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渭:多措并举密切代表与群众联系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20-04-22 09:51:18
近年来,甘肃省通渭县人大常委会不断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多措并举,着力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促使代表广泛联系群众,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人大工作展现新活力。
深化宣传教育,引导积极联系。通渭县人大常委会从宣传引导入手,深入宣传代表法、甘肃省实施代表法办法及甘肃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条例,引导代表牢固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履职意识,并向代表寄送重要法规文件、“一府一委两院”工作报告、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公报、通渭人大工作简报等相关信息和资料,以便代表更好地与群众沟通、回答群众询问。从学习引导入手,每年对人大代表就如何开展接待活动、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撰写议案建议等进行专题培训,互相交流联系群众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代表讲究工作方法,强调联系实效。
加强“家”“室”建设,搭建活动平台。通渭县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工作室”规范化建设,按照“八有”(有机构人员、有活动阵地、有职责制度、有工作计划、有活动开展、有牌子印章、有经费设备、有资料档案)和“八个一”代表活动(每名代表在任期内至少向原选区选民述职一次;至少应邀列席一次县人大常委会会议;至少参加一次代表视察、调研、检查活动;每年至少提一条有价值的建议;每年至少接待一次选民;每年至少在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一件实事;每季度至少在“人大代表之家”或“人大代表工作室”开展一次活动;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学习培训)要求,在各乡镇建立了18个“人大代表之家”和103个“人大代表工作室”,为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全天候的服务保障。
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制度。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完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县乡人大代表工作的实施办法》,内容涵盖联系工作的重要性、原则、方式和保障,将其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轨道。根据实施办法,制定了《人大代表履职制度》《县乡人大代表学习培训制度》,以及《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人大代表接待日制度》《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人大代表视察调研制度》《“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工作室”活动制度》《人大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制度》《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制度》等16项工作制度,进一步促进工作规范化。
强化服务保障,推动工作落实。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强化服务意识,配强代表工作力量,为代表联系群众活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障。加强经费保障,将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经费纳入代表活动经费,并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为代表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加强乡镇人大工作,坚持每年召开全县乡镇人大工作会议、进行乡镇人大工作考核,及时总结推广代表联系群众的有益探索,加强舆论宣传,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加强人大网站建设,利用电视台、微信平台等载体,有计划地宣传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效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内容形式。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固定联系”制度,安排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每人联系2至3个乡镇;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固定联系102名县人大代表(主任联系5名、副主任各联系4名,委员各联系3名);每名人大代表联系4户左右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让人大代表能定期进村组(社区)开展走访、慰问、接待、座谈等,倾听群众呼声。依托代表小组,组织代表参与执法检查、视察调研、专题询问等活动,推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扩大人大工作的群众参与度,对脱贫攻坚、安全饮用水、道路交通等热点问题开展问卷调查,使人大调研、检查工作更加深入。
畅通建议渠道,提升办理质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通渭县人大常委会依法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分类处理,并把办理结果及时告知群众,以实在成效取信于民。严格落实“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制度,将处理难度较大或需综合协调的问题,交给县政府相关部门落实解决。同时,加大代表建议督办力度,建立常委会领导领衔督办、人大各委室对口督办、乡镇人大联合督办、人大代表参与督办的工作机制,推行办理工作网络公开、量化考核制度,推动建议落实、问题解决、群众满意。每年组织评选代表意见建议先进承办单位和优秀代表意见建议,并进行表彰奖励。
公开履职尽责,提升履职实效。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坚持联系群众与代表述职相结合,按照“年年有计划,人人要述职”的工作思路,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代表向选区选民述职,保证每一位人大代表在任期内至少要向选民述职一次。同时,每年确定部分通渭选区的市人大代表在县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作述职报告,听取选民意见、接受评议,评议结果记入代表个人履职档案。对代表履职实行“线上线下”双重管理模式,“线上”利用通渭人大网公布省、市、县人大代表的姓名、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线下”采取“一人一档”方式统一制发了《代表履职手册》,建立了代表履职纸质档案。同时,县人大常委会代表人事工作委员会定期检查、掌握情况,及时汇总并在代表小组范围内进行通报,提高代表联系群众的透明度。(人民之声报·甘肃人大客户端通讯员 张维东)
深化宣传教育,引导积极联系。通渭县人大常委会从宣传引导入手,深入宣传代表法、甘肃省实施代表法办法及甘肃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条例,引导代表牢固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履职意识,并向代表寄送重要法规文件、“一府一委两院”工作报告、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公报、通渭人大工作简报等相关信息和资料,以便代表更好地与群众沟通、回答群众询问。从学习引导入手,每年对人大代表就如何开展接待活动、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撰写议案建议等进行专题培训,互相交流联系群众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代表讲究工作方法,强调联系实效。
加强“家”“室”建设,搭建活动平台。通渭县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工作室”规范化建设,按照“八有”(有机构人员、有活动阵地、有职责制度、有工作计划、有活动开展、有牌子印章、有经费设备、有资料档案)和“八个一”代表活动(每名代表在任期内至少向原选区选民述职一次;至少应邀列席一次县人大常委会会议;至少参加一次代表视察、调研、检查活动;每年至少提一条有价值的建议;每年至少接待一次选民;每年至少在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一件实事;每季度至少在“人大代表之家”或“人大代表工作室”开展一次活动;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学习培训)要求,在各乡镇建立了18个“人大代表之家”和103个“人大代表工作室”,为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全天候的服务保障。
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制度。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完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县乡人大代表工作的实施办法》,内容涵盖联系工作的重要性、原则、方式和保障,将其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轨道。根据实施办法,制定了《人大代表履职制度》《县乡人大代表学习培训制度》,以及《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人大代表接待日制度》《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人大代表视察调研制度》《“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工作室”活动制度》《人大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制度》《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制度》等16项工作制度,进一步促进工作规范化。
强化服务保障,推动工作落实。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强化服务意识,配强代表工作力量,为代表联系群众活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障。加强经费保障,将代表联系群众活动经费纳入代表活动经费,并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为代表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加强乡镇人大工作,坚持每年召开全县乡镇人大工作会议、进行乡镇人大工作考核,及时总结推广代表联系群众的有益探索,加强舆论宣传,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加强人大网站建设,利用电视台、微信平台等载体,有计划地宣传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效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内容形式。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固定联系”制度,安排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每人联系2至3个乡镇;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固定联系102名县人大代表(主任联系5名、副主任各联系4名,委员各联系3名);每名人大代表联系4户左右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让人大代表能定期进村组(社区)开展走访、慰问、接待、座谈等,倾听群众呼声。依托代表小组,组织代表参与执法检查、视察调研、专题询问等活动,推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扩大人大工作的群众参与度,对脱贫攻坚、安全饮用水、道路交通等热点问题开展问卷调查,使人大调研、检查工作更加深入。
畅通建议渠道,提升办理质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通渭县人大常委会依法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分类处理,并把办理结果及时告知群众,以实在成效取信于民。严格落实“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制度,将处理难度较大或需综合协调的问题,交给县政府相关部门落实解决。同时,加大代表建议督办力度,建立常委会领导领衔督办、人大各委室对口督办、乡镇人大联合督办、人大代表参与督办的工作机制,推行办理工作网络公开、量化考核制度,推动建议落实、问题解决、群众满意。每年组织评选代表意见建议先进承办单位和优秀代表意见建议,并进行表彰奖励。
公开履职尽责,提升履职实效。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坚持联系群众与代表述职相结合,按照“年年有计划,人人要述职”的工作思路,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代表向选区选民述职,保证每一位人大代表在任期内至少要向选民述职一次。同时,每年确定部分通渭选区的市人大代表在县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作述职报告,听取选民意见、接受评议,评议结果记入代表个人履职档案。对代表履职实行“线上线下”双重管理模式,“线上”利用通渭人大网公布省、市、县人大代表的姓名、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线下”采取“一人一档”方式统一制发了《代表履职手册》,建立了代表履职纸质档案。同时,县人大常委会代表人事工作委员会定期检查、掌握情况,及时汇总并在代表小组范围内进行通报,提高代表联系群众的透明度。(人民之声报·甘肃人大客户端通讯员 张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