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人大视察聚力重大项目建设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8-11-02 11:29:35

  视察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普遍使用的一种履职方式,既是人大代表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提出议案和建议的基础,也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有效途径。甘肃省陇南市人大常委会在近期开展的视察活动中,注重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法,把纪律和作风建设挺在前面,综合运用约见、现场询问、审议等监督手段,致力破解视察中发现的问题,视察效果明显。
 
  将整顿作风挺在视察前面
 
  今年4月初,“折达公路”事件暴露出了甘肃省相关部门政风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甘肃省迅速行动,立即启动了“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全面整顿干部作风问题。陇南市人大常委会以此为契机,根据工作要点安排和市政府提请,经汇报市委同意,及时部署了全市重大项目视察工作。
 
  4月10日,视察组组建完成。陇南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岳金林为组长,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张庆宏,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辛海生、田代雄、方新生、陈荣、杨新林、高天佑为副组长,常委会秘书长和各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及45名省、市人大代表为成员。
 
  4月12日,视察组召开培训会,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宣布了“三条铁令”:一是严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相关规定;二是视察组成员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不得参与和视察无关的活动;三是被约见的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按时到达现场,答复代表询问。
 
  4月13日至21日,视察全面展开。视察组组长岳金林全程带队,9天跑了9个县区,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视察组采取现场视察、当面询问与汇报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察看省列、市列重大项目24个,召开座谈会18次,省、市人大代表在现场询问中提出问题40多个。
 
  为了防止企业和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在座谈会上“张不开嘴”“抹不开面”的情况发生,视察组分别召开县区领导、项目主管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和企业、项目实施单位代表座谈会。在9个县区的企业、项目实施单位代表座谈会上,有130名企业和项目负责人就企业发展、项目建设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给视察组发现问题、起草视察报告和专题汇报提供了详实的素材和有力的事例支撑。
 
  针对作风建设问题,岳金林在各县区召开的座谈会和全市重大项目视察汇报会上反复强调,省委、省政府短期内连续召开三个高层次的会议,“剑指”干部作风问题,明确指出向干部作风问题的“六种病”开刀,向党风政风顽疾宣战。省政府刀刃向内整治作风政风顽疾,及时制定出台了转变工作作风“十不准”规定。我们每一位干部既是陇南的建设者,又是陇南党风、政风好坏的“风向标”,大家一定要认清新形势的要求,主动对照干部作风中“守摊子”“中梗阻”“推拖绕”“庸懒散”“走秀场”“虚假空”等种种病相,严格进行自查,敢于向自身不良风气开刀。
 
  省人大代表刘小庆说:担任了两届省人大代表,参加这样高规格、大阵容、纪律严明的视察活动还比较少,自己感到很荣幸,也很有压力。
 
  约见询问,让视察更具针对性
 
  “约见”是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权力。为了让人大代表在视察中了解更多真实情况,使各级政府官员和项目实施单位主动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视察组在视察活动中安排了约见市、县两级政府及其相关工作部门、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到现场接受代表询问的环节。视察前,陇南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市内主流媒体和微媒体发布视察公告,向人大代表、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共征集到各类意见建议120多条,经过筛选、汇总,整理出带有普遍性、针对性的意见建议48条。视察组将这些意见建议反映的问题,交由人大代表现场询问。现场询问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所提问题事先不反馈、不沟通、不透露,由人大代表直接在现场提问。
 
  武九高速是陇南的一条扶贫路、民族团结路、军事战备路、旅游路,是武都区、文县人民梦寐以求的致富路、小康路。在武九高速试验段施工现场,省人大代表杨黎峰、市人大代表冉富强率先发问:“武九高速何时全线开工?工期几年?主要控制性工程是什么?武九高速的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是怎样考虑的?”
 
  武九高速项目实施单位主要负责人现场答复:武九高速全长99.78公里,计划投资176亿元,设计工期为3年,2016年10月开工建设。目前施工的“尖凡隧道”就是该项目的控制性工程。自2016年10月开工建设试验段以来,沿线各县、各乡镇大力支持,工程进展顺利。施工中,我们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施工安全,采用最先进的智能化隧道掘进设备,严格按照环评批复要求施工……
 
  2017年8月7日,陇南文县、武都等县区突降暴雨,引发暴洪、泥石流灾害,造成6县区80多个乡镇受灾。文县天池镇、梨坪镇等地灾情严重,造成8人死亡、1人失踪,部分村民房屋倒塌,道路、通信、电力设施多处中断……
 
  在“8·7”暴洪灾害安置点施工现场,人大代表高度关注受灾群众的安置、灾后重建和受灾群众生活保障等问题。市人大代表周祺年、张晓勇、尹强就受灾群众关心的问题展开询问:“受灾群众的安置是否到位?安置点是否能够如期建成?资金到位情况怎样?工程监理是怎样考虑的?”
 
  文县人民政府县长张立新应询作答:“8·7”暴洪泥石流灾害得到中央、省、市的高度关注,省、市主要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导抢险救灾、受灾群众安置、灾后重建等工作。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文县政府顺利完成了抢险救灾、受灾群众安置等工作,没有让1个受灾群众无处住、无饭吃,没有发生疫情和其他次生灾害,受灾群众情绪稳定。根据省政府批复的《陇南市8·7暴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文县政府迅速开展玉坪、白马、楼舍沟三个集中重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目前,三个灾后重建点的河堤工程、“三通一平”、沟道治理清淤工程进展顺利,多个项目正在加紧审批。
 
  在24个重大项目视察现场,30多位省、市人大代表就群众最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向市、县区政府和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现场询问。9天的20多场次询问中,双方一问一答,坦诚交流,人大代表提问直言不讳、直奔要害,市、县区政府和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答复实事求是、内容具体。现场气氛严肃而热烈。参加视察的人大代表对市、县两级政府及其相关工作部门、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的现场作答表示满意。
 
  人大代表精心准备,积极发问,提出了很多极具可操作性的措施。相关职能部门既感受到了压力,又有了改进工作的动力。一些职能部门领导说:人大代表提出的问题有敏感话题、有对工作的质疑、也有工作的难点,都很有针对性。一些问题直指我们工作的软肋,我们会吸收采纳,力争尽快改进工作。
 
  全力破解项目建设热点难题
 
  随着视察的深入,一个个困难和问题浮出水面:
 
  保护区现行政策制约脱贫攻坚工作。陇南市现有省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15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9个。分布在保护区的贫困村共有173个,贫困人口47776人。视察中,相关县区和保护区干部群众反映,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保护区各保护类政策和项目建设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保护区项目建设主要有“两难”。一是项目建设用地审批难。在严格的环保政策下,涉及保护区的所有项目在办理进入保护区许可、土地、环评等相关手续上受到严重制约。全市保护区尚有416个扶贫项目(包含打捆项目)急等审批,这些项目如不能得到尽快批复,将严重影响项目按计划实施,贫困村按期脱贫目标就会化为泡影。二是保护区内产业发展手续办理难。保护区内群众大多处在高山林缘地带,耕地少,主导产业不突出,受保护区有关保护政策限制,有的发展林下产业用地审批、水上网箱养殖审批等相关手续办理难。同时,水利设施、农机道路等农业配套设施无法建设。陇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大,特别是在保护区内的一些贫困村,可利用优势资源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但大部分旅游优势资源位于保护区实验区和缓冲区内,受保护区政策限制,旅游开发项目存在保护区准入许可、用地审批、环评审批等手续办理难的问题,致使一些旅游开发项目无法实施,资源优势难以发挥。
 
  砂石告急,影响项目建设工作。在武九高速、渭武高速、徽两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工地,项目负责人向视察组反映,今年以来,各县区石砂料价格上涨过快,宕昌县、两当县、西和县、礼县、康县表现较为突出。礼县去年同期砂价90元/立方米,现已上涨到160元~180元/立方米;西和县去年130元/立方米,今年涨至180元/立方米。两当县2018年重大项目需石砂量约324万立方米,贫困村房屋维修综合整治等项目需砂石量约20.75万立方米,但目前全县只有1家采砂生产企业,缺口非常大,所缺砂料需要到陕西凤县拉运。2016年以来,康县相继关停全部砂场,目前全县无一家生产采砂场,建筑用料完全靠陕西略阳、宁强和武都、成县等地拉运,导致砂价由2016年的100元/立方米左右上涨到2017年的120元/立方米左右,今年直接涨到220元/立方米。砂石料的紧缺,直接影响了项目进度、工程质量和当地经济发展。
 
  面对砂石等建筑材料供应困难,视察组组长岳金林现场指出,陇南有“三江一水”,大小河流3760多条,西秦岭和岷山山系分别从东西伸入境内,境内高山密布,沟壑纵横,遍地都是砂石。如果我们执行政策脱离工作实际,搞“一刀切”,让陇南最丰富的砂石资源都成了重大项目建设的“拦路虎”,成了脱贫攻坚的“绊脚石”,我们谈发展、谈脱贫攻坚就成了空话、假话、大话、套话。
 
  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部分企业、学校束手无策。视察中了解到,一些企业和单位对当前燃煤锅炉综合整治的政策执行情况有不同意见。视察组认为,这是带有共性且影响发展的大事,处置不当,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进一步深入调查中发现,燃煤锅炉大多数分散在企业、居民小区、学校、医院、矿山、酒店等人员密集的重点公共场所,一些单位、企业的锅炉运行多年,已成为该单位、企业提供生产、生活热源的必需设施。受地理条件和环境的限制,陇南市集中供暖、供气管网覆盖面较小,燃煤锅炉仍是主要的热源或动力源。淘汰、拆除这些燃煤锅炉,势必影响部分学校、医院、企业和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作秩序和冬天取暖。同时,又迫使这些学校、医院、企业和居民不得不生煤炉取暖,不但加大了煤烟的排放量,增大了空气污染风险,还增加了开支。
 
  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陇南市注册登记各类燃煤锅炉共597台,10蒸吨及以下580台。按照年度整治淘汰计划,2017年整治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432台,2018年整治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148台。截至2018年4月9日,全市累计整治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464台,占580台的80%。其中,拆除202台、技改44台、停用218台。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甘肃省每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的任务,对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分别采取淘汰、清洁能源改造和环保达标改造三种方法实施综合整治。陇南市一些县区和部门对燃煤锅炉综合整治的认识不到位,对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理解不够准确,在对待燃煤锅炉综合整治的方式方法方面执行“一刀切”,一定程度上以燃煤锅炉淘汰停用来代替综合整治、用淘汰拆除代替问题整改。有些县和部门因对“必要保留”的范围、比例不明确,在整治行动中都以“拆除、停用、技改”等方式去执行“淘汰拆并”政策,致使一些生产性企业因燃煤锅炉淘汰而停产,一些依靠燃煤锅炉取暖、烧水的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单位,面对锅炉淘汰带来的问题束手无策。
 
  与此同时,随着视察的深入,武都城区“入学难”及“大班额”问题,徽县工业集中区建设发展问题,厂坝铅锌矿300万吨采选扩能工程建设进度慢问题等一一浮出水面。
 
  针对视察发现的突出问题,岳金林强调:要把问题根源刨挖清楚,把涉及的政策理解透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力促发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根据这一思路,视察组选取了六个带有普遍性或比较突出的问题,由陇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或县区领导分别牵头,展开了更为深入的调研。
 
  4月下旬,视察和调研刚完毕,视察报告和6个专题报告就相继出炉。经视察组反复修改,并经主任会议讨论决定,将视察报告提交陇南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并将视察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反馈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整改。
 
  4月28日,陇南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如期召开。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全市上下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助脱贫、惠民生,夯基础、增后劲”的重要抓手,瞄准中央和省上投资政策及产业导向,积极谋划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指出了项目建设进展缓慢、前期工作滞后、投资到位较差、制约因素增多、建设环境堪忧等5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陇南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视察反馈的问题即知即改。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庆宏在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座谈会上表示,将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这次视察为契机,再加力度、再鼓干劲、再添措施,通过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议、进一步做好项目分析和可研、研究资金筹集和使用、推进项目建设和管理、优化发展环境和条件等五个方面的工作,加快推动全市项目建设进程。
 
  5月2日,陇南市环保局发函,要求各县区进一步加强河道采砂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纠正“一刀切”的问题。
 
  5月5日,陇南市经济形势研判暨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在西和县召开。
 
  6月1日,陇南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主任会议,决定对重大项目建设视察中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将在6月、8月、10月召开的常委会会议上,专题听取市政府整改工作的汇报。
 
  8月中旬,陇南市委召开推进市人大常委会视察交办问题整改落实会议,专题研究视察交办问题整改工作。陇南市政府5位分管相关工作的副市长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分别对市人大常委会视察交办问题整改落实情况逐项进行汇报。
 
  会议认为,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省、市人大代表对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开展专项视察,是深化实施“433”发展战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新时代人大工作方式的重要载体、重要抓手、重要途径,形成的视察报告和专项报告,实事求是地指出了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全面地分析了问题根源,点面结合提出了意见建议,为破解热点难点问题、加快重点工作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撑。市政府对视察交办问题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及时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
 
  围绕做好后续整改工作,会议提出,各县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紧盯焦点、抓牢重点、攻克难点,传导压力、完善措施、健全机制,用心用力抓整改、竭尽全力抓落实,确保市人大常委会视察交办问题按期整改完成。(本报记者 高勇 通讯员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