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深度融入双循环 加快构建新格局

稿件来源:甘肃日报 发布时间:2021-01-27 09:47:59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势下,甘肃如何抓住机遇,积极作为,也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今天的“两会会客厅”,我们邀请到荆升阳代表、王有俊代表和李燕青委员、王福生委员四位嘉宾,请他们就甘肃如何深度融入双循环,加快构建新格局谈观点、提建议、展望下一步的发展。
 
  访谈一
 
  主持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杜雪琴 杨唯伟}:面对当前国际发展大势和国内发展形势,我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何重要意义?
 
  嘉宾{省人大代表、嘉峪关市索通炭材料公司执行董事荆升阳}: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对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带来直接的影响。有潜力的企业会深耕市场,加大研发力度,补齐产业链中的缺口,提高产业链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对中小企业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会促使这些企业改变经营方式,更好地“练内功”,尽快成长,行稳致远。
 
  《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提出,坚持产业兴省、工业强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制造业比重稳定、质效提升,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我认为这一系列举措就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解决我省“经济企稳向好基础尚不稳固、支撑发展的新动能还不强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不高”等问题的最好办法,对于助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嘉宾{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李燕青}:文化旅游业是典型的综合性服务产业,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开放度高,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甘肃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近年来,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创综合收入2680亿元,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目前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仍然存在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深、产业体系不健全、市场体系不规范、产业群带要素不聚集、部分区域交通不畅、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省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稳步转化。我们要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契机,深入研判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抢抓国家战略布局的政策红利,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发挥资源优势为基点,以促进要素聚集为保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突出产业群带发展重点,健全完善产业和市场体系,做大做强我省文化旅游产业。
 
  访谈二
 
  主持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杜雪琴 杨唯伟}: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甘肃可以在哪些方面积极作为?有什么好的建议?
 
  嘉宾{省人大代表、嘉峪关市索通炭材料公司执行董事荆升阳}:建议我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第一,创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做好一流的全程服务,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当好“店小二”,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氛围。第二,结合我省实际,对于好的产业和项目予以鼓励和扶持,帮助他们强链、补链、延链,形成产业集群,打造高质量的拳头产品。第三,在资金、人才、政策上给予全方位的扶持,让企业家可以安心干事业,集中精力出成果。
 
  嘉宾{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李燕青}:融入双循环格局,做大做强甘肃文化旅游产业,要充分发挥我省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进一步优化文化引领、旅游驱动、科技助力、交通先行、服务优质、管理增效的甘肃文化旅游服务产业发展新思路。以文塑旅,深挖文化内涵,扩大文化宣传,创新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智慧助推,大力推动高科技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成果的转化、落地,强化数字应用,建设智慧景区和智能化体验项目;保障先行,补齐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弱项,畅通文化旅游线路,开展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提高管理效能,确保综合服务保障到位。
 
  要紧紧围绕国家空间规划功能区划分以及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突出资源区位优势,高起点规划我省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线路布局。紧紧围绕“一带一路”甘肃通道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带一路”甘肃文旅产业带和沿线城乡文旅产业集群;紧紧围绕长征文化国家公园建设、长城文化国家公园建设、黄河文化国家公园建设和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规划打造我省红色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旅游带和黄河文化甘肃旅游带。
 
  嘉宾{省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王福生}:要客观认识甘肃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条件,更加注重产业循环,围绕十大生态产业进行充分梳理,构建起以我为主的产业链,找出重点企业、龙头企业,也就是“链主”企业,对它们进行重点关注和包抓扶持。更加注重市场主体循环,帮助民营企业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的制约,培育壮大民营企业。
 
  要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循环,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培育新增长极和动力源,提升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包括中小学、幼儿园、医疗卫生机构、文化设施、体育场所,也包括城市地下管廊、停车场和立体车库等公共服务设施。更加注重创新循环,以企业和科研单位为主体,建立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实质性激励机制,进一步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改革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机制,让广大科研工作者专心致志搞科研。
 
  访谈三
 
  主持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杜雪琴 杨唯伟}:面对新发展格局,企业如何抓住新机遇,深度融入双循环?
 
  嘉宾{省人大代表、武威市城投房地产公司、武威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有俊}:去年为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中央、省、市、区(县)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出台了一些扶持企业的帮扶政策,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国企民企同等对待,惠企政策一体落实,为企业创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开展涉企遗留问题专项整治。一系列方针和措施使各地企业充分感受到了党委和政府的温度和力度。
 
  作为武威市重点国有企业,从我们自身的发展来看,处在新发展格局下,要加快推进内部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升级,增强配置效率,顺应新时代发展,在改革的大潮中转思路、谋发展、抓项目。积极把握政策机遇,提前谋划储备一些好项目,全力推进各个领域的融资工作。充分发挥供热公司、房地产开发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公司等企业的带动作用,促使集团公司下属其他领域的子公司内部经济良性发展。
 
  嘉宾{省人大代表、嘉峪关市索通炭材料公司执行董事荆升阳}:面对新发展格局和新挑战,民营企业要积极行动起来,利用好自身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人才优势以及技术优势,转变观念,引进新技术,应用智能控制、传感识别、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完善生产装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在搞好经营的同时,挖潜改造,引进、吸收、借鉴新技术,不断完善生产装备,提高生产质量,在补链、延链上做文章,开发上游潜能,做好下游服务,在联合创新和系统优化上下功夫,逐步完善产业链,提升产品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全省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