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古:谱好“监督曲” 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4-12-24 15:51:00
今年以来,兰州市红古区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区委关于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扭住乡村全面振兴这个主题,找准人大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认真履职尽责,积极主动作为,谱好“监督曲”,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
坚持党的领导,把准书写乡村振兴人大篇章的“脉络”
党委工作推进到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红古区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紧盯和美乡村及“蔬香花庄”示范带建设,助推区委各项部署要求得到全面贯彻实施,为书写好乡村振兴人大篇章“理清脉络”。
红古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统筹调度、走访调研,组建“蔬香花庄”示范带工作专班,深入田间地头,协调解决问题,开展现场督导20余次,助力解决“八堆十乱”3712处,建成“四小园”732处,督导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8户,翻建危旧自建房109户,创建省级、市级、区级和美乡村10个,使沿线景观品质面貌得到彻底改观,促进和美乡村和“蔬香花庄”示范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助力农民增收,抓住书写乡村振兴人大篇章的“关键”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增加农民收入是衡量乡村振兴成效的关键所在。红古区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助力农民增收,严格落实包抓镇街(村社)制度,以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更优的建议助推乡村产业全面发展,建成河咀休闲采摘园、金砂台肉羊养殖等规模化种养基地13个,新增新型设施农业600亩,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推动建成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完成交易565.79万元,建成湟兴村农产品深加工等村集体经济项目5个,预计年度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194万元,村均收入达到35.12万元,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就地就业530人。湟兴村村民祁富强说:“现在农村比城市好,方便照顾老人孩子,空气好,环境好,办事也方便,还能在家门口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从娃娃菜、红笋、玉米到冬天的温室辣子、韭黄、草莓等,一年四季都能挣到钱。”
汇聚代表之智,夯实书写乡村振兴人大篇章的“基础”
聚众人之智、乘众人之力,红古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人大代表主体地位,立足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来自各行各业的优势,架好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为党委、政府和老百姓当好智囊团、贴心人,把人民之声体现到人大工作各环节、全过程,把群众诉求及时反馈应用到政府安排中,让乡村振兴人大篇章“更具民意”。
积极探索完善代表家站运行机制,丰富代表履职活动,强化履职考核,充分发挥代表家站服务代表、联系群众、汇集民意的作用。开展集中走访代表活动,通报县人大常委会和县“一府两院”工作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收集梳理代表意见建议。截至目前,常委会组成人员与市、区人大代表开展联系交流162人次,组织执法检查和调研视察活动198场次。
发挥监督优势,盯紧书写乡村振兴人大篇章的“重点”
在民生实事项目进展情况座谈会上,人大代表何良忠说:“谷丰渠是我区最大的自流灌渠,设施老化、管道破损严重,出现漏水、淹没耕地等问题。红古区人大常委会多次实地走访,开展调研、视察、督办,省、区、市有关部门都非常重视这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1.6亿元进行灌渠提升改造。目前,干渠衬砌率已达到100%,干渠完好率达到95%,项目建成后,惠及村民3万余人。”
红古区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听取报告等监督方式,今年听取审议了全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及和美乡村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供销系统服务乡村振兴和重点项目建设等专项报告,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利剑”作用,组织人大代表对谷丰渠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五星冷链物流园等项目进展情况开展调研视察,着力破解乡村振兴中的堵点难点问题,依托乡村振兴民生实事开展督办月活动,进行现场督办,做到寻脉问诊、靶向发力,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推动花庄倒水河防洪治理工程、3个村级互助幸福院和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等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建成并发挥作用。
突出上下联动,提升书写乡村振兴人大篇章的“品质”
为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帮扶联系工作,红古区人大常委会机关认真落实包抓责任,参与指导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20余场次,出动干部职工100余人次,种植树木150余棵,整治乱拉乱挂40余处,清理乱堆乱放50余处,清理垃圾50余车。积极帮助镇村谋划和美乡村建设思路及措施,坚持在包抓常态长效上发力,全力助推米家台村和美乡村建设,让乡村环境“美”起来、乡村治理“好”起来、乡村风气“和”起来、人民群众“富 ”起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
通讯员:胡晓立
坚持党的领导,把准书写乡村振兴人大篇章的“脉络”

党委工作推进到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红古区人大常委会牢牢把握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紧盯和美乡村及“蔬香花庄”示范带建设,助推区委各项部署要求得到全面贯彻实施,为书写好乡村振兴人大篇章“理清脉络”。
红古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统筹调度、走访调研,组建“蔬香花庄”示范带工作专班,深入田间地头,协调解决问题,开展现场督导20余次,助力解决“八堆十乱”3712处,建成“四小园”732处,督导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8户,翻建危旧自建房109户,创建省级、市级、区级和美乡村10个,使沿线景观品质面貌得到彻底改观,促进和美乡村和“蔬香花庄”示范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助力农民增收,抓住书写乡村振兴人大篇章的“关键”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增加农民收入是衡量乡村振兴成效的关键所在。红古区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助力农民增收,严格落实包抓镇街(村社)制度,以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更优的建议助推乡村产业全面发展,建成河咀休闲采摘园、金砂台肉羊养殖等规模化种养基地13个,新增新型设施农业600亩,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推动建成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完成交易565.79万元,建成湟兴村农产品深加工等村集体经济项目5个,预计年度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194万元,村均收入达到35.12万元,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就地就业530人。湟兴村村民祁富强说:“现在农村比城市好,方便照顾老人孩子,空气好,环境好,办事也方便,还能在家门口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从娃娃菜、红笋、玉米到冬天的温室辣子、韭黄、草莓等,一年四季都能挣到钱。”
汇聚代表之智,夯实书写乡村振兴人大篇章的“基础”

聚众人之智、乘众人之力,红古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人大代表主体地位,立足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来自各行各业的优势,架好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为党委、政府和老百姓当好智囊团、贴心人,把人民之声体现到人大工作各环节、全过程,把群众诉求及时反馈应用到政府安排中,让乡村振兴人大篇章“更具民意”。
积极探索完善代表家站运行机制,丰富代表履职活动,强化履职考核,充分发挥代表家站服务代表、联系群众、汇集民意的作用。开展集中走访代表活动,通报县人大常委会和县“一府两院”工作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收集梳理代表意见建议。截至目前,常委会组成人员与市、区人大代表开展联系交流162人次,组织执法检查和调研视察活动198场次。
发挥监督优势,盯紧书写乡村振兴人大篇章的“重点”
在民生实事项目进展情况座谈会上,人大代表何良忠说:“谷丰渠是我区最大的自流灌渠,设施老化、管道破损严重,出现漏水、淹没耕地等问题。红古区人大常委会多次实地走访,开展调研、视察、督办,省、区、市有关部门都非常重视这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1.6亿元进行灌渠提升改造。目前,干渠衬砌率已达到100%,干渠完好率达到95%,项目建成后,惠及村民3万余人。”
红古区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听取报告等监督方式,今年听取审议了全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及和美乡村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供销系统服务乡村振兴和重点项目建设等专项报告,充分发挥人大监督“利剑”作用,组织人大代表对谷丰渠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五星冷链物流园等项目进展情况开展调研视察,着力破解乡村振兴中的堵点难点问题,依托乡村振兴民生实事开展督办月活动,进行现场督办,做到寻脉问诊、靶向发力,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推动花庄倒水河防洪治理工程、3个村级互助幸福院和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等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建成并发挥作用。
突出上下联动,提升书写乡村振兴人大篇章的“品质”
为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帮扶联系工作,红古区人大常委会机关认真落实包抓责任,参与指导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20余场次,出动干部职工100余人次,种植树木150余棵,整治乱拉乱挂40余处,清理乱堆乱放50余处,清理垃圾50余车。积极帮助镇村谋划和美乡村建设思路及措施,坚持在包抓常态长效上发力,全力助推米家台村和美乡村建设,让乡村环境“美”起来、乡村治理“好”起来、乡村风气“和”起来、人民群众“富 ”起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
通讯员:胡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