们就能提前预防了。”
 
  7月10日晚,一场暴雨突然来袭。陈建辉说:“辖区赵坝管护站河道水位急剧上涨,差一尺,洪水就冲上管护站了。”记者了解到,预警中心发现险情后,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报告,使两岸60多户村民及时转移,免受了灾难。
 
  还有村民告诉记者,有一次,村里两个小孩走失,父母跑遍整个县城也没有找到,急得直掉眼泪。绝望之际,预警中心工作人员从监控中发现小孩进入了林区。晚上11点多,工作人员将孩子安全带出并交给家长。
 
  “以前,巡查全靠人走,从早到晚,只能在山林里走一二十公里,有些地方还到不了。”雷向荣说,现在,有了摄像头和无人机,我们上不去的地方都能清晰地看到了。
 
  科学区划功能,各级约谈交办的环境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
 
  礼县境内的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2年,总面积11330公顷,包括8个乡镇69个行政村及香山管护站的部分国有资源,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名胜古迹和珍稀动物。
 
  2016年,环保部西北督查中心认为,香山自然保护区批建程序不符合法律法规,保护区范围边界、功能区划和资源本底数据不清,要求销号或开展保护区重新确认工作。
 
  “根据现行的《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等相关规定,勉强符合设立自然保护区条件的仅有2个乡镇12个行政村4100.2公顷。”礼县林业局局长康海说,随着国家生态保护政策日益趋紧,保护区内许多扶贫和民生项目无法得到审批实施,直接影响礼县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
 
  康海说,在最新功能区划中,鉴于核心区和缓冲区存在大量的农田、居民点、道路、旅游景点等,人口密度大,人为活动频繁,大部分地段不具备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应将大面积集中分布的农田、村庄和人为活动频繁的旅游景点予以剔除,重新区划,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完整性。
 
  记者了解到,按照原环保部西北督查中心、省政府及相关厅局关于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问题自查整改要求,从2016年7月开始,礼县政府先后多次召开环境问题交办会、督办会、约谈会,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保护区内违规审批、违法建设、审批手续不全等问题开展排查检查和专项整治,全面整改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存在隐患。
 
  针对批建程序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范围和功能区尚不明确的问题,礼县林业部门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数据、保护对象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和信息收集整理,编制了《甘肃礼县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报告》,区划总面积4100.2公顷,涉及2个乡镇12个行政村1281人。区划报告于2017年2月通过了省林业厅评审,5月上报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并由县政府按程序上报市政府、省政府,正在审批确认当中。2018年5月,省环保厅专家组来到礼县香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了修改意见,目前正在修改完善。
 
  就自然保护区有管理机构但无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等问题,礼县安排香山自然保护区管护工作经费2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房屋维修和管理,由县财政追加预算予以安排;以后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经费予以保障。现已添置了办公设施,维修了管护站办公室6间。县编委会对香山自然保护区管护站编制进行了调整加强,由原来的5人增加至8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针对翠峰观等寺庙及旅游景点人员扰动的问题,当地政府重新调整了保护区功能区划,剔除了不符合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大面积集中分布农田、居民点,人为活动频繁的主要通道及省、县、乡道路周围区域,分散分布的小面积块状、片状林地,并将翠峰观、金轮寺、香山观景区及周边划分到保护区外。
 
  就江口乡楼房沟一宗尚未生产的探矿项目问题,经当地政府工作,这一项目已依法退出了与自然保护区重叠的部分,并针对缓冲区存在两条公路穿越的问题进行了生态修复治理。目前,生态修复造林已完成,经验收达到了恢复治理的要求。
 
  康海说,在以上整改问题中,探矿项目、植被恢复项目已整改到位,具备销号条件,已上报市林业局、市环保局,正在申请销号验收。其余整改问题待《甘肃礼县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批复后可按时限要求销号。
 
  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一定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大山深处的两当县云屏镇店子村,有酿酒的传统,村民用自产的高粱、玉米等自酿自饮。2011年,两当县人大代表、店子村村民陈燕看到村子所在的三峡景区游客数量持续增多,就利用自家两张桌子办起了农家乐。
 
  这一年,陈燕手里开始有了余钱。2012年,陈燕在自家院子上扩建的农家乐正式营业。看到游客喜欢自己酿的酒,她就给农家乐起了“青酒坊”这个名字。
 
  陈燕算了一笔账,一座酿酒蒸笼用50公斤玉米、5公斤高粱、5公斤小麦,加上其他费用也就200元的成本,经过发酵、翻缸等工序约18天,能蒸馏出20公斤酒,每公斤按均价30元计算,能卖600元。
 
  借着自家酿制的好酒,陈燕一家人将小型农家乐升级成为集青酒酿造、农特产品销售、吃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农家乐示范点。如今,“青酒坊”能同时接待百余人,每年卖酒的收入有10多万元。
 
  陈燕自家酿的酒有了销路,她就给村里的贫困户传授酿酒技术,帮助贫困户销酒。在陈燕的帮助下,村里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从原来的2000余元增加至4300元。
 
  2016年,陈燕在雇用贫困户的同时,帮助其在自家农家乐和网店销售农特产品,所得利润全部归贫困户所有。
 
  目前,在陈燕的带动下,店子村先后建成农家乐、农家客栈示范户12户,基本满足了外地游客到此观光、避暑、餐饮、住宿的需要,直接间接从事乡村旅游人员达到全村人口的70%以上。
 
  陈燕说,在县政府、镇政府的指导下,店子村探索的“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提高了我们的收入。关键是我们这里生态环境好,才有了旅游业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两当县多次被评为“中国深呼吸小城”“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绿色名县”等。两当县林业局局长成仁才告诉记者,近20年来,两当县森林面积增加了8500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3.5个百分点,目前森林覆盖率为75%。
 
  “我做管护员近4年了,巡山时经常发现动物活动的痕迹,有时还能碰见一些珍稀动物。”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屏管护站管护员乔鹏飞说,看到保护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自己很有成就感。
 
  “从2016年到2018年上半年,我们对盗采盗挖现象进行了区域治理,对保护区内缓冲区和实验区的违规建设项目进行了停工通知和撤离整改,并对保护区破坏区域进行了植被恢复。同时,在普法宣传、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云屏林场场长宋云说,自2016年11月起,林场抽调7名职工驻守元山管护点,雇佣民工25人,驻守在保护区破坏区域,开展日常巡护工作。
 
  两当县境内有两个自然保护区,分别是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万杰明说,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6年2月,总面积31938公顷,其中两当县辖区面积1771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5.5%。
 
  据介绍,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对象为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羚牛秦岭亚种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甘肃黑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张家乡境内,东北与陕西省凤县接壤,总面积6.3万亩。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湿润森林景观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林麝、豹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红豆杉、莲香树等,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自然地理景观。
 
  自保护区成立以来,保护区不断加强护林防火工作,全面落实护林防火工作责任制,领导分片包干,管护人员包山头地块,责任到人,形成了火有人防、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良好工作局面。
 
  加强重点区域的监管巡护。各管护站安排管护人员长期坚守进入保护区的各个要道关口,设立路障、警示牌,劝阻非工作人员进入保护区;对进出林区的人员,严格按照要求审核,并做好入山登记和检查工作;增加护林员日常巡查频次,并利用无人机设备巡查,提升了保护区巡查管理能力。
 
  做好巡护工作督导检查。各管护站每月开展资源巡护情况选点抽查和检查不少于3次,管护人员每月开展野外巡护不少于15天,确保任务落实到位、巡山管护到位、检查验收到位。
 
  经过30多年的严格管护,保护区内无乱砍滥伐、毁林开垦、乱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有效地保护了保护区原有的生态环境,森林总蓄积量43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顷104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6.4%。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重新启动旅游产业配套建设项目,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不误、两促进”
 
  徽县嘉陵镇上滩村、严坪村,地处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三滩风景区和月亮峡就在这两个行政村区划范围之内。这两个村的主导产业是旅游业,2016年前有农家乐32家、农家客栈17家,兼营种植、养殖。
 
  2008年以来,上滩村、严坪村依托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地方区位优势,主打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餐饮服务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家乐+贫困户”模式,扩大当地群众就业增收门路,代销当地无公害农产品,第一、三产业在2016年以前发展势头良好。2017年底,两村人均纯收入在7800元以上。
 
  “随着国家环保和林业管护政策的收紧,三滩自然风景区杜绝人员进出,自然保护区内严禁开发建设,辖区所有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全部叫停,旅游产业陷入低谷。”徽县嘉陵镇十九届人大代表、上滩村村委会主任孙忠与徽县十八届人大代表、严坪村村民方小娟说,如今,游客大幅度减少,农家乐和农家客栈近70%停业停产,原先在旅游公司和农家乐务工的近200名群众失去就业和收入来源渠道,产业链上的农产品严重滞销,经济损失巨大。
 
  “由于和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方面的政策有冲突,两个村的农户在建房、修路、产业发展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因无法办理保护区林业审批手续而不能实施。”嘉陵镇镇长锁宝林说,2016年以来,两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停止,既定的道路拓宽硬化、文化广场、游客接待中心和房车基地建设项目都没有实施。从全镇来讲,这两个村的村容村貌已经明显落后于其他村。
 
  孙忠说,当前,这两个村的旅游主导产业陷入低谷、产业链条断裂、大量群众失业,旅游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降低。失去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畜牧养殖没有合适林地、草地,以采药为生的群众也进不了山,传统种植业经济价值又低,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大幅减少,在产业发展和增加收入上陷入茫然。
 
  为此,孙忠、方小娟建议,加大协调力度,重新划分确定自然保护区范围,扩大上滩村、严坪村周边实验区面积,放宽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策,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重新启动旅游产业配套建设项目,提振群众经济发展信心,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不误、两促进”。
 
  孙忠、方小娟建议,继续扶持旅游产业,在党中央大力倡导乡村旅游的大环境下,结合嘉陵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链条长、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实际,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思路,加大对嘉陵镇特别是上滩村、严坪村这一旅游集散地的项目投入、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大力打造和提升三滩自然风景区旅游品牌,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嘉陵镇乃至徽县的又一支柱产业。
 
  “根据环保督察组反馈的问题清单,涉及我局的有10处旅游设施。”徽县旅游局负责人说,目前,徽县旅游局负责建设的旅游项目、临建设施已全部拆除,没有遗留任何污染物,施工过程中损坏的植被进行了恢复,周边环境也进行了清理整治和保护。同时,加强了月亮峡的监管,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委托徽县三滩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月亮峡进行综合管理,健全管理机构,建立管理制度,游客产生的垃圾及污染物随产随清,生态保护和护林防火有专人监管。
 
  据了解,根据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徽县旅游局积极配合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申请办理行政林业许可手续,在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区划2016年调整之后,重新编制了《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万杰明说,规划已通过省级评审,上报到国家林业局等待评审,预计今年底可完成终评。徽县旅游局还向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省林业厅提交了《关于申请补办徽县三滩旅游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及徽县三滩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林业行政许可的报告》,并按照省林业厅的要求,补充编制了《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报告》。
 
  目前,报告正在编制当中,预计今年9月可上报国家林业局。(本报记者 王仲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