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甘肃实践】兰州市红古区:以基层治理“小切口”托起民生福祉“大场景”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客户端、红古人大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01-08 16:41:16

  2024年以来,兰州市红古区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在全省率先建立街道议政代表会议制度,有效拓宽基层民主渠道,提升居民自治效能,形成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
 
  一、坚持制度优先,下好谋划“先手棋”

 
  为健全基层人大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区委统筹谋划、指导建立了“1+1+5”的制度体系。一是强化制度引领。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主动向区委请示汇报,出台了《关于建立推行街道议政代表会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从主要任务、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确保了街道议政代表会议制度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建立健全机制。街道制定了《关于建立议政代表会制度的实施方案》,配套出台了《街道议政代表会议事规则》《街道议政代表工作职责》等“一规则四制度”,建立了“一月一学习、一季度一调研、半年一大会”工作机制,将议政代表的服务管理与驻辖区人大代表服务管理融合开展,将议政代表工作和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治理工作同步推进,建立起了民主协商和多元参与机制。三是精心组织实施。对标“先进性、代表性、广泛性、凝聚性”,坚持民主推荐、审查协商、审议决定、公示聘任,产生了以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居民代表等为主的议政代表141名,召开第一届议政代表大会,听取报告、收集建议、调研监督,全面开启街道议政代表会议制度运行,使街道议政代表会议成为有效衔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大制度优势的“重要窗口”。
 
  二、注重桥梁搭建,畅通民意表达“大通道”

 
  着眼让议政代表成为基层治理的胳膊和腿、眼睛和耳朵,建立了人大代表联系议政代表、议政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机制,通过走访调研、述职评议等多种形式,在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中架起了听民声、汇民智、解民忧、惠民生的“连心桥”。一是联系群众“心连心”。通过发放“为民服务连心卡”,深入开展宣讲一次政策、收集一批意见建议等“四个一”活动,宣传政策50多场次,召开群众座谈会70余次,收集群众建议100多条,办理实事50多件。二是服务群众“面对面”。在街道便民服务大厅设置议政代表联系点,在社区设立议政代表联络岗,通过“15分钟说事圈”“相约星期五”“有事大家说”等方式,多角色全方位参与基层治理,使参政议政更有人情味、烟火味。三是解决问题“实打实”。通过建立全闭环意见建议办理机制,结合“一亲三心”等活动,以“轮值式候访”“流动式接访”等方式,重点督办了《关于“三不管”小区治理相关问题的建议》等重点建议4件,推动解决了“三不管”小区居住环境脏乱差、海石湾北区农贸市场居民早市出行难、城乡结合部供水设施老化等问题,切实助力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三、积极探索创新,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结合“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建立议政代表履职平台,丰富议政代表履职载体,把听取民意和议政监督的触角延伸到街道工作各方面。一是打造“听事”平台。建成3个议政代表之家、18个议政代表联络站、多个议政代表联络点,收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见建议49条,把“听事”的触角延伸到街道的神经末梢,推动代表“网上”履职,“格内”尽责。二是拓展“议事”平台。实行“议政代表+”工作模式,建立健全横向到部门、纵向至一线的物业纠纷调解模式,推动物业管理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促进物业矛盾纠纷源头治理,通过线上线下共化解物业矛盾纠纷252件,实现了基层治理由“单打独斗”到“共同奔赴”的转变。三是用好“评事”平台。组织议政代表开展调研视察等活动,把建议办理拓展到产业上、项目中、商圈里,推动解决了红古区文体中心和两河口生态公园开放、华龙街道龙兴社区办公阵地搬迁、老旧楼院升级改造等一批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构建了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来源:甘肃人大网、甘肃人大客户端、红古人大微信公众号