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代表团提出三项建议 推进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0-05-28 11:20:30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专门在兰州实地察看黄河流域保护和治理情况,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明确提出将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同样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我们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甘肃代表团结合实际,提出三项建议,为甘肃推进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寻求支持和帮助。
加大支持力度帮助甘肃推进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全长5464公里,甘肃境内就有913公里,黄河60%的水量来自兰州以上河段,仅玛曲县就为黄河补给了65亿立方米的水量,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我省沿黄流域9个市州地区生产总值6236亿元,约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三。无论是从生态保护还是从经济发展来讲,推进沿黄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甘肃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甘肃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安排,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做好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加快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奠定了基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甘肃省成立了以省委书记林铎、省长唐仁健任组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安排1600万元前期经费启动了省级及相关市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并委托中科院地理所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小城镇中心开展总体思路研究工作。专门征求了孙鸿烈等国内知名院士和专家的意见建议,着手建立了包括理论库、政策库、技术库、项目库在内的黄河流域治理保护大数据库。同时,积极主动加强与沿黄河流域的青海等省区的沟通衔接。
保护黄河、治理黄河,既是甘肃贯彻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职责,也是实现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此,代表们提出,将我省整体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范围。我省西南部甘南、临夏、陇南等地区为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和补给区,中部沿黄河地区为黄河主干道流经区域和优先开发区域,东部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泾河的重要水源补给区和协同治理区域,西部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既是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的天然生态屏障和重点生态保护区域,也是青藏高原和“中华水塔”三江源北部第一道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纵贯河西走廊的祁连山,是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发源地,同时阻挡了腾格里、巴丹吉林、库木塔格三大沙漠的汇合和南侵,千百年来维系着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共同构筑了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议国家在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时,将我省整体纳入规划范围。
代表们提出,调整黄河“八七”分水指标并适当增加甘肃分配水量。国家“八七”分水方案是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的分水方案,已经实施了30多年。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和小浪底等工程已建成并开始运行发挥效益,山东、河北、河南、天津等受水区已用上了长江水,沿黄省区特别是下游省区水资源配置已发生重大变化。同时,经过近40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黄河上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大中型水电站等工程,在水源涵养、减少水土流失、拦蓄泥沙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黄河年输沙量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16亿吨减少为现在的3亿吨,为全流域增加可分配水量奠定了良好基础,分水指标重新调配的条件已经具备。建议国家启动调整工作,将我省用水指标由30.4亿立方米调增至55亿立方米,以解决我省约25亿立方米的用水缺口。
代表们提出,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并对上游作出重大生态贡献的省区项目全额安排补助。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逐步加大了项目安排、资金支持力度,但大多数项目特别是重大生态综合治理规划项目,要求进行地方配套,由于甘肃省市县三级财政自给率低,难以全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任务。建议国家充分考虑甘肃基础条件差、地方财力有限的实际,加大对黄河流域特别是上游财政困难省区的支持和补助力度,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并在补助比例上体现差异性。同时,建议国家在黄河流域开展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出台配套政策,在流域下游省区征收的水资源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设立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专项用于上游省区水源涵养区建设。
代表们提出,支持甘肃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方面,建议比照三江源国家公园有关政策,支持甘肃建设黄河上游水源涵养保护示范区,重点建设甘南、临夏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白银市国家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加快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实施祁连山沿山浅山区生态质量提升工程、中农发山丹马场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农田水利方面,建议支持甘肃白龙江引水工程、引哈济党工程、黄河干支流防洪治理工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代化节水灌区建设等工程,将甘肃戈壁农业、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纳入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予以支持。
代表们提出,国家应规划建设河西走廊生态经济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就不宜发展产业经济,主要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绵延上千公里,千百年来承载我国荣辱兴亡,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纵贯河西走廊的祁连山,是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发源地,同时阻挡了腾格里、巴丹吉林、库木塔格三大沙漠的汇合和南侵,千百年来维系着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祁连山的积雪和冰川融水滋养形成了甘肃内陆河,成就了沙漠绿洲,保障了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等5市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共同构筑了国家西部生态重要安全屏障。但河西走廊地区始终未被纳入国家重大战略。建议国家规划建设河西走廊生态经济区,将开发和保护有机统一起来,推动河西走廊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祁连山保护留足更多的生态空间。
对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修复进行重点支持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甘肃段位于乌鞘岭以东,西秦岭以北地带,横跨陇东黄土高原区、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甘南高原区3大地貌单元,分为黄河干流、渭河、泾河、洮河、湟水5个水系,流域包括甘南、临夏、武威、兰州、白银、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9个市州,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2%。这一区域是国家生态主体功能“两屏三带”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承担着我国西北地区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防风固沙、西北特色农产品提供的重要功能。
多年以来,受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的影响,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上游甘南高原出现草原退化,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减少,湿地、草原、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旱涝灾害和水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中游及渭河、泾河、洮河、湟水等一级支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产生活破坏、历史遗留的损毁土地大量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发生频次高,成为黄河泥沙主要产生区(黄河在流经甘肃永靖县后开始变浑浊)。同时,黄河流域甘肃段9市州人口数量占全省的70%,但贫困程度较深,国有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该区域有两个,全省35个深度贫困县全部位于这一区域。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生活条件差,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任务重,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区域内环境承载能力严重不足,生态环境保护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加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修复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必不可缺的环节,对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建设和国家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同时,也是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的重要措施。
代表们建议,国家对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修复进行重点支持。一是从立法层面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二是科学设立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甘肃初步筹划了甘南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临夏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定西市渭河源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白银市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等4个项目,请国家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国家财政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支持高质量发展,确保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将黄河流域污染防治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黄河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多样,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也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生态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尤其是黄河上游甘肃段作为全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甘南玛曲湿地被列为世界湿地名录,素有黄河“蓄水池”和“黄河之肾”之称,历史上曾先后三次被确认为黄河正源,为中下游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黄河流域长期以来被过度开发利用,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冰川消融、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加之,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中,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等6个省区属于西部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污染防治基础设施短板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同步建成小康任务非常艰巨。
代表们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黄河流域污染防治力度:一是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将黄河流域污染防治作为重点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从国家层面予以整体推动实施。二是加大对黄河流域污染防治支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同时,统筹谋划,及时调整流域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积极协调解决跨区域重大问题,不断加大节水和减污工作力度,大力支持污染防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快补齐生态环境领域基础设施短板,为有效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考虑甘肃作为全国重要水源涵养补给区和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多年来承担着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下泄流量、保障西部生态安全等诸多国家任务的实际情况和重要生态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大对甘肃在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
加大支持力度帮助甘肃推进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全长5464公里,甘肃境内就有913公里,黄河60%的水量来自兰州以上河段,仅玛曲县就为黄河补给了65亿立方米的水量,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我省沿黄流域9个市州地区生产总值6236亿元,约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三。无论是从生态保护还是从经济发展来讲,推进沿黄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甘肃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甘肃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安排,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做好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加快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奠定了基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甘肃省成立了以省委书记林铎、省长唐仁健任组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安排1600万元前期经费启动了省级及相关市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并委托中科院地理所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小城镇中心开展总体思路研究工作。专门征求了孙鸿烈等国内知名院士和专家的意见建议,着手建立了包括理论库、政策库、技术库、项目库在内的黄河流域治理保护大数据库。同时,积极主动加强与沿黄河流域的青海等省区的沟通衔接。
保护黄河、治理黄河,既是甘肃贯彻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职责,也是实现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此,代表们提出,将我省整体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范围。我省西南部甘南、临夏、陇南等地区为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和补给区,中部沿黄河地区为黄河主干道流经区域和优先开发区域,东部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泾河的重要水源补给区和协同治理区域,西部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既是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的天然生态屏障和重点生态保护区域,也是青藏高原和“中华水塔”三江源北部第一道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纵贯河西走廊的祁连山,是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发源地,同时阻挡了腾格里、巴丹吉林、库木塔格三大沙漠的汇合和南侵,千百年来维系着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共同构筑了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议国家在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时,将我省整体纳入规划范围。
代表们提出,调整黄河“八七”分水指标并适当增加甘肃分配水量。国家“八七”分水方案是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的分水方案,已经实施了30多年。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和小浪底等工程已建成并开始运行发挥效益,山东、河北、河南、天津等受水区已用上了长江水,沿黄省区特别是下游省区水资源配置已发生重大变化。同时,经过近40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黄河上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大中型水电站等工程,在水源涵养、减少水土流失、拦蓄泥沙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黄河年输沙量已由上世纪80年代的16亿吨减少为现在的3亿吨,为全流域增加可分配水量奠定了良好基础,分水指标重新调配的条件已经具备。建议国家启动调整工作,将我省用水指标由30.4亿立方米调增至55亿立方米,以解决我省约25亿立方米的用水缺口。
代表们提出,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并对上游作出重大生态贡献的省区项目全额安排补助。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逐步加大了项目安排、资金支持力度,但大多数项目特别是重大生态综合治理规划项目,要求进行地方配套,由于甘肃省市县三级财政自给率低,难以全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任务。建议国家充分考虑甘肃基础条件差、地方财力有限的实际,加大对黄河流域特别是上游财政困难省区的支持和补助力度,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并在补助比例上体现差异性。同时,建议国家在黄河流域开展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出台配套政策,在流域下游省区征收的水资源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设立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专项用于上游省区水源涵养区建设。
代表们提出,支持甘肃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方面,建议比照三江源国家公园有关政策,支持甘肃建设黄河上游水源涵养保护示范区,重点建设甘南、临夏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白银市国家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加快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实施祁连山沿山浅山区生态质量提升工程、中农发山丹马场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农田水利方面,建议支持甘肃白龙江引水工程、引哈济党工程、黄河干支流防洪治理工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代化节水灌区建设等工程,将甘肃戈壁农业、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纳入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予以支持。
代表们提出,国家应规划建设河西走廊生态经济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就不宜发展产业经济,主要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绵延上千公里,千百年来承载我国荣辱兴亡,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纵贯河西走廊的祁连山,是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发源地,同时阻挡了腾格里、巴丹吉林、库木塔格三大沙漠的汇合和南侵,千百年来维系着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祁连山的积雪和冰川融水滋养形成了甘肃内陆河,成就了沙漠绿洲,保障了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等5市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共同构筑了国家西部生态重要安全屏障。但河西走廊地区始终未被纳入国家重大战略。建议国家规划建设河西走廊生态经济区,将开发和保护有机统一起来,推动河西走廊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祁连山保护留足更多的生态空间。
对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修复进行重点支持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甘肃段位于乌鞘岭以东,西秦岭以北地带,横跨陇东黄土高原区、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甘南高原区3大地貌单元,分为黄河干流、渭河、泾河、洮河、湟水5个水系,流域包括甘南、临夏、武威、兰州、白银、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9个市州,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2%。这一区域是国家生态主体功能“两屏三带”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承担着我国西北地区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防风固沙、西北特色农产品提供的重要功能。
多年以来,受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的影响,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上游甘南高原出现草原退化,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减少,湿地、草原、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旱涝灾害和水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加剧;中游及渭河、泾河、洮河、湟水等一级支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产生活破坏、历史遗留的损毁土地大量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发生频次高,成为黄河泥沙主要产生区(黄河在流经甘肃永靖县后开始变浑浊)。同时,黄河流域甘肃段9市州人口数量占全省的70%,但贫困程度较深,国有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该区域有两个,全省35个深度贫困县全部位于这一区域。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生活条件差,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任务重,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区域内环境承载能力严重不足,生态环境保护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加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修复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必不可缺的环节,对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建设和国家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同时,也是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的重要措施。
代表们建议,国家对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修复进行重点支持。一是从立法层面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二是科学设立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甘肃初步筹划了甘南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临夏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定西市渭河源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白银市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等4个项目,请国家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国家财政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支持高质量发展,确保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将黄河流域污染防治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黄河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多样,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也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生态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尤其是黄河上游甘肃段作为全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甘南玛曲湿地被列为世界湿地名录,素有黄河“蓄水池”和“黄河之肾”之称,历史上曾先后三次被确认为黄河正源,为中下游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黄河流域长期以来被过度开发利用,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冰川消融、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加之,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中,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等6个省区属于西部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污染防治基础设施短板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同步建成小康任务非常艰巨。
代表们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黄河流域污染防治力度:一是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将黄河流域污染防治作为重点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从国家层面予以整体推动实施。二是加大对黄河流域污染防治支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同时,统筹谋划,及时调整流域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积极协调解决跨区域重大问题,不断加大节水和减污工作力度,大力支持污染防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快补齐生态环境领域基础设施短板,为有效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考虑甘肃作为全国重要水源涵养补给区和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多年来承担着涵养水源、水土保持、下泄流量、保障西部生态安全等诸多国家任务的实际情况和重要生态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大对甘肃在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