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持续推动全县草畜产业“火”起来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20-12-23 15:45:11

 
2020年9月24日,环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草畜产业基地现场观看青贮饲草打包作业。
 
  “县政府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331+’产业扶贫模式,初步形成了种养加销一条龙的全产业链闭环,215个贫困村、27682户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成为股东,每户每年固定分红4500元。”
 
  “目前,环县有1万余养殖带头人、大户,1.35万专业养殖人;产业指导员、合作社辅导员、防疫员配套齐全并到村到户提供服务,基本形成了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养殖致富良好氛围。”
 
  近日,在甘肃省环县召开的第八届(2020)全国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环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向大会这样介绍该县近年来草畜产业发展的成果。
 
  据介绍,环县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农业人口32.89万人,有天然草场870万亩,属于半农半牧区。2014年以来,环县委、县政府把肉羊产业确定为助农增收的首位产业,大力实施“双百双万”工程(培育100个养羊专业合作社,发展100个养羊专业村,扶持1万户养殖大户,养殖大户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初步打算在3年至5年内实现全县养羊从“分散养殖”到“规模养殖”的转变。
 
  “党委有号召,人大有行动。自实施草畜产业‘双百双万’工程以来,我们坚持以‘全县一盘棋’理念,通过开展调研、听取审议相关工作报告、倡议人大代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等方式,全力推动草畜产业发展,努力增加群众收入。”环县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调研草产业“把草脉”为全县草畜产业发展吃上“定心丸”
 
  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大,环县养羊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集中凸显,肉羊产业发展一度处于低谷。截至2016年底,全县规范运营的养殖合作社仅有60个,养羊户仅有2.5万户,羊只饲养量95万只,其中存栏72万只,农民人均来自羊产业的收入不到2000元。
 
  对此,环县人大常委会及时作出决定,对全县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2017年10月,环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环县牧远畜牧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甘牧源奶牛场、甘肃荟荣草业有限公司和相关合作社,以及曲子镇、虎洞镇、车道乡、洪德镇、毛井镇、小南沟乡、罗山乡、山城乡、木钵镇、环城镇10个乡镇的种草示范点,全面察看了全县草产业发展建设情况。

 
2019年10月22日,环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调研时,现场观摩庆环肉羊制种公司。
 
  调研过程中,养殖大户、群众普遍反映,政府鼓励农民种植牧草,但农民担心种了草没有地种粮。同时,担心种的草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到好价格影响收入。
 
  “饲草收购企业及合作社布局不平衡,大多都集中在公路沿线,我们偏远山区的农户销售饲草运输费用高,缴售饲草难度大。”
 
  “动力电没有通到户,我们想购买一些饲草加工设备,却因动力不足无法运行。”
 
  ……
 
  受访农民如此认为。
 
  牧草收购企业也很无奈:“牧草种植大多在偏远山区,地块分散,没有形成规模连片,大型机械难以收割且成本高。”
 
  “我们动员群众用标准梯田种植牧草,但大多数农民都舍不得,传统的种粮思维转变不过来。”
 
  而一些乡镇负责人则说:“县政府在人工种草产业的布局规划上还不够科学——由于气候原因,北部乡镇冬季气候寒冷,不适宜种植紫花苜蓿。如果在北部乡镇布局燕麦草、甜高粱种植,一定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调研组广泛汲取农民群众、企业、乡镇的意见建议,得到了较为准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在随后召开的环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取并审议调研报告后提出的审议意见指出,要坚持把草畜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重点扶持,立足草产业,带动养殖业。乡村干部要切实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群众“把草当粮种”,让农民认识到草产业是发展养殖业的重要保障。实现羊存栏200万只必须有220万亩牧草种植来保证,不存在牧草卖不出去的情况。要按照南北气候差异合理规划牧草种植,走牧草种植多样化的路子。
 
  “我们要正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会后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整改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完善产业服务体系,走草产业商品化路子,切实把我县草畜首位产业做大做强。”县畜牧局负责人庄严承诺。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我县发展草产业优势和潜力的深入分析有理有据、客观实在,坚定了我们发展草畜产业的信心。同时,调研报告指出的问题实事求是、切中要害,提出的意见建议客观中肯、符合实际,我们一定会认真研究整改,确保如期实现‘双百双万’奋斗目标。”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也如此表态。
 
  2018年7月,环县人大常委会就调研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一次“回头看”。
 
  “2019年,县人大常委会提出审议意见后,我们把‘增草、增畜、增收’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第一大事来谋划和实施,先后引进入驻了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100万只肉羊加工及产业化项目、年产18万吨陇牛乳业项目,拓宽了优质牧草市场需求渠道,带动了牧草收购、加工、销售等企业和合作社的兴起。”县畜牧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县政府依据各乡镇的潜力和优势,统筹落实全县优质牧草种植任务,规划全县每年保证梯田种植优质苜蓿8.5万亩以上、甜高粱2万亩以上、燕麦草3万亩以上。”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
 
  “对农民来说,每种植一亩苜蓿,县政府给予200元的籽种和化肥补助,并享受农机补贴;对我们企业来说,每收购1吨牧草,享受政府项目补助资金300元。”甘肃荟荣草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用数字向调研组汇报政府整改情况。
 
  在曲子镇西沟村,有农民群众向调研组成员算起了账:“每亩紫花苜蓿年产干草800公斤,按目前每公斤1.3元的市场价格计算,每亩苜蓿收入1000多元,是种植小麦的3倍。”
 
  “这两年,村里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原来被撂荒的土地全种上了草。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一位村干部说,现在,种草效益把村民积极性带动起来了,“养羊种草,种草养羊”的观念已经形成。2017年到2018年,村里种草面积由几百亩迅速扩大到了1.3万亩,其中梯田面积达8500亩。
 
  “看到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已经转变,政府发展草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倍增,我们调研的目的基本就达到了。”调研组成员由衷地说。
 
倡议人大代表争当“排头兵”用实际行动为草畜产业“加把劲”
 
  2018年以来,环县人大常委会积极响应县委提出的“漫山遍野种草、家家户户养羊”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民群众由传统养殖向舍饲养殖转变,并倡议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草畜产业发展中,鼓足干劲,充当先锋,带动广大农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环县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环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向人大代表发放产业发展宣传资料、集中通报政府产业政策,邀请代表参与县人大常委会开展的调研活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培训等,让人大代表充分了解、掌握党委、政府的产业政策,积极发挥广泛联系群众的天然优势,把党委、政府的产业政策宣传好落实好,争当养殖‘排头兵’。”
 
  在县人大常委会的倡议、引导下,环县各级人大代表行动起来了。
 
  县人大代表、曲子镇西沟村村民胡小东带头在自家开展舍饲养殖,逐步扩大规模,成立了环县豪顺养殖专业合作社。2018年,合作社羊存栏量达1400只,全年出栏种羊1050只、肉羊400只,年利润达80多万元。
 
  胡小东不仅自己当老板,还通过“331+”产业扶贫政策,带动村里30户贫困户入股,每年每户分红1.5万元。
 
  “几年前我还在山里放羊的时候,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从‘小羊倌’成为‘羊老板’,更没有想到养羊可以成为一项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胡小东说。
 
  县人大代表、青明养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学峰原来只是小规模养殖。近年来,青明合作社大力发展湖羊养殖,带动贫困户拓宽产业渠道,扩建标准化棚圈240平方米,草料棚1000平方米,流转土地750亩作为饲草基地,每年种植大燕麦、甜高粱、青贮玉米等饲草360亩左右。

 
2017年11月2日,环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视察环城镇养殖示范场。
 
  目前,青明养羊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出栏量已达到900只至1200只羔羊的规模,年收入达45万元至60万元。同时,带动32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4500元,成为全县养羊产业发展的先进典型。
 
  环县合道镇的建菊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白巧芳也是一名县人大代表,她说:“我把合作社建在本村,主要是为了发挥合作社上联企业、下接贫困户的纽带作用,采取户托社养、订单养殖、订单销售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入社参股,每户每年分红4200元。”
 
  “她在本村发展养羊产业,主要是投羊还羔,即合作社和周边群众签订协议,把能产羔的母羊免费投给农户养殖,一年后农户只要还回一只羔羊即可。这一做法带动周边群众形成了一个养殖片区,扶贫带动作用特别明显。”合道镇有关负责人说。
 
  附近一位村民也高兴地说:“白巧芳代表的合作社免费送我一只母羊,我只要用心养殖,一年后至少能产4只羊羔。这样,我给合作社还回一只,还净赚一只母羊和3只小羊羔。”
 
  ……
 
  据悉,至2018年底,环县通过大力推行“331+”肉羊养殖模式,扶持建办合作社468个,湖羊标准化养殖示范户911户,带动5652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全年羊饲养量170万只,其中存栏98万只,各类牧草种植48.5万亩。
 
专题调研“补短板”助推草畜产业“火”起来
 
  针对环县养殖产业发展中合作社缺乏资金、技术,销售渠道不畅,组织引领、风险保障体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2019年7月,环县人大常委会对全县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调研组深入环县木钵、曲子、环城、洪德、车道、毛井、罗山川等几个乡镇的养殖合作社,通过座谈讨论、实地察看、算账对比、走访群众等方式,全面了解环县养殖专业合作社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赴平凉市庄浪县、陇南市宕昌县学习合作社管理运营经验。
 
  “我们走访过的大部分合作社章程制度基本流于形式,管理运行的随意性大,合作社办成了‘一人社’‘家庭社’。”
 
  “我们看到,合作社之间‘抱团’意识不强,社内合作也不紧密,合作社与成员‘两张皮’。”
 
  “合作社与县上引进的龙头企业、电商企业缺乏利益对接,产业附加值低,抵御风险能力比较弱。”
 
  几天的调研,调研组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你们入股合作社就是合作社的成员,知道自己在合作社管理上有哪些责任?合作社的盈余分配、财务管理你们清楚吗?”面对调研组成员的询问,入股农户有点“害羞”:“我们只知道年终来拿分红,其他情况我们不懂、也不过问。”
 
  与之反差强烈的是,庄浪县的养殖合作社入股方式灵活多样,农户采取山林入股、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多种方式,社员‘主人翁’意识比较强。
 
  宕昌县则由县属国有企业牵头,组建合作社联合社,组织化程度高,产加销一体化体系比较完善。
 
  这一对比深深刺痛了调研组成员的心。
 
  于是,在2019年8月6日召开的环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县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掷地有声,严肃指出了全县养殖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带贫能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不足、产业附加值低等问题。
 
  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时认为,要加强培训监管,学习庄浪经验,提高合作社合作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要创新发展模式,学习宕昌县由县属国有企业牵头组建合作社联合社的模式,引导组建县级、乡级合作社联合社,壮大合作社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扶贫带动效应。要完善利益联结,鼓励农户以多种形式入股,推动全县羊产业由千家农户自发式、松散型养殖向构建政、企、社、村、户产业联合体转型,向全产业链、全循环链、全价值链、全供应链紧密型转型升级。要从政策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夯实发展基础,推动合作社和“农字号”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更好带动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审议意见由环县人大常委会交由县政府研究处理。
 
  环县政府及时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专项整改行动,制定了有针对性整改措施。
 
  在随后开展的“回头看”活动中,环县政府汇报了整改情况:
 
  “在政策资金扶持上,研究出台了40多项配套政策,实现了羊产业发展各类主体、各个环节都有项目资金支持。”
 
  “在利益联结机制上,龙头公司依托繁育场、制种场,向合作社及农户供应良种肉、奶羊。同时,借助全产业链价格指数保险,对育肥场出栏肉羊保价收购,加快扩能上产。”
 
  “合作社上接育肥场,交售育成羊,社企联动实现产销一体;下联贫困户,社户联动实现发展一体;横向组建联合社,强弱联合实现组织一体。”
 
  “按标准完善了合作社运行管理章程,财务管理由乡镇管理。”
 
  “在合作社入股上实行多样化,实现资金入股变股金,贫困户以劳动力或技术入股合作社,参与经营管理变股东,固定分红收益,实现了联产联业、联股联心,215个贫困村、27682户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成为股东。”
 
  “出台种畜、棚圈、饲草、机械‘四项物化补助’政策,扶持农户以‘10+1’组合购买湖羊基础羊进行自繁自养,根据需求补齐梯田,带动全县4.8万户农户种草养羊。”
 
  “‘环县羊羔肉’已荣登全国十佳羊肉品牌榜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我县肉羊产业发展进行过专题报道。由于养羊产业成效明显,今年,全国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和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使我县羊畜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扩大了知名度。”
 
  “至目前,全县羊饲养量稳定在190万只,通过县级验收千只以上示范合作社124个,带动贫困村193个、建档立卡户6230户,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羊产业的收入达到4200元以上。”
 
  ……
 
  “政府的汇报不只停留在纸上,也实实在在落实在了行动上。”
 
  “由于政府扶持力度大,加之近两年市场行情好,我们村家家户户都争先恐后搞起了肉羊养殖。”
 
  “从我身边发生的变化看,相信政府的汇报是客观实在的,我对政府的整改工作表示满意。”
 
  ……
 
  参加“回头看”活动的人大代表纷纷表态。
 
  “近几年来,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在县委的领导下,与县政府同心协力,坚定‘众口一词念羊经、一心一意兴羊业、千家万户发羊财’目标不动摇,及时跟进,助威加油,促使全县羊产业从艰难起步、曲折发展到目前红红火火。”说起环县人大常委会在持续推动全县草畜产业“火”起来方面所做的工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万香言语中满是自豪。
 

作者:人民之声报通讯员  郝兴永  慕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