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大新闻 > 正文

人民之声丨省人大常委会聚焦2023年度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4-04-11 15:32:10

  我省生态环境影响着国家西部生态屏障的构筑,守好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和底线,是全省上下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连续将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监督工作重点,每年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年度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督促政府下大力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短板、弱项和突出问题。

 
  01
 
  2023年度全省环境质量趋稳向好
 
  据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葛建团代表省政府向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作2023年度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时称,2023年,全省各级各部门把建设美丽甘肃、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战略任务,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省环境质量趋稳向好,绿色发展支撑不断强化,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黄河之滨越发壮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据报告,在环境质量方面,2023年,全省大气环境质量总体稳定,14个市州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为25.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为91.6%,未发生人为导致重污染天气。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7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5.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无劣V类水体。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质优良比例92.68%,高出沿黄9省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32个地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扣除地质背景值影响,水质均达到地表水(地下水)Ⅲ类目标。38个地下水区域点位V类水体比例为21%,优于国家年度目标15个百分点。全省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在主要污染物减排及碳排放强度方面,我省化学需氧量、氨氮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完成2023年目标任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达到“十四五”序时进度。
 
  在生态系统方面,2023年全省自然生态状况稳定,生态质量指数(EQI)为46.08,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为三类,与2022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为全面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我省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主动担起上游责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赴黄河流域相关市县和企业调研督导污染防治工作,高位推动国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22个问题完成整改。积极推进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甘南州天然草原植被和森林覆盖度分别达到97.01%、24.57%,天然草原产草量和草群高度均达到10年来的峰值;以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为重点,“十四五”以来,我省黄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42.65平方公里、保护塬面面积962.66平方公里。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黄河流域30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深入推进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甘肃片区生态建设,与青海省重新签署“1+1+3+10”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
 
  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省坚持标本兼治,建立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台账,统筹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多措并举保卫蓝天,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防控、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3个标志性战役;省财政厅等4部门推进实施兰州、金昌、武威、临夏4个市(州)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项目,累计完成散煤治理21万余户;稳步推进酒钢集团等3家钢铁企业和祁连山水泥集团等6家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综合施策守护碧水,省住建厅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142个全国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全省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和地级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分别达到97.79%、97.16%和97%;18条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现“长治久清”,城市建成区内无新增黑臭水体。防控结合捍卫净土,持续推进土壤污染源头监管和治理修复,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6.9%;统筹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重点流域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地下水污染治理试点等项目;持续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完成305个行政村环境整治任务,治理26条农村黑臭水体,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6.54%。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大力提升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能力,加快推进兰州市、金昌市、天水市和兰州新区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启动新污染物监测试点工作。
 
  为积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我省坚持生态优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印发实施石化、钢铁、有色、建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农业农村减排固碳6个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财政支持、专业人才培养、碳排放核算统计体系、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4个支撑保障方案,“1+N”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20家电厂提前完成履约清缴。白银市、酒泉市、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乐工业园区纳入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加快新能源建设步伐,新增新能源装机1200万千瓦,总量突破5000万千瓦,居全国第2位。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省工信厅牵头推动产业绿色升级,组织实施传统产业“三化”改造项目300项。省发展改革委牵头推动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3883亿元,同比增长18.1%。
 
  为有效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我省坚持问题导向,出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实施细则,建立督察整改省级领导联系指导机制,前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113项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截至2023年底,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交办的1707件群众举报问题已办结或阶段办结1488件,办结率87.17%。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省级自查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9.62%。健全生态环境隐患排查整治体系,开展化工行业专项督导检查和汛期环境安全检查,全年排查整改环境风险隐患问题863个。省纪委监委对祁连山、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开展全面监督,强力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为持续巩固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我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省自然资源厅牵头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修复治理面积11.23万公顷;推进以祁连山、若尔盖、大熊猫等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快全省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妥善解决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等问题。省生态环境厅进一步完善祁连山“天空地” 一体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合力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常态长效监管,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地面监测站建设。省林草局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绿化945万亩。实施秦岭西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陇中和陇东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有效提升。
 
  为有效防控生态环境风险,我省坚持底线思维,积极落实全省生态安全、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积极推动西北核与辐射应急监测物资储备库项目建设,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全省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可控。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印发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实施方案,开展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加强尾矿库污染防治和环保设施安全管理,压紧压实企业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严密防控生态环境安全风险。
 
  为不断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我省坚持多方共治,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核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1134家,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86件;全面开展环保信用评价,将全省6324家排污单位、环境治理和环境服务企业纳入评价范围并按评价等级赋予“环保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探索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张掖市率先在全省完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酒泉市已建成的8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全部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范围;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兰州新区“绿金通”综合服务平台注册企业3824家,融资规模近270亿元;积极构建生态环保全民参与体系,利用“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定期向公众开放环境监测等4类环保设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02
 
  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一年来,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成效,但由于我省生态环境本底脆弱,改善成效尚不稳固,一些短板弱项和突出问题依然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据报告显示,我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任务依然艰巨。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9.76%,超过50%的国土位于自然灾害高发区,水资源总量短缺、时空分布不均衡。全省产业结构偏重、“两高一低”特征明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消费性污染同在,发展不足与保护不够的问题并存,消化污染存量与控制污染增量的任务繁重。加之,全省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空间非常有限,如何更好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守好生态环境底线红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和面临的重大考验。
 
  报告中称,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基础尚不稳固。空气质量受气象影响程度大,春季沙尘频发持续影响颗粒物浓度,夏季高温天气导致臭氧超标,能源结构偏煤的结构性污染问题还没有根本性解决,冬季燃煤采暖带来污染物排放增加,大气污染防治边际递减效应日益凸显,治理难度不断增大,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巨大。全省受河流天然径流量减少、季节性流量变化较大、水体自净能力弱等影响,个别支流在枯水期水质不能稳定达到考核目标要求,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面临一定考验,水质持续巩固改善难度较大。
 
  报告中指出,我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维短板依然突出。城市生活污水配套管网不完善,雨污分流覆盖率较低。生活污水直排及超越排放问题尚未彻底解决,部分县级污水处理厂尚未完成提标改造,个别污水处理厂还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足,污泥处置设施、处置方法落后,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渗滤液处理还存在不达标等情况。
 
  另据报告,我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任务繁重。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我省还存在较多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下大力气整改落实,去存量和控增量任务依然艰巨。如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够有力,落实“四水四定”有较大差距;违规取水用水、地下水超采和再生水利用率低等问题依然严重;个别地方违法违规占用林草地问题严重,加剧土地沙化趋势;一些地方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行重视不够、工作不力,部门责任不落实。
 
  同时,我省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仍有待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监管执法、应急处置人员不足,专业技术和设施设备有限,与日益繁重的监管处置任务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监测网络仍需优化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监测支撑能力有待持续提升。
 
  0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谈及2024年工作安排,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葛建团表示,全省将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加快推动实施《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立足省内独特自然风貌和资源环境禀赋,研究制定美丽甘肃示范区建设方案,有序开展美丽河湖、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建立美丽甘肃建设评价体系,实施美丽甘肃建设进程评估。
 
  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围绕“气、水、土、固废、新污染物”等要素,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秋冬季大气、臭氧、柴油货车、城市黑臭水体、黄河生态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以及饮用水安全保卫战等标志性战役,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巩固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
 
  严格落实《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持续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大力推进黄河流域工业、农业、生活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达标运行、污水收集管网完善补齐、雨污分流推动面源污染系统治理。推进黄河流域入河排口排查整治和“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开展尾矿库综合治理,持续推动黄河警示片污染防治类问题整改和验收销号。
 
  加快健全完善监测监管长效机制,探索建立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观测(监测)管理“一张网”,调度指挥“一块屏”,监督评估“一平台”,联动执法“一体系”。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年度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加强生态破坏问题排查整治。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监督办法,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
 
  针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制定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健全完善督察整改工作机制,扎实推动问题整改。制定实施省级环保督察五年工作规划,开展省级环保督察。优化执法监管方式,继续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严格落实正面清单制度,加强移动执法和非现场监管手段运用。制定出台排污许可提质增效工作方案,推动排污许可“一证式”执法监管。
 
  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促进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加强清洁生产支撑体系建设,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把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环境准入关口,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双碳”战略深度融合,制定《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落实措施,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和产业园区建设,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
 
  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建设,推动出台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推进地方标准制修订,完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深化生态环境领域制度改革,推进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开展环保信用评价和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工作,推进信息平台建设和数据共享互用。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加强政务新媒体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时一致认为,一年来,全省上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省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同时要清醒看到,我省生态环境底子较弱,改善成效尚不稳固,一些短板弱项和突出问题依然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更好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同,围绕防沙治沙、水土污染、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等重难点问题,打好攻坚战、持久战。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不断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进“三北”防护林、沙漠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打好黄河“几字弯”治理攻坚战,解决我省北部地区沙患、水患、盐渍化问题和农田防护林建设、草原超载过牧、河湖湿地保护等六大生态问题。要进一步强化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区天然林草植被的封育封禁保护,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有机结合,加快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为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
 
  有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要综合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实际,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借力网络通讯等新技术新手段,建强生态监测体系网络,下大力、出新策、想实招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要紧盯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建立台账,跟踪督办,认真整改,着力提升治理水平。
 
  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持续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注重扩大环保问题曝光率,及时通报案例处置情况,不断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
 
  记者: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