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直播回放】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联组会议9月23日15:00举行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0-09-23 12:13:37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王玺玉】发言
 
  五是坚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要加大发展职业教育重大意义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关于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决策部署,全面宣传国家和省上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推动形成宣传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长效机制,引导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大幅提高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和社会吸引力。六是坚持以整改落实体现监督实效。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和委员、代表在专题询问中提出的问题,我们将汇总整理,转交省政府办理,并在规定时间内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反馈落实情况。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提出务实管用的改进措施,积极推动问题解决,切实把“技能甘肃”打造成为精品工程,成为全国人力资源的一张“金字招牌”。
 
  今天的联组会议就到这里,现在散会。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王玺玉】发言
 
  四是坚持以强基固本实现职业教育有为有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世上总有没出息的人,没有没出息的工作。”职业学校要按照国家的总体设计,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甘肃发展为宗旨,以市场需求和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体系建设、布局调整和内涵提升为抓手,系统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结构布局和运行机制,着力推进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更好对接、相互协调;树立“类型教育”理念,切实转变观念,凝聚广泛共识;盘活现有资源,做大做强一批职业教育学校,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真正将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同时,要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健全完善相关章程和激励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王玺玉】发言
 
  三是坚持以务实举措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是开展专题询问工作遵循和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和中央部署,对标对表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我省职业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不足。有些问题,刚才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应询中已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在前期的调研中,一些基层人大代表和干部群众也提出了一些需要具体关注和着力跟进的现实问题。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从抓当前与利长远相结合、扩数量与提质量相统一、用政策与优结构相融合、抓重点与促全面相一致的角度,运用系统思维,着眼整体,抓住要害,注重研究和推动解决阶段性问题,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多样化发展。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王玺玉】发言
 
  二是坚持以法律法规保障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法和我省发展职业教育条例都对保障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和省上也出台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一法一条例,从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深入践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充分发挥法律政策的整体效应。特别是对法律法规中的关键、核心、刚性条款,必须严格落实到位,科学规划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保证生均财政拨款达到标准并逐年增长,为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王玺玉】发言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是我们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尤其是一年前在视察甘肃时要求我们“要继承优良传统,创新办学理念,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嘱托,提振信心、奋发有为,更加自觉地担负起职责使命,强化措施、补齐短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精心打造“技能甘肃”,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有力助推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王玺玉】发言
 
  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嘱托,提振信心、奋发有为,更加自觉地担负起职责使命,强化措施、补齐短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精心打造“技能甘肃”,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有力助推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和技能型人才、增强发展实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平台,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缩小甘肃发展差距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技能甘肃”建设赋予我省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新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把握良机,善作善为,切实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进展、开创新局面。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王玺玉】发言
 
  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和技能型人才、增强发展实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平台,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缩小甘肃发展差距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技能甘肃”建设赋予我省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新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把握良机,善作善为,切实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进展、开创新局面。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是我们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尤其是一年前在视察甘肃时要求我们“要继承优良传统,创新办学理念,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王玺玉】发言
 
  但客观地看,我省职业教育仍然存在凝聚社会共识不够,吸引力不强;教育体系不完整,学校布局和专业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经费投入仍显不足,学校基础设施、实训设备更新相对滞后;行业企业参与形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较为短缺,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了我省职业教育发展,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持续推动解决。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王玺玉】发言
 
  省人大常委会对职业教育开展专题询问,是依法治省的具体体现和要求,是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力的职责所在。询问就是支持,回答就是承诺。为深入扎实做好这次专题询问,常委会组成专门力量,利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对我省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9月15日甘肃团全国人大代表教科文卫工作小组前往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开展了视察。从专题调研和联组询问的情况看,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认真贯彻执行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办学体系,合理设置专业,培养职业精神,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王玺玉】发言
 
  近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采取有效举措,持续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今年以来,职业教育大事好事不断,5月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我省职业教育,将甘肃优先纳入职业教育改革、产教融合建设试点,6月省教育厅的职业教育工作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7月部省合作打造“技能甘肃”《意见》印发,8月启动大会在兰召开,为我省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刚才,张世珍副省长所作的表态讲话,总结概括到位,归纳分析入理,把握规律深入,统筹谋划思路清晰,对政府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有安排有措施,对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有规划有要求,表明了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坚定决心,体现了省政府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深入学习和准确把握。总的看,专题询问达到了预期目的。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王玺玉】发言
 
  刚才,11名委员和代表围绕我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的关心关切进行了询问。大家所提问题都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准确了解情况、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思考、有深度,开门见山,直接了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群众的诉求和心声,体现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对全省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支持。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有问必答,应询态度诚恳,内容实事求是,回答问题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措施务实,体现了部门的良好作风。
 
  【副省长 张世珍】发言
 
  最后,再次感谢省人大常委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视,感谢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和代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支持。省政府将一如既往,自觉主动接受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积极支持各位委员和代表依法履职,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各项工作,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抓好职业教育发展,努力把各项工作做的更好更实。
 
  谢谢大家!
 
  【副省长 张世珍】发言
 
  四是紧扣突破交账,确保“技能甘肃”工作任务落地见效。今年是打造“技能甘肃”起步之年,我们将围绕“起步成势、一年成式”要求,点面结合、长短结合,抓好本年度重点工作的推进,分年度推进其他工作。年底前,建立完善部省市县四级工作推动机制,实施中职能力达标行动,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和1+X证书制度改革,统筹职教园区公共资源利用,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以此为基础,再通过三年努力,使我省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多元评价体系更加健全,“三教”改革全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打造高水平职教园区,建成“一带一路”职教桥头堡,为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副省长 张世珍】发言
 
  三是创新工作思路,加大职业教育改革攻坚力度。我们将坚持以职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把准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结合打造“技能甘肃”,抓住主线,找准点位,系统发力、精准发力,进一步完善办学体制,在持续做好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同时,全力争取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工作,建立起中高本贯通培养体系。进一步改进管理制度,完善治理体系,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改革的方式,逐步打破学校类型界限、条块分割,深化“放管服”改革,保证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积极推进“办”职业教育向“管理与服务”过渡,把权用好,把事干好。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关注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特点和教师成长规律,健全完善高职院校领导干部选任、培养、交流、退出机制,职业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职业院校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畅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深入实施“陇原巨匠”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有绝活、善育人的“双师型”教师。
 
  【副省长 张世珍】发言
 
  二是加快补齐短板,系统破解制约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及各位委员、代表指出的问题,为我省职业教育工作找准了“病灶”。我们将以这些问题为重点,举一反三、全面梳理,建立问题清单,制定工作台账,逐条逐项研究制定改进措施,细化责任分工,层层传导压力,明确时限要求,限期抓好落实。同时,立足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落实督导报告、约谈、限期整改、奖惩等制度,加强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检查,“克难通堵”与“提质培优”双向发力,为职业教育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副省长 张世珍】发言
 
  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工作落实:一是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合力持续推进工作落实。我们将牢牢把握“技能甘肃”建设机遇,聚焦为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构建提供甘肃模式“两条主线”,着力构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全民终身学习“三个体系”,重点打造技能人才供给、机制体制创新、助推经济发展、国家向西开放的“四个职教高地”,深化部省合作,各级层层联动,强化舆论引导,落细工作举措,持续深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副省长 张世珍】发言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持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职业院校管理能力提升行动,深化内涵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提升服务能力,着力构建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9年度,我省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职业教育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予以激励的四个省份之一。今年,我们又通过半年多的努力,积极争取教育部大力支持,于7月份就部省合作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达成共识,成为全国第二个、西部第一个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点省份。上个月,我专门安排教育厅尽快拿出打造“技能甘肃”的重点行动计划。下一步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将以此次省人大常委会调研和审议询问为契机,对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再行全面审视,及时查缺补漏,着力改进不足,加快补齐短板,全力打造现代职业教育的甘肃样板,为探索实施中国特色职教模式作出积极贡献。
 
  【副省长 张世珍】发言
 
  会上,各位委员、各位代表结合专题调研情况进行了专题询问,教育、发改、人社、财政、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国资等部门负责同志逐个作了答复。各位委员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的感觉指出的问题直指关键点位、直达要害部位,见实较真、一针见血;提出的意见建议客观诚恳、务实中肯。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形成的调研报告,站位高、水平高,成色足、分量足,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同时,也从重视支持力度不够、职教体系不完整、职业技能培养能力弱、职教师资力量弱、校企合作形式单一等五个层面,实例佐证、对照分析,点出了问题和差距,并从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职教体系、加大经费投入,提升自身水平、强化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工作建议。
 
  【副省长 张世珍】发言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今年,6月至9月期间,省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对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调研。这次调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突出重点难点,紧盯问题导向,深入一线,涵盖面广,调研的十分深入,详细了解我省职业教育法规执行、资源统筹、结构布局、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情况,充分体现了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关切,这既是一次全面“把脉问诊”,也是对政府工作的有力鞭策。今天又以这种新颖的方式,就职业教育开展专题联组审议、询问,既是对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也是对我省职业教育工作的有力推动,这些对于各级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职业教育大有可为”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抓好职业教育发展,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条块结合,更深层次、更大力度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全力打造“技能甘肃”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监督指导表示衷心感谢!
 

  【省教育厅厅长 王海燕】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就是要打通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的天花板,特别要在体系建设上把职业教育上升通道打通。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我省现有50所高等学校,其中全省现有8所应用型本科高校(5所独立院校,3所新升本)作为首批应用型转型学校,“技能甘肃”意见也明确将半数左右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使得专业学科更加与我省产业链、人才链能够密切结合起来。二是教育部支持我省筹建2-3所职业技术大学,1所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奠定基础。三是在国家、省级“双高”职业院校优质专业试办本科专业,我们已经提出了相应的方案,在专业设置上,加大专业设置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更好持融合。四是利用现有普通本科教育的高水平研究队伍,筹建省职业技术研究与创新中心,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工作。五是打通高职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通道,扩大专升本招生数量,促使应用型本科学校向职业教育本科教育转型,推动“技能甘肃”建设步伐。
 
  【常委会委员 黄建平】发言询问
 
  “技能甘肃”建设为我省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支撑。请问教育厅在推动“技能甘肃”的过程中有没有将我省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综合考虑,将来会有什么新举措?
 

  【省教育厅副厅长 时宁国】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方面。一是鼓励和推进学校产教融合发展。出台了《甘肃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引导职业院校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二是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先后遴选36所职业学校(高职8所、中职28所)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9所职业学校获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试点专业26个,参与学生1379人)。目前,已在全省职业院校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三是推进和培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可经过所任教学岗位学术评估,获得相应教学职称,提高职教教师薪酬待遇。对工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特殊人才积极推荐评审相应职称并兑现相应待遇。
 
  【省教育厅副厅长 时宁国】
 
  优化专业设置方面。截止2019年,我省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专业点1175个,涵盖全部19个专业大类;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点1507个,涵盖全部18个专业类,总体上专业门类齐全,但是在专业设置方面也存在一部分学校专业扎堆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和考生及家长意愿不相适应。使市场需求、考生家长意愿和政府监控引导取得平衡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为有效避免我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省教育厅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第三方机构发布甘肃省职业教育年报,引导家长考生合理选择专业。二是建立专业预警制度,加强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导和监督,引导职业院校围绕区域产业分布错位设置专业,实现院校专业布局多元化,引导建设“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三是发挥专业设置指导专家委员会作用,监督学校严格按照规定评估设置新专业。近期,正组织专家对标教育部质量考核有关标准,起草我省职业院校专业评估办法。四是适时出台职业院校专业评估实施办法向社会发布。
 

  【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范鹏】发言询问
 
  《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条例》第15条规定“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当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第17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行工学结合,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在今年常委会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地区专业设置扎堆,存在办学同质化倾向,有的学校实训基地比较匮乏,学生实践操作受到了限制。请问省教育厅,在优化专业设置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方面有哪些举措?
 
 

  【省政府国资委主任 吴万华】
 
  三、督促引导省属企业“引才”、“育才”
 
  1.指导督促省属企业紧紧围绕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利用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紧密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和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各类优秀高职院校毕业生。与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单位对接协调,组织省属企业积极参加省内高职院校毕业生线上招聘活动。
 
  2.鼓励企业通过内培外引方式,依托各类技术中心、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以技术合作、项目合作为纽带,柔性引进高职院校各类人才或工作团队,同时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技能人才到高职院校研修学习。
 
  3.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现试点专业学生“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订单式培养、新型学徒制培训等为主要模式进行深度合作,培养储备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
 
  下一步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强与省属企业的合作,支持我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省政府国资委主任 吴万华】
 
  3.推动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继续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或举办职业院校。发挥国有企业办职业教育的优势,支持酒钢集团、金川集团等有条件的国有企业继续办好职业教育,落实企业办学主体责任。
 
  4.配合教育厅、人社厅等部门做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开发特色技能等级证书,研发各自行业领域与岗位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和技能等级证书申报。鼓励省属企业结合工作岗位,主动对接相关技能标准,将等级证书纳入人才引进、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的考核指标中。
 
 
  【省政府国资委主任 吴万华】
 
  二、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
 
  1.依托省内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一批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具有教师职称和中级以上技术职务;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教师培训基地。指导督促省属企业设置学生实习、学徒培养岗位,原则上每年按照职工总数的2%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
 
  2.积极建设培育一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型企业。2020年出台鼓励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专项奖补政策,推进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组建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集团(联盟)。依据企业独有优势,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优势,以“校企共建”为模式,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建立产教融合型实习实训基地。
 

  【省政府国资委主任 吴万华】
 
  5.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支持省属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成立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实现科技成果从单项转移转化为双向互动。截止2019年底,省属企业共拥有各类研发平台196个,其中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28个,产学研结合机构26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4个。2020年预计新增各类产学研平台20个以上。例如金川集团2020年用于科研平台建设资金预算5300万元,在完成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验收基础上,重点谋划铜与贵金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羰基金属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酒钢集团成功申报了甘肃省煤基氢冶金工程研究中心,甘肃建投集团成功申报并获批甘肃省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中心等。
 
  【省政府国资委主任 吴万华】
 
  3.开展技术课题联合攻关。省政府国资委征集省属企业技术攻关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借助已建立的产学研联席会议等平台,定期发布供需信息,鼓励省属企业与高校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联合开展技术课题攻关。2019年,省属企业与科研院校签订研究课题68个,其中59个课题正在推进,9个课题做了动态调整。2020年新签订课题研究协议11项。例如金川集团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合作开展的硫化镍除铜新技术已在金川公司镍冶炼厂电解二车间6万吨电解镍生产线得到应用推广,使我国具备规模稳定生产高品质电解镍的基本能力。
 
  4.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将与科研院校合作项目落地、研发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情况纳入省属企业负责人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考核中将研发费用视同利润加回。
 
  【省政府国资委主任 吴万华】
 
  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制定《加强省属企业与科研院校技术成果研发、承接、转化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强化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主体地位,对于企业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委托高校成立联合攻关技术小组共同研究,及时转化应用研究成果。目前已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0项,转化落地重点项目14项。如新组建兰州新区医用同位素公司、兰州兰石中科纳米科技公司、甘肃中科曙光先进计算公司等3个项目公司,正在有序推进项目建设。甘肃药业集团与中科院近物所合作开展的武威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项目已具备初步运营条件。兰石集团、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甘肃九次方纳米设备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兰州兰石中科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与金川集团、兰州理工大学正在申报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适用于有色冶金行业复杂废水处理的纳米技术及核心装备”,拟建有色冶炼行业环保综合处理双循环示范工程。
 
  【省政府国资委主任 吴万华】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通知要求,我委围绕促进省内大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建立了如下措施: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省政府国资委与在甘高校共同建立了“政府+产学研创新集群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省政府国资委为会议召集人,各高校和省属企业指定分管领导为联席会议成员,指定科研成果转化专员负责日常联络和具体工作。积极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共享交流合作、创新资源融通发展和与科技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等工作机制,全力推动省属企业与高校合作。
 

 
  【常委会委员 谢铭】发言询问
 
  职业教育法第37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条例》第18条、19条规定“实行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制度”“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接纳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实习实训”。调研发现,我省职业院校与企业校企合作的形式单一,产业链和教育链的有机衔接还很不够。打造“技能甘肃”甘肃任务清单第17项提到“省内所有企业需设置学生实习、学徒培养岗位,原则上每年按企业职工总数的2%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等具体要求。请问省政府国资委,有什么相关支持措施促进省内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省人社厅厅长 周丽宁】
 
  国家的基本意见是,按照《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规定,部门和地方的表彰奖励定期开展,一般每五年开展一次,且按照《全国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目录》,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主办单位为教育部,表彰周期为4年,北京、上海、吉林、浙江等8个省份教学成果奖在保留项目目录内,表彰周期普遍为4年,与国家表彰周期一致。因此,没有采纳我省意见。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省教育厅按规定做好评选表彰工作,如果教育部或其他省份有调整,我们再次向上汇报,积极争取。
 
  【省人社厅厅长 周丽宁】
 
  省教学成果奖是中央批准我省的78项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之一,该奖项主办单位为省教育厅,表彰周期3年,项目层级为省级工作部门表彰,该奖项评选范围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3个领域教学成果。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是甘肃省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表彰工作,按照省教育厅意见,多次向国家汇报争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根据评比达标表彰工作相关政策规定,表彰项目实行目录管理,由中央和省两级审批。去年12月,我们组织各地、各单位对2020年拟开展项目及项目调整情况进行了申报,省教育厅申请将甘肃省教学成果奖提升为省级表彰,表彰周期调整为1年,对此,我们全力支持。3月份,我们报请省委、省政府同意后,以省委、省政府名义报党中央、国务院进行审批,7月,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下发复函,经中央研究后,未同意我省申报事项。
 

  【省人大代表 张莉萍】发言询问
 
  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是教育教学重要奖项,也是促进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2018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李薇教授领衔完成的《基于产教协同发展的石油和化工类专业群拓展建设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实现我省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零的突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要从省级教学成果将中产生,据了解,一些省份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大多一年一次,我省却是三年一次,时间跨度长。请问省人社厅,对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遴选评审有哪些新的设想和举措?
 

  【省财政厅副厅长 王炯玉】
 
  二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地方政府投入的积极性。省级财政将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安排部分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大、达到国家投入标准的市州给予奖励,引导市州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加强对市州财政的考核监督,对未按规定标准落实资金的,采取通报、约谈等措施,督促市州足额保障经费,全面落实职业教育法。
 
  三是加强汇报衔接,努力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积极会同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中央政策取向,细化工作举措,加强汇报衔接,尽可能多的争取中央资金和政策支持。省级通过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市州总体保障能力;通过争取中央财政对高职生均拨款奖补增量资金,重点支持市州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
 
  四是加强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绩效管理,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通过因素法分配,扶优扶强,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加强与审计等部门沟通配合,加大对全省职业教育领域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规范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
 
  【省财政厅副厅长 王炯玉】
 
  下一步,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市州做好高职院校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促进我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是靠实主体责任,督促市州政府加强职业教育投入。
 
  省政府《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意见》(甘政办发〔2015〕157号)规定,对高职院校的经费保障,“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高校管理体制,省属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经费由省级财政承担;各市州人民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经费由市州财政承担”。省财政厅将积极配合教育主管部门,督促市州统筹上级转移支付补助和自身财力,履行好市州政府对高职学校投入的主体责任,保障投入政策的落实。
 
  【省财政厅副厅长 王炯玉】
 
  针对有的市县财政拨款未达到标准的问题,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以及今年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市州财政减收严重,刚性支出只增不减,财政收支平衡难度不断加大。二是为完成国家高职院校扩招任务,市州高职规模不断扩大,个别市州对高职学校的财政投入增幅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造成生均拨款标准达不到基本保障标准。三是也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省财政厅副厅长 王炯玉】
 
  感谢省人大常委会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关注,下面,我就这个问题作一回答。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各级财政积极优化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育支出需求,努力保持教育领域投入逐年稳步增长。十八大以来,全省教育财政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0.6%,高于全国平均增幅0.5个百分点。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和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各级财政都给予了重点支持,近三年财政投入年均增幅达到21%,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增幅18.4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全省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近30亿元,生均财政拨款达到1.58万元,高于国家1.2万元的标准规定,有力地支持了我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常委会委员 魏丽红】发言询问
 
  职业教育法第27条规定“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2015年出台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全省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2017年达到12000元。2019年,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15792.59元,其中包含生均财政专项经费7453.56元。省财政给予了职业教育大力支持,有力助推了职业教育发展,为各级财政保障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表率,打造“技能甘肃”仍需财政继续支持。调研发现,一些市县财政对职业教育拨款未达到应有要求,职业院校办学经费仍显紧张。请问省财政厅,下一步将有哪些具体举措,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资金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省教育厅厅长 王海燕】
 
  在这里也建议省上各部门整合培训资源,结合养老、家政等行业实际需求,进一步规范培训市场,发挥职业院校优质培训资源,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加强护理等专业富余人才的转岗培训。相关部门要出台倾斜性支持政策,提高养老、家政等行业从业人员待遇,增强就业吸引力。同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开展养老、家政等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解决养老、家政人才紧缺问题。
 
  【省教育厅厅长 王海燕】
 
  下一步,在“技能甘肃”建设上,我们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指导帮助学校开设养老和家政专业。二是强化校企合作,加强对相关专业教学的规范化建设。三是强化工作的针对性,加强与民政、人社、商务、妇联等部门和单位的合作。四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合力作用。
 
  【省教育厅厅长 王海燕】
 
  专业建设情况,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建立了省级“开放式老年护理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老年护理实用技术创新研究;成立了“甘肃省家政养老职业教育集团”、“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开启老年护理人才校企“双元”育人专业化培养之路。职业技能证书试点情况,积极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5所职业院校开展了老年照护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参与试点学生630人,已取得证书的有81人;3所中高职院校开展了失智老年人照护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参与试点学生360人,已取得证书的有43人。
 
  【省教育厅厅长 王海燕】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从2012年开始设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并开始招生,目前全省有4所院校开设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共有在校生143名,2017年毕业生56名、2018年毕业生176名、2019年毕业生56名,平均就业率为76.2%,主要通过三支一扶招考在乡镇社区服务站及中小企业就业,起薪为2800元。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院校从2007年起设立了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但一直无人报考。2020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录取我省考生594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录取我省考生35人,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录取我省考生仅1人。
 

  【省教育厅厅长 王海燕】
 
  关于职业院校养老服务、家政服务专业建设方面。去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今年省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从我省的培养体系建设上看,从硕士到本科、高职、中职是比较健全的,但从工作实际看,就业意愿还不够强,社会认可度不够高,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从2013年开始设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并开始招生,截止2019年全省有7所职业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老年护理方向)等老年照护类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现有在校生435名,2017年毕业生48名、2018年毕业生37名、2019年毕业生64名,平均就业率为95%,主要在养老院和医院就业,起薪为2700元。目前有两个职业教育集团,有学校有企业,主要发挥产教融合的作用。


 

  【常委会副主任 吴明明】发言询问
 
  2019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2.5388亿人,占18.1%,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甘肃60岁以上人口446.1万人,占16.85%,全年出生28.06万人。养老手托幼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个问题,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省政府下发相关实施意见,鼓励各类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支持院校增设一批家政服务相关专业。请问省教育厅,落实这些方面的工作要求有哪些规划和打算?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陶正茂】
 
  3、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谋划产教融合型城市。根据两批企业征集情况,由省教育厅牵头,组织相关行业部门和行业组织,对申报企业进行复核认证,符合条件的纳入建设培育范围。我委牵头,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储备库,建设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库,实行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办理。提早谋划储备我省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城市,根据基础条件、地方意愿等因素,初步计划将兰州、酒泉进行重点培育,争取纳入国家第二批试点范围。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陶正茂】
 
  1、组织咨询团队,开展实地调研。考虑到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且部分省份已先期出台了支持政策,形成了一定基础,积累了有益经验。为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探索一条产教融合甘肃之路,计划10月上旬组建由发改、教育、财政、企业、学校、专家学者、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学习咨询团队,遴选和我省发展基础相似、产教融合开展较好、有借鉴学习价值的地方(初步衔接江苏常州,常州有现代科教城;广西柳州,柳州是国家试点城市)开展实地调研,深入学习对方开展产教融合的模式和方法,深度挖掘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谋划推动我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工作。
 
  2、加强谋划研究,出台实施方案。计划由我委牵头制定《甘肃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举措》,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由省教育厅牵头制定《甘肃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确定未来5年的工作任务,谋划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型联盟(集团)、产教融合型示范基地等,推动我省教育和产业体系深度融合,打造支撑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陶正茂】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产教融合是未来全国乃至全世界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课题,内容新、政策多、难度大、任务重,涉及到学校、企业、行业、社会团体等多个方面,需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和教育厅等部门凝聚合力共同推进。我省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大部分职业院校仍停留在基础能力建设上,且经济欠发达,企业竞争力不强,优质企业和龙头企业较少,在产教融合政策落实中效果不显。近日,打造“技能甘肃”意见正式发布,为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产教融合指明了新方向、找准了着力点、注入了新活力。为开创产教融合新局面,加快打造“技能甘肃”,我委会同省教育厅,近期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陶正茂】
 
  (四)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十三五”以来,引导研发基础条件好、专业技术突出、人才队伍强的优势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组建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全省共获批建设2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有色金属合金加工、高性能电池材料、藏药外用制剂、聚光太阳能等);依托金川集团、酒泉钢铁、兰州生物所等骨干企业获批28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建设259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涉及材料、能源、装备制造、资源环境、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医疗研究等多个领域。积极争取国家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实施省级重点领域创新能力建设、重点科研成果产业化、创新支撑工程专项,累计争取国家补助资金9500万元,安排省级专项资金2.95亿元,支持了上百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能力建设项目和重大技术创新工程,以产业发展需求和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突出产学研用相结合,统筹推进产教融合。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陶正茂】
 
  (二)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提高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综合效益,遴选“十三五”期间规模相对较大、特色鲜明、有较强引领带动作用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上报国家,共推荐中高职、应用型本科及依托企业建设的产教融合项目4个(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实训教学楼、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实训中心、兰州工业学院理工实验实训中心1号楼、白银市平川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重点跟踪调度,积累基础经验,示范引领全省产教融合项目建设。
 
  (三)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发布征集公告公开征集产教融合型企业,首批征集到48家。择优推荐甘肃飞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报国家,编制完成企业产教融合工作方案(2020-2022年),争取国家共同推进培育,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今年9月,本着惠及面更广、影响力更多的原则,为引导更多优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我委会同省教育厅再次发布征集公告,目前正在征集阶段。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陶正茂】
 
  二、我省产教融合工作推进落实情况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改革部署要求,我委高度重视,于2018年7月,牵头起草并报请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构建产业和教育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五大举措。并会同省教育厅,扎实开展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和省级预算内资金15亿元,支持甘肃林职院产教融合实训中心、陇南市卫生学校实训综合楼等36个项目,持续优化学校基础环境,推动我省职业院校和本科高校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结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陶正茂】
 
  一、国家总体部署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7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委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发展改革部门、教育部门共同负责,统筹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国家首批确定了经济产业基础支撑较强、教育人才资源相对集聚的21个省试点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我省不是试点省份,关于第二批试点建设城市我们正在争取。
 

 
  【常委会委员 梅元贵】发言询问
 
  职业教育法第23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印发。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委先后印发了产教融合城市、企业等遴选实施方案,请问省发展改革委,我省落实国家的实施方案有哪些举措,目前工作进展如何?
 

 
  【省卫健委主任 郭玉芬】
 
  下一步,我们将在调整结构、加大力度、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一是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我省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各项指标领先全国,但在大疫面前,我省疾控机构能力薄弱,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也同时凸显, 全省疾控机构本科学历只占24%,大部分是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工作人员,占到71.72%。建议教育部门牵头在医学专业设置、确定招生计划指标时,向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倾斜,扩大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规模,以弥补我省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公共卫生薄弱的短板。二是重点支持老年医学、老年护理专业职业教育。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处于老龄化不断加深的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4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3%。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老龄化进程与城镇化、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其他矛盾相交织,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照料者缺失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将给家庭养老、医疗服务带来长期的巨大的压力,因此,增设与老年照护相关专业,
 
  【省卫健委主任 郭玉芬】
 
  四是医教协同,推进医学人才供需平衡。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省卫健委和省教育厅在“医教协同”机制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建设。通过调研,我委对卫生行业各类、各层、各区域医学人才需求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数据信息,2020年到2030年,全省需要增加临床等专业人员33263人,护士33151人,平均每年需要补充临床等专业人员3024人、护士3014人。这些信息便于教育部门引导医学院校根据人才需求及医学教育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医学专业招生规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使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能够精准对接。
 
  【省卫健委主任 郭玉芬】
 
  三是以质量为导向,建立医学质量评价机制。我省医学教育水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比较现实的问题,从2011-2018年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来分析,总体通过率较低,各院校相差悬殊,除了兰州大学的医学毕业生医考通过率为71.93%,略高于国家平均线(排在部属院校倒数第二),其他院校的通过率均远低于全国平均通过率(67.31%)。部分院校,特别是一些大中专职业学校通过率很低,但是近年来招生规模又较大,造成了有限教学资源的浪费,也导致了培养总量不少但合格人才缺乏的矛盾局面。省卫健委对承担订单定向生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和承担规范化培训任务的规培基地进行质量评价,将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通过率纳入培养院校和基地质量评价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作为确定项目实施单位和规培基地的重要依据。
 
  【省卫健委主任 郭玉芬】
 
  二是面向基层,培养甘肃留得住的全科医学人才。近几年,我省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培训、订单定向培养、转岗培训和特岗全科医生招聘等方式,多途径加大基层医生培养力度。2010年至2020年,全省共招录本科学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5926名。目前,在校3845名,已毕业2081名,到岗履约1801名。2016年,我省开始实施大专层次定向村医培养项目,共招录1945名,已毕业370名。这些学生毕业后通过选拔考试继续参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培训合格后在基层开展全科医疗服务。2018年,我省实施全科特岗招聘计划,目前已为58个贫困县乡镇卫生院招聘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480名。
 

  【省卫健委主任 郭玉芬】
 
  一是立足实际,按需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全省卫生健康系统积极落实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人社厅、省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全省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工作的通知》(甘组通字﹝2019﹞64号)精神,充分运用放开医疗机构用人自主权的政策红利,立足我省实际,创新编制管理方式,按需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2019年,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及急需紧缺人才794名,完成年度人才引进任务的120%,省级医院引进高层次人才48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6名,省级13家医疗卫生单位引进具有硕士学历急需紧缺人才370人;各市州和县区医院引进具有本科学历以上、急需紧缺的临床医学类人才共计376名,其中硕士研究生87人。2020年,我们克服疫情影响因素,采取网络招聘等多种形式全力抢抓人才引进工作。截止目前,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已引进医学人才2779人,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引进2500人的目标任务。
 
  【省卫健委主任 郭玉芬】
 
  医学人才是制约甘肃医学事业发展的大瓶颈问题,甘肃省医学人才现状总量明显不足,结构不合理,省域内医学院校的教育培养能力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着力从以下方面培养各层次医学人才。
 
 
  【环资委主任委员 万鹏举】发言询问
 
  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全省上下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周密安排部署,果断快速响应,积极采取行动,抗击新冠疫情成效显著。医学类专业是职业院校专业中的一类特殊专业,请问省卫健委,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相关制度,使医学类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甘肃自身发展的需要?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朱宝莹】
 
  在农村创新创业方面,一是2019年申报认定了3个全国“双创”典型县、6个“双创”示范园区和6个“双创”孵化实训基地。二是连续4年经申报推荐,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了16名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三是今年8月上旬在兰州组织举办了甘肃省农村创新创业培训暨第四届全国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甘肃省选拔赛),从各市州选送的48个项目中遴选出了24个优秀项目进入省级比赛,经过激烈角逐和层层选拔,有4个项目分获初创组和成长组一、二名,正在代表我省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全国大赛。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的紧密衔接与相互结合,将培训任务和培训资金向农业职业院校倾斜,并不断加强与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培训方式、学时累计等方面的沟通与协商,使职业教育更加符合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学习需求,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朱宝莹】
 
  在农民学历提升培育方面,一是从2019年开始,联合省教育厅开展高职扩招工作,重点动员和组织、审查并推荐高素质农民、返乡留乡农民工、村组干部等,依托省内27所高职院校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开展高职学历教育,截至目前,累计审查推荐2600余人。二是将高素质农民培育与农广校等职业院校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对接,并建立培训课时与学分机制转换,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2019-2020年,累计招收中专学历生1228名。三是与职业院校开展联合培养,将211名中专毕业生优先选送职业院校进行高职学历再提升培训。
 
  在农村实用人才和大学生村官培训方面,一是依托张掖市前进村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培训基地,并加强与河西学院、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中等农业院校在师资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提升培训质量。2019-2020年,两年共计培训1810人。二是采取就地就近培训和省际交流培训等方式,拓宽思路、提升技能,挖掘潜力,两年选派340名骨干农民参加了陕西韩村等地的省级交流培训。今后还要加大选派的力度。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朱宝莹】
 
  在高素质农民培育方面,一是着力构建以农广校和农业职业院校为主体,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补充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二是认定了53个省级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其中包含有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中等农业职业院校,这些院校有培训场地、实训场所、食宿条件和优秀师资,是农业职业教育的宝贵资源,年培训能力可达5000人次以上。三是2019年,职业院校承担地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160人,落实培训经费46万元;2020年,职业院校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616人,由省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临洮农校、陇南高等专科学校等具体承担,累计安排培训经费214.4万元,重点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全省扶贫产业骨干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和经营管理类高素质农民培育,截至目前,培训任务已基本完成;2021年,将继续加大对涉农职业院校的支持,充分发挥农业职业院校的职能和优势,着力提升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朱宝莹】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些年来,农业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全力助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全力推进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精准扶贫行动为着力点,以加快提升农民的生产服务能力、带贫益贫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为突破口,在全省范围内分层分类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农民学历提升教育和农村商场培育等工作,加快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队伍,为打造“技能甘肃”、助力乡村振兴、助推教育扶贫起到了积极作用。

 
  【常委会委员 车克钧】发言询问
 
  职业教育法第7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打造“技能甘肃”要求职业教育助力甘肃乡村振兴工作,发挥教育扶贫作用,立足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特色产业需要,优化涉农院校专业设置,建立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长效机制。请问省农业农村厅,在强化“三农”综合培训,建立涉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施涉农创新创业项目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打算来支持涉农类职业学校和专业发展?
 

  【省人社厅厅长 周丽宁】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把培训和就业对接起来,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支持职业院校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方面,主要提出4个方面的支持政策。
 
  一是增加工资总额。职业院校承担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的,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予以倾斜,激发职业院校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补充公用经费。职业院校开展培训所得收入的50%,可用于学校公用经费,进一步保障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
 
  三是完善评价指标。职业院校把培训工作量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培养工作量,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纳入职业院校的工作量进行评价。
 
  四是提高薪酬待遇。职业院校在内部薪酬分配时,应向承担培训工作的一线教师倾斜,提高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教师的收入。
 
  【省人社厅厅长 周丽宁】
 
  二是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培训开展前,严格审定培训机构提交的教学(培训)计划、教材和授课教师资格。培训过程中通过影像资料采集、随机抽查等方式,督促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结束前,及时开展参训人员满意度及掌握培训内容情况问卷调查,对于培训满意度低于90%或培训内容掌握率达不到80%的,责令培训机构组织“回炉”培训。培训结束后,组织开展培训质量评估工作,对不落实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或培训时间不足的培训机构予以严肃处理。
 
  【省人社厅厅长 周丽宁】
 
  人社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劳动技能人才培训,把提高培训质量作为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为此,2019年,我们报请省政府印发《关于提高农村劳动力培训实效的意见》(甘政办发〔2019〕80号),提出20条针对性措施,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2个方面措施评估培训质量:
 
  一是加强培训机构的管理。对实施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培训机构,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规定,每年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党建工作、安全管理、师资状况和招生宣传等方面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并在厅门户网站公布评估结果。同时,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对教育质量特别是培训质量进行评估,确保评价结果公平公正。

 
  【全国人大代表 梁倩娟】发言询问
 
  打造“技能甘肃”要求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职业教育法第14条提到“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请问省人社厅,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是否考虑对培训质量评估(价)考核体系进行改革?如何支持职业院校更好地开展培训工作?

 

  【省教育厅副厅长 时宁国】
 
  8月26日,教育部召开1+X证书试点重点工作推进视频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副秘书长丁向阳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会后,省教育厅向省政府张世珍副省长作了专题汇报。9月10日,省政府副秘书长王晓阳召集省国资委、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卫健委、省工信厅等有关厅局专题研讨安排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下一步,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部门联合培育和开发证书,印发《甘肃省关于进一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鼓励和培育甘肃省大型国有企业和特色行业制定我省行业标准。二是组织召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进会(培训会)。三是鼓励我省学生参加X证书的考试。四是核定我省X证书考评费用标准。
 
  【省教育厅副厅长 时宁国】
 
  这个问题其实包含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和办学模式两个方面。一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根据《教育部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我省将现有半数左右省属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二是开展四个类型的本科职业教育。将2所首批转型发展的本科试点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1所院校转型为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将3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国家、省级“双高”校骨干专业试办一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在1+X证书制度试点方面。X证书就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由企业和行业开发,代表该行业、该企业特殊行业特殊工种最核心的核心技术标准。目前省教育厅已经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稳步推进试点,先后分3批遴选96所院校(本科9所、高职25所、中职62所)申报80个证书试点(教育部共公布92个证书试点),涉及227个专业,85950人名学生参与试点。截至目前,共组织3576名试点学生参加考核工作,1643名学生取得证书,取证率45.95%。二是做好X证书“种子师”培育,全省共培育种子师1614人,已取得相应证书的1130人。三是做好经费保障,中央财政累计下拨专项
 

  【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 史百战】发言询问
 
  职业教育法第12条规定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中也明确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请问省教育厅,我省将采取什么措施开展试点工作?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制度试点工作方面有哪些举措?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王玺玉】
 
  今天,张世珍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到会听取意见,省政府办公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工信厅、省人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政府国资委等省政府组成部门的负责同志参会并回答询问。
 
  按照会议程序,会前已有部分委员和列席会议的代表报名发言询问,其他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要求发言的,也请举手,经主持人允许后发言询问。请在询问和应询时直奔主题、突出重点、言简意赅,发言询问时间请控制在2分钟以内,应询时间请控制在6分钟左右。下面,就请各位委员和代表发言询问。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王玺玉】
 
  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大监督密度,每年都选择若干重要问题开展专题询问,2018年组织开展了4次,2019年组织开展了3次,从精心选题、做好问前功课、到加强跟踪监督,从闭门会议、到网上图文直播、记者现场连线,进一步创新了询问形式,丰富了询问内容,提高了审议质量,增强了监督实效。近年来,我省在这方面也作了许多工作,去年我们就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工作开展了专题询问,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反响很好,相关部门重视,工作推动有力,联组询问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结合全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推动“技能甘肃”建设,确定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作为专题询问的重点,力求通过这种有效的监督形式,更好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的落实,促进全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1日上午,我们听取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下午进行了分组审议,在此基础上,今天下午召开联组会议进行专题询问。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王玺玉】
 
  专题询问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法定权利。通过联组会议的形式进行审议,现场询问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交流观点、研究问题、推动工作,既有利于全面了解情况,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提高审议质量,增强人大监督实效,也有利于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围绕工作重点,回应群众诉求,切实转变作风,推动问题解决,促进事业发展。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王玺玉】
 
  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同志们:
 
  按照本次常委会日程安排,今天下午我们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情况专项报告,开展专题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