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履职好故事】张成珠:投身“双带一推”建设“和美乡村”
稿件来源:环县融媒 发布时间:2025-02-05 11:45:00
“地撂(荒)了咋办”
“家撇(弃)了咋行”
“庄(村)子里没有娃娃,那是个啥庄”
……
张成珠是这样回答的,也是这样反问的。许多人对他生活富裕了、县城里买了楼房、生意还在其他地方,却一直守在村里表示纳闷,经常提出疑问。
张成珠连任两届市人大代表,是环县车道镇安带头人,也是该村党支部书记。虽然是个年轻人,但他有着一般人少有的土地情结、群众情感、建设美丽乡村情怀。10多年前,安掌村还是个大山深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满眼贫瘠的“烂杆村”“空壳村”;现在,一排排新建的农家院干净整齐、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文化广场随处可见追逐打闹的孩子和笑脸相迎的村民,是远近闻名的“幸福村”“人气村”。对于这样的变化,村民们都说,全靠党的政策好,也要感谢张代表。
创业致富的“新农人”

安掌村是位于车道镇西北角的一个偏远村落,贫困曾是这里长期撕不掉的“标签”。张成珠小时候家里人口多,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17岁就不得不外出挣钱养家,先后在工地搬过砖、煤窑挖过煤、街道摆过摊。在外奔波多年,他吃尽了没知识、没技术的苦。2000年,他进入环县职业技术中学,如饥似渴地学习乡村管理和农业技术。通过两年的学习,让他深刻感受到乡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从事农业生产一样能够发家致富。经过细致的调研,张成珠发现,农村各种农资严重匮乏且良莠不齐,群众购买农资很不方便,很多农资要走很远到县城购买。于是,他向亲朋好友筹借10万元,在乡镇开店卖种子、农药和化肥。由于政府政策支持和他的诚信经营、货真价实、品种齐全,深受当地老百姓信赖,开店第一年就赚了40万元,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在事业蒸蒸日上、逐渐步入正轨的时候,他又大胆转型,创办了环县鑫利源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和甘肃泽丰信诚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经营农资开始,广泛涉猎农业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在这期间,他积极推行“合作社+订单种植”模式,群众从合作社低价购买种子和化肥,同时提供免费技术指导,收获后以市场保护价进行回收。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出售了种子和化肥等农资,同时做起了环县土特产品、小杂粮加工等生意,合作社效益越来越好。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他领办的泽丰信诚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西峰、环县设立4家环县土特产品店,在环县设立农资售后配送点30多个,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实现利润200多万元。2012年,他被授予全县“创业明星”、全省“创业带头人”、全国“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这是张成珠常常挂在嘴边的话。2013年,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当选为市人大代表,有了双重身份后,他深知责任更大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环县是传统的农牧业大县,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羊产业的优势。以陇东黑山羊、环县滩羊为代表的环县羊羔肉品质优良,远近闻名。近年来,羊产业成了举全县之力发展的重点产业。张成珠发现,村上的养羊户并不多,都面临产羔率低、养殖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等困境,因此大多数群众都不愿意养羊,严重制约了养殖产业的发展。
面对困境,张成珠决定尽自己所能改变现状,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深入调研、广泛走访,与农户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依托环县的政策优势,盘活村集体经济领办湖羊养殖示范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社员”模式,建成标准化、现代化养殖场,引入先进养殖设备和技术。同时,创新实施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六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发放羔羊、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饲草料配方、统一饲养周期、统一回收标准),将农户纳入产业链中,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2023年,村办的康泰尊草业公司、贵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收入11万余元,是周边乡镇少有的盈收村。目前,全村养羊户达到103户,羊只饲养量达到7000多只,户均养殖收益达到4万元,其中5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达到60户,许多群众靠养羊实现了稳定增收、发家致富。
张成珠是种地能手,积极推动种植业提质增效,多措并举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从2018年开始,他带领安掌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将中药材种植和湖羊养殖有机结合,采取秧苗饲喂、羊粪回田的方式,形成“羊+药”循环农业新模式,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随着中药材市场行情的向好,中药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村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年产值1200多万元。
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为了激发群众动力,他提出“三比三看同致富”活动,即每年年终开展村民年会,大家比技术、看谁种养效益高,比规模、看谁带动能力强,比奉献、看谁帮扶效果好。通过群众推选,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农户在安掌村“年会”上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奖牌、奖金、生活物资等,让群众学有标杆、干有榜样。同时,在“年会”上集体为入股村集体合作社的社员进行分红,1200多名村民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办“村晚”,欢欢喜喜吃“村宴”,共同分享增收致富的喜悦。目前,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6567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1367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一片空白达到了现在的500多万元。
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作为人大代表,张成珠始终坚守着百姓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认真履行代表职责,一心为群众办实事。
任职初期,面对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土地大量撂荒地,村子、产业“空心化”的困境,张成珠经过深入调研,在县人代会上提出“大力创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推行土地“小改大”“一户一块田”模式,方便大型机械进地作业,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率,该条建议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政策支持下,张成珠带领全村开始整治撂荒地,先后治理撂荒地1.1万亩,实现村上农田“零”撂荒。他积极推进集体“一块田”改革,村民手里的一块块“碎田”变“整田”,在村集体的统一管理下,村民还可以拿到每年土地流转租金。“一块田”改革不仅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增收、集体经济的壮大,还带来人居环境的提升、基层治理的改善等一系列变化,农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多年前,安掌村道路陡峭难行,群众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腿泥,尤其窦城子沟过河段等地,时常发生三轮车在河流中陷落的事故。张成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人代会上积极提建议、向主管部门争项目。在他的多方奔走、不懈努力下,2022年新修拓宽柏油路20.5公里,新建漫水桥1座,窦城子、刘吊掌两个村民小组实现了硬化路,直接受益农户达到200余户,解决了周边镇村600余户群众的出行问题。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张代表的辛苦付出,让我们走上了柏油路”。2022年11月14日,安掌村窦城子组全体村民将一面写有“热心为民办实事,情系百家解忧难”的锦旗送到了村委会,表达他们对安掌村“两委”班子及张成珠代表为民解忧办实事的感激之情。
他最担心的是村里孩子走了自己没有上大学的老路。原来办学条件差,村学一度只剩下1名学生、1名教师,既增加了政府的支出负担,也加剧了乡村的凋敝衰落。这一状况让张成珠十分担忧,甚至失眠与焦虑。为此,他多次在人大调研检查的座谈会上发表意见建议,引起各方重视,最终以政府出资、个人捐助、群众投劳的办法,整合人力财力建成新校。学校条件改善了、年轻教师留下了,孩子们更愿意留到村里上学,目前6个年级有学生24名。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是村上60岁以上老人有205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22人,空巢独居老人6人,一二级残疾24人,部分老年人由于子女常年在外,经常吃不上热饭,长期独居比较孤独,这成了张成珠的一件揪心事。为了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他在村上建办孝老助残“幸福食堂”,并且自掏腰包补贴餐费,实行本村60至74岁老人餐费半价,75岁以上老人和特困供养人员就餐免费,子女陪父母过生日、聚餐打8折;一类残疾人免费就餐、二类残疾人半价就餐。“不仅要让老人吃得舒心,还要过得开心”,这是他的夙愿。每年重阳节,他都组织村上老年人聚餐,为他们发放生活必需物资,在节假日送去慰问品,并且在村部设立老年活动室、按摩室,尽最大努力让老年人安享幸福生活。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张成珠感慨的说,创业之初谈“钱”字最多,但日子过好后,并没有想象中的满足感;以人大代表身份,为村里做了一些事情,却获得了许多荣誉和称赞,有些乡亲隔一段时间不见,还惦记着给我打电话嘘寒问暖,心里有说不出的踏实。今后,他将继续投身“双带一推”活动,努力为群众增收致富、和美乡村建设做出自己最大贡献。
来源:环县融媒
“家撇(弃)了咋行”
“庄(村)子里没有娃娃,那是个啥庄”
……
张成珠是这样回答的,也是这样反问的。许多人对他生活富裕了、县城里买了楼房、生意还在其他地方,却一直守在村里表示纳闷,经常提出疑问。
张成珠连任两届市人大代表,是环县车道镇安带头人,也是该村党支部书记。虽然是个年轻人,但他有着一般人少有的土地情结、群众情感、建设美丽乡村情怀。10多年前,安掌村还是个大山深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满眼贫瘠的“烂杆村”“空壳村”;现在,一排排新建的农家院干净整齐、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文化广场随处可见追逐打闹的孩子和笑脸相迎的村民,是远近闻名的“幸福村”“人气村”。对于这样的变化,村民们都说,全靠党的政策好,也要感谢张代表。
创业致富的“新农人”

安掌村是位于车道镇西北角的一个偏远村落,贫困曾是这里长期撕不掉的“标签”。张成珠小时候家里人口多,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17岁就不得不外出挣钱养家,先后在工地搬过砖、煤窑挖过煤、街道摆过摊。在外奔波多年,他吃尽了没知识、没技术的苦。2000年,他进入环县职业技术中学,如饥似渴地学习乡村管理和农业技术。通过两年的学习,让他深刻感受到乡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从事农业生产一样能够发家致富。经过细致的调研,张成珠发现,农村各种农资严重匮乏且良莠不齐,群众购买农资很不方便,很多农资要走很远到县城购买。于是,他向亲朋好友筹借10万元,在乡镇开店卖种子、农药和化肥。由于政府政策支持和他的诚信经营、货真价实、品种齐全,深受当地老百姓信赖,开店第一年就赚了40万元,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在事业蒸蒸日上、逐渐步入正轨的时候,他又大胆转型,创办了环县鑫利源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和甘肃泽丰信诚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经营农资开始,广泛涉猎农业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在这期间,他积极推行“合作社+订单种植”模式,群众从合作社低价购买种子和化肥,同时提供免费技术指导,收获后以市场保护价进行回收。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出售了种子和化肥等农资,同时做起了环县土特产品、小杂粮加工等生意,合作社效益越来越好。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他领办的泽丰信诚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西峰、环县设立4家环县土特产品店,在环县设立农资售后配送点30多个,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实现利润200多万元。2012年,他被授予全县“创业明星”、全省“创业带头人”、全国“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这是张成珠常常挂在嘴边的话。2013年,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当选为市人大代表,有了双重身份后,他深知责任更大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环县是传统的农牧业大县,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羊产业的优势。以陇东黑山羊、环县滩羊为代表的环县羊羔肉品质优良,远近闻名。近年来,羊产业成了举全县之力发展的重点产业。张成珠发现,村上的养羊户并不多,都面临产羔率低、养殖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等困境,因此大多数群众都不愿意养羊,严重制约了养殖产业的发展。
面对困境,张成珠决定尽自己所能改变现状,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深入调研、广泛走访,与农户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依托环县的政策优势,盘活村集体经济领办湖羊养殖示范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社员”模式,建成标准化、现代化养殖场,引入先进养殖设备和技术。同时,创新实施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六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发放羔羊、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饲草料配方、统一饲养周期、统一回收标准),将农户纳入产业链中,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2023年,村办的康泰尊草业公司、贵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收入11万余元,是周边乡镇少有的盈收村。目前,全村养羊户达到103户,羊只饲养量达到7000多只,户均养殖收益达到4万元,其中5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达到60户,许多群众靠养羊实现了稳定增收、发家致富。
张成珠是种地能手,积极推动种植业提质增效,多措并举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从2018年开始,他带领安掌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将中药材种植和湖羊养殖有机结合,采取秧苗饲喂、羊粪回田的方式,形成“羊+药”循环农业新模式,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随着中药材市场行情的向好,中药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村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年产值1200多万元。
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为了激发群众动力,他提出“三比三看同致富”活动,即每年年终开展村民年会,大家比技术、看谁种养效益高,比规模、看谁带动能力强,比奉献、看谁帮扶效果好。通过群众推选,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农户在安掌村“年会”上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奖牌、奖金、生活物资等,让群众学有标杆、干有榜样。同时,在“年会”上集体为入股村集体合作社的社员进行分红,1200多名村民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办“村晚”,欢欢喜喜吃“村宴”,共同分享增收致富的喜悦。目前,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6567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1367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一片空白达到了现在的500多万元。
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作为人大代表,张成珠始终坚守着百姓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认真履行代表职责,一心为群众办实事。
任职初期,面对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土地大量撂荒地,村子、产业“空心化”的困境,张成珠经过深入调研,在县人代会上提出“大力创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推行土地“小改大”“一户一块田”模式,方便大型机械进地作业,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率,该条建议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政策支持下,张成珠带领全村开始整治撂荒地,先后治理撂荒地1.1万亩,实现村上农田“零”撂荒。他积极推进集体“一块田”改革,村民手里的一块块“碎田”变“整田”,在村集体的统一管理下,村民还可以拿到每年土地流转租金。“一块田”改革不仅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增收、集体经济的壮大,还带来人居环境的提升、基层治理的改善等一系列变化,农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多年前,安掌村道路陡峭难行,群众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腿泥,尤其窦城子沟过河段等地,时常发生三轮车在河流中陷落的事故。张成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人代会上积极提建议、向主管部门争项目。在他的多方奔走、不懈努力下,2022年新修拓宽柏油路20.5公里,新建漫水桥1座,窦城子、刘吊掌两个村民小组实现了硬化路,直接受益农户达到200余户,解决了周边镇村600余户群众的出行问题。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张代表的辛苦付出,让我们走上了柏油路”。2022年11月14日,安掌村窦城子组全体村民将一面写有“热心为民办实事,情系百家解忧难”的锦旗送到了村委会,表达他们对安掌村“两委”班子及张成珠代表为民解忧办实事的感激之情。
他最担心的是村里孩子走了自己没有上大学的老路。原来办学条件差,村学一度只剩下1名学生、1名教师,既增加了政府的支出负担,也加剧了乡村的凋敝衰落。这一状况让张成珠十分担忧,甚至失眠与焦虑。为此,他多次在人大调研检查的座谈会上发表意见建议,引起各方重视,最终以政府出资、个人捐助、群众投劳的办法,整合人力财力建成新校。学校条件改善了、年轻教师留下了,孩子们更愿意留到村里上学,目前6个年级有学生24名。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是村上60岁以上老人有205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22人,空巢独居老人6人,一二级残疾24人,部分老年人由于子女常年在外,经常吃不上热饭,长期独居比较孤独,这成了张成珠的一件揪心事。为了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他在村上建办孝老助残“幸福食堂”,并且自掏腰包补贴餐费,实行本村60至74岁老人餐费半价,75岁以上老人和特困供养人员就餐免费,子女陪父母过生日、聚餐打8折;一类残疾人免费就餐、二类残疾人半价就餐。“不仅要让老人吃得舒心,还要过得开心”,这是他的夙愿。每年重阳节,他都组织村上老年人聚餐,为他们发放生活必需物资,在节假日送去慰问品,并且在村部设立老年活动室、按摩室,尽最大努力让老年人安享幸福生活。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张成珠感慨的说,创业之初谈“钱”字最多,但日子过好后,并没有想象中的满足感;以人大代表身份,为村里做了一些事情,却获得了许多荣誉和称赞,有些乡亲隔一段时间不见,还惦记着给我打电话嘘寒问暖,心里有说不出的踏实。今后,他将继续投身“双带一推”活动,努力为群众增收致富、和美乡村建设做出自己最大贡献。
来源:环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