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认真贯彻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条例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0-08-14 15:44:28

  《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是甘肃省天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全方位调研,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第一部法规,于2019年6月1日颁布施行,具有里程碑意义。自条例颁布以来,秦安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条例贯彻实施,坚持把古树名木保护作为加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坚持依法管理、科学保护、生态优先,靠实各方责任,强化动态监测,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加强保护管理,有力促进了古树名木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强化组织保障,积极推动条例贯彻落实。秦安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把条例贯彻落实摆在重要位置,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条例贯彻落实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初步形成了县政府分管领导负总责,县林草、住建部门全力抓,县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农业农村、公安、财政等部门和有关乡镇配合抓,县人大常委会依法监督抓的工作格局。相关牵头部门分别确定分管领导和专人具体负责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为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人力保障。同时,县财政加大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将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列支50万元作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经费,为古树名木长效化管护提供资金保障。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努力提升全民参与管护意识。坚持把条例列为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和县政府会议会前学法的重要内容,在加强学习贯彻的同时,组织县直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等媒体,深入宣传实施条例的重大意义和条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广泛普及古树名木保护知识。各镇结合普法宣传教育工作,通过组装宣传车、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深入开展条例宣传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林区、进旅游景点和宗教活动场所“五进”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环境,有效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
 
  认真开展普查登记,全面掌握古树名木基础数据。根据国家绿化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的通知和省、市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精神,秦安县及时制定印发了《秦安县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组织县林草局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古树名木资源进行认真详细摸底普查。普查发现,全县共有古树292株,其中古树群3个,共113株,散生179株。国家一级古树18株,二级17株,三级257株。共有树种15种,主要为侧柏、国槐、龙爪槐、千头柏、白皮松等。目前已对普查的古树名木进行了登记造册,并录入甘肃省古树名木普查信息采集系统,建立了县级资源数据库。
 
  全力落实管护措施,不断提高古树名木管理水平。近年来,秦安县针对个别古树年久失修、病害腐蚀等情况,每年筹措资金,组织相关单位、镇村组开展古树名木病害防治、修枝整形、堵洞防腐、支撑加固、土壤改良等保护和复壮工作,全县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县古树名木保护,组织县林草等部门编制《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及修复实施方案》,明确相关单位、镇、(社区)村组及个人责任,详细划定各类古树名木保护级别,并针对古树名木种类、数量、树龄、位置、立地条件等实际情况,按照“一树一档”原则,提出了调查登记、组织鉴定、报审公布、建档挂牌、抢救复壮、日常养护、保护监督、宣传教育等具体工作措施。目前,秦安县已对所有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加强了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明确了管护单位和管护责任,对景区景点、人员密集场所的古树建造了防护树池和防护栅栏、安装温情提示牌,有效防止了车辆碰撞、孩童攀爬刻画等,广大群众反响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