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态屏障——陇原环保世纪行“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采访团酒泉活动纪实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8-08-28 10:34:41

  7月9日至15日,陇原环保世纪行“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采访团在陇南采访报道后,7月29日至8月6日,采访团一行再次赴酒泉市的敦煌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瓜州县、玉门市、金塔县部分自然保护区进行集中采访报道。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酒泉市境内各自然保护区管理依法严格,措施扎实有效,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构筑甘肃西部防风固沙屏障
 
  穿行在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圈弯,陇原环保世纪行“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采访团与5峰野骆驼不期而遇。
 
  “今年2月,保护区管护人员巡查时,遇见31峰野骆驼。”7月30日,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袁海峰告诉记者,保护区成立之前,一次遇见的最大野骆驼种群为13峰;保护区成立之后,一次遇见的最大野骆驼种群为34峰。
 
  “今年2月遇见的野骆驼大种群,是一个完整的繁殖群。”袁海峰说,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随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逐渐好转,30峰以上的野骆驼大种群频频出现,而且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在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圈弯,敦煌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王治敏指着生长茂盛的植被说,保护区建立前,当地人来这里打柴、采药、放牧,一眼望去,沙石裸露。保护区建立后,实行严格管理,禁止了采药、打柴和放牧等行为,植被明显恢复,变化非常大。
 
  袁海峰说,近年来,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采取封禁管理模式,建立入境限制与管控制度,巡查打击非法穿越保护区等行为,并建立远程视频、数字感应监控及红外线相机监测点等设施,减少了人为活动对野骆驼分布区的干扰行为,为野骆驼的繁衍生息营造了适宜空间。
 
  各级政府和水利林业部门、自然保护区以节约水资源、恢复敦煌湿地、保护敦煌绿洲为目标,实施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总体规划系列工程。从2017年开始,每年秋季,疏勒河向下游泄水,让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形成多处面积不等的湿地,产生了野骆驼栖息的基本条件。
 
  据介绍,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敦煌市西部,毗邻库姆塔格沙漠和罗布泊,总面积66万公顷。1998年成立省级保护区。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湿地、荒漠植被和野生动物。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林业局确定的濒危物种“普氏野马”放归自然基地,是西部地区野生动物重要的迁徙通道和栖息地,是甘肃西部防风固沙第一屏障,在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防止土地沙化、阻挡库姆塔格沙漠东进、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袁海峰说,按照以“资源保护为重点、科研监测为支撑、队伍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的总体布局,保护区重点建设、全面发展,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一期二期工程、湿地保护、重点生态公益林、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和退耕还林等工程,扎实做好社区共建,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态意识。
 
  为有效保护利用保护区南部水源,保护区组织实施了2016年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以工程化补偿为重点,建成了保护区社区单位阳关镇四个村节水引水渠25.91公里、实施节水滴灌1000亩。
 
  通过渠系建设集中水源,每年能将南湖灌区冬春季弃水1000万立方米引入保护区,减少地下水开采50万立方米,使保护区地下水得到了有效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在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火烧湖林区,记者了解到,林地由西祁连山、东阿尔金山地表径流和下泄洪水及地下潜流滋养形成天然植被,形成了敦煌西部地区大型绿色屏障,发挥着防风固沙、阻挡库姆塔格沙漠东移、调节区域气候等生态功能。
 
  10多年来,通过禁止放牧和严查严防开矿、私自进入保护区等破坏活动,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保护。同时,因地制宜,实施补植补造、引水拦洪灌溉及围栏建设等抚育、封育措施,扩大了林地面积2万余亩,提高了林分质量,公益林资源得到恢复性发展,林草覆盖度达到50%以上。
 
  大苏干湖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 周边75户牧民已全部有序退出
 
  2017年,大苏干湖开始禁牧。住在县城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团结乡塞什腾村48岁的牧民保卫说,过去我们都是放牧的,现在所有牧民都和我家一样,在县城安了家。
 
  “目前,大苏干湖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周边75户牧民已全部有序退出。”阿克塞大苏干湖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大苏干湖管护站副站长杨金星说,大苏干湖禁牧,从根本上解决了保护区内超载过牧、水资源无序利用的现象,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快速恢复。管护站还从牧民中择优聘用护林员开展日常管护工作,并发动和依靠周边牧民群众进行保护工作,进一步改善了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降低了人为因素破坏和影响。
 
  “目前,大苏干湖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栖息的各种鸟类有160余种,分布数量达10万多只。”阿克塞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鸟类研究学者阿利说,大苏干湖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对于很多候鸟来说,这里就是非常重要的中转站。通过多年持续观察,我们发现,一些濒危鸟类如黑颈鹤、白尾海雕等,也在大苏干湖繁衍生息。
 
  据了解,大苏干湖湿地类型主要有沼泽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湿地。其中,湖泊湿地面积较大,保护区水草丰美,植被资源丰富,鸟类品种繁多。栖息鸟类中,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目录》的有1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黑颈鹤、黑鹳及猎隼等3种,占总数的5%;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黄嘴白鹭、灰鹤、大小天鹅、普通鵟、鹅喉羚、红隼、雕鴞、纵纹腹小鴞等12种,占总数的20%。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有9种,占重点保护总数的60%。
 
  大苏干湖是很多鸟类迁徙时的必经之路,是鸟类停歇、觅食、栖息、调整自体的重要通道。据了解,候鸟往往是禽流感病原传播的真正来源。因此,加强对候鸟的疫情监测与防控,可以发现其迁徙规律以及疫病传播规律,为防治疫情提供依据。
 
  杨金星说,管护站逐步实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情报告制度,确保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严肃性。同时,向群众进行疫情防治教育,并发放宣传手册。在疫情多发期,聘用临时巡查员加大巡查力度,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
 
  记者了解到,保护区鼠害防治主要采用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控制害鼠种群数量増长。保护草原上捕食害鼠的鹰、雕、猫头鹰、赤狐以及鼬科动物等益兽益鸟,禁止猎取或捕杀。在草原开阔处建设鹰架,开展招鹰灭鼠。此外,采取必要的化学防治措施。
 
  通过实施湿地恢复工程,大苏干湖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和功能达到渐进平衡,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组成分种类和比例以及不同营养级之间的结构平衡相对稳定,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按照既有的流率、周期运行以及湿地效益的稳定发挥,对外来干扰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
 
  “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集山、水、林、田、湖、草于一体,涵盖冰川、湿地等的动植物基因库。”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玉斌说,经科学监测,盐池湾雪豹种群在188只至350只之间。雪豹数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保护区的保护效果。
 
  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地处祁连山西端、青藏高原北缘,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东南部,是以白唇鹿、雪豹、黑颈鹤等高原珍稀野生动物保护为主的超大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6万公顷。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的有1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的有27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二的有28种。
 
  保护区植被可分为7个植被类型,40个植物群系和53个群丛,共有46科183属421种。其中中国特有种109种,药用植物154种,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植物种有裸果木、羽叶点滴梅和掌裂兰。
 
  保护区地处疏勒河、党河、榆林河上游,有15.03万公顷湿地和2.3万公顷冰川。保护区冰川和湿地在祁连山疏勒河流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玉门、瓜州、敦煌、肃北、阿克塞5县市重要的水源地,也是河西走廊重要的生态屏障。
 
  据介绍,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局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先后实施了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建设,建成了保护站、检查站、监测站,埋设了界碑、界桩、标示牌、宣传牌,解决了基层保护站点照明、通信、饮水等实际问题,资源管护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
 
  张玉斌说,为加强生态资源日常监管和环境保护,保护区管理局探索建立了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站、保护点三级资源管护体系和管理局、乡镇、社区共管机制,制定了完善的资源保护和管理制度,实行车辆人员进出入保护区登记管理制度,从源头加强进出入保护区人员监督检查。还从当地社区聘请183名生态护林员,分配到各保护站、检査站从事日常值班、巡护和监测工作。
 
  同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建立了甘肃省肃北县政府、青海省德令哈市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和甘肃省敦煌西湖、安南坝、盐池湾三个保护区及森林公安分局执法联动机制,每年组织执法人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规违法行为,有效震慑了破坏生态资源违规违法人员。
 
  据了解,2017年,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対自查排查出的8个方面70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详细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方案和台账。按照重点突破、分类推进、先易后难的原则,对探采矿、旅游开发等问题坚决彻底关停整治,并安排专人全程现场监管,防止形成二次破坏;对涉及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交通道路、输变电线路、生产生活设施等问题,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督促办理相关手续,加强监管,防止新增问题发生。
 
  “在整治工作中,我们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认真落实每月检查巡查制度,将检查的情况及时反馈相关责任单位。”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监测科科长马志兵说,各保护站根据管辖区域落实每周巡查制度,及时掌握整改工作进展和成效。
 
  张玉斌说,自开展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以来,保护区管理局7次与肃北县政府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对所有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单位下发了停产停工通知,查封了5个采矿企业;8次与地方政府召开协调推进会,保障整改工作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项目57个,正在整改的项目13个。
 
  马鬃山北山羊省级自然保护区 改善北山羊及其他野生动物生存环境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地区的甘肃肃北马鬃山北山羊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北山羊种群。北山羊非常善于攀登和跳跃,长着有力的踵关节和像钳子一样的脚趾,能够自如地在险峻的乱石之间纵情奔驰。雄兽的颏下长有长须,长度大约为15厘米。雌兽的须及四肢稍短,显得比较粗壮,蹄子狭窄,尾巴较长。
 
  北山羊是典型的野生山羊,又叫悬羊、野山羊等,体长105厘米至150厘米,尾长12厘米至15厘米,高100厘米左右,体重一般为40公斤至60公斤,最大可达120公斤。北山羊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阿富汗和蒙古等地。在我国分布于新疆和甘肃西北部、内蒙古西北部等地。
 
  “马鬃山北山羊省级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保护对象为北山羊及其他野生动物。”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农牧林水利局副局长刘锋说,北山羊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物种濒危等级列为濒危。
 
  据调查,马鬃山北山羊的种群数量在500只至700只之间。刘锋说,由于马鬃山一带干旱,造成北山羊栖息地饮水困难,保护区实施了北山羊饮水工程,在北山羊栖息地边缘建设人工涝池,以解决北山羊饮水困难。
 
  甘肃肃北马鬃山北山羊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1年,是超大型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48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以北山羊为主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荒漠草原生态系统。
 
  刘锋说,保护区以保护北山羊为核心,努力改善北山羊及其它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逐步扭转北山羊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局面,进而维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除野生动物资源外,保护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也十分重要。”刘锋说,荒漠植物在干旱、极干旱区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保护区荒漠草原也是各类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优良场所。
 
  “保护区还是众多鸟类迁徙途中的停息地,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对保护河西走廊西部生态安全及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刘锋说,保护区存在各类建设项目和生态环境问题43个,其中涉及核心区的10个、缓冲区的12个、实验区的21个。目前,已完成整改29个,正在整改14个。
 
  “目前,我们按照自然保护区整改的有关要求,对整改完成县级自查验收的问题已提出销号申请,对正在整治的生态环境问题限期整改。督促自然保护区正在整改的14家企业加大整改力度,加快整改进度,并协调各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健全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出现反弹。”刘锋说。
 
  塘墩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建立信息化巡护管理平台
 
  2017年11月的一个夜晚,瓜州县天然林管护总站值班电话响起,举报人称,有人在塘墩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东巴兔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狩猎。
 
  瓜州县天然林管护总站紧急出动17名管护员,间隔10米,拉网巡查。瓜州县天然林管护总站站长张平峰说,那个夜晚少见的黑,当时,我们互相看不到,依靠安装在手持设备上的奥维互动地图导航完成了巡查。
 
  奥维互动地图导航系统,是把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区数据导入奥维互动地图软件,运用于巡护管理并建立信息化巡护管理平台。这一软件,可以对管理员外出和护林员巡护的时间、路线等进行实时跟踪监督。管理员可以随时定位跟踪、轨迹回放、发送手机短信等,对护林员进行督导检查,掌握护林员到岗巡护情况,并且在重要节假日、高火险天气等防火紧要时期,通过短信方式将火险信息及时发送给护林员。管理员还可以把巡护标签作业发给护林员,护林员接到标签后,点击标签导航到达目的地。
 
  护林员也可利用手机迅速向总站管理员发送拍好的照片和及时报告火情。更重要的是,它可利用GPS定位功能和移动网络,直接连接到管理员的监控系统上,一旦有突发事件,凭借这一系统,能准确定位,第一时间制定救援路线,以最快的速度指挥在林区的护林员撤出危险地带。
 
  据了解,塘墩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包括塘墩湖湿地片区和东巴兔野生动植物片区两个管护区。保护区总面积7156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草本沼泽、灌丛沼泽和内陆盐沼为主的湿地生态系统;胡杨、膜果麻黄、梭梭、裸果木、沙生柽柳、白刺为优势树种的荒漠生态系统;森林草甸、荒漠草甸、灌丛草甸、沼泽化草甸和亚高山草甸为主的草原生态系统;以蒙古野驴、黄羊、盘羊为代表的野生动物资源及其栖息地保护。
 
  张平峰说,瓜州县天然林管护总站具体负责塘墩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近年来,为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管理,及时掌握林区周边农户及各乡镇村组护林防火基本情况,瓜州县林业局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四摸底四登记”护林管护制度,要求各基层管护站护林员对各自管辖区域内林区边缘的农户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并签订护林防火公约;对林区附近的精神障碍人员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并与其监护人签订护林防火责任书;对林区内有坟地的家庭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并与其签订护林防火责任书;对林区附近具有灭火功能的车辆和设施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
 
  塘墩湖自然保护区地域面积广阔,多处地段与农区相接。为使宣传碑起到宣传和警示作用,2017年,瓜州县林业局在埋设保护区界碑工程中,在界碑正反两面刻红色汉字、蒙文、坐标数字等,向群众提示和警示保护区位置。
 
  张平峰说,为使自然保护区巡查管护工作做到巡护情况早发现、早上报、早制止,瓜州县建立了日常管护情况“五级报告制度”,即护林员每天向管护站站长报告日巡护情况,管护站每周向管护总站报告管护区域管护情况,管护总站每半个月向县林业局报告公益林管护情况,县林业局每月向市林业局报告公益林保护管理情况,形成护林员日报、管护站周报、管护总站半月报、县级林业局月报至市级林业局的五级报告制度。通过层层摸排、层层汇总上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细致掌握管护工作情况,督促各管护单位及时处理各类影响森林资源安全事件。
 
  沙枣园子省级自然保护区
 
  通过30多年的封育管护和人工造林治沙,形成一道重要的绿色屏障
 
  “一代接一代治沙,总有治住的时候。治不住就是心病,治住了,也就心安了。”金塔县中东镇上三分村70岁的老人吕丰斌望着满眼绿色的家园说,我十几岁的时候,庄稼离沙窝只有几十米,棉花苗刚钻出土,一场风沙就连根拔起了。大风过后,我家院子里是半墙高的沙堆。
 
  让吕丰斌老人高兴的是,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上三分村的风沙口得到了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庄稼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一处处风沙口的治理,改变着金塔县的面貌。地处金塔县城西北部的潮湖林场,是白水泉沙系腹地,全县重点风沙口之一,也是沙枣园子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东部尾端。
 
  “这里曾是一望无垠的滚滚沙海、植被稀少的荒漠戈壁、鸟兽罕至的不毛之地。”金塔县潮湖林场场长达军山说,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一代代金塔人的不懈努力下,先后栽植胡杨、沙枣、红柳等防护林8万亩,昔日滚滚流沙地变成了渠路林配套、片带网成型、乔灌草结合的沙区绿洲。
 
  “金塔县沙枣园子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34万公顷,保护类型为天然荒漠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为天然荒漠生态系统以及栖息的野生动物资源。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重点保护植物有绵刺、裸果木。”
 
  金塔县林业局局长雍克明说,自然保护区前身为金塔县沙枣园子天然植被封育区,建立于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后期,1985年设立管护站。通过长达30多年的封育管护和人工造林治沙,在金塔绿洲西南形成了一道重要的绿色屏障,对抑制来自马鬃山台地的风沙侵袭,减缓金塔绿洲沙漠化,抵御沙尘暴、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改善荒漠绿洲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保护周边区域乃至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对保护区域内的国防设施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金塔县沙枣园子省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历次自查摸排、绿盾专项行动和遥感点位核查,共发现19个各类项目及生态环境问题。”雍克明说,截至2018年6月30日,全县自然保护区内19个建设项目和生态环境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并通过验收销号。(本报记者 王仲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