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监督工作 > 正文

人民之声: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调研全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情况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3-08-14 14:50:09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2018年底,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全方位推进国土绿化,增加生态资源总量,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全力筑牢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正式启动了我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为掌握近年来我省组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以水定绿、科学造林、防沙治沙、修复生态、建设美丽甘肃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结合主题教育建设山川秀美现代甘肃专题调研,在全省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研。调研组在征集12个省直部门、14个市州和4个科研院所相关总结材料,听取有关部门汇报的基础上,赴平凉、天水、白银、武威、临夏、甘南6个市州18个县区的88个调研点和省社科院进行了实地调研。
 
  7月24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了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副组长、省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朱建海作的关于全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情况的调研报告。
 
  7月26日,会议审议报告时,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通过三个月的深入调研,全面总结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查找了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围绕完善投入机制、强化技术支撑、加强部门协作、生态价值实现、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赞同调研报告。
 
  全省林草资源总量持续扩大,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稳步提升,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近年来,我省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大规模国土绿化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落实林长制,持续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治理,扎实做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和重点生态项目建设,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国土绿化任务。报告显示,2013年以来,全省完成植树造林4442.2万亩,实施草原种草改良5954.74万亩,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872.56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11.33%以上,森林蓄积稳定在2.5亿立方米以上,持续保持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
 
  坚持高位推动,压实国土绿化责任。2018年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实施意见,在平凉、张掖召开弘扬八步沙“六老汉”精神,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暨退耕还林现场会,总结交流经验,安排部署我省大规模国土绿化工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结合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对新时期科学绿化提出新要求。省绿委和省林草局先后在庆阳市和兰州市组织召开全省国土绿化会议,安排部署新时期科学绿化。在林长制考核中,将国土绿化作为评定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压紧压实了地方党委政府国土绿化的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形成了各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
 
  健全法规制度,规范造林绿化管理。为适应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更好地践行“两山”理念,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先后修订甘肃省实施森林法办法、实施防沙治沙法办法和草原条例,健全完善国土绿化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强化林草植被建设长效机制。省林草局先后制定甘肃省中央财政造林补助、森林抚育、珍贵树种培育示范项目管理办法和造林项目检查验收办法,以及省级森林城市、森林小镇创建评定管理办法和评定指标等规范性文件,规范中央财政造林补助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造林成效。组织编制“双重”项目管理办法及检查验收办法,健全“双重”项目“前期审查、中期调度、后期验收”全周期评价管理机制,强化绩效目标和质量成效监管,持续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积极筹措资金,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保障“三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国家储备林建设、退牧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实施。2013年至2020年,全省共争取各类林草建设资金469.86亿元支持国土绿化工作。2021年以来,谋划储备13个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申报“十四五”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84亿元,目前已争取国家下达资金45.6亿元。将67个县区和单位纳入“十四五”国家储备林建设范围,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性金融工具,拓宽投融资渠道,“贷”动重大林草项目建设。省农发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为全省林草发展授信450亿元,支持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主的林草建设项目。支持张掖市、兰州市先行先试,先后完成两笔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VCS)林业碳汇项目交易,临夏、甘南和庆阳积极开展林草碳汇开发项目储备,为林草碳汇开发交易工作积累了经验。
 
  坚持绿色惠民,探索绿色致富新路。坚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理念,统筹兼顾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和生态治理,鼓励有条件的市、县、乡、村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小镇和森林乡村创建工作,提升广大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把城镇村社及其周边绿化作为国土绿化增量的重点,向城市“金角银边”、农村“四旁”绿化要地,积极开展城市建成区、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绿化美化。平凉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渭源县锹峪镇峡口村等159个乡村创建国家森林乡村;天水、康县等9个市县创建为省级森林城市,天祝县天堂镇等21个乡镇创建为省级森林小镇。持续推进“五个精准到户、一个精准倾斜”林草扶贫举措,加大对深度贫困县区资金倾斜,每年筹措资金5亿元,选聘生态护林员6.3万人,带动12万以上贫困群众就业。实施核桃、花椒、油橄榄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珍贵用材林及干鲜果、中药材、木本油料等特色经济林。全省共栽植经济林果2260万亩、木本油料1245万亩,年产量分别达到669万吨和6600多吨,老百姓守着绿水青山赚来了金山银山。
 
  强化科技支撑、助力林草植被建设。坚持以增绿增质增效为主攻方向,以分区施策、适地适绿,以水定绿、量水而行,质量优先、节俭造林为原则,科学开展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对计划造林和已完成造林面积全部“落地上图”,实现精细化管理。根据不同区域气候特点及生态环境状况,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绿化规模和强度。审定编制甘肃省主要乡土树种名录、甘肃省草类品种推广目录,加快树种草种创新培育的本土化进程,有效提升我省乡土树种草种使用率。筛选推广适合退化草原治理的牧草品种,积极探索“围栏封育+划破草皮+补播”、浅耕免耕种草等治理模式,不断总结退化草原修复治理模式经验,为治理草原退化、沙化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坚持科学治沙、综合治沙和依法治沙,不断探索防沙治沙新模式,积极推广灌溉生物治沙、HDPE新型阻沙网、仿真灌木固沙、梭梭水钻栽植等实用技术,加快构建沙漠锁边林和防风固沙带,在北部沙漠边缘构筑起了科学有效的防沙生态屏障。
 
  我省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虽然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但自然生态系统多种效益尚未充分发挥,国土绿化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调研报告显示,我省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薄弱环节:
 
  国土绿化任务依然艰巨。我省国土面积位列全国第7位,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位列全国第18位,森林覆盖率位列全国第29位,森林资源总量较少、分布不均。需要绿化的土地面积大、造林任务重,全省普遍缺林少绿的现状没有改变。纯林和中幼林占比大,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对环境变化反应相对敏感,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灵敏,自我维护和修复能力弱,绿化美化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贫困共同制约美丽甘肃建设。在城镇周边集中连片宜林宜草的地块基本完成绿化后,下一步造林绿化只能向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本高、成活保存难的偏远荒山推进,造林和管护成本越来越高,国土绿化难度越来越大,森林覆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要付出几倍于前的努力。
 
  水资源保障能力亟待提升。我省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全省45%的国土荒漠化,28%的国土沙化,70%左右草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水土流失和沙化土地量大面广。干旱少雨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全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1100立方米,不到全国总体水平的1/2,水资源极为短缺,严重制约生态修复和国土绿化。河西内陆河流域部分区域水资源已处于超载状态,黄河流域地表水耗水量已接近分配指标,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个别地区造林工程配套的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存在“工程”性缺水问题,植被生态建设、水土流失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和建设的良性互动亟待强化。
 
  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我省国土绿化以中央投资为主,资金渠道单一、投资标准较低。差异化补助、先造后补、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和吸引社会资本多元化投融资的政策措施均不够完善。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规模体量小,绿色金融体系、信贷体制机制不健全。城乡绿化资金来源依靠省、市自筹,没有专项资金保障,存在投入短缺,城乡绿化发展不平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单一。虽然通过大规模国土绿化,守住了“绿水青山”,但将其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手段、方式和促进优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单一。存在“重保护、轻经营、不利用”的认识误区,未正确处理好科学造林绿化与森林经营、保护与利用、生态与产业之间的关系。林业产品普遍存在开发力度小、产品质量低、品牌意识差、市场份额少等问题。生态碳汇存量巨大,增汇潜力明显,但碳排放权、碳汇权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充分重视,碳汇交易规模比较小,碳汇资源体现生态价值成效不够,作为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价值在全国碳市场体现不足。
 
  国土绿化科技支撑基础薄弱。林业科技人才不足、科研相对滞后,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运用率低。在立地造林与植被恢复、高抗逆植物新品种培育、森林可持续经营、重大灾害防控等技术配套集成和转化应用等方面还需继续攻关。林业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和社会化服务薄弱,社会中介组织发育迟缓。林草资源管理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互联网数字化技术手段运用不足,预警监测体系还不够健全。
 
  全民共建共享机制不够健全。国土绿化公众参与度较低,广大群众义务参与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自觉性、普遍性、常态性有待提高。国土绿化栽植的大多是生态公益林,经济效益较低,社会力量造林积极性不高。对生态产品培育开发重视不够,生态研学、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林果产业、林下种养殖等生态经济规模小、宣传推介不到位。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尚未有效开发利用,生态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产品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把建设美丽甘肃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国土绿化力度,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改善,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调研报告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意见建议:
 
  健全完善投入机制。我省作为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的主战场,承担着“十四五”期间造林绿化面积全国第二的艰巨任务。针对生态基础脆弱、造林难度不断加大的实际,在依托林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资金开展国土绿化的基础上,建议积极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和省上相关部门,以提高造林绿化投资标准和投入力度、设立省级国土绿化专项基金等方式,扩大投融资渠道,推动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开展。同时,各地要用足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贷款支持国土绿化,鼓励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参与国土绿化,不断健全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全方位、多渠道的国土绿化机制。
 
  强化技术支撑服务。坚持以水定绿、适地适树,科学编制国土绿化规划,优化造林绿化空间布局。抓住关键节点,分区分类施策,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解决生态脆弱、造林条件差、绿化成本高等难题。加强生态脆弱地区造林、退化土地治理、优良珍贵乡土树种草种选育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实验室、地域和部门间限制,推广适生乡土树种草种,持续推进国土绿化科学、节俭、务实开展。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组织开展“林草植被水资源涵养与消耗”“农田防护林保障粮食效益”“主要经济树种荒山荒地栽培技术”等课题的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动国土绿化科学提质增效。
 
  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和法律实施监督。各级政府要以林长制为统领,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强化外部要素供给,合力解决林草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在创新制度供给、促进制度集成、发挥制度效能上下功夫,进一步强化部门配合协作,推动构建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国土绿化格局。发挥各级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在推进国土绿化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林草部门与自然资源和水利部门的协同配合,做好绿化用地、生态用水指标审核和水利配套设施的建设。财政部门要因地制宜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要建立“林长+”协作机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营造植绿兴绿氛围。充分认识国土绿化是建设美丽甘肃的重要抓手,始终把宣传教育作为国土绿化科学推进的有效途径,广泛动员各级各类媒体参与到宣传教育引导活动中来。大力宣传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的目的、意义,以加快构建上下协调联动的舆论氛围,不断提升公众国土绿化的知晓率和支持度,形成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
 
  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抓住黄河保护法实施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上马机遇,争取国家更多支持,推进我省水网建设,建成更加安全可靠的水网体系,解决大规模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水资源短缺问题。坚持“四水四定”原则,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扎实管好用好水资源,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守牢美丽甘肃建设重要底线。践行“节水优先”治水理念,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生态用水需求,合理配置绿化用水,适度有序开展城镇周边节水绿化。
 
  抓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既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又要充分认识我省广袤的戈壁沙漠、黄土高坡、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努力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价值的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生态惠民相统一,做大做强做优森林草原资源,全面提升林草资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建设以华家岭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中心,包括天水、平凉、定西、白银部分县区的甘肃中部黄土高原梯田观光自驾游大景区,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沙漠旅游产业,推动沙区旅游资源和生态产品开发。统筹建设生态经济林,在国家储备林、“三北”防护林、生态公益林等重大林业工程建设中,大力推广文冠果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林果品种,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健全法规制度、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科技支撑,助推美丽甘肃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绿色幸福感”
 
  审议时,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绿化惠民理念,坚持绿化为了人民、绿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大国土绿化力度,多途径、多方式增加绿色资源总量,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生态问题,营建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国土绿化成果。调研报告反映成绩客观,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符合工作实际。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在实施重点生态工程项目、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要全面加强组织领导,以林长制为统领,完善政策机制,强化各部门协作配合,推动构建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国土绿化格局。要进一步健全重大工程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撑体系,创新重大工程项目投融资模式,扩大投资渠道,建立稳定持续的投入机制。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盘活增绿空间,坚持扩增量、升存量、拓容量,盘活用好城乡土地资源,开展植树造林,构建城乡融合森林绿地网络。同时,利用生态资源优势,科学运用先进技术实施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进一步有效促进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换,实现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针对报告中指出的“全省普遍缺林少绿的现状没有改变”的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林业、农业农村等部门合作,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广适生乡土树种草种,推动国土绿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更大的实效。
 
  还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提高绿化科技水平。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科学确定生态修复模式,大力发展节水林业,加强困难立地造林、能源林培育、名特优经济林栽培等技术攻关,大力推广节水抗旱造林、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新技术,依托“互联网+”,加强造林绿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国土绿化科学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抓好技术培训,强化指导服务,提高国土绿化科技支撑能力。
 
  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
 
  记者:邵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