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县:助力脱贫攻坚同心共筑小康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8-11-20 15:50:43
近年来,甘肃省宁县人大常委会紧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政治任务及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主动作为,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助力脱贫攻坚,同心共筑小康。
为脱贫攻坚贡献人大智慧
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服务大局,紧盯脱贫攻坚一号工程,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指导精准扶贫工作积极建言献策、贡献人大智慧,成为近年来宁县人大常委会工作的主旋律。
2016年以来,宁县人大常委会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先后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对苹果产业开发、美丽家园建设、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等开展专题视察调研6次,提出意见建议26条。
今年3月,宁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全县精准扶贫整体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针对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提出,要实行动态管理,进一步加快“一户一策”的推进落实;要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长短结合”,进一步抓好产业培育;要发挥好项目资金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大精准扶贫投入力度;要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等。
宁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副主任结合各自包抓的乡镇、贫困村,站位一线,靠前指挥,深入研究,向县委、县政府积极提出建议,全部被采纳。宁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金宣寿提出的“帮扶干部要以‘一户一策’为抓手,带着感情、带着政策、带着项目、带着资金真帮实帮;帮扶工作要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等建议,成为全县扶贫工作指导意见的内容。
2016年至今,宁县各级人大代表站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建议意见450多件,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帮扶工作开展等多方面。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代表提出的这些“金点子”,坚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不断提高建议办理率,从2016年的78%提高到2017年的90%,一些群众呼声较高、事关扶贫工作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人大监督助推脱贫攻坚政策落地见效
宁县人大常委会聚焦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综合运用人大监督手段,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作用,切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2016年至今,宁县人大常委会采取调研、视察、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督查及听取专项报告等方式,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依法开展监督15次,听审报告16个,提出审议意见40条。
紧盯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培育、健康帮扶工作等重点,宁县人大常委会先后对全县重大项目建设、美丽家园建设、苗林产业培育工作进行了视察,对全县新农合工作开展了专题询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甘肃省农村饮用水供水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了执法检查,对林业、水务等扶贫专责部门工作进行了评议。提出要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的下达和实施,着力补齐住房、吃水、行路短板;要把产业培育作为稳固脱贫的重要抓手,做大苹果产业、做优肉羊产业、做精瓜菜产业、做强苗林产业,辐射带动全县乡村旅游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等审议意见,并监督县政府认真落实,加快了全县脱贫攻坚奔小康进程。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示范引领作用
为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宁县人大常委会广泛动员全县各级人大代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引领群众共筑小康梦,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年34岁的郭海龙是县十七届人大代表,早年在外打工,经过多年的打拼积累,生活逐渐富裕起来。2015年,他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宁县莲花池芙蓉生态旅游景区,优先招用贫困户和失地农民务工,两年来,先后为80多名群众累计支付工资240多万元。
县人大代表马宁源在村上成立了森园春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通过流转土地、统一经营、自负盈亏、吸收农户参与管理、兑现劳务报酬的方式,引导辐射带动全村培育绿化苗木4100亩,繁育油松、樟子松、侧柏200亩,定植多年生苗木144亩,带动全村280多户群众发展绿化苗木产业。
市人大代表高云峰依托海升苹果生产基地,帮助贫困户发展“海升”模式苹果1.5万亩,吸纳5000多人到苹果基地务工,使贫困户人均收入增加6000多元。
多年来,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和政治优势,把脱贫攻坚摆在履职突出位置,结合岗位职能、专业特长,采取各种形式,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积极为脱贫攻坚出招献力。
宁县人大常委会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代表集中培训、邀请代表列席县人大常委会会议、组织代表外出考察学习等,主动为代表履职提供平台,鼓励和倡导代表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发挥作用,使脱贫攻坚成为人大代表履职的主战场。
人大机关真心实意精准帮扶
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脱贫攻坚新形势,宁县人大常委会明确提出:“县人大常委会机关要勇当精准扶贫工作排头兵,始终走在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前列。”
按照县委的安排,宁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牵头,县水保局、平子镇、平子工商所为成员单位,帮扶平子镇下塬村,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每人帮扶5户贫困户。宁县人大常委会机关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配齐配强驻村工作队人员,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扶贫政策,与镇、村干部和贫困群众商讨帮扶计划和具体帮扶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产业项目、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着力抓好联系乡镇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针对联系村实际,加大贫困群众培训力度,拓宽就业门路,动员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增加劳务收入。
截至目前,宁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协同其他帮扶单位,协调争取项目资金1300多万元,帮助平子镇下塬村完成了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和村委会、互助老人幸福院、文体广场、易地扶贫搬迁、排污排洪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确立了苹果和养畜两大支柱产业,并通过发放扶贫贷款、劳动技能培训等手段,有效解决了发展资金和技术难题,增强了发展后劲,助推了农民增收。本报讯(通讯员 安华)
为脱贫攻坚贡献人大智慧
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服务大局,紧盯脱贫攻坚一号工程,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指导精准扶贫工作积极建言献策、贡献人大智慧,成为近年来宁县人大常委会工作的主旋律。
2016年以来,宁县人大常委会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先后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对苹果产业开发、美丽家园建设、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等开展专题视察调研6次,提出意见建议26条。
今年3月,宁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全县精准扶贫整体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针对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提出,要实行动态管理,进一步加快“一户一策”的推进落实;要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长短结合”,进一步抓好产业培育;要发挥好项目资金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大精准扶贫投入力度;要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等。
宁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副主任结合各自包抓的乡镇、贫困村,站位一线,靠前指挥,深入研究,向县委、县政府积极提出建议,全部被采纳。宁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金宣寿提出的“帮扶干部要以‘一户一策’为抓手,带着感情、带着政策、带着项目、带着资金真帮实帮;帮扶工作要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等建议,成为全县扶贫工作指导意见的内容。
2016年至今,宁县各级人大代表站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建议意见450多件,内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帮扶工作开展等多方面。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代表提出的这些“金点子”,坚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不断提高建议办理率,从2016年的78%提高到2017年的90%,一些群众呼声较高、事关扶贫工作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人大监督助推脱贫攻坚政策落地见效
宁县人大常委会聚焦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综合运用人大监督手段,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作用,切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2016年至今,宁县人大常委会采取调研、视察、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督查及听取专项报告等方式,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依法开展监督15次,听审报告16个,提出审议意见40条。
紧盯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培育、健康帮扶工作等重点,宁县人大常委会先后对全县重大项目建设、美丽家园建设、苗林产业培育工作进行了视察,对全县新农合工作开展了专题询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甘肃省农村饮用水供水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了执法检查,对林业、水务等扶贫专责部门工作进行了评议。提出要加快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的下达和实施,着力补齐住房、吃水、行路短板;要把产业培育作为稳固脱贫的重要抓手,做大苹果产业、做优肉羊产业、做精瓜菜产业、做强苗林产业,辐射带动全县乡村旅游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等审议意见,并监督县政府认真落实,加快了全县脱贫攻坚奔小康进程。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示范引领作用
为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宁县人大常委会广泛动员全县各级人大代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引领群众共筑小康梦,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年34岁的郭海龙是县十七届人大代表,早年在外打工,经过多年的打拼积累,生活逐渐富裕起来。2015年,他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宁县莲花池芙蓉生态旅游景区,优先招用贫困户和失地农民务工,两年来,先后为80多名群众累计支付工资240多万元。
县人大代表马宁源在村上成立了森园春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通过流转土地、统一经营、自负盈亏、吸收农户参与管理、兑现劳务报酬的方式,引导辐射带动全村培育绿化苗木4100亩,繁育油松、樟子松、侧柏200亩,定植多年生苗木144亩,带动全村280多户群众发展绿化苗木产业。
市人大代表高云峰依托海升苹果生产基地,帮助贫困户发展“海升”模式苹果1.5万亩,吸纳5000多人到苹果基地务工,使贫困户人均收入增加6000多元。
多年来,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和政治优势,把脱贫攻坚摆在履职突出位置,结合岗位职能、专业特长,采取各种形式,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积极为脱贫攻坚出招献力。
宁县人大常委会还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代表集中培训、邀请代表列席县人大常委会会议、组织代表外出考察学习等,主动为代表履职提供平台,鼓励和倡导代表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发挥作用,使脱贫攻坚成为人大代表履职的主战场。
人大机关真心实意精准帮扶
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脱贫攻坚新形势,宁县人大常委会明确提出:“县人大常委会机关要勇当精准扶贫工作排头兵,始终走在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前列。”
按照县委的安排,宁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牵头,县水保局、平子镇、平子工商所为成员单位,帮扶平子镇下塬村,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每人帮扶5户贫困户。宁县人大常委会机关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配齐配强驻村工作队人员,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扶贫政策,与镇、村干部和贫困群众商讨帮扶计划和具体帮扶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产业项目、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着力抓好联系乡镇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针对联系村实际,加大贫困群众培训力度,拓宽就业门路,动员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增加劳务收入。
截至目前,宁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协同其他帮扶单位,协调争取项目资金1300多万元,帮助平子镇下塬村完成了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和村委会、互助老人幸福院、文体广场、易地扶贫搬迁、排污排洪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确立了苹果和养畜两大支柱产业,并通过发放扶贫贷款、劳动技能培训等手段,有效解决了发展资金和技术难题,增强了发展后劲,助推了农民增收。本报讯(通讯员 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