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渭:人大常委会“出题”政府部门“答题”代表群众“阅卷”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20-11-11 08:25:27
——通渭县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生态环境保护暨全域无垃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侧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提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请问,县政府是如何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职责规定的?是如何明确问责考核机制的?就抓好落实采取了哪些举措?”近日,在甘肃省通渭县悦心酒店三楼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考试”正在进行。
这场“考试”是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县生态环境保护暨全域无垃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专题询问会,也是本届县人大常委会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第二次专题询问。答题的是县政府办、市生态环境局通渭分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展改革局、县审计局、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民政局等12位县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
问什么,调研审议找短板
2020年初,通渭县人大常委会将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并提出常态化监督要求。5月11日起,县人大常委会就组织调研组,先后深入什川、榜罗、碧玉、新景、寺子、陇川6个乡镇和城区第二垃圾填埋场、滨河路河道整治施工现场、城区污水处理厂、城区湿地公园、马营镇污水处理厂等地,通过听取汇报、走访群众、现场询问、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详细了解了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暨全域无垃圾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呼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垃圾污染依然严峻、环境综合治理进展不平衡,督察问题整改不彻底、部分整改进展缓慢,部门联动执法不够、齐抓共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调研中逐渐显现。随后,县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生态环境保护暨全域无垃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和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的调研报告,经过梳理归纳,形成了10个方面12个具体问题。
直面问,一针见血点问题
在两个多小时的询问中,聚焦全县生态环境保护暨全域无垃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席会议的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直截了当、不绕弯子,12个涉及全县生态环境保护暨全域无垃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问题被一一抛出,对回答有质疑和不清楚的,现场再次提出询问;应询的12个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作答,不遮不掩、实事求是。
“城区污水处理提升工程是确保牛谷河水质稳定达标的重大工程,2018年的项目,2019年5月开工建设,工期为138天,至今没有投入使用。请问,具体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如何加快问题整改进度?”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县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董东平问道。
定西市生态环境局通渭分局局长王志宏回答:“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由于施工许可证取得时已进入冬季无法施工。2019年3月开工后,在建设过程中因通渭县民心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供热暖气管道埋设于该工程拟建建筑物地下1.5米~2米深的地方,直接影响该工程的实施。由于冬季供暖和企业迁移费用等原因,经多次协调后于2019年5月动工改迁供热管网,7月底完成迁移,9月底完成移交,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该工程原计划于2019年7月上旬完成所有建设任务,7月中旬调试设备,7月底完成竣工验收并投入运行。”
一番陈述后,董东平满意地点了点头,王志宏也长舒了一口气。
就这样,在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政府部门负责人的一问一答中,工作中的短板弱项和症结所在一一显现。副县长苟建军在表态发言中表示,县人大常委会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专题询问,是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依法履行职权、创新监督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疑难杂症”的一次“大会诊”,更是对全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一次鼓励和鞭策,对推动县政府及各乡镇、生态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增强履职能力、狠抓工作落实,必将产生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怎么改,跟踪监督求实效
据悉,2016年以来,通渭县先后接受了中央和省、市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10多次,反馈有关问题共79个。定西市生态环境局通渭分局局长王志宏表示,近年来,针对督察组反馈意见中涉及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县进行了有效整改,截至目前,已整改到位73个,正在整改6个。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吕裕民在会议上强调,专题询问始于“问”,重点在于“答”,关键在于“改”。希望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县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的目的,在认真接受询问的同时,更要将这次专题询问作为发现问题、倾听民意、改进工作、落实任务的契机和动力,进一步增强为民办事的责任意识,强化为民谋利的担当精神;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能职责,对县人大常委会在调查、询问中提出的问题主动认领、主动负责、主动落实,持续用力,确保整改到位;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及各工作委员会要继续结合日常监督工作,持续围绕问题开展跟踪督导,推动问题整改落实见效,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